江湖传言“宁心梗不中风”的急性脑血管病
前面一章说了心梗的凶险,相信大家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宁可得急性心梗,也不愿得急性脑血管病。为什么?
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栓塞等)。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血管病的20%~30%,急性期的病死率为30%~40%。而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动脉内血栓形成,或身体内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后,随血流到脑血管中,使得相应的脑组织供血、供氧完全中断,导致脑组织坏死。
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四高”是指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一低”是治愈率低。
一旦患了急性脑血管病,非死即残。就算命大,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最严重的是植物人,仅有呼吸、心跳,没有意识,更没有思维、情感、语言和行为,仅比死人多一口气。所以,我们又可称植物人为“社会学死亡”。就算不是植物人,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如果发生了急性心梗,大多数人救过来后,不但能生活自理,甚至能照常工作。而脑血管病不一样,它的猝死率虽然没有心梗高,但其治愈率却很低,而且,患者往往会留下各种各样的后遗症。大量资料表明,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50%~80%留下了不同程度的致残后遗症,比如半身不遂、讲话不清、关节僵硬、智力下降、痴呆等。这其中,约有3/4的患者丧失了劳动能力,2/3的患者需人帮助料理生活。而且,患者的痛苦只是脑血管病危害的一方面,它还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经济上、体力上、心理上等多方面。难怪民间有句话:一人中风,全家发疯。
脑血管病虽然病在血管,但影响最严重的却是大脑功能。很多时候,患者是无法彻底恢复的。
脑血管病除了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外,更要命的是,它的发病率还很高。我曾看过一份资料:我国每年有150万~200万人患上脑血管病,而且随着“三高”人群的增多,脑血管患者正在以每年8.7%的速度高速增长。比美国高出一倍。中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却是心肌梗死的10倍。而且,以脑梗死、脑出血为主的脑血管病死亡率已经占全部死亡原因的24.4%。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在所有死亡的人里面,差不多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死于脑血管病的。目前,我国的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是116人/10万人,占全部死亡率的第二位。
除此之外,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也不少,如免疫力低下、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脑血管病跟心梗等一样,越来越年轻化,我见过不少30多岁就脑卒中的。4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与10年前相比,脑血管病发症率提高了近1倍。这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既然脑血管病有这么多的危害,那我们如果遇到脑血管病患者,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虽然这个病治愈率低,但还是有一些办法的,就是要积极救治。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时间不仅是生命,还是生活质量的保证。
“一笑二抬三说”,发现苗头,立马打120
前面说了,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血栓),虽然这两种类型的性质截然相反,一个是出血,一个是缺血,但它们表现出的症状极为相似,患者最主要的表现是一侧肢体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所以,患者只要有以下表现,就应该考虑脑血管病发作的可能性,不用费心考虑具体类型。
① 头疼、头晕;
② 恶心、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流口水;
③ 一侧肢体无力,甚至瘫痪;
④ 说话不清楚,甚至完全不能说话;
⑤ 大小便失禁;
⑥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意识朦胧直到昏迷,甚至深度昏迷。
如果不能准确判断,我还可以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办法,轻松判断脑血管病发作。让患者做3个动作:笑一笑、抬一抬(抬手)、说一说(说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这3个动作中,如果患者有1个做不到,就要考虑是脑血管病发作了,赶紧一边打急救电话一边进行急救。
脑血管病患者发作前会出现的征兆之一:笑起来会出现口角歪斜、不对称。图为右侧面瘫。
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贾老师,前些天我听了您讲的急救课,结果还真用上了。我家的一位邻居今年50多岁,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起床了。那天,都8点多了,他还不起床。他老婆叫他吃早饭,叫了好几遍,他也不起。他老婆又到他跟前叫他,他还是不动窝儿。他老婆一看不对头,马上把我叫了过去。我一看,就想起了您讲过的急性脑血管病。后来,我就按您教的方法判断他可能是脑血管病。因为他是仰卧位,恶心要吐,我赶紧把他翻成‘稳定侧卧位’,刚一侧过来,他就吐了。后来,我帮他打了120。到医院一做CT,真的是脑血栓。想想都后怕,如果不是按照您教的方法,把他翻成‘稳定侧卧位’,他很可能就窒息了。”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昏迷,大多是由于大脑缺氧造成的。大脑缺氧也是很多脑血管病患者病发后恢复不好,或者留下严重后遗症的主要原因。
昏迷是脑出血患者的典型症状。什么是昏迷?简单来说,就是怎么叫也叫不醒他,但他还有呼吸和心跳。昏迷时,人的意识会丧失,对外界刺激不产生反应。比如,正常人睡觉的时候,如果被人使劲儿掐一下,一疼,人就醒了;而对于昏迷的患者来说,掐得再狠,他也没反应。
昏迷患者面色改变不大,或者面色潮红,有时脉搏还很有劲儿,“嘣嘣”地跳,一量血压甚至过高。昏迷患者可以是逐渐丧失意识,也可以是一下子就不省人事了。
很多人常常把昏迷和晕厥、休克混为一谈,分不清楚三者有什么区别。
在急救中心,我们常常接到这样的电话,说哪儿哪儿有一个患者休克了,等我们开着救护车急急忙忙到达现场,一看,所有人都站着呢。问病人在哪儿呢。旁边的人一指:“那儿呢!”转身一看,患者好好地站着呢。我问:“不是休克了吗?怎么在这站着呢?”那人回答:“刚才休克了,现在好了。”让人又笑又气。同样,我们也会接到很多关于“昏迷”患者的电话。
其实,像这种自己随后可以站起来的,既不是昏迷,也不是休克,而是晕厥。
我们在电视里经常见到这种场景:一个老太太跟人家吵架,突然一下子就晕过去了,旁边人赶紧又呼唤又摇晃,老太太又醒了。这就是典型的晕厥,患者能很快被唤醒,或者过一段时间后能自行缓解、苏醒过来。而且,晕厥过后醒过来,说话清楚,四肢活动也好,心律和血压都正常。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是单纯性晕厥,没有什么大碍。
晕厥,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一过性脑缺血。导致晕厥的原因有很多,90%以上都是一过性脑缺血。晕厥一般都有诱因,比如说过度劳累、饥饿、站立时间过长、精神刺激等。
而休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有效循环血量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导致微循环灌注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氧和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现象。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是大出血,这很容易理解,流血过多,人体内的血量会减少,慢慢就不够用了,人就休克了。另外,大汗、腹泻、呕吐之后,体内水分会大量流失,血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并未减少,而水分大量减少,同样可以造成血容量不足,这种情况也会导致休克。
休克有两大特征性表现:一个是患者血压下降,降到特别低,甚至量不到,脉搏也摸不着;另一个是周围循环障碍,患者出现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还有意识改变。休克开始时,人的意识还比较清楚,但随着脑供血不断减少,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继而患者开始嗜睡,最后失去意识。
当然,如果实在辨别不了休克、昏迷、晕厥,也不用着急。一旦发现患者情况不好,除了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外,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讲清患者的情况,等医生到达现场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
120到来之前,最重要的是防止窒息
脑梗死发生后,3小时内溶栓治疗效果较好,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因为血栓形成后,梗死区周围的脑组织只是暂时丧失功能,如果能尽快使血管再通,恢复血液供应,那么这部分脑组织就可能避免坏死。每延迟一分,脑血管病患者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就会少一分:时间是救治脑血管病患者的关键之一。
为了防止仰卧位导致的舌后坠,以及呕吐物、分泌物引起的窒息,施救者可以将患者放置为“稳定侧卧位”,如果患者口中有呕吐物、分泌物、假牙等异物,应立即清理。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适当安慰患者,保持环境安静,缓解其紧张的情绪。不要让强光照着患者,同时保持周围的空气流动,如果身边有氧气,同样可以给患者吸氧。在医生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之前,不要擅自给患者服用药物。
还可做一些简单的检查,比如呼唤一下患者,看其是否还有意识,能不能回应你;如果有血压计,测量一下血压,做好记录,等等。
将昏迷的患者放置为“稳定侧卧位”,并清除患者口中的呕吐物、分泌物、假牙等异物。
另外不能随意搬动患者,以免加重病情。如果必须要搬运,具体的方法是:一个人托住患者的头部和肩部,一个人托住患者的背部和臀部,另一个人托起患者的腰部和腿,几个人一起用力,将患者平抬到硬的木板床或担架上,而且搬动的时候要保证水平移动,不要抱、拖、背、扛患者。
不同症状的脑血管病患者,处理方法有一定的差别。
·昏迷患者:保持气道通畅很重要
第一,让患者保持安静,绝对卧床。别让患者枕高枕头,避免压到血管。另外,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尤其是要避免头部的震动。
第二,保证患者的气道通畅,这是最重要的。对于昏迷的患者,应采取“稳定侧卧位”,切记不要给患者喝水、喝药,哪怕患者神志清楚也不能让他喝。为什么?
因为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来说,其吞咽功能可能会受影响,别说昏迷的患者,就是意识清醒的人也会出现偏瘫,很可能把药物吞咽到气管里,那可就危险了。有一回,一个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发作,家属由于太慌乱,一看血压升高了,就赶紧给患者吃降压药、喝水,结果患者被活生生噎死了。
第三,赶快打急救电话120。
第四,迅速去有CT设备的医院,确定患者是出血还是缺血,是大脑哪个部位出了问题,并确定出血量是多少,坏死的脑组织范围是多大等。确定了这些以后,医生就能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治疗。
·休克患者:注意患者的保暖
第一,马上让患者平卧,有枕头的话赶紧撤掉,保持安静,目的是保证患者大脑的供血,为医护人员的到来赢取宝贵的援救时机。
第二,要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防止呕吐等原因发生窒息。
第三,是很多人都会忽视的一点:保暖。即便夏天最热的时候,对休克的人来说,他们依然会感觉很冷,这是因为其体内的微循环发生了障碍。
第四,有氧气的话,赶紧让患者吸上,同时,马上打急救电话120。
·晕厥患者:将患者放平即可
如果患者发生了晕厥,处理起来就简单多了,把患者放平就行了。人一放平,脑供血很快就会恢复,很快就能苏醒过来。有些人说,患者晕倒后可以掐其人中。其实掐人中没什么用,而且晕厥一般都可以自行缓解,患者一两分钟就能醒过来。
过去老北京人都是去澡堂子洗澡,就是一群大老爷们泡在池子里,泡的时间久了,常常发生“晕堂”的事情。
有一回,在虎坊桥浴池,有人打急救电话,说一个 70多岁的老人在池子里“晕”了。刚好我们开车路过附近,就掉头往那儿赶。去了以后,我们发现老人已经被人抬到了长凳子上,躺下了,一群人围在他旁边。还没等我们检查呢,澡堂子来了个人,拿了一杯凉水,含了一大口,“噗”地一下全喷在了老人脸上,老人顿时就醒了,晕乎乎地爬起来,感觉什么事也没有。我们再进一步检查,发现这老人也没什么其他问题,就是一个单纯性晕厥。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人年纪大了,脑供血不足所致。当时澡堂里那个人采取的是民间传统的土办法,喷一口凉水,刺激晕倒的人清醒。其实,如果不管他,让他躺下,把他放平,脑供血充足以后,他自己也能清醒。
晕厥患者醒来之后,多数人没有什么其他不适,顶多有点儿无力、头晕、心慌。这时,摸摸脉搏,量量血压,如果患者没问题,四肢活动正常,说话清楚,一般就没事儿,但也有人心率加快或减慢,到每分钟120次以上或60次以下,这属于心源性晕厥,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请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脑血管病发作的表现多样,轻重不一,不是每个人都会昏迷,但都不能麻痹大意,一旦感到不适,要尽快就诊,因为没有昏迷并不意味着脑组织没有损伤。很多脑血栓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始终意识清晰,但后来发现自己的嘴歪了,手脚不听使唤了,说话也不利索了。虽然可能没有生命危险,但很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所以,还是要警惕。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急救应该怎么救?老人倒地到底扶不扶?
说到晕倒患者急救要让人平躺,我就想到了一个最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老年人跌倒扶不扶。现在很多时候,老人跌倒后,周围常常会聚集不少围观的路人,但几乎没人伸出援手,有人想上前救助,都会被人“好心”劝阻,导致了多起悲剧。
现在“老人跌倒扶不扶”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医学问题。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出台后,多家媒体曾采访我,询问我的看法,很多网友也问我到底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不管怎样,看到老人跌倒了,不要贸然扶起,要先询问、检查。
听我这么一说,有人可能会说我缺乏爱心。其实,不是我缺乏爱心,而是凡事要视情况而定,因为很多时候,就地抢救比把人扶起来更重要。看到老人跌倒了,甭管什么原因,也许是绊了一个跟头,也许是头晕,也许是被车撞倒了,只要老人倒了,先检查他的意识,问一句:“您怎么了?”如果老人没有任何反应,就是昏迷了。接着,再检查一下老人的呼吸情况,如果没有呼吸了,马上做心肺复苏;有呼吸的话,则采取“稳定侧卧位”,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然后再打急救电话即可。
说到这儿,我想起曾遇到过的一次比较令人尴尬的猝死事件。
有一次,我们赶到一个患者家一看,两位老人在床上,一上一下,盖着被子。掀起被子一看,两位老人都一丝不挂,老头儿趴在老太太身上。我们一下就明白了:老两口儿刚才在过夫妻生活呢。
我急忙检查老头儿,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口唇青紫。老太太倒没事儿,在下面睁着眼睛,也不敢动。
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老头儿当晚服用了“伟哥”,兴奋过度,射精时突然全身抽搐,随即就瘫软在老太太身上了。老太太一开始还以为老头儿是正常的性高潮,可过了一会儿,觉得不对劲儿,怎么喊他也没回应,晃动他也没反应。老太太也顾不得许多了,救命要紧,赶紧喊家里人。后来,儿女们都过来了,但都不敢动,只好给老两口儿盖上了被子,马上打了急救电话,其他什么也不会做,就愣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一直等到我们赶来。
随后我问旁边的儿女们:“这人都不行了,怎么还不弄下来啊?”儿女们半天才缓过神来,支支吾吾地说:“心脏病不是不能动吗?”
听到这话,我心里气啊,心想:如果当时有个稍微明白点儿的人,赶紧把人弄下来,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打急救电话,或许人还能救回来。
所以,“扶不扶”这个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不能瞎扶,也不能一概不扶耽误了抢救。
刚刚我们举例的这个老人属于“性交猝死”,指由于性行为引起的意外突然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我们每个人又必须去面对和接受死亡,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发生了意外,的确令人感到遗憾。性交猝死也是最让人乐极生悲的一种猝死。所以,大家在性生活过程中要悠着点儿,避免过度兴奋,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尤其是老年人或疾病缠身、过度劳累、酒后、服用“春药”后,而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要注意了。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癫痫发作跌倒。
我们有时也会遇到癫痫大发作的患者,脑血管病是继发性癫痫的一个重要原因。癫痫,在民间也被称之为“羊角风”或“羊癫风”,中国目前有800万~900万的癫痫患者。对于有癫痫病史的家庭,他们一般都有了经验,知道患者没有生命危险,等患者的抽搐症状结束后才送医院。但是癫痫大发作时,患者一下子就倒地上了,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看着特别吓人。对于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人来说,很容易惊慌,到底该怎么办呢?
要不要扶?能不能扶呢?说实话,在患者发作时还真不用,而且你也很难将患者扶起来。
遇到癫痫患者发作,我们急救医生一般会怎么处理呢?我一般会把他的衣领松一松,并注射地西泮,等他发作停止后,病情稳定了,再送到医院去。一般人如家属肯定不具备注射地西泮的条件,也不会随身携带着,这时能做的就是给癫痫患者松开衣领,确保他的气道通畅,注意不要强行约束患者,任其抽搐,并赶紧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发作停止后,让患者采取稳定的侧卧位,等待急救车的到来。
有的读者可能听别人说过,或在别的地方看到过,说遇到正在发作的癫痫患者,要拿一个东西垫在其上下牙齿之间,怕患者把舌头咬坏了。其实,这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难实现,患者癫痫发作时牙关咬紧,根本塞不进去东西。如果强行往嘴里塞东西,很有可能损伤牙齿。
作为家属,前几次遇到患者发作,可能没有经验,但次数多了,知道家里有个癫痫患者,就得仔细些,看着患者状况突然不好了,应立即上前抱住患者,慢慢放在地上。这样可以避免摔伤。
癫痫大发作本身对患者可能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反而是摔倒的那一瞬间,可能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外伤。
脑血管病就是生活方式病
说起病因,脑血管病和前面一章讲的急性心梗简直如出一辙,人们总是把二者放到一起进行讨论,称为心脑血管疾病。前面说到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脑血管病也是一样。
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也和冠心病差不多,主要是中老年朋友,这些人一般都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熬夜、心理压力大等危险因素。另外,有烟酒嗜好的人得脑血管病的也很多,压力过大也容易导致脑血管病发作,企业老总、领导干部、白领阶层也是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对于脑血管病,除了年龄、种族、性别和家族遗传性等因素外,最危险的致病因素就是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
“吸烟有害健康”,这似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仍有不少人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吸烟可以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管壁的光滑性,导致胆固醇堆积,形成斑块。对于吸烟的人来说,大部分都有动脉硬化的问题,这也正是急性脑血管病、冠心病的病理基础。
我有个朋友叫叶志平,说起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但如果提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那个“最牛校长”,大家就知道了,他就是那个带领2000多名师生全部逃出来而且没有一人伤亡,创造了奇迹的桑枣中学校长。
汶川地震前,他把给学校拨的钱全部用于加固学校房屋了。当时,老师们都不同意,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地震的当时,他正在外面,不在学校,赶忙往学校跑。跑回学校一看,学校的房屋一间都没有倒塌,全校2000多名学生在操场中间,100多名教师围在学生周围、保护着学生,全都安然无恙。叶校长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绪,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叶志平是四川人,个儿不高,烟不离嘴,每天抽两盒烟,他肺气肿,说话都带喘的,血压200多了,也不吃药。汶川地震之后,他一下子出了名。温总理都找他,跟他聊今后应该怎么干。学校也接受了好几亿捐款,忙得不得了。还有好多人给他打电话要求捐东西捐钱。他说:“我不要了,我这儿有好几辆车了,我不要了,谢谢了。钱也不要了,我有好几亿了,一个小小的中学够了!”我和他很熟,就在旁边逗他:“别不要啊,拿来给我啊。”
这当然是玩笑,其实比起他的事业,我更关心他的身体,每次见面我都劝他,把烟戒了,去医院看看病,他就是不肯。他那个人和我一样,大咧咧的,什么也不在乎。我们俩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0年10月,我们一起应邀在西安为几十名校长进行校园安全培训,他喘得比以前更厉害了,还在饭桌上夹着大肥肉吃,我说:“你的生活习惯真的要改改了,要再不听我的,你迟早不是脑出血,就是心衰,你等着吧!”因为我们关系非常好,我也没什么忌讳,直截了当地说他,他哈哈一笑,也不往心里去。
果不其然,2011年6月3日,他由于脑出血没抢救过来,去世了。一个这么好的人死了,让人痛心,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他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
预防脑血管病的最好办法,就是马上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并且定期进行体检,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俗话说,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像在以前吃都吃不饱的年代,得脑血管病的人很少,哪像现在,不但中老年人得,年纪轻轻得脑血管病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说,要想远离和预防脑血管病,得管住自己的那张嘴,同时还要迈开腿。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避免和减少许多凶险的疾病。
平时多吃点新鲜的蔬菜、水果。蔬菜、水果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还有钙、磷、钾、镁等矿物质,以及很多膳食纤维。常吃对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弹性、促进心肌酶代谢、保护脑血管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比靠吃药好多了。建议每天吃的量,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4两。蔬菜多选新鲜、深绿色的。水果像草莓、橘子、猕猴桃等,都行。
再就是,蛋白质不能少。推荐每星期吃2~3次鱼,尤其是海里的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对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调节血压、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抑制血栓都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像牛奶、豆腐等也不错,尽量少吃动物内脏,像肝啊、肾啊、鱼子啊什么的。
还要注意,一天不能吃太多,也不能太油。吃得太多,多余的食物会转化成血脂,使血脂升高,时间一长,高血压、动脉硬化就来了。而且,脑血管病的人大多数体形都比较胖,很多人平时也不爱运动,更不能吃太多、太油的东西了,像肥肉啊、奶油啊、油炸食品啊,尽量不吃。
盐要少吃,少喝酒和咖啡。盐吃多了很容易引起高血压,进而导致脑血管病。每天用盐量应该降到6克左右,一个啤酒瓶盖装满大概就是6克,尤其是口味偏“重”的朋友,更要注意。喝酒会导致血管扩张,血流就会加快,导致脑的血流量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酒后常出现急性脑溢血发作,所以要少喝酒,男性每天不超过1两白酒或1瓶啤酒,女性要减半,孕妇禁酒。咖啡为什么也不让喝?咖啡有兴奋作用,还可以引起脑血管的收缩,大脑的血流量就会逐渐减少,导致脑缺血、头晕等,增加患病风险。
坚持“三低”饮食——低油、低盐、低糖,以克服“三高症”——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另外,多运动对于预防和改善脑血管病也大有好处。吃完饭静卧20分钟后,出去散散步,打打太极都行;身体比较好的人,也可以选择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
此外,脑血管病发作跟天气变化有很大关系。夏天天气闷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胸闷、憋气;而冬天特别冷的时候,血管容易收缩。过冷过热都会对脑血管产生不良刺激,可能诱发急性脑血管病。所以,如果家里有脑血管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在气候发生变化时,家属更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在三九天或三伏天,或者气温骤变的时候,不要让脑血管病患者到户外活动,室内的湿度、温度也应该进行适当调整,让其保持在比较恒定、舒适的水平。另外,也不要让老年人洗桑拿浴等,在家里淋浴即可。一来是因为桑拿房里温度太高、湿度太大,对老年人健康不利;二来还能预防一些老年人发生意外,如摔倒、晕倒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脑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避免受到强烈刺激,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我遇到过一些年纪较大的患者,在性高潮的时候,心率增快、血压增高,从而诱发了疾病。
有一次,我接了个急救电话,说是一老头出事儿了,让我赶紧过去。到了之后,那个老头儿在床上躺着呢,穿着棉毛衫、棉毛裤,裤子靠近生殖器那一块地方是湿的。
当时,我就发现他意识模糊,但掐他有感觉,还知道皱眉,手还知道动。我问旁边的老太太:“怎么一回事儿?”
老太太说:“这是我老伴儿,他让我给他手淫,后来他突然抽了一下,然后就这样了。一开始我还以为他是舒服的呢,后来叫他不动,也不醒了,我说坏了,赶紧打了120。”
这个患者本身有高血压,通过检查,已经有一侧肢体瘫痪,而且有面瘫,血压200/120毫米汞柱,初步考虑是脑出血。我马上给他用甘露醇降低颅压,并降低过高的血压,然后赶紧送往医院,经CT检查,果然是脑出血。
高血压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损害的是重要器官,一旦受到比较强的刺激,血压激增,患者就会头晕、头痛,严重的就会导致脑出血。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年纪大的人过性生活要特别注意。当然,性生活这个事儿本身只是个诱因,主因还是高血压。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