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在营养成分上也不会比本土食品更优越。但是,进口食品再降价也还是比本土的产品要贵。它们的优势在哪里呢?
金融危机引发降价风潮,进口食品的价格一跌再跌。以前只能在影视中看到或者在高级宾馆里出现的“外国食品”,似乎在不经意间变得唾手可得。加上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瞄上了进口食品。进口食品除了炫目的包装,与中国食品的差别又在哪里?为了这种差别,你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价格呢?从食品科学的角度,我们来看看进口食品的“对手”都是谁,各自的优劣又在哪里。
三文鱼PK鲶鱼、鲤鱼
严格说来,三文鱼跟其他的“进口商品”是不一样的。它只是一种食品原料,而且中国也有一定的产量。三文鱼是salmon的音译,是一大类鱼的总称,我国黑龙江里的大麻哈鱼,就是其中的一种。三文鱼在世界范围内的食用都很广泛,因其蛋白质和鱼油的含量高而被认为是健康食品。不过它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对高血脂的人来说,也就不那么理想了。国内很流行的生吃三文鱼大概源于日本,在美国一般是烧烤或者蒸熟了蘸调料吃。和其他任何生吃的食物一样,野生三文鱼可能携带的病菌是关注的焦点。人工饲养的三文鱼携带细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但是又可能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对消费者来说,基本上不可能依靠自己做出判断,能否买到合格或者说优质的三文鱼,只能依靠商家的信誉和主管部门的监管。
美国心脏协会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吃两次鱼。推荐的鱼类中有三文鱼、金枪鱼这样典型的“外国食品”,还有鲶鱼、鲤鱼这样中国比较常见的鱼类。因为鲤鱼、鲶鱼也是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鱼,所以其中的鱼油含量也比较多。当然,野生鱼和饲养鱼的问题,在鲶鱼和鲤鱼中同样存在。如果不是非常喜欢三文鱼的口感和味道,鲶鱼和鲤鱼其实是很实惠的选择。
意大利面PK中国面条
意大利面通常不叫“noodle”,而叫“pasta”,它的原料跟中国面条没有大的区别。意大利面的特色在于它令人眼花缭乱的形状,据说多达300多种。意大利面跟中国面条一样,本身只是原料,最后的口味取决于烹饪和调料。意大利面的调料也很丰富多彩,经常是五颜六色,对于女性尤其有吸引力。
番茄酱PK西红柿
番茄酱在英语里一般写成“ketchup”,主要成分当然是西红柿了,但它通常还含有糖、醋、盐以及其他一些调料。为了获得好的口感,还可能加一些糖浆或者增稠的东西。番茄酱更多是作为一种调料用来蘸着吃别的东西的,比如薯条、面条、炸虾等。
因为要保存较长时间,番茄酱需要经过灭菌处理。目前最常见的灭菌手段还是加热。加热可能破坏西红柿中的一些微量成分,比如维生素等,但其他的主要营养成分还是在的。番茄酱一般也被当做一种比较健康的食物。不过,因为其中含有额外的盐和糖,也有人认为不值得为了西红柿的好处去承担这些盐和糖带来的危害。总的来说,番茄酱还是不错的食品,只是从营养方面来说还是直接吃西红柿更好一些。
果酱PK水果
果酱跟西红柿酱的区别在于,果酱里很少加调料。苹果酱几乎就是打碎煮熟的苹果,而草莓酱之类的会加入果胶等植物胶,让整个果酱成为固体。果酱涂面包,是西方人常吃的早餐。
果酱的出现有点类似于香肠。最初人们是为了便于储存而制作果酱——保存水果在储存技术落后的古代是很难的。在水果成熟的季节,人们把吃不了的水果打成酱,密封灭菌之后就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了。即使在今天,美国的一些自助采摘农场里,也提供做果酱的指导。后来果酱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果胶等成胶成分的使用更让它获得了独特的口感。
从营养角度而言,果酱不如水果本身,它吸引人的地方是口感和便捷。因为保存运输成本更低,对水果的要求也不是那么高,果酱往往比相应的水果要便宜。
果冻、布丁PK凉粉
我们经常听到果冻布丁的说法。在美国,果冻和布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果冻甚至跟水果没什么关系。美国市场上最常见的果冻叫做Jell-O,是用食用明胶(gelatin)做的。明胶是从动物骨骼、皮等部位提取的胶原蛋白水解得到的。对于相信胶原蛋白可以美容的女性来说,果冻进入人体后和胶原蛋白是一样的。果冻只是加了水果香料和色素,精明的中国商人把它叫做“果冻”,给人以来自水果的错觉,实在是高明的营销手段。也有一些果冻中会加入一些水果块,就更像名副其实的“果冻”了。
不过,果冻本身的营养价值很差。虽然是一种蛋白质,不过缺乏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也比较少,富含的氨基酸都不是人体必需的。也就是说,它在满足人体氨基酸需求上效果很差。果冻也可以用其他有成胶能力的碳水化合物来做,比如国内常用的卡拉胶。其实,这些东西跟凉粉本质上是一样的——有成胶能力的单一食物成分。
国外的布丁叫做“pudding”,与果冻在外观上的区别是不能够成型,跟酸奶或者糨糊差不多。布丁的成分一般包括淀粉、蛋白质、油、香料、色素等,也可能使用玉米糖浆。相比果冻,它在满足人体营养需求上要全面得多。
进口食品的卖点分析
在国外,食品就是食品,只是为了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不会去追求“防病治病”“美容护肤”之类似是而非的“功能”,进口食品在营养成分上也不会比本土食品更优越。但是,进口食品再降价也还是比本土的产品要贵。它们的优势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外国人很少像传统的中国人那样每天花很多时间来做饭。他们习惯于买成品或者半成品,简单加工一下就是一餐。那些进口食品虽然也有着草根的来源,但是在现代工业技术之下,很快就脱胎换骨,有了全新的设计理念。首先,要便捷,就是说顾客买到手以后可以直接吃,或者简单弄一下就可以了。其次,是标准化,同一种产品不同批次间的差别可以忽略,同一批次在保质期内的变化也不应该能被顾客感觉到。这点其实很难。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物理的变化,比如失水、分层;可能发生化学的变化,比如油脂氧化破坏食物的风味;最重要的是细菌的生长,带来安全性方面的问题。进口食品,尤其是那些国际大品牌的食品,在这些方面有着很强的技术保障。
人们购买食品,毕竟不仅仅是考虑营养成分的问题。更多情况下,决定主妇们选择的,是风味、口感、包装、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前面几种主要取决于个人喜好,但是安全性的问题,却很难通过个人来判断。那些国际大品牌的食品,很大程度上也是贵在可靠性上。因为他们的规模大,利润率相对较高,在产品质量上捣鬼得不偿失。所以,他们甚至比主管部门更看重产品质量。即使是出了质量事故,一般也愿意积极主动地解决。
选进口还是选本土?
如果你是上班族,没有时间做饭,在外面吃又不放心食物安全,进口食品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会贵一点,毕竟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就安全性和营养成分而言,还是要省心不少。
如果你每天有大量的时间来为家人做饭,那么进口食品的优势性就没有太多意义。毕竟为了保存的需要,加工食品都会经过比较彻底的处理,在风味和微量营养成分上会有一定的损失。加工食品有很多捣鬼的空间,这是本土食品让人不放心的地方,而食品原料捣鬼的机会就少多了。自己买原料做饭的话,安全性也比较高。更重要的是,美味而且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