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答客问
孤心逐浮云之炫烨的卷舒,
惯看青空的眼喜侵阈的青芜。
你问我的欢乐何在?
——窗头明月枕边书。
侵晨看岚踯躅于山巅,
入夜听风琐语于花间。
你问我的灵魂安息于何处?
——看那袅绕地,袅绕地升上去的炊烟。
渴饮露,饥餐英;
鹿守我的梦,鸟祝我的醒。
你问我可有人间世的挂虑?
——听那消沉下去的百代之过客的跫音。
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既能看到西方现代派的手法,也能追觅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典雅优美。这首诗除了自由体的构造形式和句法上的现代化,其意境和语言都充满了浓郁的传统风味。孤心、浮云、明月、夜风,诗人将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美感的词语布列开来,形成一个富于文化内涵的情境,而这样精心创造的清灵意境,也正是诗人内心对于永恒的美的理想和追求。
灯
灯守着我,劬劳地,
凝看我眸子中
有穿着古旧的节日衣衫的
欢乐儿童,
忧伤稚子,
像木马栏似地
转着,转着,永恒地……
而火焰的春阳下的树木般的
小小的爆裂声,
摇着我,摇着我,
柔和地。
美丽的节日萎谢了,
木马栏犹自转着,转着……
灯徒然怀着母亲的劬劳,
孩子们的彩衣已褪了颜色。
已矣哉!
采撷黑色大眼睛的凝视
去织最绮丽的梦网,!
手指所触的地方:
火凝作冰焰,
花幻为枯枝。
灯守着我。让它守着我!
曦阳普照,蜥蜴不复浴其光,
帝王长卧,鱼烛永恒地高烧
在他森森的陵寝。
这里,一滴一滴地,
寂静坠落,坠落,坠落。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童稚之时,谁都有过美好的想象,将“黑色大眼睛的凝视”采撷在一起,就能编织“最绮丽的梦网”。那时候,我们“穿着古旧的节日衣衫”,那时我们欢乐,当然也有小小的忧伤,而即便是忧伤,也是纯真美丽的。那时的“灯”照耀着我们。如春天的阳光一般温暖柔和。然而,时光流逝,现实破碎了梦幻,曾经温暖的火光“凝作冰焰”,“花幻为枯枝”,“灯”也已不再是那个温暖如“春阳”的灯,而成了在古墓中幽幽闪烁的长明灯。这种感觉,是不是,就叫做“幻灭”?
秋夜思
谁家动刀尺?
心也需要秋衣。
听鲛人的召唤,
听木叶的呼息!
风从每一条脉络进来,
窃听心的枯裂之音。
诗人云:心即是琴。
谁听过那古旧的阳春白雪?
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
有人已将它悬在树梢,
为天籁之凭托——
但曾一度谛听的飘逝之音。
而断裂的吴丝蜀桐,
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
秋天是气候转凉的季节,所以有人“动刀尺”来做衣服;秋天也是怀人的季节,所以孤冷的心“也需要秋衣”。心怎么会需要秋衣呢?因为南方“鲛人的召唤”和北方“木叶的呼息”都使诗人的心感到“枯裂”。此时是需要友人的,然而高山流水式阳春白雪的朋友,又到哪里去找呢?思之不得,只能任由自己的心“悬在树梢”,让风拨动琴弦发出天籁,这天籁之音,不就是这首惆怅优美的诗吗?
小曲
啼倦的鸟藏喙在彩翎间,
音的小灵魂向何处翩跹?
老去的花一瓣瓣委尘土,
香的小灵魂在何处流连?
它们不能在地狱里,不能,
这那么好,那么好的灵魂!
那么是在天堂,在乐园里?
摇摇头,圣彼得可也否认。
没有人知道在哪里,没有,
诗人却微笑而三缄其口:
有什么东西在调和氤氲,
在他的心的永恒的宇宙。
像是因拥有的满足而故意发出的询问,中间满满的都是未得遮掩的骄傲和自足。音的灵魂和香的灵魂弥漫在诗人的心中,又有什么更多的索求呢?这一刻的美好并不是能够时常遇见的,特别是在战火纷飞离情处处的年代里,片刻的一丝流连便足以慰藉所有的尘埃旧梦。
赠克木
我不懂别人为什么给那些星辰
取一些它们不需要的名称,
它们闲游在太空,无牵无挂,
不了解我们,也不求闻达。
记着天狼、海王、大熊......这一大堆,
还有它们的成份,它们的方位,
你绞干了脑汁,涨破了头,
弄了一辈子,还是个未知的宇宙。
星来星去,宇宙运行,
春秋代序,人死人生,
太阳无量数,太空无限大,
我们只是倏忽渺小的夏虫井蛙。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为人之大道全在懵懂,
最好不求甚解,单是望望,
看天,看星,看月,看太阳。
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
看春夏秋冬之不同,
还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倥偬:
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乐在空与时以外,
我和欢乐都超越过一切境界,
自己成一个宇宙,有它的日月星,
来供你钻究,让你皓首穷经。
或是我将变成一颗奇异的彗星,
在太空中欲止即止,欲行即行,
让人算不出轨迹,瞧不透道理,
然后把太阳敲成碎火,把地球撞成泥。
诗篇的开始是类似于屈原天问般的疑问,只是这疑问没有变成长篇的激昂,而这失去的激昂可能就是最该被剥离的状态。生命的常态在于仰望和自感,任何叱咤风云的伟绩都会在时间里坍塌,唯有自然随性才是正解。虽然联系起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往往给人以失望消沉的印象,但是不得不承认,即便是太多的无奈而导致的顺从,也是生命智慧的一种体现。我们不能消极摆脱,那就只能积极忘却。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所以只能顺其自然。从容的语句咀嚼出的却是消极的心态,诗歌中氤氲着一种忧郁的气息。
眼
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
迢遥的潮汐升涨:
玉的珠贝,
青铜的海藻……
千万尾飞鱼的翅,
剪碎分而复合的
顽强的渊深的水。
无渚崖的水,
暗青色的水;
在什么经纬度上的海中,
我投身又沉溺在
以太阳之灵照射的诸太阳间,
以月亮之灵映光的诸月亮间,
以星辰之灵闪烁的诸星辰间,
于是我是彗星,
有我的手,
有我的眼,
并尤其有我的心。
我唏曝于你的眼睛的
苍茫朦胧的微光中,
并在你上面,
在你的太空的镜子中
鉴照我自己的
透明而畏寒的
火的影子,
死去或冰冻的火的影子。
我伸长,我转着,
我永恒地转着,
在你永恒的周围
并在你之中……
我是从天上奔流到海,
从海奔流到天上的江河,
我是你每一条动脉,
每一条静脉,
每一个微血管中的血液,
我是你的睫毛
(它们也同样在你的
眼睛的镜子里顾影)
是的,你的睫毛,你的睫毛,
而我是你,
因而我是我。
一如诗人的其他诗篇,这首诗同样受到了象征主义极大的影响。眼睛被化为潮汐、珠贝、海藻、飞鱼、水、太阳、月亮等等一系列的意象。而这一切,日月星辰的光辉也好,永恒的旋转和依恋也好,都共同指向最开始的原点——你的眼睛。在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愿意做一扇睫毛,只为与你的眼睛朝夕相伴。如此的爱恋,让人魂销。
夜蛾
绕着蜡烛的圆光,
夜蛾作可怜的循环舞,
这些众香国的谪仙不想起
已死的虫,未死的叶。
说这是小睡中的亲人,
飞越关山,飞越云树,
来慰藉我们的不幸,
或者是怀念我们的死者,
被记忆所逼,离开了寂寂的夜台来。
我却明白它们就是我自己,
因为它们用彩色的大绒翅
遮覆住我的影子,
让它留在幽暗里。
这只是为了一念,不是梦,
就像那一天我化成凤。
在诗人的笔下,扑火的飞蛾被赋予了另外一重含义。是相隔千山的亲人的绵绵思念化为枕上的一梦?或者是幽冥相隔的逝者依旧不舍的怀恋?不管这重意象里包含的想念究竟是如何的渺远和不经,却在诗歌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以“爱”的形式永驻人间。诗人知道它们就是自己,是切实的存在。纵然有现实的撕扯,却让人在穿越荆棘之时,不觉痛苦。
寂寞
园中野草渐离离,
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
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
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
寄魂于离离的野草,
像那些可怜的灵魂,
长得如我一般高。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
寂寞已如我一般高:
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
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新婚的诗人沉醉于甜蜜的相知相伴里,快乐而知足的日子可以抹杀昔日因爱生出的种种羁绊和彷徨,幸福生活的痕迹留驻于爱人的眼角眉梢。只是也许激情是诗人所以成为诗人的最原始的动力,安宁的细水长流渐渐衍生为寂寞,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寂寞的美感在漫长的时间里被消磨殆尽,不知如何来去的诗人只剩下一首找不到出路的诗句。
我思想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
诗人的思想在诗歌中变为一只彩蝶,蹁跹万年。这只彩蝶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一点点的使命感,奇妙而诱人。蝴蝶的意象承载着诗人的希望而飞跃重生,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的、浓密的画面。在翅膀和云雾的碰撞之中,萦绕着诗人心中细微颤动的情思。
元日祝福
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希望。
祝福!我们的土地,
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
更坚强的生命将从而滋长。
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力量。
祝福!我们的人民,
坚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
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
民族存亡之际,民众的热情往往喷薄得尤为壮烈灿烂。诗人的感情本来就要比常人更为细腻更为敏感也更为激越,因而在火与血的激荡下,就更容易抒写下激昂动人的诗篇。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愿意对自己也向他人传达一份坚定和执著,来激励自己以及共同奋战的所有同胞。时至今日,情境虽改,然壮美尤存。
白蝴蝶
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翻开了空白之页,
合上了空白之页?
翻开的书页:
寂寞;
合上的书页:
寂寞。
在戴望舒的诗歌中,象征主义的手法被广泛应用。这首白蝴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这首诗中,翻飞的书页被诗人比喻成蝴蝶的翅膀,巧妙而传神。此时的白蝴蝶已成为一个生动的意象,其间积酿着诗人的寂寞和细微的愁思。这样的寂寞给人以无尽的遐思,或许在这层寂寞里还有另一份含义。庄周梦蝶而不分现实与梦境。也许诗人的寂寞也如此细腻而恍惚,充满了种种情思,百转千回。
致萤火
萤火,萤火,
你来照我。
照我,照这沾露的草,
照这泥土,照到你老。
我躺在这里,让一颗芽
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
长成树,开花;
让一片青色的藓苔,
那么轻,那么轻
把我全身遮盖,
像一双小手纤纤,
当往日我在昼眠,
把一条薄被
在我身上轻披。
我躺在这里
咀嚼着太阳的香味;
在什么别的天地,
云雀在青空中高飞。
萤火,萤火
给一缕细细的光线——
够担得起记忆,
够把沉哀来吞咽!
这是一首基调安详、沉稳的诗,沉稳得能将日月星辰托在手掌。然而,它的底色却是“沉哀”的,作者在呼唤萤火“你来照我”的时候,是希望萤火能够“给一缕细细的光线”,让自己能“把沉哀来吞咽”。当我们的心中填满哀愁,当“记忆”犹如乌云遮盖我们心灵的天空,这时候,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一缕“萤火”,能让自己重新品味人世间的美好,重新燃起心灵的灯。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这首诗想传递的内容在第一节便已昭然揭示。狱中的诗人并没有因为失去自由乃至可能会失去生命而陷入悲伤,相反,他以更为高昂的姿态面对现实人生。对国家的忠贞和对侵略者的愤怒共同化为对朋友的嘱托。他的希望和信心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进行着最后的一次喷薄,永恒而不朽。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这首诗的意义,并非因为它是戴望舒诗歌美学的精髓所在,而是因为它的内容:国难之时一个传统知识分子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最为珍贵。在山河沦丧命运流离的岁月里,我们希望这样的声音给我们力量,用以揭露黑暗和期盼光明。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撷取传统意象:憔悴寂寞的荔枝花和恋人的柔发进行感情的表达。在沦陷区和解放区鲜明的对比中,表现出了对永恒中国的深切依恋。
心愿
几时可以开颜笑笑,
把肚子吃一个饱,
到树林子去散一会儿步,
然后回来安逸地睡一觉?
只有把敌人打倒。
几时可以再看见朋友们,
跟他们游山,玩水,谈心,
喝杯咖啡,抽一支烟,
念念诗,坐上大半天?
只有送敌人入殓。
几时可以一家团聚,
拍拍妻子,抱抱儿女,
烧个好菜,看本电影,
回来围炉谈笑到更深?
只有将敌人杀尽。
只有起来打击敌人,
自由和幸福才会临降,
否则这些全是白日梦
和没有现实的游想。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八日
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最为深重的岁月,亦是诗人个人生活的非常时期。在每段诗的前面几句,诗人用极简的几笔勾画出最为寻常平凡的幸福时光,但是末尾的一句只有“将敌人打倒”却使所有明媚的畅想成为可想而不可及的奢望。几时能够实现这些梦想?那时大概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回答,但是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永恒向往,则是时时刻刻激励每个国人的不变的信念。国仇家恨之际的理想在战火中显得尤为珍贵,而坚定的信念更是成就理想最坚固的脊梁。
过旧居(初稿)
静掩的窗子隔住尘封的幸福,
寂寞的温暖饱和着辽远的炊烟——
陌生的声音还是解冻的呼唤?……
挹泪的过客在往昔生活了一瞬间。
一九四四年三月二日
诗人以《过旧居》为题写过两首诗,这首诗是其初稿。较之于铺陈开来描述的另一首《过旧居》,这首初稿的凝练和蕴藉更具有诗歌的魅力。窗户静掩,被尘封的幸福在窗子的那一边;曾经平和、幸福而温暖的炊烟对比着此时的寂寞,此时诗人的心中出现了一个声响,那声响是在呼唤往日的幸福,还是意味着曾经的幸福又将归来?谁也不清楚。诗人在回忆中重温了往日生活的瞬间,泪水潸然。整首诗只有四句,极为凝练,然而其中饱含着对往昔的怀念、对幸福与和平的向往,让人回味无穷。
过旧居
这样迟迟的日影,
这样温暖的寂静,
这片午炊的香味,
对我是多么熟稔。
这带露台,这扇窗
后面有幸福在窥望,
还有几架书,两张床,
一瓶花……这已是天堂。
我没有忘记:这是家,
妻如玉,女儿如花,
清晨的呼唤和灯下的闲话,
想一想,会叫人发傻;
单听他们亲昵地叫,
就够人整天地骄傲,
出门时挺起胸,伸直腰,
工作时也抬头微笑。
现在……可不是我回家的午餐?
……桌上一定摆上了盘和碗,
亲手调的羹,亲手煮的饭,
想起了就会嘴馋。
这条路我曾经走了多少回!
多少回?……过去都压缩成一堆,
叫人不能分辨,日子是那么相类,
同样幸福的日子,这些孪生姊妹!
我可糊涂啦,
是不是今天出门时我忘记说“再见”?
还是这事情发生在许多年前,
其中间隔着许多变迁?
可是这带露台,这扇窗,
那里却这样静,没有声响,
没有可爱的影子,娇小的叫嚷,
只是寂寞,寂寞,伴着阳光。
而我的脚步为什么又这样累?
是否我肩上压着苦难的年岁,
压着沉哀,透渗到骨髓,
使我眼睛朦胧,心头消失了光辉?
为什么辛酸的感觉这样新鲜?
好像伤没有收口,苦味在舌间。
是一个归途的游想把我欺骗,
还是灾难的日月真横亘其间?
我不明白,是否一切都没改动,
却是我自己做了白日梦,
而一切都在那里,原封不动:
欢笑没有冰凝,幸福没有尘封?
或是那些真实的岁月,年代,
走得太快一点,赶上了现在,
回过头来瞧瞧,匆忙又退回来,
再陪我走几步,给我瞬间的欢快?
有人开了窗,
有人开了门,
走到露台上——
一个陌生人。
生活,生活,漫漫无尽的苦路!
咽泪吞声,听自己疲倦的脚步:
遮断了魂梦的不仅是海和天,云和树,
无名的过客在往昔作了瞬间的踌躇。
这首诗的笔法,让人联想起《项脊轩志》中对于旧宅的眷恋之情,在对旧物的描述中渗透着对于往事和故人的深情。在戴望舒的回忆中,人与事历历在目,清晰如昨。然而即便往景再美,也只能驻足回观而已。现实婚恋的破裂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痛苦,此时此刻能给予安慰的,也许只有这老房子的印象,虽然物是人非,但多少仍然是一个老旧的梦,换来一时半刻的温暖。
赠内
空白的诗贴,
幸福的年岁;
因为我苦涩的诗节,
只为灾难树里程碑。
即使清丽的词华,
也会消失它的光鲜,
恰如你鬓边憔悴的花
映着明媚的朱颜。
不如寂寂地过一世,
受着你光彩的熏沐,
一旦为后人说起时,
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
一九四四年六月九日
虽然让人愁肠百结的感情从来都是无法把握的,然而,爱情的甜蜜却足以让人有足够的理由去永久地追寻。这是一首写给与自己厮守着的爱人的诗,然而此时的爱情,已经返璞归真。诗歌从来都是灾难和痛苦孕育而出的,因此“幸福”的年岁只会让诗贴变成“空白”。可是即便写出再美丽的诗句又能如何呢?它终究也会失去华彩,就像花儿终归要憔悴一样。与其如此,倒不如去“受着你光彩的熏浴”,虽然一生寂寂,然而此生毕竟幸福。平凡的幸福往往是最难的,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诗人在历经沧桑之后,对这样一句老话有了更多的体悟——平平淡淡才是真。
示长女
记得那些幸福的日子!
女儿,记在你幼小的心灵:
你童年点缀着海鸟的彩翎,
贝壳的珠色,潮汐的清音,
山岚的苍翠,繁花的绣锦,
和爱你的父母的温存。
我们曾有一个安乐的家,
环绕着淙淙的泉水声,
冬天曝着太阳,夏天笼着清荫,
白天有朋友,晚上有恬静,
岁月在窗外流,不来打搅
屋里终年长驻的欢欣,
如果人家窥见我们在灯下谈笑,
就会觉得单为了这也值得过一生。
我们曾有一个临海的园子,
它给我们滋养的番茄和金笋,
你爸爸读倦了书去垦地,
你妈妈在太阳阴里缝纫,
你呢,你在草地上追彩蝶,
然后在温柔的怀里寻温柔的梦境。
人人说我们最快活,
也许因为我们生活过得蠢,
也许因为你妈妈温柔又美丽,
也许因为你爸爸诗句最清新。
可是,女儿,这幸福是短暂的,
一刹时都被云锁烟埋;
你记得我们的小园临大海,
从那里你们一去就不再回来,
从此我对着那迢遥的天涯,
松树下常常徘徊到暮霭。
那些绚烂的日子,像彩蝶,
现在枉费你摸索追寻,
我仿佛看见你从这间房
到那间,用小手挥逐阴影,
然后,缅想着天外的父亲,
把疲倦的头搁在小小的绣枕。
可是,记着那些幸福的日子,
女儿,记在你幼小的心灵:
你爸爸仍旧会来,像往日,
守护你的梦,守护你的醒。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诗人的心总是敏感的,因而诗人的情绪总是变幻起伏难以稳定,说不定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忧愁。在写下了幸福的《赠内》之后不过十几天,诗人就又陷入了落寞的情绪。《赠内》是写给自己的妻子的,而这首诗,则是写给女儿的。也许是因为生活过得幸福,因而想到了遥隔异地的女儿。诗人遥想昔日那“安乐的家”,那时候女儿“在草地上追彩蝶”,妻子在树荫下缝纫,自己读书又“垦地”,“屋里终年长驻的欢欣”。可是,幸福总是那么短暂,离散突然之间就到来,于是,昔日的幸福就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于是诗人梦想着,想着有一天,能找回那曾经的幸福……
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过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对于天气的盼望也是自己内心晴雨的写照。等天晴的时候,这些内心暖洋洋的惬意便自然而然转为蜿蜒的小路,新绿的花草,绽放的白菊和风雨后的蝴蝶。晴朗的内心会在晴朗的天气里舒展开来,也让人用崭新的姿态面对现实和未来。作者不仅仅在等待天晴后的行走,更重要的是对于未来晴好的现实的期盼。舒适和闲逸只是一个开始,之后的一切才是重点。
偶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偶成》的情感基调是难得一见的明媚和希望,写出了对于美好的信心,对于未来的向往。他坚信所有的失去,都不过是转化成了被冰封的沉淀:“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这首诗虽短,却光芒四射。没有意象在时空挪移上的大开大合,单单是一句朴素却坚定的相信,就能让人晃落一身的哀愁,带着明天的希望,重新上路。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作为东北作家群杰出的一位女作家,萧红的一生波折而坎坷,最终在香港郁郁而终,葬于浅水湾。六个小时寂寞的山路,既写实性地记录作者探访萧红墓的过程,也暗喻了萧红生前不如意的孤独人生之旅。然而,从一束火红的山茶花上,我们又看到了热情和希望的色彩。诗人以山茶花这一意象,表达出自己对于未来的等待,纵使长夜漫漫,也坚守不怠。最后一句的卧听海涛闲话,既是生者的继续前行与逝者之间的相见与告别,亦是对于自己的一种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