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圣彼得堡(即圣彼得小城)由彼得大帝于18世纪初创建。名字的由来是彼得大帝的守护圣人,来自于同名的圣彼得(Pyotr或Peter)。苏联时期为了纪念列宁,更名为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再次变更回圣彼得堡。(用政治家的名字给城镇取名感觉很奇怪。比如,江户如果叫“家康”,东京如果叫“某氏”,真是令人生厌啊!)
这个地方本来是涅瓦河的湿地。原本不过是一个贫穷、萧条的村子,但是掌握大权的彼得大帝不满足于只把它当作防范瑞典的要塞,而意在将其作为“打开欧洲的窗口”,决意在此建设新的首都。都城的建设大概耗费了10年时间,强征了5万的农奴和劳动者。
贵族和大商人们不愿离开前首都莫斯科,于是进行了抵抗。彼得大帝完全不为所动,强行迁都。尽管如此,这座由大小涅瓦河、大小涅夫卡河等四条河流,以及由多条运河与三百多座桥所构成的美丽的“北方威尼斯”,不久就吸引了许多人来此定居,在之后长达200年的岁月里——直到20世纪再次迁都莫斯科——圣彼德堡一直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十分繁荣(现在仍是俄罗斯第二大都市)。
在穿流过小城的运河中,有一条比较大的运河叫丰坦卡河(Fontanka River)。河上架设有几座桥,其中在俄国文学爱好者中知名度较高的当属卡林金桥(Kalinkin)。这就是曾经出现在果戈理的小说《外套》中的那座桥。
这部小说讲述了在罗曼诺夫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的19世纪中期,农奴制等害人的制度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处在社会底层苟延残喘的人们的无奈和复仇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什马奇金虽然身为官僚,却是处于最末端的一名九等文官。长年重复着无聊的抄写文件的工作。从名字来看,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的意思是“拥有纯朴父亲的纯朴男子”,巴什马奇金的意思是“不合脚的鞋”,这里暗喻受人践踏的命运。他丝毫没有要出人头地的想法,工资少得可怜,是个外表沉闷的四十多岁的男子,也没结过婚,孑然一身(作者果戈理本人也做过同样的工作,因此他对于官署的工作以及底层“小人物”穷困潦倒的生活,描写得非常逼真)。
俄国的严冬十分难熬。特别是这一年,让人直感到后背发冷。阿卡基的旧外套实在破烂之极,已经到了无法缝补的程度。但买一件新外套对他而言需要极大的勇气。一直以来省吃俭用攒的钱终于够买一件新外套了。他想这下买了新外套,自己在官场里终于不再被当作苍蝇被人瞧不起,而可以被作为一个正常人对待了。同事们半开玩笑地对满脸得意的阿卡基表示祝贺。但是,在受到人生中最多祝贺的那晚,喝得微醉的阿卡基走在回家的路上,却遭到了劫匪的袭击,他倾尽所有买到的外套被抢走了。
阿卡基的不幸还在后面。虽然他马上报了警,但是警察的态度却十分冷淡。之后,他通过警察署长,拜见了有权势的敕任官[1],以为这下肯定有救了。谁知他的悲惨遭遇非但没得到这位大人物的同情和帮助,反而因身份卑微而被愚弄了一番,最后竟以被严厉斥责而告终。
卡夫卡笔下描绘的官僚制度中扭曲的世界,果戈理通过主人公自身的悲惨命运,以俄国式的讽刺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外套》出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果戈理的这句赞赏大家都会认同吧。
经受了失意、愤懑以及寒冷的打击,可怜的阿卡基一病不起,也没人照顾他,不久便黯然离开了人世。官署雇佣了新任官员,转眼间前任官员就会被遗忘……但是,阿卡基通过连接此世和彼世的桥又回到了现世。
在横跨丰坦卡河的卡林金桥旁边,人们好多次看到过变成幽灵的小官员阿卡基。
究竟受到了多么可怕的报复才以这样的方式十倍奉还?
阿卡基好不容易重返今世,但是和活着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仍然很“没劲”。他和以前一样,就如同那时循规蹈矩地从事单调的官署工作似的,只是一味地扯下行人的外套。
有一次,幽灵好像终于达到了目的。他碰到了自己最痛恨的敕任官。阿卡基一边狂吹着墓场刺鼻的恶臭,一边说“啊啊,终于轮到你了啊。我要你的外套!”
于是,幽灵从吓得瑟瑟发抖的敕任官身上抢走了外套,之后据说再也没有出现过。
横跨丰坦卡河的桥
卡林金桥 圣彼得堡(俄罗斯)
圣彼得堡是一座河流与运河纵横的海滨小城,“北方威尼斯”是它的别名。城里有三百多座桥。要不是和果戈理的《外套》相关联,卡林金桥的名字也不会名扬世界吧。
[1] 译者注:敕任官,指经过皇族敕书任命的高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