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暗网:日常与疯狂,只隔着一道深不可测的暗网 » 暗网:日常与疯狂,只隔着一道深不可测的暗网全文在线阅读

《暗网:日常与疯狂,只隔着一道深不可测的暗网》引言 自由或死亡

关灯直达底部

我听说过关于这个网站的一些谣言,但仍然无法相信它确实存在。此刻我看到的是一份暗杀黑名单。我能认出其中一些人的照片,大部分是有名的政客,每个人的照片旁边都标注着价码。这个昵称为Kuwabatake Sanjuro的网站创始人认为,如果可以雇凶杀人而不被捕(我指的是百分百不会落网),绝对会有人去做。这也正是他创办“暗杀市场”网站的原因之一。在网站首页,列出了四个简单的操作指示:

在名单上新增姓名在姓名旁边标明下注金额预测此人死亡时间准确预测可赢得全部赌金

谷歌浏览器是搜索不到“暗杀市场”的,它隐身在加密的互联网空间中,直到最近,才能通过一个叫“洋葱路由器”或“Tor”的浏览器进入网站。Tor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项目起家,目前以非营利组织的模式运营,部分资金来源于美国政府及各个民权组织,全世界数百万网民们得以借由它匿名且安心地上网浏览(1) 。简单来说,Tor依靠对计算机操作多次加密,通过多个网络节点(即“洋葱路由器”)选择路径,来隐藏计算机操作的来源、目的地和内容。Tor的用户是无法被追踪的,使用Tor隐匿服务的这些网站、论坛、博客也无法追踪,它们使用的是同样的流量加密系统来隐藏定位。

也许“暗杀市场”在网络中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被“供奉”着,但如果你知道窍门,找到它也并非难事。只需一个简单(而且免费)的软件包就行了。之后进行注册,按要求点击下一步,然后等着就行了。要想知道有多少人在参与这个网站的活动,几乎不太可能,但在撰写此书的时候,如果我能准确预测前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席本·伯南克的死亡日期,大约能拿到五万六千美金的赌金。

看上去,这种赌注好像没什么意义。因为你很难猜到某个特定人物的死亡日期,所以“暗杀市场”发布了第五条指示:

预言成真,全在个人。

暗网

人们能在网上做些什么呢?“暗杀市场”就是个极端的例子。在众所周知的“谷歌、微软邮箱、亚马逊”的世界之外,潜伏着互联网的另一面——暗网。

对一部分人来说,暗网就是Tor隐藏服务搭建的加密网络世界,无法追踪用户的行迹,用户的身份也无法识别。对其他人来说,暗网就是传统搜索引擎搜索不到的网站,包括:密码受保护的网页,不链接外部的网站,只对“内部人”开放的隐藏内容,有时也被称作“深层网络”。暗网,也泛指各类惊悚诡异、让人不适和极具争议的网络暗角,是想象中的罪犯和各式各样的霸凌者的领地。

但对我而言,暗网不仅仅是上文提到的“特殊领域”:它是一个与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网络若即若离的地下世界,一个完全自由和匿名的世界。在这里,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不受监管,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暗网之所以“阴暗”,是因为一般人很少看到它,它十分隐蔽,秘密而又隐晦。这并不是一本揭露Tor的书籍,相反,大部分章节介绍的是你所了解的网络:社交媒体网站、常规网页、论坛、聊天室,等等。但这本书着重介绍了一种在暗处恣意蔓延的文化与社区,对于局外人来说,这种社群文化十分黑暗且暗藏危机。本书研究这些群体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网络行为具有代表性,而是因为他们是常常被误解又极少被了解的一群人。

暗网从来不缺热点话题,这些内容包含了年轻人上传的自制低成本色情片、网络霸凌、陌生人之间的骂战、“艳照门”、激进政客们的政治宣传、违禁物品(比如毒品)、机密文件等,只要轻轻一点,就能送上头版头条,这类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总体来说,暗网仍然是一个未被探索且鲜有人理解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也几乎没人冒过这个险,深入网络世界的幽深之处,细致地摸索每个网站的边边角角。

2007年,我开始研究激进的社会和政治活动,花了两年半的时间研究欧洲和北美的伊斯兰极端分子,试图建立起一个松散零落的现实世界的网络,连接起这些认同基地组织极端分子意识形态的年轻人。就在2010年这份工作将要画上句号的时候,世界似乎变得不太一样了。我眼前出现的每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或政治现象,阴谋论者、右翼分子也好,毒品文化也好,它们都逐渐驻扎在网络上,且活跃度日益上升。我经常会针对同一个对象访问两次,一次线上对话,一次线下面对面的交谈,然而我却好像是在跟两个不同的人对话。我在探索由不同规则、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主人公所组成的两个平行世界。每次当我认为自己触碰到某种网络文化的边缘时,就会发现另外一个与之紧密相连而又未被发现的秘密领域。有的网站需要掌握一些技术知识才能进入,有的网站则毫无门槛,人人可用。尽管这些网站对许多人的生活和身份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们大多数是“隐形”的:一般人既查不到又看不着。因此我决定主动出击,去寻找这些隐蔽在网络世界的空间。

在这段搜寻的征程中,不管是在线上的网络世界还是线下的现实生活,我都找到了许多新的发现。我曾在一个臭名昭著的网络引战群组里当群主;费时数周卧底在一个专门讨论自残、绝食和自杀的论坛里;在Tor隐匿服务建造的迷宫世界里探寻毒品、研究儿童色情图片网络;还在知名社交网站上目睹新纳粹分子和反法西斯主义者之间的骂战;注册成为最新的色情频道会员,分析最近的自制色情录像的潮流是什么。我拜访过巴塞罗那的一处闲置空房,那里是支持无政府主义的比特币码农们的秘密基地;去过工人阶层聚集的俱乐部,与极端民族主义者们交谈;还参观过三个女孩脏乱不堪的卧室,观察她们如何在镜头前毫不隐晦地表演色情挑逗的动作,然后从成千上万名观看者那里收取小笔的打赏金。在探索和比较这些反差极大的世界时,我也想回答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匿名”和“连接”这两个特性是否放飞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呢?如果真是这样,它又是如何操控的呢?

《暗网》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评判网络是否是双刃剑。“匿名”的特性一方面让“暗杀市场”在网络世界留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使得检举人和人权主义者们得以存活。就我观察而言,网络中任何一种具有破坏性的亚文化都存在相对应的积极正面、有建设性的亚文化。

由于网络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存有的对匿名、隐私、自由和审查制的概念也面临着挑战,同时它还抛出了尚未解决的新问题:人们是否有权在网络上实行完全匿名制?我们的“网络身份”与“真实身份”有差异吗?这些问题又说明什么呢?当我们坐在电脑屏幕前,会倾向于表现出特定的样子吗?在鼠标一键点击即可表达的世界里,言论自由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网络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讨论,而上述问题尤为集中。随着人们的网络生活日益丰富,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也渐渐凸显。我不会在书中提出任何简单的建议或主张,我也不认为存在什么简单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激进,相反,它会用更温和的方式,向读者呈现这些问题是如何滋生于社会边缘的。至于它所代表的意义,就交给读者自行判断吧。

连接

众所周知,网络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前身是由美军的研发机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出资运营的一项小型科研计划。美国国防部希望建立阿帕网(ARPA)来连接多台计算机,让美国顶尖学者们得以共享数据集以及珍贵的计算机空间。196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首次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但是网络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1973年7月,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一位年轻的教授彼得·柯尔斯坦,通过大西洋海底的电缆从英国连接上了阿帕网,这一举动使得柯尔斯坦成为英国第一个连上网络的人。“我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其他人也不知道!”柯尔斯坦告诉我,“我们这些科学家和学者,只想试着建立和维护一个可以简易并快速分享数据的系统。”阿帕网,以及它后来的形式——互联网,都是基于提高学者共同工作效率的原则而建立的:一个开放、分散、便于使用且免审查制的网络。这些原则定义了互联网的内涵:一个不限用户数量、信息和想法的无极限的世界。

1978年,电子布告栏系统(BBS)诞生,随之而来的是新闻网络系统(Usenet)于1979年至1980年间问世,由此网络生活进入了新的时代。不同于已退出历史舞台的阿帕网,Usenet和BBS是聊天室和论坛的先驱,只需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台家用电脑就能进入。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们又小,网速又慢,看着十分落伍,然而在当时,这些设备却吸引了成千上万对虚拟新世界感到好奇的人们。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互联网的身份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电脑爱好者和学者经常光顾的小众地下聚集地,变身为数百万热情高涨的网络新人类可以进入的热门场所(2) 。

根据英国开放大学公众科技认知的教授约翰·诺顿的看法,这时的网络空间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机所组成的网络。用户视之为一种拥有独特文化、独特身份和特定规则的“新型空间”。数百万普通人造访网络世界,让人恐慌又好奇,这种新形式的交流方式会对人们产生何种影响。许多科技乐观主义者,例如高呼网络革命的《连线》杂志和网络杂志《Mondo 2000》,认为网络空间预示着学习与沟通的新纪元,甚至可以超越国界。针对这个观点最有名的著作,来自美国散文家及网络自由主义论者约翰·佩里·巴洛在1996年发表的《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他提到:“现实世界中对财产、言论、身份、社会活动及环境的法律定义,皆不适用于网络世界……网络中的个人身份没有实体,因此,与现实世界的公民不同,我们不以任何人身胁迫的方式制定社会秩序。”巴洛认为,网络表面上的无审查制和匿名性会推动建立一个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社会,因为人们会抛弃现实世界固有身份的限制,在网络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纽约客》的观点则更为直接明了: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当时顶尖的心理学家,针对网络生活如何让人们维系个人身份的不同侧面,展开了谨慎而又积极的方向探索,例如谢里·特尔克在1995年发表的颇具影响力的关于网络身份的研究《荧幕生活》。

然而也有人担心,如果“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那会发生什么。父母忧心他们的孩子会染上“网络综合征”。就在特尔克的研究发表之后不久,另外一位心理学家约翰·舒勒便开始进行早期聊天室的用户行为研究。他发现,聊天室里的人们在网上比现实生活中更为强势激进而且更易怒。他解释说,这是因为在电脑屏幕的庇护下,人们感觉网络世界里不存在什么社会约束和责任规范。无论匿名性“真实地存在”还是“人们以为地存在”,都能促使用户探索自己的身份。但同时,它也可能导致用户不计后果地任意妄为(在2001年,舒勒将这种行为称为“网络去抑制效应”)。情况确实如此,从一开始,许多BBS和Usenet订阅用户就视网络空间为集合了各式各样行为的领域,不管是离奇的、有创意的行为,抑或是让人不爽的、非法的行为。在Usenet“可替代”(“Alternative”,之后简称为“alt.”)的分类中,任何人都能设立他们想要探讨的话题讨论组。第一个创立的讨论组是食谱论坛“alt.吃货组”(alt.gourmand),之后,“alt.性爱组”(alt.sex)、“alt.毒品组”(alt.drugs),“alt.摇滚组”(alt.rock-n-roll)相继成立。“alt.”讨论组渐渐出名,立即成为Usenet里最受欢迎的功能。除了目的性明确、内容较为正式的讨论组,例如文学、计算机、科学这些以外,Usenet和BBS里更多的是以网络霸凌、黑客以及色情影像为主题的讨论组。

不自由,毋宁死

就在众人开始飘飘然的时候,极端自由主义者吉姆·贝尔首先提出网络匿名制的倡议,并得出了让人毛骨悚然的结论。在1992年底,被称为“解密高手”的加利福尼亚州极端自由主义者们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名单的方式,宣扬并探讨如何利用网络空间保障个人自由、隐私和匿名性。作为名单事件的始作俑者之一,贝尔认为,如果公民可以利用网络发送隐秘的加密信息,并使用无法追踪的货币来进行交易,就可以针对任何商品创造出正常运作的市场。1995年,他在《暗杀政治》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其他同伴,然而,即便是忠心耿耿的自由主义者们,对此也避之不及。

贝尔提出建立这样一个组织,让参与者针对某位公众人物匿名捐赠电子货币,奖金池的捐款会累计成一份总奖金,而之后能够准确预测该公众人物死亡日期的参与者,就可以获得这份奖金。用贝尔的话来说,这不算违法犯罪,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赌博。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对某个特定人物心怀怨念——每个人只需匿名投几块钱——奖金池的金额多到一定程度,总会有人跃跃欲试,加入预测的队伍中来,甚至亲自让预言成真,从而把奖金一锅端。加密信息和不可追踪的支付系统这时可以派上用场了。一场群众策划且不可追踪的谋杀行动就此展开。首先,这些蠢蠢欲动的刺客们会以加密形式发送预言,且只有发送者本人知道解开预言信息的数字密码。若刺杀成功,将密码发给组织方,组织方可以解锁他的(准确)预言结果。只要被组织确认预测结果正确,多半是通过新闻报道得知。这份总奖金——由所有参与者捐赠的电子货币形式累计而成——就会以加密文件的形式放到网上。当然,只有做出准确预言的人才能制作打开文件的“密钥”。在参与者们无须知晓互相身份的情况下,组织就可以核实预言是否准确,并把奖金颁发给成功预言的玩家。

贝尔认为,整个过程中最值得称赞的一点是,互联网的匿名制保障了各方人士的利益,除了刺客本人(以及刺杀对象)。即便警方得知有谁曾为暗杀行动的奖金池“添砖加瓦”,这些募捐者也可以如实交代,他们并没有直接要求采取刺杀行动。

另一边,运营暗杀市场的组织方也无能为力,他们既不知道募捐者是谁、谁做出了预测行为,也不知道是谁打开了含有高额奖金的加密文件。但贝尔觉得,重点不在于逃脱法网的制裁,而是这套机制能够利用民意的力量向候选代表们施压,促使他们有良好的政治表现。

民意代表们表现得越差,越容易激怒选民,暗杀奖金池里的金额也会越来越多,从而诱使潜在的刺客们开始行动(贝尔认为,如果当时存在这样的暗杀市场,斯大林、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都会遇刺身亡)。理想状态下,没有人会遭到暗杀。贝尔希望这类市场的存在,本身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不要轻易参与选战。他提到:“完全的网络匿名制、彻底的保密性以及安全性,再加上暗杀集资的过程便捷又安全,政府公务员如果想滥用职权就得捂紧脑袋了。最有可能的是,市长级以上的大人物们在其位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煎熬。”

1995年,贝尔完成他的著作《暗杀政治》时,一切都只是个假设。尽管他深信暗杀市场最终会导致这世上的任何一个政府班子垮台,但事实并非如他所想。20年后的今天,由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Tor这类匿名浏览器以及强加密系统的出现,贝尔的预言成真了。2013年夏天,网站“暗杀市场”成立。创始人Sanjuro这样写道:“大多数情况下,刺杀行为是错的……然而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这是大势所趋……当有人利用法律威胁你,或是侵犯你的生命、自由、财产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时,现在你可以用一种安全的方式,舒服地躺在客厅里就能将对方置于死地。”

目前,网站“暗杀市场”至少列有六个人名。尽管有些骇人听闻,但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遇刺身亡。“暗杀市场”的重要性,不在于它能否起到暗杀的作用,而是网站的存在,其本身就已经意义重大了。这种创造性和革新性构成了暗网最典型的特征:没有限制,打破束缚,可以不经审查自由发表观点,对于任何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而这些,正是人性中最危险、迷人且独特的侧面。

————————————————————

(1)  2010年,为表彰Tor在社会运动中向检举人、人权活动家提供服务,美国自由软件基金会授予Tor“社会福利自由软件奖”(Free Software Foundations/'s Awards for Projects of Social Benefit)。

(2)  1993年9月,著名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美国在线”许可其订阅用户进入Usenet,此事件也被网友称为“永恒九月”,以纪念大批网络新人登录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