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五日
三八线的最西端位于朝鲜半岛海州湾的最深处,这是一块盛产粮食的湿润洼地。从这里一直向北,在三八线两侧对峙的是北朝鲜的第七警备旅和南朝鲜的陆军第十七团。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凌晨4时,夜色漆黑,大雨滂泪。
突然,一道比霓虹灯还明亮的橘红色的光线穿透雨夜升起来了。
炮火!坦克!湿淋淋的士兵!
紧接着,从三八线最西端开始,连续升起的信号弹像燃烧的导火索沿着南北朝鲜300多公里的分界线向东飞速蔓延,一个小时后便抵达东部海岸。5时,三八线上数千门火炮开始射击。在炮火的映照下,稻田里翠绿的稻苗被裹在泥水里在夜空中腾飞,而上千辆坦克冒出的尾烟蜿蜒在朝鲜半岛的中部,犹如扑上整个半岛的惊涛骇浪。
如同这个动荡的世界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一样,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半岛突发的是一场局部地区的局部战事。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讲,至少在6月25日那一天,没有人会认为在亚洲东北部潮湿的梅雨季节里发生的事情,会对这个半岛以外的人们产生什么影响久远的后果。
对于朝鲜半岛以外的世界,1950年6月25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一四师三四二团一营原营长曹玉海在这一天的上午正走在武汉市阳光灿烂的大街上。他复员后在武汉市的一所监狱任监狱长。这个农民出身的青年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三次荣立大功,获得勇敢奖章五枚。他在从军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负伤,是在湖北宜昌率领士兵抢渡风大浪急的长江的时候。这次中弹令他本来就伤痕累累的身体更加虚弱。在风景秀丽的东湖疗养院休养时,他接到了复员的命令。曹玉海不想离开部队,疗养院一位女护士的爱情安慰了他的伤感,爱情在刚刚来临的和平生活中显得格外温馨。当爱曹玉海的姑娘向他提出结婚要求的那天,他在广播里听到了一个消息:与中国接壤的朝鲜发生了战争。
6月25日,当曹玉海在武汉的大街上奔走的时候,他听说自己的老部队第三十八军正从南向北开过路过这里。他虽不知道邻国的战争与自己的国家有何种关系,但部队向着战争的方向开进还是使他产生出一种冲动,他能够意识到的是:国家的边境此刻也许需要守一守,那么部队也许又需要他这个勇敢的老兵了。
曹玉海的口袋里此刻还揣着那个女护士写给他的信:"玉海,我亲爱的:一想到你要离开我,我的心就像撕裂了一样!
自从见到你,我才晓得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但,我毕竟还有些过于注意个人幸福,你的批评是正确的。
你说得对:"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为了和平,为了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我就要去打仗了。'谁知道什么时候能相见,但我要等待,等待,等你胜利归来。我为你绣了一对枕头,请带着它,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我想总会有点儿时间的,亲爱的,千万写信来,哪怕只是一个字也好……"
那对枕头是白色的,上面绣着四个字:永不变心。
曹玉海真的在武汉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老部队,这支不久后即将走向战场的部队让曹玉海再次成为一营营长。
在部队继续向北走去的时候,曹玉海拿出女护士的照片给他的战友姚玉荣看。姑娘的美丽令姚玉荣羡慕不已。他问,为什么不结了婚再走?曹玉海答,万一死了多对不住人家。姚玉荣狡猾地试探:是不是不太喜欢她?曹玉海的脸一下严肃了,他说,死了我也恋着她!
距离曹玉海在武汉阳光灿烂的街头寻找老部队8个月后,经过一场在漫天风雪中空前残酷的肉搏战,一营营部被美国士兵包围。曹玉海在电话中只对团长孙洪道喊了一句"永别了",便带领战士强行突围,数粒美制MI步枪子弹穿透了他的胸部和腹部。曹玉海倒下的地点是朝鲜中部汉江南岸一个地图标高为250.3米的荒凉高地,他挣扎了一下便一动不动了,喷涌而出的热血很快在零下20℃的低温中与厚厚的积雪冻结在一起。
一营营长查尔斯。布雷德。史密斯感到非常疲劳。25日是他所在的美军第二十四步兵师的创建纪念日。师司令部在这天晚上举行了盛大的化装舞会,全师官兵们都很兴奋,不少士兵都把自己化装成白鹤——这是他们长期驻扎在日本的缘故——白鹤长长的红嘴到处乱戳着这个嘈杂而喧闹的不眠之夜。此时,他们没有一个人听得见隔着日本海传来的战争炮声,甚至连师长迪安在接到电话后的惊慌神色也没有人注意到。一营所在的二十一团驻扎在日本九州熊本附近的伍德兵营,史密斯自从那天开始就一直头痛。几年前,这个年轻军官应该说前途是光明的,当他从西点军校毕业后,他就指挥着一个连,日本人袭击珍珠港时,他奉命在巴伯斯角紧急构筑阵地,当时他的指挥官柯林斯将军认为他是个"很不错的军官"。作为一名步兵军官他一直作战到南太平洋战争结束。而现在,长期驻扎在日本的百无聊赖的日子让他厌烦了。史密斯知道远东又爆发了战争的时候,是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他的团长理查德。斯蒂芬斯在电话里的语气十分急促:情况不妙,快穿上衣服,到指挥所报到。他的任务是率领他的部队立即乘飞机进入朝鲜。当史密斯吻别他妻子的时候,窗外漆黑一团,风雨交加。拿他的话讲是"上帝在为我们的爱倩哭泣"。军用卡车在雨夜里向机场驶去,史密斯对他要去朝鲜参战迷惑不解。美国作家约瑟夫。格登后来写道:"史密斯并不知道——但肯定怀疑——他被派去执行一项等于自取灭亡的使命。"美军第二十四步兵师二十一团一营的士兵是第一批到达朝鲜战场的美军士兵。
查尔斯。布雷德。史密斯以在朝鲜战争中第一支参战的美国部队指挥官的名义在战史中留下了他的名字。然而他的部队在第~仗中就在北朝鲜军队的攻击下立即溃不成军,以至于他不顾美国的军事法规,把伤员和阵亡士兵的尸体遗弃在阵地上落荒而逃。查尔斯。布雷德。史密斯还是美国军队中在朝鲜的西线打仗打得最远的指挥官,他说他"几乎看见了中国的土地",确实也就是"几乎",当他看见一位澳洲营营长的大腿在剧烈的爆炸声中飞上了天空时,他和他的士兵立即从"几乎看见了中国的土地"的地方掉头就往回跑。
朝鲜战争的资料中没有查尔斯。布雷德。史密斯阵亡的记录。如果他现在还活着,应该是87岁的老人了。不知道他后来是否看见过真正的"中国的土地"。
曹玉海和查尔斯。布雷德。史密斯,一个黑眼睛和一个蓝眼睛的军阶很低的年轻军官,他们在朝鲜战争中都有戏剧般值得叙述的故事,尽管今天很少有人记得他们。
战争发生在一个叫朝鲜的国家,但战争的事件必须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和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开始叙述,这就是历史。
素有"晨谧之邦"美称的朝鲜在公元前不久就开始了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但是战争却成为了这个历史始终的主题。由于居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不断受到强国的占领和践踏。这个国家最奢侈的愿望仅仅是能够安静地独处世界一角,以享受苍天赐予它的优美的情歌和优质的稻米。为了这个愿望,在17世纪一段没有强国侵入的短暂时光里,朝鲜的国王甚至下过一道禁止百姓开采白银和黄金的旨令,为的是减少强国对这个国家的兴趣。然而,这个"隐士般的国度"始终没能实现它和平的愿望。
1866年7月,一艘叫做"舍门将军"号的美国船闯入朝鲜大同江,向这个国家索要财物,扬言不给就炮轰平壤。美国人没有想到这个和善的民族竟能如此激愤,在平安道观察使朴圭寿的率领下,朝鲜军民烧毁了美国的"舍门将军"号。五年后的一天,五艘美国船再次进入朝鲜海域,和所有强盗的逻辑一样,要求赔偿"舍门将军"号的损失,并且要求"缔结条约"、"开放口岸",否则就动武。结果,在朝鲜人民的奋起抗击下,美国人落荒而逃。如今,在朝鲜的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斥和碑",上刻"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12个大字,下面的一行小字是"戒我万年子孙",另一行是"丙寅作辛未立"。
朝鲜是半岛国家,南北长约800公里,东西长约200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半岛的南部气候宜人,是丰产的农业区,半岛的北部山林茂盛,矿产丰富。朝鲜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它犹如一块伸向日本海的跳板,既是强国入侵远东的最便捷的必然途径,又是抵制入侵的天然的桥头堡垒。
北纬三十八度线,横穿朝鲜半岛的中部。
这条三十八度线,是这个国家最不幸的象征。1896年,俄国和日本为争夺对这个国家的统治权而交战,战争的结果是双方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从而将朝鲜半岛分割为两半,而分割线便是北纬三十八度线。后来日本人赶走了俄国人,把整个朝鲜半岛并吞为自己的殖民地。1942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将朝鲜变成了日本领土的一部分,归自治省管辖。1943年,在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告诉苏联元帅斯大林,朝鲜"还不具备行使和维持一个独立政府的能力,而且……他们至少应该经过四十年的监护"。于是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中国的蒋介石在他们共同签署的一份公报中对这个国家的前途表示出强权的怜悯:"轸念遭受奴役的朝鲜人民,前述的三大国(美国、英国、中国)决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朝鲜自由和独立。"
到了1945雅尔塔会议开始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虽身缠重病,但他依然清醒地意识到随着日本的覆灭,长期被日本占领的朝鲜半岛将出现政治上的真空。对于美国人来讲,他们不认为凹凸不平的朝鲜半岛对美国在战略上有多大的意义,在整个远东,他们占领日本本土已经足够了。但是,美国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苏联的势力划分到了哪里。为了促使苏联对日本宣战,罗斯福和丘吉尔向斯大林做出的让步包括同意由美国、英国、苏联。
中国四大国"共同托管"朝鲜。朝鲜再一次成为强国政治的一件抵押品。美国虽并不觊觎朝鲜,但它坚持在朝鲜插手的理由却很值得注意,因为它既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开始的信号,也是未来美国涉足朝鲜战争的最根本的原因——"美国在朝鲜没有长远的利益,它所希望的是朝鲜成为阻止苏联进攻日本的缓冲地带"。
"从美国的本意上讲,最后是美国单独占领全部朝鲜。"朝鲜战争爆发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写道,"顾问院极力主张在整个朝鲜的日本军队应由美国受降。但是我们要是以必要的速度把军队运到朝鲜北部,那就无法保证我们在日本抢先登陆。"美国人当时真正的想法是:全朝鲜有那么多日本兵,要是去占领"可能遭到重大伤亡",还是让苏联人去承担吧,美国等着坐收渔利就可以了。
1945年8月8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尚武,交给他一份苏联对日宣战的通告。9日零时,百万苏联红军从各个方向突入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与此同时,苏联的几个红军师越过中国的东北,向朝鲜急速推进。到了这个时候,世界上也就没有人能知道这些红军战士会在朝鲜的什么地方停下来了。波茨坦会议并没有明确在朝鲜的国土上哪里是美苏双方都认可的占领分界线。当美国人听说苏联军队进入了朝鲜半岛时,他们开始有了最隐秘的担忧。
因为在这一天,距离朝鲜半岛最近的美国兵还远在上千公里以外的冲绳岛上。
"应当在朝鲜整个地区就美国和苏联的空军和海军的作战范围划一条界线。"美国总统杜鲁门说,"至于地面上的作战和占领区域,没有进行任何讨论,因为当时没有人想到,不管是美国的或者是苏联的地面部队,会在短期内进入朝鲜。"
1945年8月9日晚上,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在五角大楼召开紧急会议,磋商如何不让苏联在远东占到便宜以及如何保护美国在远东的利益。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的参谋人员中一位叫迪安。里斯克的年轻上校指出,既然没有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部队,加上时间和空间上的因素,抢在苏联军队前面进入朝鲜是不可能的。国防部长助理让迪安和另一位上校参谋到隔壁的第三休息室尽快搞出一个"既能满足美国的政治意愿,又符合军事现状的折衷方案",并且"要在30分钟之内搞出来"。两位年轻的职业军官在休息室里面对着朝鲜地图发呆,因为他们在这之前从没有关注过这个遥远的国家。
此时,迪安根本就不曾想到自己的一生从此将和朝鲜打交道,而且因为朝鲜的战事他从此将官运亨通。迪安的目光在朝鲜半岛狭长的版图中尽可能中间的部位搜索,"如果我们提出的受降建议大大地超过了我们的军事实力,那么苏联就很难接受。"于是他设想按朝鲜的行政区域划分出一条界线,提供给美苏首脑们去辩论,但此刻迪安面前的朝鲜地图上没有行政区的划分,而3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参谋迪安拿起一支红色的铅笔,干脆利索地在面前的朝鲜地图上画出了一条直线,这条线和49年前日俄分割这个国家的那条线完全一致:北纬三十八度线。
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就这样被一个从来没有到过朝鲜的年轻的美国参谋在30分钟的时间里,分割成了两半。
美国军人继承了19世纪瓜分非洲的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思维方式,至今非洲国家的国境线大都是直线。
再一次分割朝鲜的迪安。里斯克后来在朝鲜战争中任职亚洲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再后来他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中登上了美国国务卿的高位。
让美国人意外的是,斯大林没有对这条线表示反对。苏联第一远东方面军南翼部队在太平洋舰队的配合下,迅速切断了日本关东军和日本本土的联系,12日便占领了朝鲜北部的雄基、罗津、清津、元山等港口,24日占领平壤。然后,打击占领朝鲜半岛的日本军的苏联红军停止在了三八线上。
在进攻朝鲜半岛的苏联红军中有一支朝鲜部队,这支朝鲜部队的司令官名叫金日成。
就在苏联红军占领平壤的这一天,美军第七步兵师在朝鲜南部的仁川港登陆。尽管美国知道这次军事行动只是去接受投降,无异于坐收苏联红军的胜利成果,但他们还是为这次登陆行动取了个诡秘的代号:"黑名单"。
从仁川登陆的美军不停顿地行军,最终到达了那条北纬三十八度线。
在时间上占据优势的苏联军队停止在三八线上,他们等来的是最高司令官名叫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美国军队。美苏两国的士兵在三八线上举行了一个联欢会,美军跳的是踢踏舞,苏军跳的是马刀舞。美国兵对粗壮的哥萨克人能用脚尖疯狂地旋转身体惊讶不已。
美国人是在事后才后悔的,早知道斯大林并不反对,还不如把分界线往北移动一下,划在北纬三十九度线上,这样,中国的军港旅顺就在美国的范围之内了。
可是,三十八度分界线已经存在了。
北纬三十八度线斜穿朝鲜国土的长度约为250多公里。它是完全忽视了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因素而臆造出来的一条分界线。它从不同角度分割了这个国家数座高高的山脉,截断了12条河流、200多条乡村道路、8条等级公路和6条铁路,当然,还有正巧横跨在这条线上的无数绿色的村庄。从它再次产生的那一刻起,世界上的强国都意识到远东这个被分割为两半的国家,必定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旧需要士兵生命的地方。尽管这个国家的山脉奇多而险峻:"把那些巨大褶皱展开的面积可以覆盖整个地球",是"世界上最不适宜大兵团作战的少有的地区之一"。
4年零10个月之后,已经是助理国务卿的迪安。里斯克作为被邀请的尊贵的客人参加了美国新闻俱乐部举办的一个晚宴。"夜色很美,星空下,凉台上,人们谈兴很浓。"《纽约先驱论坛报》专栏作家约瑟夫。艾尔索普回忆道,"一个仆人打断谈话,让里斯克去接电话。几分钟后,里斯克返回了凉台,脸色煞白如纸。但是,他还是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借口,匆匆地走了。我们议论说,肯定出什么大事了,那家伙是负责远东地区事务的。远东是什么鬼地方?"
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是星期天,而在美国是星期六。
杜鲁门总统决定在这个周末离开华盛顿。他最近的心情很糟糕,原因是国会的共和党人始终与他作对,几乎到了让他忍无可忍的地步,连华盛顿潮湿的天气都令他讨厌。他决定到他的密苏里老家过几天身边没有国会议员吵嚷声的日子。当然,作为总统,即使休假也要寻找一点儿事情来打扮勤勤恳恳为美国公众服务的形象,他接受了巴尔的摩附近一个机场落成典礼的邀请。实际上,他确实有一点儿很"私人"的事情要做,他想去格兰特维尤农场看看他的弟弟,他自己的农场也有点儿农活需要安排。"我打算为农场的住房造一道围栅——此举绝对没有政治目的。"杜鲁门临上专机时对国务院礼宾司司长伍德沃德说,"让那些政客们见鬼去吧!"
巴尔的摩机场落成典礼用了大约一个小时。杜鲁门在讲话中虽谈到发展航空事业的重要性,但讲话的大部分内容还是不失时机地在奚落他政治上的对手——那些与他处处为难的共和党人:"假如我们听信了那些老顽固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肯定还在使用公共马车;对不起,一些主张公共马车的家伙仍然呆在国会里……"后来的所有回忆录都注意到,杜鲁门总统在他讲话的结尾部分,使用了一连串的"和平的未来"、"和平的目的"、"和平的世界"等字眼儿。而历史的真实是,再过几个小时,一场战争将来到美国的面前。
杜鲁门回到家乡,吃过晚饭,一家人在图书室里谈天说地。
这时,电话铃响了。
电话是国务卿艾奇逊打来的。艾奇逊也在周末躲到了他在马里兰州哈伍德农场的家中,那个害了共产主义恐惧症的议员麦卡锡对他的指责令他焦头烂额,他想回到家乡来好好睡个觉。
晚上22点,他桌子上的白色电话铃响了。这是个越洋电话,对方是美国驻汉城大使约翰。穆乔,电话的内容是:朝鲜战争。艾奇逊第一个反应是派人去和联合国秘书长赖依联系,第二个反应是,向正在度周末的总统通报。
杜鲁门在电话里同意艾奇逊的安排,但艾奇逊不同意总统连夜赶回华盛顿。"这样会引起全国的恐慌,"国务卿说,"况且,情况还没有搞清楚呢。"
杜鲁门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度过了一个多梦的晚上。第二天,像狩猎般蹲守在总统农场周围的记者们发现,总统上飞机时衣冠不整,神色慌乱,两个总统的随行人员仅仅晚到了几分钟,总统便把他们扔在跑道上不管了。
23日晚上7点15分,应总统的邀请,白宫和国防部的高级官员们和总统一起在布莱尔大厦共进了一顿白宫人员匆忙准备的晚宴。撤去餐具后,餐桌直接成了会议桌。会议通过了艾奇逊提出的三点建议:第一,授权美国驻远东军队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对南朝鲜提供必要的援助;第二,命令美国空军在美国使馆人员、侨民和滞留在朝鲜的美国公民撤离朝鲜时,轰炸朝鲜人民军地面部队;第三,命令美国第七舰队立刻开往台湾海峡,阻止中国大陆的共产党军队进攻台湾——注意这个第三:这是一个至今仍让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建议,它针对的是战争之外的一个刚刚成立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场发生在朝鲜的战争,与中国的台湾有什么联系?包括杜鲁门在内的美国高级官员们当时并没有想到,正是这第三条建议,使世界上两个从来没有交战过的大国卷入了一场死伤惨烈的空前残酷的战争。
中国的毛泽东没有星期天的概念。北京城市中心松柏掩映下的古代皇家园林里一个叫做丰泽园的地方就是他的家,同时也是他的办公室。他在那里读书、吃饭、散步,接见需要见他的人。除了出席必要的会议和外出视察,他很少走出那个中国式的幽静的院落。前几天,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他的一个十分有名的讲话,叫做《不要四面出击》,讲的是处理好各阶级、政党、民族各方面的关系,以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树敌太多对全局不利。毛泽东讲话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仅仅几个月后,他所领导的中国不但要出击了,而且要出击到国境线以外去了。
那天屋子里有点热,毛泽东让卫土把他夏天用的大蒲扇找出来,卫士给他的是一把新的蒲扇。中国的蒲扇是用一种叫做蒲葵的植物叶片做成的,卫士拿来的扇子还带着植物的清香。
毛泽东说:"去年的那把不是很好嘛。"
卫士说:"那把坏了,扔了。"
毛泽东不高兴地自语道:"那把还是很好用的……"
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的是这个新生的国家马上就要颁布的一部重要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3.1亿人口的
解放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是新中国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这一法令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另一份文件是八天前以政务院名义发出的《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和暂行办法》。多年的战争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毁灭性破坏,人民的温饱问题亟待解决,这首先需要的就是粮食。政务院决定拿出20亿斤粮食来缓解燃眉之急,不知是不是杯水车薪。桌子上还有一份关于英国人查理逊和美国人托马斯伙同西藏摄政大札秘密组成"亲善代表团"打算去美英等国请求外国势力支持"西藏独立"的调查报告。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反动势力企图"独立"的活动日益加剧,"这是一个严重的斗争任务"。当毛泽东接着看到西南军区一份关于匪患严重的报告时,他的心情开始沉闷了。
建国已经几个月了,而分散在这个国家偏僻地区的原国民党散兵和土匪大约仍有40万之众。西南军区的报告说,四川地区于2月,贵州地区于3月,云南地区于4月,土匪们开始骚动。这些土匪传播谣言,说蒋委员长马上就要打回来了,新政权长不了了,于是威胁群众,破坏交通,抢劫物资。他们杀害的政府和军队工作人员达2000多人。经过半年的剿匪战斗,虽然歼匪大半,但还有不少漏网分子隐藏起来,这是新中国的心腹大患。
毛泽东走出房间,在院子里散步。初夏的北京,天色湛蓝,草色新鲜。丰泽园内苍翠的松柏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毛泽东没走几步,就听卫士在身后轻声地说:"毛主席,总理的电话。"
电话的内容是:朝鲜战争。
对于邻国发生战争,毛泽东并不感到意外。但是,由此带来的一个他曾经意料过的问题此刻还是让这位伟人陷入了深思,这就是:台湾!
台湾: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1949年12月里一个阴霾的日子,蒋介石悄然登上美制"江静"号军舰,向中国东南方向大海中的一个岛屿——台湾逃亡而去。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已经是无可挽回的事实。抗日战争的胜利给这个国民党领袖带来的声誉,加之800万重兵和美国先进武器的援助,曾经使他在三年前雄心勃勃地宣称"三个月到半年之内消灭共产党"。这时,他的军事幕僚以及他的美国盟友们都以为无论作战兵力还是武器质量都决定了蒋介石赢得战争胜利是势在必得。可是他们完全忽视了一个似乎是纯军事学以外的因素,那就是发生战争的这块土地上人心的向背。战争终究是人的行为。在国民党政权统治的末期,政治黑暗、官吏腐败、物价飞涨使整个中国民不聊生,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已经是灾难的代名词,加上割据各地的军阀由来已久的帮派角斗,在手持步枪的解放军以及跟随在他们身后的上百万民众的呐喊声中,蒋介石的百万精锐之师在一个又一个的战役中纷纷解甲。蒋介石曾经对横贯中国大陆中部的一条大江抱有近乎天真的幻想,500里的坚固防线,岸炮军舰如林以待。但是,大江岸边的穷苦百姓自愿划着木船在炮火中运送解放军横渡大江,结果是"长江天堑,一苇可渡"。当穿着草鞋的解放军战士冲进南京"总统府"中蒋介石豪华的办公室时,桌上的电话依旧可以使用。一位解放军的将领坐在"蒋总统"的椅子上给北平西山上苍松环绕的"双清"别墅打了一个电话,毛泽东接完电话后,写下了一首至今依然令人荡气回肠的诗篇,其中的一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中国共产党人要赢得解放全中国的胜利,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军自然在"追穷寇"的范围之内。台湾不可能成为国民党残兵败将的苟且之所,解放军大规模的渡海作战和对台湾的最终解放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对此,毛泽东胸有成竹,蒋介石则是心有余悸,而远在地球另一端却硬要涉足远东事务的美国自然也看到了这一必然结局。
目前的问题仅仅是人民解放军渡过台湾海峡的时间表。
惊魂未定的蒋介石在被海水包围着的台湾岛上反复强调"台湾一定能守得住"这句话,但是,蒋介石心里非常清楚一个军事上的简单事实:150海里的台湾海峡在300年前尚且阻挡不了郑成功的木船船队和手持冷兵器的兵勇,现在又如何能抵挡得住排山倒海的人民解放军?在福建沿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野的几十万精锐部队、各种型号的船只皆在准备之中。最令人吃惊的是,装备很差的解放军竟然有了飞机!送到蒋介石手上的情报是这样描述的:"彼等所准备的空军,到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已有飞机四百架","上海的龙华机场一度为我政府炸毁者,现已借助俄人之助,修复至可以使用","长江以南各地约有三十个空军基地,包括对日作战时英军所修筑的若干基地,亦已恢复可供使用之程度"。此刻,在蒋介石看来,惟一可以救命的稻草是美国一如既往的援助,甚至是军事的干预。
但是,美国人的做法却令在台湾岛上惶惶不可终日的蒋介石雪上加霜。
当毛泽东在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美国国务院也紧急召开了一个远东问题圆桌会议。会议确定了一个事实:蒋介石已经被永远地赶出了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军队很快就会占领台湾,时间最迟在1950年的下半年。美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尽快从中国脱身,结束与蒋介石政权的关系。国务卿艾奇逊甚至还主张,至少暂时不向国民党政权提供军事援助,而且也不应该试图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分离开。
美国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在不承认新中国的同时,也不再支持已经没有了希望的蒋介石。但美国国会一部分参议员却主张继续支持台湾,他们不断向杜鲁门总统施加压力。为此,艾奇逊出面对美国军方解释:美国必须承认,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控制了全中国,国民党已经崩溃。即使按照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意见继续援助台湾,其效果最多是把台湾陷落的时间延迟一年,这对美国来讲太不合算了。为了说明这个"不合算",艾奇逊又十分耐心地列举了五点理由:一、会使美国再次卷入一场有世界影响的失败中,影响美国的威信;二、会把全中国人一致的仇恨集中在美国身上;三、会给苏联提供在安理会上攻击美国的借口;四、会使美国在亚洲人民心目中成为一个腐败并且威信扫地的国民党政府的支持者;五、没有人认为台湾一旦落入共产党之手,会打破美国的远东防线。而这第五条理由正是美国政府改变对台湾政策的最根本的原因。美国人意识到,台湾不值得他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在台湾问题上,作为世界强国的美国眼光应该放远一点。
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出第二十八号密令:《关于台湾的政策宣传指示》。文件确定了美国官方关于台湾问题的统一对外宣传口径,同时文件确定了任何支持台湾的做法都是对美国利益不利的,都会使美国卷入一场危险的战争,都会使美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文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强调了一个至今依旧十分敏感的重要观点,即,台湾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地理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是不能够分割的一个整体的国家。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代表美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台湾的声明》,再次确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关于台湾归还中国的条款,宣布美国无条件地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美国对台湾没有掠夺的野心。杜鲁门说:"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中的途径,美国政府也不拟对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和提供意见。"基于这个声明,美国宣布从台湾撤走侨民。美国在台湾只留有一个领事级的代表,最高武官仅仅是一名中校。
杜鲁门决心要看着蒋介石自生自灭了。昔日"盟友"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毫不含糊地就一刀两断了,对此,杜鲁门和蒋介石两个人心里都有各自的隐衷。1948年,与民主党候选人杜鲁门竞争美国总统宝座的是纽约州共和党州长杜威,杜威对社会主义充满仇恨,强调要增加对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援助,主张派美国军事顾问到中国去帮助国民党改善军队素质,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给国民党政府10亿美元以支撑灭亡在即的政权。大洋那一端的叫嚣让蒋介石感到格外兴奋,他除了捐助现金帮助杜威竞选之外,还特地批准定居在美国的孔祥熙以他私人的名义,在竞选中为社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且委托国民党驻美大使顾维钧向杜威颁授了一枚吉星勋章。对此,杜鲁门知道得一清二楚,杜鲁门说:"他们使许多众议员和参议员听他们的吩咐,他们有几十亿美元可花。我不是说他们收买了什么人,而是说有许多钱在流动,有许多人按照院外援华集团的旨意行事。"可是,竞选的结果还是杜鲁门当选为美国总统。
为了向全世界表明美国"弃台"的决心,国务卿艾奇逊干脆公开了美国在远东的防线。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的演讲中,他面对记者展开了一幅远东地图,用讲解棒边画边说: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防线确定为北起阿留申群岛,经过日本的琉球群岛,南至菲律宾,台湾和朝鲜在美国的防卫圈之外。换句话说,凡是在美国的防卫圈之外的事情,美国不会去管。美国远东军事防线的公开,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以至于在朝鲜战争爆发的三年中,艾奇逊不断地受到美国激进派的攻击,他们用艾奇逊证明着麦卡锡议员曾经说过的一句惊人的话:美国国务院一大半儿的人是共产主义分子。
杜鲁门的声明和艾奇逊的演讲时间都是1950年的年初。
对远东来讲,这是一个微妙时刻。
尽管后来毛泽东针对杜鲁门1月5目的声明谴责美国"说话不算话",但是当时杜鲁门的声明对北京无疑是一个安全的信号。横渡台湾海峡的作战计划在毛泽东的脑海中已经成熟,现在需要关注的仅仅是军事上的准备和气象资料。全中国即将彻底解放的前景令毛泽东的那段时光显得特别美好,他神采飞扬地穿行于建国初期的各种会议间,一次次地操着风趣幽默的湖南乡音向人民描绘中国明天的蓝图,他说:"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但是,在毛泽东舒畅的心情中还是有一块小小的阴影。作为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多少预感到,在远东北部与中国相邻的朝鲜半岛上,战争的态势也许不可避免。毛泽东对此备感不安,而这种不安被美国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给加强了。美国国会反对放弃台湾的议员写出了分析1950年初远东政治局势的文章,文章巨大的黑色标题字让美国人都心惊肉跳:杜鲁门邀请共产党进攻!
台湾,面积36000平方公里,人口600万。日本占领期间留下一些工业基础,而大部分岛民世代以耕作农田为生。1949年从大陆突然拥入的国民党军队使这个封闭的岛屿骤然紧张起来。物价飞涨,物资奇缺,而解放军马上就要进攻的消息和美国"弃台"的政策使这个本已混乱的岛屿更加惶惶不安。从大陆掠夺了不少金条的国民党显贵们开始设法再次出逃,台湾政权在"保密防谍"口号的伪装下,下令禁止台湾人员出岛,大有"要完蛋大家一起完蛋"的架势,但却更加剧了全岛人心崩溃的进程。
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号称60万人的军队,其实大半是已毫无斗志的散兵,飞机没有零件,汽油的库存仅够使用两个月,破旧的军舰有一半儿根本不能参加战斗。最后,连粮食都成了问题。
1949年台湾的粮食产量比10年前的产量少了14万吨。分散在沿海各个小岛屿上的国民党士兵衣衫破旧,饥肠输输,他们的作战方案中最详细的内容就是当解放大军到来的时候如何逃命。
况且绝大部分出逃的士兵家属亲人还在大陆,对父母妻儿的思念在风雨飘摇的时刻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与解放军打过仗的老兵们都知道,到时候把手举起来是最好的出路,那样解放军会发给几块大洋当回家的路费,这是早点儿离开这个岛屿的最好的办法了。
1950年,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最适宜的时间是在已6、7、8这三个月内。因为,到了9月,台湾海峡就会进入台风频发季节。
而在6、7、8这三个月中,战役最有可能打响的时间是6月。
蒋介石盼望海上的台风早点儿来到,越早越好,最好是整年不停地刮。
但是,6月,当他特地来到台湾海峡的海边时,他看到的是一个平静的、蓝得像一块大玻璃似的辽阔海面。此时,蒋介石的目光死死地向他出逃的那块大陆望去,他根本没有想到,就在这块大陆的北边,有着一个叫朝鲜的国家,用不了多久这个国家将与海峡那边的大陆命运攸关。而此刻,缠绕蒋介石的问题只有一个:解放军什么时候打过来?
解放军缺少空海军力量。
在建国前夕的1949年7月,解放军各主力部队正向这个国家的边缘地域发展战果的时候,一个由刘少奇为首的代表团出发到苏联去了。这个代表团携带着一封中共中央给斯大林的信,信的内容是向苏联提出协助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进攻台湾,中国请苏联出动空海军参战。在苏联,刘少奇向斯大林说明了准备1950年解放台湾的设想,要求苏联提供200架战斗飞机并代训飞行员。对于刘少奇的具体要求,斯大林很痛快地答应了;但是,对于中共中央在信中的请求,斯大林却没有首肯。苏联不愿意在解放军攻打台湾的时候派出空军和海军参战,是担心美国一旦无法坐视而介入将可能诱发苏美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五年之后,斯大林说:"苏联人民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战争磨难,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做。"
毛泽东理解斯大林的顾虑。这个农民出身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长期的战争中树立了一个影响了他一生性格的信念,那就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办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并没把苏联的援助视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但是,当他接到福建沿海前线的战斗报告时,他这个从来没有出过海的伟人开始有了疑虑。解放金门岛的战斗,由于渡海工具的简陋和渡海作战的难度,解放军伤亡巨大。沿海作战尚且如此,打到台湾去的难度就更可想而知了。
毛泽东决定亲自到苏联去。
1949年12月,莫斯科最寒冷的季节,出生于中国温暖的南方的毛泽东乘坐火车横穿了西伯利亚覆盖着茫茫冰雪的荒原,来到苏联的克里姆林宫。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祖国。
中国共产党从她成立的那天起,就决心以苏联共产党为榜样,通过浴血奋战建立起像苏联一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苏联看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国民党控制着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中国的合法政府,而共产党还很弱小,居于中国偏僻地区的一些角落。由此在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把对中国的援助绝大部分给予了国民党。直到1948年,共产党的军队奇迹般地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消灭了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加上非正规的29个师,总人数在154万人以上时,苏联才不禁大吃一惊。
苏共中央派米高扬到当时中共中央的驻地西柏坡,来探究中国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米高扬回到苏联后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阶层是由一群精通马列主义的、极其有能力的精英所组成,国民党的失败是一种必然。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还是提出共产党和国民党"划江而治"。苏联的担心是:一旦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美国就会参战,从而将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把苏联也拖进去。结果却是解放军一直打到了国民党的"总统府",美国人没管也没救。
在刘少奇访问苏联的时候,斯大林已经知道了不可轻视中国共产党人,他曾这样问刘少奇:"我们是否妨碍了你们?"刘少奇回答:"没有。"斯大林还是说:"妨碍了,妨碍了,我们不大了解中国。"
不大了解中国的斯大林,怎么可能了解毛泽东?
毛泽东率领的代表团是庞大的,名义上是来参加斯大林70寿辰庆典。但是,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后,苏联方面没有马上安排毛泽东与斯大林会面,以至后来在见到斯大林的时候,毛泽东说:"我是个长期靠边站的人。"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毛泽东主张搞一个中苏"友好条约",拿毛泽东的话讲,搞出一个"既好吃又好看的东西",但斯大林认为签订这样一个条约会违背《雅尔塔协议》。毛泽东坚持要签订这个条约,表示这件事不做好他就不离开苏联。毛泽东之所以能耐下心来在异国他乡作客长达几个月之久,台湾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毛泽东第一次会见斯大林的时候,便把希望苏联援助解放台湾的事情提了出来,但得到的只是斯大林十分含糊的回答:"这样的援助不是没有可能的,本来是应该考虑这样做的,问题是不能给美国一个干涉的借口。如果是指挥和军事人员,我们随时都可以派给你们,但其他的形式还需要考虑。"斯大林甚至说出这样的话:"是否可以先向台湾空投伞兵,组织起暴动,然后再进攻呢?"
斯大林不想也不能破坏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对战后远东政治格局形式的共同承诺。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对苏联的对立和对美国的蔑视同时产生了,而正是这两点,对未来爆发的朝鲜战争的规模、发展和结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当毛泽东还在莫斯科的时候,杜鲁门1月5目的《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发表了。后来的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份让斯大林"解放思想"的声明。因为既然美国人主动放弃了雅尔塔会议上划定的势力范围,公开声明美国不管那么多"闲事",那么苏联还有什么可需要小心翼翼的?再说,当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即将崩溃的时候,美国都没武力干涉,那么现在他们还会在乎那个小小的台湾吗?斯大林的态度立刻有了转变。于是,原来不想签订的条约签订了,名为《中苏友好合作同盟条约》,援助中国解放台湾的事情也有了着落:斯大林同意毛泽东对"在适当的时候解放台湾做必要的准备","给予中国三亿美元的贷款",其中的一半儿用来购买解放台湾用的海军装备。不过,直到最后,斯大林也没有同意苏军的飞机军舰参加解放台湾的战斗。
解放台湾的军事准备在乐观的气氛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就在毛泽东在莫斯科的时候,还有一个异国的年轻人也在莫斯科,他对斯大林提出的问题和毛泽东的问题几乎是同一个性质。斯大林没有告知毛泽东关于这个人的问题,仅仅是在一次会谈中,当谈到把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朝鲜籍干部战士全部移交给北朝鲜时,才算是快要接触到那个年轻人的事了,然而斯大林只与毛泽东谈论着中国的问题。当毛泽东谈到中国的邻国朝鲜时,他强调朝鲜北方应该对南朝鲜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采取积极防御的态势。但此刻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新中国目前最迫切和最重要的问题是解放台湾。
与毛泽东同时在莫斯科的年轻人是金日成。
金日成来到苏联,是要向斯大林表达他渴望朝鲜统一的焦灼心情。
曾在中国东北寒冷的丛林里、在苏联远东部队的军营里饱受过战争磨难的金日成英俊而高大,他的游击队曾让朝鲜国土上的日本人胆战心惊,他虽年轻但已位居朝鲜军队的将军,在远东多年的转战让他自信而果敢。
苏美两国在朝鲜实施"托管"之后,1945年12月,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了专门讨论朝鲜问题的会议。会后发表的公报十分清楚地阐述了朝鲜的前途:"为使朝鲜成为独立国家,苏美两国政府协商组成临时朝鲜民主政府,并协同这个政府,帮助朝鲜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上进步,尽快建成统一的独立国家。"至少从理论上看,朝鲜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这个公报精神,1946年3月,苏美联合委员会成立。但是,随之而来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开始的冷战,在朝鲜问题上不可掩饰地暴露了出来。于是,"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仅仅成为了文件中的一句话,朝鲜实际上仍被一条戒备森严的铁丝网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苏联军队进入北朝鲜后,1945年8月15日,苏联红军宣告:"朝鲜已经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家。苏军将在和朝鲜的一切反日的民主政党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帮助朝鲜人民建立自己的民主政府。"显然,苏军的这个承诺得到了渴望独立与自主的朝鲜人民的极大拥护。1945年10月,朝鲜共产党北方组织委员会成立。第二年,北朝鲜共产党和朝鲜新民党合并,成立了朝鲜劳动党。1946年初,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成立,它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机关。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其政治纲领:肃清一切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残余,镇压反动势力的活动,保证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对交通、银行、矿山等大企业实行国有化,没收日本、卖国者、地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为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巩固和加强朝鲜北部民主基地而斗争。这是一个彻底的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体系的政权,它的领导者是人民委员会委员长金日成。
1946年3月5日,北朝鲜的土地改革开始。日本占领期间的日本企业、日朝合资企业、寺院和教堂的财产,地主占有的面积在五町步(一町步等于一公顷)以上的土地,全部被没收然后分给无土地或者土地很少的农民。有70万以上的农民无偿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殖民地和封建制的经济基础被摧毁,农村的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这是贫苦者的节日,是剥削者的末日。金日成收到的农民的致谢信就有3万多封,其中有几十封信是用血写的。同时,重要企业全部被国有化,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恢复战争创伤和民族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民委员会还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法令,比如男女平等法、八小时工作制法等等,使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天空阳光空前明媚。
在南朝鲜,从美军"托管"的第一天起,它的经济和政治使陷入混乱之中,其程度远远超出远东美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的预料。
美军在朝鲜登陆的第一天,即1945年9月7日,麦克阿瑟颁布的第一条通告是:"对朝鲜北纬三十八度以南地区及该地区居民的一切政府权力,目前暂由本人行使。"接着,他制定了一系列让南朝鲜人民愤怒的条款,其中一条是:原日本殖民政府人员继续留职履行公务。可是日本在朝鲜的残酷统治不是结束了吗?还有一条是:在军事管制期间,英语为官方通用的语言。难道"解放"了的朝鲜连自己的语言都不能通用吗?美军奉麦克阿瑟之命,解散了南朝鲜已经建立起来的人民委员会,恢复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所有机构,并且成立的南朝鲜军政府各级官员一律由美国军官担任,宣布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一切法律有效,日本殖民统治者的财产全部归美军所有。据当时有关的统计数字披露,美军把南朝鲜工农业总资产的80%都在"托管"时期装入了自己的腰包。
美国人把美国式的民主带给了南朝鲜,南朝鲜一下子冒出了各色各样的"政党",最多的时候达到113个。这些"政党"大多是政治上的历史老冤家,谁也不愿意与谁有一丝合作,拿麦克阿瑟自己的话讲,"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麦克阿瑟一生的经历表明他既是叱咤风云的一代战将,又是国际政治中典型的低能儿。他把美军占领日本的那一套用在了南朝鲜,他甚至从来没想到,朝鲜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二战后,都和战败国日本的政治地位完全不同。在战败的结局中惊魂未定的、让原子弹炸得惊恐万状的日本人可以把麦克阿瑟视为统治、专制、社会法制的象征,但朝鲜对这个美国军官没有任何可屈从的理由,朝鲜人民渴望的是结束外国的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于是,仅1946年间,大规模的示威、抗议、罢工、罢课等活动从年初到年尾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席卷了南朝鲜73个郡。美军出动骑兵和坦克镇压,结果使矛盾更加激化,以致到了10月,大丘爆发武装起义并持续了两个月之久,成为朝鲜历史上著名的"十月抗争"。
麦克阿瑟后来的继任者李奇微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承认:"美军的军事占领政策和措施不得人心,失去了朝鲜人民的信任与合作。"
1947年10月17日,苏联在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上,提交了两项议案:一是邀请南、北朝鲜的代表参加联合国讨论朝鲜问题的会议;二是提议苏美两国于1948年初同时自北、南朝鲜撤出军队,让朝鲜人民建立朝鲜的全国政府。结果,两项议案均遭美国否决。
实际上,美国的真实想法是尽快从南朝鲜脱手。原因不仅仅是南朝鲜已成为美军的政治泥潭,同时还因为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日益高涨。美国国会秋季会议开始的时候,议员们收到了成百上干双鞋,大多数是美军家属送来的。"战争不是已经结束了吗?让小伙子们回家吧!"日本投降的那天,美国大约有1200万男女青年仍在军队服役,到了1946年,美国国会两院拨款委员会规定,所有军种加在一起,美国军队的总人数不得超过107万。理由很简单:世界大战打完了,美国纳税人没有必要养活那么多穿军装不干活的人。基于这一点,11月14日,美国利用它在联合国的特殊地位,强行通过了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
决议决定由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国民党政府)、萨尔瓦多、法国、印度、菲律宾和乌克兰九国的代表组成"联合国朝鲜问题临时委员会",派驻朝鲜"监督进行议会选举","成立朝鲜全国政府和建立武装力量"。表决时,苏联、白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的代表拒绝投票,乌克兰则宣布它不参加这个"委员会"。
当其他国家在决定朝鲜的命运时,北朝鲜领袖金日成建议召开一个由"南、北朝鲜所有民主政党、社会团体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作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当前措施之一"。1948年,会议召开了,南、北朝鲜56个政党共454人参加了会议,其中的240人来自南朝鲜。会议反对南朝鲜单独举行"选举",致电美苏两国撤走军队,让朝鲜人民在没有任何外部势力干涉的情况下,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会议的联合声明称:"绝不承认南朝鲜单独选举的结果,也绝不承认和支持这一'选举'产生的单独政府。"
美国人很清楚,如果按照金日成的建议去做,统一朝鲜的只能是强大的、组织严密的、受到绝大多数人民拥护的共产党政权,而这是美国人绝对不愿意看见的局面。于是,1948年7月12日,在美国人的操纵下,南朝鲜的"选举"终于举行了。"国民议会"通过了《大韩民国宪法》,"大韩民国"成立了。麦克阿瑟将军参加了大韩民国总统的"就职仪式",这个总统名叫李承晚。
李承晚,1875年4月26日生于朝鲜黄海道平山一个富有的家庭,从小受外国教会的教育。21岁时因勾结日本人被关押了8年,出狱后到了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朝鲜,当上了中学的校长,并参加了民族运动。1919年当上"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总统。但是,由于他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美国"托管"朝鲜的建议,加上他有贪污旅美侨胞捐献的"独立基金"的嫌疑,不久便被赶下台。日本占领朝鲜后,他流亡美国。30年后,当麦克阿瑟进入南朝鲜时他还不知道世界上有李承晚这么个人。麦克阿瑟的亚洲问题专家们对李承晚的评价是:"一个爱挑剔的老头。"美国《芝加哥太阳报》记者马克。盖恩的说法则更为尖刻:"这是一个阴险狡猾的危险人物,他不合潮流,迷迷瞪瞪地撞进这个时代,运用陈腐观点和民主机制达到荒谬绝伦的专制目的。"李承晚离开朝鲜后自封的各种头衔让美国人听起来都将信将疑,后来的杜鲁门总统就明确拒绝承认李承晚的"流亡临时政府",因为他知道承认就会"背离由朝鲜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政体和政府的原则"。
但此时的麦克阿瑟急于要寻找一个朝鲜人作为美国利益在朝鲜的代言人。他到处打听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最后打听到了蒋介石的头上。
蒋介石并不认识李承晚,但是,一个叫做金久的朝鲜人是蒋介石的朋友,金久曾长时间地居住在中国,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客,深得蒋介石的友情。金久知道李承晚是那个"流亡临时政府"的总统,于是消息经过金久的传播,许多在中国的富裕的朝鲜商人特别推荐了李承晚。于是,麦克阿瑟请金久和李承晚来到汉城,当看金久的面,麦克阿瑟这位"亚洲的太上皇"表示,让李承晚担任南朝鲜的统治者。麦克阿瑟为了把戏演得更真切,专门举行了一个"欢迎李承晚回到汉城"的仪式,以便让"全朝鲜人民看看自己的领袖"。
这是麦克阿瑟在政治上所做的又一件低能的事。当两年以后朝鲜战争爆发时,麦克阿瑟饱尝了他精心选来的"李总统"的刁钻古怪。
1948年,李承晚73岁。
在"大韩民国"成立一个多月后,北朝鲜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金日成当选为首相。
至此,在远东的朝鲜半岛上,同一国家和民族,出现了两个意识形态绝然敌对的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而导致分裂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朝鲜。德国是二战中侵略国的核心,是美苏盟军的敌人,它的分裂始发于胜利各方对战败国家的占领。而朝鲜作为一个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受害国,为什么也落得和德国一样被分裂的结局?
没有人,包括苏联人和美国人,会认为这样的一个朝鲜半岛会平安无事。"战争是早晚的事。"美国驻南朝鲜大使约翰。穆乔说,"说不定就在哪天早上。"
1948年底,为了迫使美国从南朝鲜撤军,苏联首先从北朝鲜撤军。苏联撤军之后,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起来。短短几个月内,在三八线上由南朝鲜挑起的军事摩擦达到37起,李承晚向三八线附近秘密调集的士兵人数已达4.l万人。
美军在撤离之前向李承晚政权提供了价值达1.9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其中美制和日制步枪15万多支,各种火炮2000多门,坦克5000辆。美军还动用了85万人,扩宽了仁川到汉城、汉城到釜山以及经过金浦机场和横断三八线的战备公路,扩大了以金浦机场为中心的飞行基地,并花费巨大的资金改造了仁川浦项、丽水等港口,在木浦、墨湖等地修建了海军基地。在重要地区修筑半永久性军事设施的同时,还沿着三八线构筑了几百公里的战场和交通壕。1947年夏天,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将军视察南朝鲜,把南朝鲜的扩军计划推向高潮。李承晚计划在两年内,建立起一支15万人的"国防军"。他颁布的《兵役法》规定,凡是17岁到60岁的有劳动能力的南朝鲜男人,都在服兵役的范围之内。为此他向美国既要钱又要物,胃口之大令杜鲁门总统感觉到了"过分"。
在美国的支持下,李承晚毫不掩饰他将"北进统一"朝鲜的企图。他一次次拒绝北朝鲜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扬言"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为了解决战争一旦爆发后的。后院"安全问题,在美国顾问团的指挥下,李承晚对南朝鲜人民游击队和爱国人士进行了大规模的"讨伐",南朝鲜遭到屠杀的人数超过10万。1949年,李承晚认为他的准备已大致成熟。4月,他在给南朝鲜驻联合国特使赵炳玉的信中说:"我认为,就这种形势,你应该极其秘密地与联合国以及美国高级官员开怀畅谈。为了统一,除了缺乏武器和弹药外,我们在其他方面都已经准备就绪。"7月,李承晚向记者发表谈话,表示"占领北韩就可以实现统一"。10月,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又说:"要不流血,统一独立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不会长久。"10月31日,他在美国"圣福尔"号巡洋舰上发表演说,表示"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到了1950年,李承晚进入了"北进统一"的最后准备阶段。2月,他率领军界的高级官员前往东京,当面向麦克阿瑟汇报他的进攻计划,听取麦克阿瑟在军事上的"具体指示"。4月,集结在三八线附近的5个师得到了直属炮兵和其他技术兵种的加强。同时,为了配合南朝鲜的"北进统一",美国的高级军事官员,包括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海军作战部长谢尔曼。空军参谋长博格等人先后到达日本,以加紧美军在远东地区的部署。其中,美国第七舰队增加了两艘航空母舰,两艘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美国空军三个B-26和B-29轰炸机联队、六个歼击机联队、两个运输机联队都集中在了日本的基地。
美国驻日本的第八集团军各师做好了战争的一切准备。
在远东,战争的机器已经开始运转。
对于南朝鲜的战争准备,金日成从来处在高度的警觉中,同时他也忧心忡忡,因为这个时候,金日成手上能够作战的部队只有武器装备不足的三个师,而在李承晚的身后是拥有美式装备的六个师。出于安全的考虑,金日成两次向斯大林提出请求缔结《朝苏友好互助条约》,并要求苏联给予北朝鲜军事援助。
1949年3月,金日成在访问苏联的时候,直接向斯大林提出了北朝鲜的安全问题。斯大林答应给予北朝鲜必要的军事援助,但没有明确具体的答复。
1949年5月,金日成的特使极其秘密地在当时北平西山的"双清"别墅里见到了毛泽东。特使向毛泽东介绍了朝鲜半岛一触即发的战争局势之后,毛泽东表示他同意金日成在信中的看法:朝鲜半岛的冲突在所难免。"对你们来说,持久战是不利的,因为即使美国不干涉,也会唆使日本向南朝鲜提供战争的援助。"毛泽东这样分析,"你们没有必要担心,中国和苏联站在你们一边。一旦情况需要,中国会派军队与你们一起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