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1月28日,对于江青来说,是永远难忘的。
北京,人民大会堂里人声鼎沸,那“战斗”的歌声此伏彼起,红色塑料封面的《毛主席语录》在人群中挥舞着。
两万多人把人民大会堂挤得水泄不通,内中有不少人特地从外地赶来。
“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会”在这里举行。台下的济济人头,是江青“统率”的“文艺大军”。这次大会,是江青作为“文艺革命的旗手”的登基典礼。
在万众欢呼声中,江青踌躇满志地出现在主席台上。
大会由陈伯达主持。
陈伯达发表演说,称颂江青的贡献:
……给京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等以新的生命,不但内容是全新的,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大的革新,面貌改变了。革命的现代剧,到处出现在我们的舞台上。这种无产阶级新文艺空前地吸引了广大群众。但是,反动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他们却咒骂它,恨死它。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种新文艺的作用,将大大加强我国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将大大加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
我在这里想说,坚持这种文艺革命的方针,而同反动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同志中,江青同志是有特殊的贡献的。
江青接着作长篇讲话。她追述了自己如何在养病中发现《海瑞罢官》、《李慧娘》等“这样严重的反动政治倾向的戏”,如何去“争取到批评的权利”,然后“才想到要改”,即进行所谓“京剧革命”。
江青在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会上发言(孟昭瑞 摄)
“文革”时期江青宣传画
江青在谈及北京京剧一团时,点了一连串的名:
至于你们团内某些负责人,他们贯彻执行了旧北京市委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同彭真、刘仁、郑天翔、万里、邓拓、陈克寒、李琪、赵鼎新以及陆定一、周扬、林默涵等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相互勾结,阴一套,阳一套,软一套,硬一套,抗拒毛主席的指示,破坏京剧改革,两面三刀,进行了种种阻挠破坏活动,玩弄了许多恶劣的手段,打击你们,也打击我们。旧北京市委、旧中宣部、旧文化部互相勾结,对党、对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必须彻底揭发,彻底批判。……
在这里,江青第一次把“旧北京市委、旧中宣部、旧文化部”联系在一起,称之为“三旧”。在她的讲话之后,一下子便在全国掀起批“三旧”的高潮。
江青声称:“紧跟一头,那就是毛泽东思想;紧追另一头,那就是革命小将的勇敢精神,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
江青在讲话中提及:“大家知道,在三十多年前,鲁迅曾经是领导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此言一出,她手下那班抬轿子、吹喇叭的人物,也就加以“延伸”,把她加封为“领导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伟大旗手”——江青的“旗手”之冠,便是这么来的。
在大会上,谢镗忠宣布:经中共中央军委研究决定,江青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工作顾问”。
谢镗忠还宣布:“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的决定,将北京市京剧一团(包括北京戏剧专科学校参加国庆演出的红卫兵演出队)、中国京剧院(包括中国戏曲学校参加国庆演出的红卫兵演出队)、中央乐团、中央歌剧舞剧院的芭蕾舞剧团及其乐队,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列入部队序列。”
在这次大会之后,江青的“旗手”之誉“鹊起”。吹吹拍拍者,把“六十年代的江青”跟“三十年代的鲁迅”相提并论。遍于中国大街小巷的宣传画,画着江青高举一面红色大旗“阔步前进”,她的身后跟着手提红灯的李玉和、手持驳壳枪的郭建光、穿着皮大衣的杨子荣、挥舞大刀的琼花、穿着蓝色工作服围了白毛巾的方海珍……
[1]这封信的原文是写给“绍萱、燕铭同志”的,此时却被改成致延安平剧院。平剧,即京剧。延安平剧院在中共中央党校俱乐部演出平剧《逼上梁山》,由杨绍萱、齐燕铭编剧。由于1965年4月7日,齐燕铭所任文化部副部长职务被免除,所以此信也主动删去了他和杨绍萱的名字。另外,信中“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一句也被删。删改后的信曾发表于196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直至1982年5月23日《人民日报》重新发表此信,才根据毛泽东手稿恢复原貌。
[2]1990年7月22日,叶永烈在北京采访原“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刘志坚将军。
[3]1990年7月22日,叶永烈在北京采访原“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刘志坚将军。
[4]1990年7月22日,叶永烈在北京采访原“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刘志坚将军。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6]自1988年11月3日起,叶永烈曾多次访问王力,请他回忆“文革”历程。
[7]1988年3月3日,叶永烈在北京采访关锋。
[8]余汝信:《与戚本禹面对面》,《枫华园》第432期(2004年1月9日)。
[9]马齐彬、陈文斌等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72页。
[10]马齐彬、陈文斌等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11]1991年5月19日,叶永烈在成都采访张耀祠。
[12]据金振林:《毛泽东隐踪之谜》载:毛泽东对江青说:“你不要去,你去了,那里不得安静。那是我要去住的地方。”《花地》1989年5期。
[13]据赵景云:《灵秀聚钟人莫识——韶山滴水洞印象》,1991年1月12日《文艺报》。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1—75页。
[15]以下戚本禹叙述据余汝信:《与戚本禹面对面》,《枫华园》第432期(2004年1月9日)。
[16]据《毛主席畅游长江》,1966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17]据《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18]据杨银禄:《江青的亲情世界》,《同舟共进》2010年第6—7期。
[19]据杨银禄:《江青的亲情世界》,《同舟共进》2010年第6—7期。
[20]据彬子编:《毛泽东的感情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1]1986年11月25日、12月17日及1990年7月15日,多次采访刘松林。
[22]据杨银禄:《江青的亲情世界》,《同舟共进》2010年第6—7期。
[23]本书初版误为14号楼,经原中央文革小组办事组组长王广宇指出之后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