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人帮”兴亡 » “四人帮”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四人帮”兴亡》潘汉年深刻地影响了姚蓬子

关灯直达底部

不管怎么说,那些小诗毕竟是姚蓬子的创作,是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当然,这些小诗在杂志上发表,姚蓬子所拿到的稿费,如同沾在胡子上的饭粒。

姚蓬子徜徉在四马路上。1925年夏日,忽见四马路麦家圈口豫丰泰酒馆的楼下,热闹起来,挂出了新牌子:北新书局发行所。

姚蓬子踱了进去。人称他是“巡阅使”,什么书店都爱进去翻翻书,打听出版界的最新消息。

一回生,二回熟,姚蓬子结识了那里的老板李志云。

北新书局原是1924年秋在北平创办的。当时,开设在李志云家中—北平翠花胡同。

上海毕竟领中国出版界之先。1925年夏,北新书局便南迁上海,总店设在上海宝山里,而在四马路开设了发行所。

姚蓬子从李老板那里得到重要的出版信息:北新书局正准备推出一套“欧美名家小说丛刊”。

姚蓬子感到机会来了,马上告诉李志云:“我正在细读法国名家果尔蒙的小说,打算着手翻译。”

“书名叫什么?”

“《处女的心》。”

“好,好,好一个《处女的心》!这样的小说,销路会不错。”李老板当场拍板,同意出版《处女的心》译本。

就这样,姚蓬子从诗人“改行”,成为翻译家了。

1925年冬,19岁的姚蓬子出现在诸暨姚公埠老家。一顶花轿把恋人周修文抬了进来。

新婚不久,新郎就匆匆赶回上海了。新娘回到娘家去住。过了些日子,姚蓬子把她接到上海,从此姚蓬子算是在上海安家了。

1927年初,北新书局发行处的书架上,出现了一本新书,印着:“《处女的心》,果尔蒙著,蓬子译”。

这是姚蓬子平生的第一本书。

李老板果真有眼力。《处女的心》上架之后,很快就销光了。到了1927年8月,北新书局又再版《处女的心》。

也就在四马路上,姚蓬子结识了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使他从象征派的颓唐的泥潭里挣脱出来,振奋起来,走上了坚实的布尔什维克之路。

■ 姚蓬子译《处女的心》

论年纪,小伙子比姚蓬子还小三岁。他是江苏宜兴人,长得风流倜傥,上舞台演小生不用化装。此人本来也在光华书局,在张静庐手下当小伙计。他又是郭沫若的密友,是创造社的一员。当郭沫若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部”时,他又成为郭沫若手下的小伙计。1926年,郭沫若和郁达夫一起,应广州中山大学之聘,南下执教。创造社的两员大将走了,那在上海的创造社出版部,便由此人和周全平、叶灵凤三名小将支撑着,人们称这三人为“创造社小伙计”。虽说他们的出版部设在上海闸北宝山路的三德里,可是他们编的《幻洲》半月刊,委托光华书局印行。《幻洲》半月刊用四十开印袖珍本,内容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文艺版,由叶灵凤主编;下部叫“十字街头”,登载评论、杂文,由那小伙子主编—他居然因此自称“下部编辑”。

常来常往,下部编辑便与姚蓬子熟悉起来。

这位下部编辑幽默、开朗、爱说爱笑,像一块炽炭一般,总是热乎乎的。姚蓬子常跟他谈诗、谈小说,渐渐地谈社会,谈文学的前途,谈内心的向往。虽说姚蓬子年长于他,可是,当论及人生时,下部编辑那种不凡的谈吐,深邃的思想,使姚蓬子对他不由得敬慕起来。

此人便是潘汉年。1925年,他才19岁,便已是C.P.—中国共产党党员、就是这位下部编辑悄然把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借给了姚蓬子。姚蓬子意识到,“下部编辑”不是一个寻常的人。

1927年2月,下部编辑突然从上海消失了。据他说,父亲潘莘华病重,他不得不回宜兴照料去了。

下部编辑半年后,方才露面,脸晒得黑黑的,显得老成得多。半年之间,他仿佛长了好几岁。

其实,那是他接到郭沫若的一封信,投奔江西南昌去了。那时节,郭沫若已经不在广州中山大学做教授了,投笔从戎,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南昌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在南昌,要办一张报纸,需要得力的编辑。他记起了潘汉年,把“小伙计”请来了,出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革命军日报》总编辑。

在1927年8月的南昌起义失败之后,21岁的潘汉年成为领队,带着一批共产党员回到上海,向当时在上海的党中央报到。

表面上,潘汉年还在编他的《幻洲》半月刊,还在做他的下部编辑。几个月的戎马生涯,使他迅速地变得成熟起来。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富春,为了加强共产党在上海文化界的工作,决定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任命潘汉年为“文委”第一书记。

潘汉年着手在上海文化界发展中共党员。他考虑到姚蓬子虽然正陷于颓唐,却是因为对国家的前途失望而忧心。他委婉地向姚蓬子透露了自己的意思,姚蓬子当即表示了要做一个布尔什维克的愿望。

于是,由潘汉年作为入党介绍人[135],姚蓬子在1927年底,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小伙计”,深刻地影响了姚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