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 » 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全文在线阅读

《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入行经验

关灯直达底部

白:您也差不多这个时候,从卖电子计算机就转到电影圈了,那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侯:我是1969年7月进学校,1972年毕业只念三年,干了八个月的电子计算机推销员。那时候电子计算机只有加减乘除,八位数小小的,卖到八千五有些还上万,HP那种工程用、可以算三角函数的要卖三万六,现在到处都是送你,很好笑!我做这个也是每天打个领带,送名片、介绍机器。

但是我心想我的角色是什么,我是老板与客户之间的桥梁,假使不去考虑我的利益,我会做得很好。因为我们有底薪,卖一台就会抽成,我尽量不要把我的(佣金)价钱考虑在里面,所以我做的是第一名,八个月做第一名。但是每天这样很累,也没什么兴趣。

后来李行[1]导演说要一个场记,我就去了。透过学校老师找我,为什么,因为我的同学都去当兵了,而我是当兵后才上学来的,所以我还在。

但是之前,我太太跟我同班,她(跟)拍了很多片子,她根本什么都不会的,我就教她记住对白,她每天一个小板凳一把扇子扇凉,坐在那里当场记,就是注意记对白,碰到台语就录下来,我帮她写。那时候讲话很重要,因为都是配音嘛,现场没有同步(录音)。我记得替她代工三天,那是王洪彰导演——他后来去美国——的一部武侠电影,叫《命一条》(又名《广东打仔》)。我代工三天就跟摄影师讲镜头,讲完以后就拍,还要记;拍完他们要走了,我说“对不起导演,你漏了一个镜头”,第一次喔!我在三年级训练她当场记就是这样,不知道为什么,天生很快就会理解。

白:那您太太就是在艺专认识的吗?

侯:同班同学,两年就在一起了。我们结婚以后,她就没有去做(电影)。生小孩了,后来就一直在家。

白:艺专毕业以后,开始做电影的那段时间,都没有去看其他的电影理论?还是完全靠经验?

侯:艺专影剧科算个什么呢?第一志愿念的,我一进学校一年级不是借了那本英文书吗,那个地方是没有东西的,因为对电影行业还没有(投入资源),毕业的学长进入电视圈比较多,电影还没。电影虽然蓬勃了,但是电影没有那么容易,还要另外(找机会),所以在那边没有什么理论,基本上没有人教理论。

白:早期您跟许多导演合作,从场记到编剧又到副导演,这一段时间的经验应该很丰富。能否请您简单地谈与个别导演合作的经验?从他们身上又吸收到了什么样比较宝贵的东西?要不就从当时的大师级导演李行开始。刚入行时您在《心有千千结》当场记,七年后又在李导的《早安台北》当编剧。

侯:(跟)李行导演那时候我很轻松耶。因为分镜很清楚,都是拍一个镜头停,再拍一个镜头停,底片贵嘛!然后再拍一个远的。

场记要记时间,打板后用码表计时算镜头长度。然后要记对白,因为每一次讲的都不一样,这个地方漏一个字“卡”一下,这个地方多一个字点一下,导演说OK我才写上去,不OK我不写。不能一边改,来不及。打板,记动作,因为要连戏必须动作清清楚楚,视线什么清清楚楚。(当时)做得很顺,对我来讲,很自然。就有时间帮服装阿姨什么的,我比较熟嘛,会帮来帮去,很简单,没什么。

我感觉假想线的方向的问题,就画给那个副导李融之[2],他年龄很大是我学长,他看着我:“你什么地方学的?”我说学校教的啊!(笑)类似这样。

白:那您观察李行的工作状态时,会注意到什么?

侯:他一直盯现场,拍摄要求很严。他盯演员盯得很紧,每一个表情一定要到位,所有分镜清清楚楚。一直到电影拍完,我还跟声音跟配音,跟完配音以后,剪预告片。李行有一个班底,他们有一种团队默契和工作方式,而且人都正派。李行那个副导李融之,另一家公司要给他拍电影,就带我去找那个制片;电影一时还不会开拍,制片叫我去接蔡扬名的片子。

那时候蔡扬名拍邵氏的片子,毁了约回来,没有执行完,换一个名字“欧阳俊”,拍了一部《双龙谷》,我当场记。我看他当导演很“狠”。有一场戏叫演员骑日本军用的摩托车冲下坡来——(演员)陈雷不敢——后来副导演陈俊良,导演的表弟,说“那我骑好了”,就住院了!跟他们拍戏很猛。

我看假想线的方向问题,比如说一组人追来追去,我跟副导会讨论那方向,但我发现蔡扬名想的是(视野更开阔的)图像——这边这样追,那边就应该这样跑;他是图像的喔!这种发现很自然,一下就有了,这种东西我很快,非常快,就把假想线丢掉了,靠直觉这样。

跟完蔡扬名之后才拍《近水楼台》,跟李融之,他本来是副导。(跟他之前)还有一个《云深不知处》,张永祥[3]编剧,导演是徐进良[4]。《双龙谷》我还是场记,《云深不知处》(开始)就跳副导了。

白:您跟个别导演学到什么?

侯:徐进良有去意大利留学,回来拍《云深不知处》,“中央电影公司”的片子。台北很有名的一个庙,(保安宫的主祀神明)就是医生后来变成保生大帝,救很多人。我拍这个片子就当副导啊,不知道为什么,我那场面调度很厉害,安排人很快。后来跟李融之也是一样啊,他说要我当副导,也做得很快。这些经验的主要意思就是我在往前走。

白:1975年您就开始跟赖成英[5]合作了。而且从1975年到1979年,您就拍了十部片子,主要是当编剧和副导,这个阶段应该对您整个创作上的成长很重要吧?

侯:我第一个剧本就是《桃花女斗周公》,是跟赖成英。一下很卖座的。他特效就现场做,那种“米雪儿”摄影机光圈很大,嗒嗒嗒嗒直接在镜头上做淡入淡出,或把底片倒回来一些就可以做溶暗(dissolve),现在这些都是后制交给光学冲印处理的。这是跟赖成英的第一部,接着拍第二部,《月下老人》,唐朝的一个故事。

陆陆续续合作十部,这十部有六个是我编剧的:《桃花女斗周公》、《月下老人》、《男孩与女孩的战争》、《昨日雨潇潇》、《秋莲》、《烟波江上》。其他四个是张永祥的,老编剧的剧本。

我们都是剧本好了以后要讨论,讨论完就分场。然后赖成英要分镜,因为他是摄影师——李行的班底。他这种工作形态跟李融之和李行是一样的,比较稳定。因为他是摄影师,不习惯教演员,所以有些演员要我来安排一下。大概是这样,你想想看,是我的剧本又当副导,所以那感觉很强。

所以跟他合作最强的是摄影,什么magic hour(魔术时间),光啊什么的,都看得很清楚。这方面学得不少,后来十部就跟他的外甥,就是陈坤厚[6],赖成英当导演的时候,陈坤厚就接替他的位置当摄影师。后来我跟陈坤厚合作了也有十部片吧,他导演一部,我导演一部,但模式都一样。

记得一个道具为了找钟,那个钟很难找而且很贵,(张华坤)就跟老板说,我们要这个钟,但是不知道合不合意,我钱先给你,万一不合适我们再回来退。道具就跟我说可不可以先拍掉,要先送回去,我说可以!演员的时间全都是我在调度,很快很顺;为了他要赶快送还钟,他要赚道具费,很好笑就是了,很灵活啦。所以场务什么都听我的,后来我又兼执行制片,跟赖成英的时候,钱都交给我发派。

白:合作的导演中,谁的工作风格最接近您后来的工作作风?谁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

侯:我拍的都用另一种方式,因为都是用非演员,我要那个真实,我感觉演员做不到,就用非演员。所以我的方式就不一样了。

白:婚姻给您创作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侯:我太太结婚那年就怀孕了,生了我女儿。本来一个小孩就可以了,我太太说一定要一个儿子。然后隔六年,拍《小毕的故事》那年才生的,《小毕的故事》里不是有一个小孩吗,婴儿刚出生四五个月。

白:《儿子的大玩偶》里的小孩也是您的儿子?

侯:对,那时候是十个月。我女儿七岁,就是演《小毕的故事》叙述者小时候的那个女生。

我太太基本上也拍过片嘛,而且我太太个性很直很容易(沟通),并没有什么干扰;(另外)就是她妈妈因为从大陆过来,认为房子很重要,所以很快我们就在永和分期付款买了一个房子。

后来我们拍《小毕的故事》,我就跟她说我们要投资,要跟“中影”[7]合作,我说把房子卖了,我太太说好,然后我们就搬到四楼租房。那时候卖房子才九十几万投资,这部片卖座我分到一百五十万,才买现在天母的房子。但后来自己投资拍片,有时候亏得一塌糊涂啊!那我太太就会带小孩去丈母娘那边过活去了。

白:在从1973年到1980年,您对电影的口味应该有一些改变,那个阶段您比较喜欢什么样的片子,是不是开始看了一些艺术电影?

侯:艺术电影我在大学的时候看得比较多。那时候听老师讲,就会去看一些片子;其实老师也不清楚,我们都自己跑。譬如说美国片《猎爱的人》(Carnal Knowledge),《二十二支队》(Catch22),还有《浴池冤魂》(Deep End)、《强风吹来时》(Brother John),就是60、70年代(欧美电影)。《猎爱的人》是那个时候很红的Jack Nicholson演的啊。

刚开始替李行当场记的时候,下工都赶去看费里尼的《爱情神话》(Fellini Satyricon)。大学看了Antonioni的Blow Up(《放大》),看完以后大概有一种感觉。我最记得的就是看费里尼的《爱情神话》,看完以后我决定——这个跟我没有关系(笑),我不需要理。

白:这些海外的艺术电影,跟当时的台湾主流电影有蛮大的隔阂,对您来讲这应该是一个很新鲜的感觉,因为那时候台湾的大众电影,都是一些琼瑶式的爱情片,打仗的!

侯:没错,那些主要是中影的片子。后来我拍的多是喜剧,尤其是跟陈坤厚。每一部片,从赖成英开始都卖座。

白:那时候会觉得拍片算一种艺术,还是它不过是一种技术?

侯:那时候绝对不会去想这个,就是工作,而这个工作的状态我喜欢。每天都跑来跑去可以招呼这个弄那个,有点像leader,什么事情都很上手。

《小毕的故事》之前我跟陈坤厚合作《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再之前有《我踏浪而来》、《天凉好个秋》、《蹦蹦一串心》、《俏如彩蝶飞飞飞》、《在那河畔青草青》。都是我写的剧本,有时候是看社会新闻然后去改。我很快,很多剧本十几天半个月就写完了。拍摄都是陈坤厚摄影,我编剧;导演一部他挂名,一部我挂名。

白:那这样一部片子,您通常花多少时间来准备剧本?拍摄与后制作又多少时间?

侯:通常就三个月绝对搞定的。剧本也很快,比较快的是《风柜来的人》。风柜我去过一次,旗津也是我去过的;从片子开拍到电影上映四十五天,包括写剧本,才四十五天。《小毕的故事》是第一次跟天文合作,《联合报》一个“爱的故事”征稿。

《小毕的故事》工作照。担任该片导演的陈坤厚(右二)与编剧、副导侯孝贤(右一)。

白:那段时间您们非常多产,还有《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等片子。这些早期的电影应该都是用一台摄影机拍的?

侯:台湾不可能用多台(笑)——我们才不是好莱坞的系统!

白:都是用一种默片的方式来拍,对白都是后制作配音的……

侯:对,但他们还是要讲,不然嘴形对不上。

一直到《恋恋风尘》,用棉被把摄影机ArriflexⅢ包起来,免得机器声干扰现场录音,因为(如果)要配音,没人配得到——李天禄[8]那么厉害,没有人能帮他配得到,你要他对着嘴形配也不可能。所以我就给他用现场录音,用棉被包起来。

第一次同步录音是《悲情城市》,用那ArriflexⅣ就是BL4(无声摄影机),一台Nagra(录音机)两个Boom(长杆麦克风)。

白:那么在声音上,早期的片子应该比较容易控制,因为您不需要担心噪音、演员的台词讲错等问题。

侯:那种时候就不是很认真地拍片,让演员进入状况。常常是一个镜头停,讲两句,再停,然后跳这边拍第三个镜头,省底片。我不干!我让没有镜头的也要跟他对戏讲完,演员比较容易进入。

我配音都是演员自己配,以前小孩子配音都是大人配。我拍《在那河畔青草青》全都小孩配,从那时候开始全都是小孩配,小孩记忆力比大人厉害,讲过的话啪啦啪啦,节奏都一样准。

白:后来差不多这个阶段,您跟陈坤厚、张华坤[9]、许淑真一起办了“万年青”,应该算是您的第一个电影公司。万年青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建立的?它对您早期的创作打开了什么样的一个空间?

侯:万年青基本上是跟陈坤厚一起,张华坤本来是做道具的,我就把他拉来一起办。主要是我拍的好几部片子都成功,跟李行的啊,或是跟赖成英合作的。还有一个叫左宏元[10]的,《就是溜溜的她》是他公司的,他做音乐,后来有院线,叫大有公司。

《我踏浪而来》,我负责编剧跟副导,这种模式从这部开始的,很卖座,接连都是这模式一共七部,直到《小毕的故事》,我们出一半资金,中影出一半。万年青是从《小毕的故事》开始的,那时候电影不景气,没想到它大卖座。过来因为新导演、新电影,又拍了几部,后来我就跟陈坤厚分了,《冬冬的假期》也不算是万年青(出品),那是张华坤自己去找的钱。

白:那早期您跟陈坤厚拍的,您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分工,无论他导一部,还是您导一部,是不是您们合作的形式是一样的?

侯:这一部我导演,下一部他导演,但模式都一样。这部我导,剧本是我的;他导,剧本也是我的,也当副导在场指导。我导,他当摄影师;他导,也是他当摄影师。

白:所以严格来讲应该说,这几部是合导的?

侯:类似啦。但是他主要负责摄影工作,因为他们摄影师比较难对演员(沟通)。

[1] 李行(1930— ),台湾早期非常重要的电影工作者。导演的作品有《街头巷尾》《养鸭人家》《蚵女》《秋决》《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等。

[2] 李融之,台湾电影导演。作品包括《近水楼台》《嗨!亲爱的》等。

[3] 张永祥(1929— ),台湾电影资深编剧。第一部作品为1964年的健康写实主义经典《养鸭人家》,之后为一百二十余部电影作品担任编剧,包括《我女若兰》《今天不回家》《秋决》《蒂蒂日记》《大轮回》等。

[4] 徐进良(1944— ),台湾电影导演。作品有《云深不知处》《蝴蝶谷》《香火》等。

[5] 赖成英(1931— ),台湾电影摄影师、导演。与李行有长期的合作关系。1975年开始转任导演,至1982年拍了十七部电影,其中十部都由侯孝贤分别担任编剧和副导。

[6] 陈坤厚(1939— ),台湾电影摄影师、导演。摄影代表作包括《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原乡人》《海峡两岸》等。七十年代末到1985年曾与侯孝贤合作多部电影作品。

[7]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成立,最初为国民党经营的媒体机构,培植了李安、侯孝贤、杨德昌和蔡明亮等知名导演。

[8] 李天禄(1910——1998),台湾最著名的掌中戏大师,1932年创立“亦宛然”掌中戏剧团。也是侯孝贤电影《恋恋风尘》《尼罗河女儿》《悲情城市》《戏梦人生》的演员。《戏梦人生》即改编自他的回忆录。

[9] 张华坤,台湾电影制片人,1980至1993年与侯孝贤合作多部影片。其他作品包括《只要为你活一天》《雨狗》《月光游侠》。曾与陈以文合导《运转手之恋》。

[10] 左宏元(1930— ),台湾著名音乐人。曾为尤雅、夏玲玲、凤飞飞、邓丽君、齐秦、许茹芸等歌手作曲写词。参加多部台湾电影的制作与发行,包括琼瑶的数部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