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怕死吗
○ 先生活到105岁,难道不怕死吗?
当然怕死了!……仅仅被你这么一问,我都觉得好害怕……
不远的将来自己即将死去,一想到这样的事,就感到非常害怕。仅仅是被你问,我就紧张得两腿发软。因为疾病越来越重,自己的体能日益衰退,死亡的气息也就越来越逼近。我作为医生,对人总难免一死的事实也就有更深刻的体会。
正因为这样,每个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我就会发自内心感到喜悦。
正因为活着,才能开始新的一天;正因为活着,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即使活到了105岁,对我来说,依然存在许多未知的自己,我无比兴奋地期待与未知的自己相遇。
一方面,为了减轻恐惧心理的折磨,我会故意视而不见、逃避事实,故意不去想“我之将死”这个事实;另一方面,死亡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没有经历过的“未知”部分,我没有信心面对那一刻的到来,所以认定死亡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
如果你和我一样,同样怀着对死亡的恐惧,那么你要知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反应。大多数人在死亡面前都会惊慌失措,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羞愧。
即便每个人“生的时刻”已经决定了“死的必然”,但因“讨厌死亡宁愿选择不出生”的人并不存在。
死和生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领悟其内涵,方知生和死本质是一样的。
既然我们无法摆脱死亡的定数,那就无须再逃避。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一心只盯着死亡,或是假装视而不见、自欺欺人,而应努力让自己拥有的人生充满璀璨的阳光,好好体会死和生互为一体的生活。
无论如何,都不要让剩下的时间白白荒废,我要拼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使命。每天我都这样一边祈祷,一边努力生活。
死亡是怎么回事
○ 亲眼见到了很多人的死去,您怎么看待死亡?
我认为死亡是“新的开始”。
死亡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就像蜥蜴的尾巴断了一样,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作为医生,我目睹了很多人的死亡,我深刻地体会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另一种新的开始。
我妻子离世后,陆续又有一些亲朋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但因为我常常忆起他们的音容笑貌,所以在我的记忆深处,他们似乎比在世时更为鲜活。
这让我明白,原来人死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生者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会以更为深刻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就比如现在,我觉得妻子从未离开,这种在一起的感觉在她离世后更加强烈。所以,死亡并不是如同蜥蜴断了尾巴那样的结束,而是现世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只是和以前生活方式不同,他们在我心里存在得更加清晰。
面对我自己的“死亡”也是同样的道理,到那个时刻,也许我会恐惧,但我并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我预感死亡将成为一种新生。经历过很多人的死亡,而此刻死亡又和我近在咫尺,也许只有到这个时候,人才会心生感悟。
作为医生,我活在世上一直帮助每个人,到新的世界里,我的工作起点,依然是继续帮助每个人。
当这些话发挥作用的时候,或许我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但我希望,虽死犹生,希望我留下的这些话能像一粒麦种一样,在人世间结出丰硕的成果。
您觉得幸福吗
○ 先生活到了105岁高龄,您觉得幸福吗?
105岁的年龄……真的没想到能活这么久啊。心里想长寿真是上天的恩典。
我现在已经105岁了,今年(2017年)秋天,我就要106岁了。虽然走过这么漫长的人生,但我从来不是以长寿为目标活到现在的。
其实我疾病缠身,每天在与各种疾病战斗,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健康状况,为此我一直感到苦恼。后来,终于到了不得不坐轮椅的时候,我尤其体会到了生活不能自理带来的各种不便。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长寿真是太好了,真是太棒了。长寿才让我有机会在100岁之后,开始了解内心那个真正的自己。
我终于意识到,原来漫漫人生最不了解的竟然是自己,这需要上一定年纪才会发现。
人生的“午后”该怎么度过?
选择衡量自己的标尺,应该以价值观作为首要考量。
必须拥有自己的指南针,带着它走下去。
一天当中,午后比上午的时间还要长。
这是我80岁时写下的人生感悟。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在为寻找自己人生的指南针而活着。100岁后到现在,我才深刻体会到,“啊,我只探索了生命中的某一部分,很有意思的是,我其实对自己一知半解。”回想起来,我80岁的时候还真是可爱呢。
感觉这样说是对自己此生的一种否定。其实并不是这样,到了105岁的今天,我终于能够意识到未知自己的存在,这非常有价值。
人生的午后,时光悠长,这种感觉是幸福的。
人世间,有太多的事情,往往无法立刻看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真正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人生走到100岁的时候,很多人认为长寿是件可怕的事情吧?想到老人动作缓慢、反应迟缓,不少人对此感到害怕,心里排斥,认为这样的人生没什么价值可言。而且长寿的人是孤独的,甚至还会面临经济上的不安全感。人到了100岁,因为前面是未知的世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是无法克服的。
可是,如果寿命足够长,我们就获得更多的时间来探索未知的自己。虽然一个人不可能彻底明白自己,可是越来越了解自己所带来的喜悦远远胜过年老体衰的痛苦。
就在和你对话的瞬间,我还会不停地感叹:“啊,我居然会这样想。”
生命究竟是什么
○ 先生坚持不懈地宣传生命的宝贵,在您看来生命究竟是什么?
生命是一种能量体,看不到,但确实存在。
但是,这个能量体到底存在于何处呢?
多年来,我以宣传生命尊严为己任,以“生命学习”为主题,与日本各地十几岁的孩子们进行交流。
我问孩子们:“生命在哪里?”
孩子们有的指着心脏的地方,示意我生命所在;有的直接回答说“在大脑里”。
我们知道,心脏只不过是维持整个身体生存的某个类似于泵的重要脏器,而大脑也只是具有思考功能的器官而已。我对孩子们说:“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我想我会继续宣传这个理念。
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现在每天要吃早餐、每天要来学校学习、时常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你们做这些事儿是为了谁啊?都是为了你们自己。儿童时代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自己身上。等你们长大成人后,才会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你们的时间。
我还对孩子们说,等你们长大成人,你们一定会意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地把时间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人有限的生命中,用于别人的时间多还是留给自己的时间多?算下来,那些把更多时间奉献他人的人,就能去往天堂哦!
如果这样说话,孩子们就会眨巴着眼睛,认真地听我说话。他们比成人更容易理解我说的话。
生命究竟是什么?
能真正理解到的,也许是孩子。
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
○ 不被别人的评价左右,活出真实的自己,有秘诀吗?
不在乎身外之物,不被别人的评价左右,顺其自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我才33岁。在20世纪30年代,我开始思索,作为医生,我该如何帮助更多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与自己的对话。然后我深刻地意识到,要以“真实的自己”活下去。
名誉、金钱、地位、他人的赞美,如果把这些看得太重,被这些外在东西禁锢的话,将无法向内审视,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活出真实的自己,不用在乎那些身外之物、也不被别人的任何评价左右。运用上天赋予的能力,积极利用现在所处的环境,去做那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看似艰难,究其实质,就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即便这么说,但我仍在人与人之间生存,所以要想真实地活出自己,确实不轻松。在医生的世界里,大多数人奉行“权威主义”,在陷入“威权”中时,我也常常为“现在的我,还是真实的我吗”而烦恼。
要活出真实的自己,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很多时候我们太想做那个理想的自己,但由于环境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不能做到真实的自己,于是内心感到十分苦恼。
任何人都想做真实的自己,当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我们会讨厌自己,甚至自暴自弃。我希望你不要这样,甚至当我们不为他人接受时,也要好好珍惜你自己。
珍惜那个为了理想而努力活下去的自己、珍惜那个为了梦想而不懈奋斗的自己。同时也能接受逆境的考验,接受现实的考验,无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的,还是即使努力了也不能改变的考验。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我们要怀着这样的信念,在无法改变的现实中,活出真实的自己。
为了目标全力以赴地奋斗,与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择手段、争强好胜,两种人生看似一样,其实有本质的区别。
人生在世,不可能随心所欲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无忧无虑地生活,是不太容易实现的。
本来我们就决定不了生命的起点,既选择不了时间,也决定不了环境。
为了发自内心地生活下去,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首先要试着鼓起勇气行动起来。
希望你先试着开始明白:现在这样的你,活着就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看待疾病
○ 最爱的人身患重病,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先生是如何看待疾病的?
感激疾病带来内省的机会,感受在一起的喜悦。
人身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病痛会让身体日渐衰弱,可是不久,生命会从衰弱中产生一种类似于种子般的强韧力量。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患者。
现在我也身患疾病,在心里分析自己的状态,感觉病痛和身体的关系就好像相扑运动一般。
最初疾病和身体发生“猛烈碰撞”,然后二者就像土表台[1] 上的两个选手,结结实实地扭打在一起、打成一团,互不相让,在决一胜负的过程中,疾病和身体产生了一种像纽带一样的关系。
于是我发现自己所斗争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想去实现的那个“理想中的我”。我遇见的众多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
活着并且身体健康时,我们没有好好珍惜,时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牢骚和不满……你没有这样的经历吗?
确实,人一生病,随之而来的是难以诉诸笔墨的痛苦。不过全然仰赖有如此切肤之痛,才能警醒一直无知妄为的自己,让自己对健康心生敬畏与感激。
如果现在你最爱的人生病了,那么请先告诉他/她,要感激疾病带来的内省的机会;而且,感受你们在一起时的喜悦,感谢你们在一起的那些时光,彼此依偎、互相鼓励,祈祷在一起的时间尽可能更长久。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处于患病的状态,你想听到的是什么样的话、你希望对方做哪些事,想清楚这些,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
我现在正处于人生最后、也是最大的相扑比赛中。
面对强大的疾病,我感觉身体已走投无路,但即使已经抓不回那个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自己,也要继续这场相扑般的殊死搏斗。
已经走过105年的人生,作为医生,我一边治病救人,一边正常生活,没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现在,我终于有机会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了。
我从心底认可:疾病是上天的恩赐。
如何看待最后的延命治疗
○ 先生如何看待为了维持生命而进行的最后的延命治疗?
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呢……
现在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日新月异,是我年轻时不能想象的。得益于这样的进步、发展,原来许多不能拯救的生命得到了救治。
我所罹患过的结核病就是一个例子。以前很多人患上结核病就会失去生命,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维持生命的各种治疗方法已经突破绝症的禁区。我们通过各种医疗手段,可以长期维持“无意识生命体”的存在。
可是,每个人的生死观不同,关于接不接受延命治疗,做出的选择也就不一样。生命到底是什么,延命又意味着什么,这不可能和自己的生死观没有关系。有时候可以慢慢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延命治疗,而有时候突然就面临着人生变故,需要当即做出判断。
这不是用简单方式就能回答的问题,对所有人来说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关于怎么活下去,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正如我之前谈到的,决定如何活只是漫长人生路上的一部分,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除了取决于使用目的,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活着如何使用时间的意义和价值。
所谓的“使命”,就是你如何使用生命。对我来说,实现使命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一旦某一天我也面临着是否要延命治疗的选择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时的我不是此时此刻的我。不管此时的我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决定,我最终都会遵从上天的旨意,它将生命赋予我,我会感恩所有的结果。老实说,我只能这样回答。
不过,至少现在我认为,应该把自己对延命治疗的意愿预先告诉家人,让他们明白自己对最后延命治疗的态度。这样,如果那个时刻突如其来,而你可能处于失去判断力或无法表达意见的状态,就可以委托家人来处置。虽然,我知道这一定会让爱我的家人痛苦不堪。
所以,平时就应该和家人互相讨论关于生命的话题,这点非常重要。这样,即使到了你意识模糊的时候,身边人依然可以理解你并在痛苦中帮你做出选择,让你最终心怀感谢地安然离开。
重明语录
如何度过一生最后时刻,取决于他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
虽然死紧随着生,然而没有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设计出自己死亡时的场景,临终前自己最后的状态,无法事先决定。
患者的喜悦就是我的喜悦,
患者的悲伤就是我的悲伤,
用从患者那里获得的钥匙,打开我们的心扉。
预知死亡,才能感悟活着的意义。
生命之心
生命
使命
死亡
预知死亡,才能感悟活着的意义
这让我明白,原来人死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生者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会以更为深刻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
儿童时代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自己身上。等你们长大成人后,才会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你们的时间。
[1].. 土表设在相扑会场中间,是一块离地约1米的泥沙方形场地。土表的圆圈是用稻草捆做的,周围用绘有特殊图案的米袋码实,米袋之间用草绳相系。土表上方挂吊着木制房形屋顶,下面没有柱子,视野很开阔。台下有一个空洞。比赛的前一天,人们在台下埋藏酒、栗子、面粉、大米、水果、盐等,以求平安。——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