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生说:“大学老师鼓励制新,注重宏观,不注意细读。这样打破了中学教师长期培养出的思维定势固然好,但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考研考博,而且绝大多数的本科生都将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那时我们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又该如何教学呢?是墨守成规坑害孩子,还是成为少数坚持自我却又有可能让孩子失分的一个呢?虽然现在的语文试题越来越开放,但就拿《狂人日记》来说,‘救救孩子’和‘孩子不可救’两种观点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标准答案里。”
看了学生作业里的这番话,我想这个学生是有自己的思考的,只是思维狭隘了点。我的回答如下。
其一,墨守成规要不得。之所以说中国现在出不了高端创造性人才或大师,就是因为从小学到高中这十多年,学生都在罐头一样的教学与思维方式中度过了大好年华,从小就缺乏自由,又如何发展个性?又如何创造?你自己经历过这样的痛苦,难道还要延续这种痛苦吗?像你所说的“墨守成规坑害孩子”?
其二,大学教育重在思维。如果不这样想,你根本就不用到大学去提高境界,去开阔视野,去锻炼能力,索性就天天做中考题、高考题算了。不考研考博更应需要有好的思维,否则中国教育就更加没有希望。
这就像有的学生问:“老师,我们又不是硕士博士,为什么要写论文?”他以为写论文只是硕士博士的事情,其实很多工作都需要写论文或者相关思维,而且他这种说法很肤浅,很狭隘,也不合逻辑。按照他这种逻辑,我反问:“你又不是猫,为什么要吃鱼?你又不是鸡,为什么要吃米?你又不是兔子,为什么要吃青菜?”其实,很多思维的东西是相通的,写论文可以训练思维的多方面。思维的清晰性有利于学习、工作的清晰性与条理性,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习、工作中看问题的深刻性透彻性,思维的细致性有利于学习、工作的细致性,思维的多样性有利于学习、工作的灵活性丰富性。如果不不这样想,人就从小到大都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是一个罐头,这样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和社会不稳定,难以可持续发展,这样你愿意吗?
其三,大学创新既有宏观,也有微观。且不说国外的大学,我们以前上大学包括你们现在上大学,不少老师都是鼓励创新,注重文本分析的,而非你所说的只注重宏观,不注重细读。我有的朋友以前也教过高中,但是大学所看的书,所接受的思维训练,对中小学教学有好处而没有坏处。这就是教育界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中小学教师不应该只有一桶水,而要有一池塘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还只是量的区别,其实还要有质的区别,就是一般而言,教师的水平应该比学生更高更强。当然这不排除有的学生能够在某一方面比教师更高更强。
其四,你如何取舍?“是墨守成规坑害孩子,还是成为少数坚持自我却又有可能让孩子失分的一个呢?”
一是,你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很好,但是这样的思维的确很狭隘很功利。你可以去看看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它会对你,对所有中小学老师有启发。
二是,作为中小学老师,你做一些探索是绝对可以的,也是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我有的朋友就是如此。这就看你如何协调如何思考,如给学生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或答案的可能性,而且能够自圆其说,很深刻,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考试分数是否真的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那么重要呢?无论是教育家、社会学家还是我们自己,只要眼光放开一点,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学生小学时候考试分数很高,进了初中就厌倦了,因为学校还是那样的教育模式,有的勉强撑到高中,成绩却回落不少,因为的确厌倦了。而有的虽然分数暂时不高,但是思维、心态、课外阅读都不错,反而后来居上,而且为人也没有那么死板。
我们知道,中小学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与积累。就拿普通的我来说,如果我那时候缺乏课外积累,就没有现在的我。
再看历史与现实,钱钟书数学不及格,不妨碍他成为大师。韩寒几门挂红灯,不妨碍他写作能力的发展。虽然他也只是大众娱乐文化写家,不是纯文学作家,水平不能过度拔高。马云勉强进了省级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本科,但是发展不比北大毕业的俞敏洪等弱。
再看看我们进了大学的同学,有的很会考试,还得了国家奖学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找的工作还不如成绩中等的学生找的。就拿我一位朋友来说,他考试不行,但是这不妨碍他的发展。他的学历是函授本科,但他在大公司且管着一帮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尤其是到了硕士、博士阶段,更是不能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有的考试第一,研究能力却可能倒数第一,就是因为其养成了考试思维,而非创造性思维。
所以说,思维和心态都是很好的财富资源,再加上个人的努力和机遇,就会有更大发展,所谓分数其实不是那么重要,不宜夸张。
其五,其原因何在?“是墨守成规坑害孩子,还是成为少数坚持自我却又有可能让孩子失分的一个呢?”
一是,你就是害怕所谓的优秀率、平均分比其他老师教的班低,而使得自己的收入受到一点影响罢了,其实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为什么普通教师会有这种想法?这还是要说到教育体制问题。国家和省的文件中对中考、高考升学率之类是没有规定的,是相对开放的,只是因为中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如市县区镇乡村校等各级领导的政绩思维和利益瓜分,以及家长的功利性思维,优质资源的匮乏,导致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恶果。这把普通教师折腾得很累,有时候也促成了教师借学生发财的现象。这就是现在不少有钱人都不太愿意自己子女在国内接受中学大学教育的原因。
二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大学鼓励创新实质上鼓励了一种相对纯粹、自由的精神,相对非功利的心态。我们还要看到,“不让孩子失分”也是“坑害孩子”的一种方式。我听有个外省的朋友说,他一个在当地乡村小学做教师的学生说,她调到某校监考的时候,该学校的一个老师直接跑到教室里报答案给学生,她震惊得不知如何是好。据说这种现象在基层学校并不罕见。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他实习的初中,有的学生都不认识几个字,只是因为义务教育取消留级而读到初中。义务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变成了非常功利的快餐教育、瞒骗教育、劣质教育。这需要整个体制改革来完善。但大学鼓励创新可在体制尚未完善时发挥一点作用。我也期望其作用越来越大,如能最终推动教育体制完美则更好。
其六,关键在于你怎么做。没有学术研究的开放与提高,国家或人类的科学、文化、教育就难以开放与提高发展。现在不和科学联系的事物不多,连吃饭都与科学有联系。通过晚清历史的教训,我们就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据说当时甚至到了机器的操作都要靠外国人的地步,你希望如此吗?所以,不是不能够有探索有创新性思维,而是你自己做得怎么样。不是不要生存,而是怎样在生存之余,你用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心有点空间,让学生的心有点空间,让人更加像人。因为所谓功利,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你不用功,不花点心思,又如何得利?做扎实,不等于狭隘,教书育人不等于使人变成单向的人。你不要说自己很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不努力就能够做好的工作。
至少至少,我们要让自己的心有点空间,进而让自己孩子的心有点空间,他们在学校已经很累,在家里我们就不要逼得太紧了,否则会出毛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