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隋唐五代史 » 隋唐五代史全文在线阅读

《隋唐五代史》第一节诸教情状

关灯直达底部

当晋、南北朝之世,佛教之流传初盛;牢笼旧有诸迷信之道教,亦于此时长成。适会新莽变法败绩,吾国人不复敢言改变社会组织、政治制度,而欲以空言提唱道德,移易人心,玄学因之昌盛;其易与哲理精深之佛教合流,又将己所崇信之哲理,与旧有诸迷信相结合而成道教者,势也。顾怀抱此等见解者,不过极少数人。其大多数人,固皆视佛与道为宗教而迷信之者也。视为宗教而迷信之,则必不免多所耗费。物力耗矣,而于精神仍不能有裨,此为求益而反损。晋、南北朝之世,实不免此弊。顾流弊初滋,呼号而欲刬除之者,亦即随之而起。隋、唐之世,此义日昌,而限制宗教之政令,亦因之而渐行焉。佛家痛心于三武之厄。三武者?魏太武帝、周武帝、唐武宗也。佛狸废佛,别有用心;周武则特欲除宗教之弊,而非欲去教化之实;《两晋南北朝史》已详言之。唐武宗,世皆言其废佛,实亦仅限制之而已。限制则去其流弊之谓也。知宗教之不可无,而特欲去其流弊,可不谓之合于理乎?武宗之废佛,固不久而即复,然合隋、唐三百年之事而观之,则限制宗教,去其泰甚之论议,与夫随之而起之政令,夫固寖昌寖炽也。经此一番矫正,宗教之流弊遂渐祛,于物力少所耗费,而弊之中于人心者,亦日澹矣。

儒、释、道并称三教之局,至南北朝之世,业已一成而不可变矣。儒家实非宗教,何以能与释、老并称?此即可见吾国人对待宗教之中理,不使教义与人事离逖过甚也。姚崇之将死也,遗令子孙毋作佛事。又曰:道家“慕僧家之有利,约佛教而为业”,更不可用。《旧书·本传》。李叔明之欲裁减寺观僧道也,彭偃议言:“道士有名亡实,俗鲜归重,于乱政轻。”《新书·李叔明传》。详见下节。则道家名虽与佛并列,实则佛之附庸而已。宗教流弊之轻重,则佛教之盛衰也。而佛教之在隋、唐,实为盛极而衰之世。

中国之佛教,凡得十三宗,兴于隋、唐之世者,为俱舍、摄论、华严、法相、真言五宗,《两晋南北朝史》已言之。俱舍、摄论,后皆折入法相,不足深论。华严、性、相,并称教下三家,与禅宗之自称教外别传者相对,顾至唐中叶而皆衰;真言宗则本未大盛;唐中叶后盛行者,则禅、净二宗而已。此其故何哉?信佛者,极少数人,固不敢谓其不能发弘愿,蠲私欲。顾此特极少数耳,其大多数,则皆欲蕲求福报者也。信佛之后,此念自不能无变化,然终潜伏于其心坎深处,宋、明理学家所讥其多得这一些子意思者也。然欲蕲求福报,其所愿果获遂乎?中国人言福善祸淫,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较之佛家期报于冥冥不可知之数者,岂不更为实在?其如与事实不符何?佛教之言轮回,言来世,则正所以弥此缺憾者也。然言轮回,言来世,果遂足以弥此缺憾乎?佛家之言修持也,义甚精微,循其义而行之,必非一世所能竟,此事之至易见者。然不修至佛地位,则终不免于退转而仍入轮回。一入轮回,则因其根器之不同,而修为之机缘,或且甚少。此宁不使人怖惧?然谓修为者立义可以稍粗,或虽未成佛亦可以不退转,则非尽易前说不可,此狐埋之而狐搰之也。然则教义愈入于精微,愈将使信徒掉头而去矣。此佛家因发展过度,而自入于绝路者也。临此局势,势不可不思所以救之。救之之道惟何?朝暮四三,易其名者固不能变其实。曰“二乘聋瞽,地狱顿超”,此佛可速成之说也。虽道自华严,见《华严经·随好光明功德品》。而惟禅宗之屏弃人事,专事一心者,足以致之,固无疑义。曰求生净土,免受后有,而于其中,徐徐修行,以至成佛,则虽未成佛亦不退转之说也。净土宗实唱道之。佛为宗教,所说教义,虽极精深,意皆在开示人使事修持,非重其义。能修持矣,义自可作筌蹄之弃。故禅宗之说,无可诘难。抑佛家修持之法,括以止、观双修。净土宗教人以观想、持名,于此二者固无所偏废,特变繁难为简易耳。殊途同归,一致百虑,固不能谓简易之法,不逮繁难。则净土宗之说,又无可诘难也。以此自救,可谓煞费苦心。然禅宗大行,势必至于教义皆无所知,戒律亦可捐弃,而枯寂、猖狂之弊作。至净土宗则本云“普接利钝”,愚柔者无不归之,而佛教中之乡愿满天下矣。朝暮四三,易其名者终不能易其实。佛教至此,欲无衰落,得乎?

由盛入衰者,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当其中与盈之时,衰机虽肇,衰象固不可得而见也。故隋、唐之世,佛、道二教,仍极受政府之尊崇。隋文帝之专事矫诬者无论矣。武则天因沙门伪撰《大云经》,令释教在道教之上。中宗复国,崇饰寺观。睿宗仍之。玄宗初年,稍有沙汰,见下节。后亦停止。肃宗在凤翔,即作内道场,供奉僧晨夜念佛,声闻于外。见《旧书·张镐传》。代宗任元载、王缙、杜鸿渐,其迷信又加甚焉。宪宗迎佛骨,结内道场,数幸诸寺,施与过当。见《旧书·萧仿传》,附其从兄俛传后。懿宗又迎佛骨,赐讲经僧沉香高坐,饭万僧。《旧书·李蔚传》。其耗费,于唐诸帝中盖为最甚?《旧书·本纪赞》。犹曰:“此等举动,历代有之,非唐所独也。”至其于道教,则更有超越前古者。唐起夷狄,欲自附于华夏,乃谬托老子为始祖。又因古李、理二字,互相通假,并牵率及于皋陶。谓其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时,有名徵者,以直道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乃改理为李氏焉。《新书·宗室世系表》。高祖即幸终南山谒老子庙。《旧纪》武德七年(624年)。太宗虽谓神仙事本虚妄,《旧纪》贞观元年(627年)。而亳州老君庙,亦与兖州宣尼庙同修。《旧纪》贞观十一年(637年)。高宗封禅,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旧纪》乾封元年(666年)。武后专政,又追尊老子母为先天太后。《旧纪》光宅元年(684年)。及革命,黜玄元皇帝之号,仍称老君。至中宗又复其旧。《旧纪》神龙元年(705年)。皆所以辗转文此一举之过者也。此唐代尊崇道教之第一期也。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本纪》作文中子,“中”字衍,《礼仪志》无。天宝元年(742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见于丹凤门之通衢,告赐灵符,在尹喜故宅。”上遣使就函谷故关尹喜台西发得之。乃置玄元庙于大宁坊。二月,亲享于新庙。号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皆为真人,其所著书称真经。改桃林县为灵宝县。九月,玄元庙改称太上玄元皇帝宫。二年(743年),追上尊号,并追尊其父、母及皋陶为帝、后。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为紫极宫。自此欲郊祀,必先朝太清宫,次日享太庙,又次日乃祀南郊焉。七年(748年),又有人言玄元皇帝见于华清宫之朝元阁,改为降圣阁。又改会昌县为昭应县,山为昭应山,封山神,仍立祠宇。八载(749年)、十三载(754年),又再上玄元皇帝尊号。十四载(755年),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以上并见《旧书·本纪》及《礼仪志》。《新纪》云:至德二载三月,通化郡言玄元皇帝降,则至入蜀之后,其妖妄犹未息也。高宗尝幸少室山,赐故玉清宫道士王远知谥。又幸逍遥谷道士潘师正所居。《旧纪》调露元年(679年)。睿宗亦尝征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旧书·文苑·李适传》。然皆未使与政。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5年),征张果至京师。果见两《书·方伎传)。由是颇信神仙。《通鉴》。其后道士孙甑生,遂托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旧书·忠义·李证传》。术士苏嘉庆请祀九宫

贵神。事见《旧书·礼仪志》及《舒元舆、崔龟从传》。王屿更专以祠事希幸。肃宗立,竟至宰相。肃宗尝不豫,玙遣女巫分行天下,祈祭名山、大川。巫皆盛服乘传而行。上令中使监之,因缘为奸,所至干托长吏,以邀赂遗。代宗时,道士李国祯请于昭应县南山顶置天华上宫、露台、天地婆父、三皇道君、太古天皇、中古伏羲、娲皇等祠堂,县东义扶谷故湫置龙堂。皆见《旧书·王屿传》。术士巨彭祖,又请每四季月郊祀天地。见《旧书·礼仪志》及《归崇敬传》。皆因臣下谏诤,仅而获已。凡兹淫祀,蠹国劳民,亦皆玄宗阶之厉也。此唐代尊崇道教之第二期也。第一期欲以诳人,第二期则反为人所诳矣。至第三期,则其事又异。宪宗信方士柳泌及僧大通,服金丹,数暴怒,恚责左右见弑。见《旧书·本纪》元和十四(819年)、十五年(820年),两《书·李道古、皇甫镈》,《新书·宦者·王守澄传》。穆宗立,悉窜诛之,然身亦饵金石而死。见《旧纪》长庆四年(824年)及两《书·裴潾传》。敬宗信道士刘从政、孙准、赵归真,山人杜景先,处士周息元。遣中使往湖南、江南及天台山采药,押杜景先往淮南及江南、湖南、岭南求访异人。见《旧纪》宝历元年(825年)及《新书·李德裕传》。文宗立,配流赵归真等于岭南。武宗居藩,即好道术、修摄之事。及即位,复召归真,令与衡山道士刘玄靖修法箓。筑望仙观于禁中,望仙台于南郊坛。服方士药,肤泽消槁,喜怒无常,卒亦不得其死。见《旧纪》开成五年(840年),会昌元、三、四、五年,《新书·后妃·武宗贤妃王氏传》。宣宗立,诛刘玄靖等十二人。及季年,患风毒,复欲服金石之药。见《旧纪·赞》及《韦澳传》,《新书·崔慎由传》。卒为李玄伯所误,见第二十二章第六节。此唐代尊崇道教之第三期,纯出于求长生之私欲,并迷信之愚诚而无之矣。其流,至于梁太祖犹因病欲服石剂。见薛《史·段深传》。而王衍亦起上清官,塑王子晋像,尊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焉,欧《史·世家》。亦可谓远矣。然此等表面之尊崇,曾何足挽二氏将衰之运也?

斯时之出家者,才智之士尚多。如魏征即曾出家为道士。姜公辅罢相,亦乞为道士。孙晟为南唐志节之士,亦少为道士。道士如此,僧徒自更不待言。北汉末叶,抗御中原之力极强,其辅佐之者,一僧继颙,一曾为道士之郭无为也,说见第十四章第六节。韦渠牟亦有才学,而初为道士,后为僧。僧道亦多有著述。散见两《书·经籍、艺文志》中。僧徒尚有远游求法者,而玄奘留印度至十七年,多赍经论返国,译出者至七十余部,尤蔚然为佛乘之光焉。玄奘所译经,《旧书·本传》云七十五部。《续高僧传》云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之后,游印者又有义净,有《南海寄归内法传》。陆羽育于僧人,欲教以旁行书,而羽不肯,已见第二十二章第二节。薛《史·世袭·李茂贞传》言:岐下有僧曰阿阇梨,通五天竺语,为士人所归;足见通知印度文之僧人,五代时尚有之也。道家固多诞妄,然观李道古进柳泌以误宪宗,而身亦以服药死,则药虽误,进之者未必欺人;即方士,或亦诚为古人所欺也。其所行服饵、道引及诸小术,则更不能谓为欺人。当时道流,或有小术。如《新书·马周传》,言周之亡,太宗思之甚,将假方士术求见其仪形,此少翁以方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也。《方技传》云:孙甑生能使石自斗,草为人骑驰走,此栾大使棋自相触击也。此固不能欺人。其有导引术者,如《张果传》言其善息气,能累日不食,此亦不容作伪。事服饵者,如《旧书·萧嵩传》,言其性好服饵,及罢相,于林园植药,合炼自适,此等亦无流弊,惟服金石之剂,则为所误者极多。然谓其意在欺人,则亦未必,何者?以此进于人君,厚赏未必可期,一误,或药虽不误而其君自以他故致疾、致死,皆可罹不测之祸,又何苦昧死以幸利邪?荒诞者自有之。如张果自言生尧丙子岁,位侍中。《新书·艺文志》有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注》云: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帝阴符。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至骊山,老母传其说。则真可发一噱,然此等并不足以概其全也。而其中亦诚有通晓玄言、恬退守正之士,两《书·方伎传》中有之,《隐逸传》中亦不乏也。然欲侍此等以挽二氏将衰之运,则更无可望矣。

舆论必先于政令。当时政府之于二氏,虽致尊崇,特积习相沿,又其人本昏愚,或则中于贪欲耳。明睿之舆论,固多欲祛除二氏之流弊,此新生方长之力也。韩愈攘斥佛、老之说,略见第二十二章第三节。愈以谏迎佛骨贬,志不行于当时。张籍责其不能著书以觉世,而愈答书曰:“古人得其时,行其道,则无所为书。为书者,皆所为不行乎今而行乎后世者也。今吾之得吾志、失吾志未可知,则俟五十、六十为之未失也。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新书·愈传》。其毅然自任之志,曾不少减焉。薛《史·马胤孙传》,言其慕韩愈之为人,尤不重佛。及废居里巷,追感唐末帝平昔之遇,依长寿僧舍读佛书,乃幡然一变。此虽变于后,其初固愈之徒,足见志愈之志者不乏其人。此等人日多,攘斥佛老之论,亦必随之而盛矣。愈等皆欲得位乘时,为天下祛除积弊者。其欲修之于身,行之于家者,则如姚崇,遗令戒子孙毋作佛事。《旧书·本传》。李夷简将终,亦戒毋事浮屠。《新书·本传》。石昂,父好学,平生不喜佛说。父死,昂于柩前诵《尚书》,曰:“此吾先人所欲闻也。”禁其家不可以佛事污吾先人。欧《史·本传》。姚崇言“功德须自发心,旁助宁应获报”,此义固中材所能知。其论事佛求福,乃反得祸,与韩愈谏迎佛骨之说同,则更中人以下所能解矣。此等议论昌,而流俗之崇奉二氏,亦益澹矣。此等风气,潜滋暗长,则政令虽未行,不过枝叶未有害,而其本实固已先拔矣。

佛、道而外,隋、唐之世,尚有自外国传来之宗教。曰火祅,曰摩尼、曰景、曰伊斯兰教,而摩尼为盛。诸教事迹,皆颇湮晦。近人陈垣,撰《火祅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于此二教之事迹,搜考颇详,并略及于景教。惟伊斯兰教之事迹,则尚甚湮晦耳。今略述今所能考见者如下:

火祅,即南北朝时之胡天。《通典·职官典》:视流内有萨宝、正五品。萨宝府祅正;从七品。视流外有萨宝府祅祝、勋品。萨宝率府、四品。萨宝府史五品。诸官。《注》云:“武德四年(621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群胡奉祀,取火咒诅。”《旧书·职官志》云:视流内、视流外诸品,开元初一切罢之,惟有萨宝祅正、祅祝、府史,盖为此教而特存之者也。《新书·百官志》祠部职云:“两京及碛西诸州火祅,岁再祀而禁民祈祭。”唐韦述所撰《两京新记》久佚,日本《佚存丛书》刊其第三卷。据所记,则西京火祅祠有四:一在布政坊,一在醴泉坊,一在普宁坊,其一佚焉。据宋敏求《长安志》卷七所引补之,则在靖恭坊也。敏求又有《河南志》,亦久佚。清嘉庆间,徐松因纂《全唐文》,于《永乐大典》中得《河南志图》,证以《玉海》所引,《禁扁》所载,知是敏求旧帙。乃辍集他书,成《唐两京城坊考》。此亦足补《宋志》之亡。据所考,则东都会节坊、立德坊皆有祅祠。又据张《朝野佥载》,《四库全书》本。知东都南市西坊亦有祅祠,又凉州有祅神祠。而凉州祆神祠,亦见敦煌唐写本《图经》残卷。皆足与《新志》之言相证。而《两京新志》布政坊祅祠下《注》云“武德四年(621年)立”,又足与《通典》之言相证也。火祆不传教,亦不翻经,又称祠,间称庙,而不称寺,盖中国人无信者,特胡人自奉其所信而已。皆据陈氏《火祆教入中国考》。其详当考原文。

摩尼教则异是。《佛祖统纪》卷三十九云:“延载元年(694年),波斯国人拂多诞持《二宗经》伪教来朝。”《二宗经》者,摩尼教经名。拂多诞其教中职司,李肇《国史补》所谓小摩尼也。此为摩尼教入中国之始。《册府元龟》卷一百九十七云:开元七年(719年),吐火罗国支汗那王帝赊上表献解天文人大慕阇。其人智慧幽深,问无不知。伏乞天恩,唤取慕阇,亲问臣等事意及诸教法,知其人有如此之艺能。望请令其供奉。并置一法堂,依本教供养。慕阇亦其教职司之名,《国史补》所谓大摩尼也。《通典》萨宝府《注》,于火祆外兼及他外教事。其述摩尼事云:“开元二十年七月,敕末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以其西胡等既是乡法,当身自行,不须科罪。”则其教甫入中国,即从事传布,而中国则禁止之。此亦犹佛教初传来时,不许华人剃度耳,见下节。当时火祅亦不传教,非独歧视摩尼也。然中叶后,摩尼挟回纥之势而来,中国遂不能禁。《僧史略》卷下云:“大历三年六月,敕回纥置寺,宜赐额大云光明之寺。”《佛祖统纪》卷四十一纪此事云:“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云光明寺。”则“大云光明”为摩尼教之寺无疑。而《新书·常衮传》云“始回纥有战功者,得留京师,后乃创邸第、佛祠”,云佛祠者,《九姓回鹘可汗碑》云:“往者无识,谓鬼为佛,今已悟真,不可复事”,似摩尼自称真佛,故开元敕斥其妄称佛教。然则称大云光明寺为佛祠,疑当时流俗自有此语,纪载者从而书之,子京遂未改正也。《僧史略》又云:“大历六年正月,又敕荆、越、洪等州各置大云光明寺一所。”《佛祖统纪》则云:“回纥请于荆、扬、洪、越等州置大云光明寺。”疑《僧史略》夺扬字。建寺及于江域者,摩尼本行于西域,回纥之入中国,亦尝与贾胡偕,疑寺亦随其足迹之所至,非其教之传布,如是其速也。《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云:“贞元十二年(796年),回鹘又遣摩尼八人至。”云又,明非初至。《旧书·德宗纪》:贞元十五年四月,“以久旱,命阴阳人法术祈雨”。《唐会要》卷四十九《摩尼寺》条云:“以久旱令摩尼师祈雨。”知阴阳人即摩尼师,久自通于政府,而两《书·回纥传》皆谓其元和初以摩尼至。《通鉴》亦于元和元年(806年)书云:“是岁回鹘入贡,始以摩尼偕来,于中国置寺处之”;明其所据皆同,而其说实误也。《册

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九云:“元和二年(807年),回鹘使者请于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许之。”《旧书·本纪》同,惟无使者及三所字。《旧书·回纥传》:“元和八年十二月二日,宴归国回鹘、摩尼八人,令至中书见宰官。先是回鹘请和亲,宪宗使有司计之,礼费约五百万贯。方内有诛讨,未任其亲。以摩尼为回鹘信奉,故使宰臣言其不可。”然后卒许其和亲,至长庆元年(821年),“回鹘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焉。摩尼在回纥中之权势可见。《传》又云:其“岁往来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中国盖未尝不苦之。故回纥一败,摩尼即遭禁断矣。以上亦多据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

景教之来,事在贞观九年(635年)。十二年(638年),许其建寺,名波斯。天宝四年(745年),敕云:“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州郡有者,亦宜准此。”《通典萨宝注》。《两京新记》:西京醴泉坊街南之东有波斯胡寺。《注》云:“仪凤三年(678年),波斯王毕路斯奏请于此置波斯寺。”《长安志》云:“景龙中,宗楚客筑此寺入其宅,移于布政坊之西南隅祅祠之西。”《两京新记》又云:普宁坊街东之北有波斯胡寺。《唐两京城坊考注》云:“贞观十二年(638年),太宗为大秦国胡僧阿罗斯立。”据《景教碑》,普宁坊应作义宁坊,阿罗斯应作阿罗本。又《两京城坊考》东都修善坊有波斯胡寺。皆其遗迹之可考者也。亦据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建中二年(781年),寺僧景净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明末于长安崇仁寺掘得。而近世敦煌石室所得者,又有《景教三威蒙度赞》。见伯希和《唐元时代中东亚基督教徒》,在《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内。皆可考见景教初入中国时之情形焉。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尚乏信史可征。日本桑原骘藏《蒲寿庚传》云:广州城内有怀圣寺,寺内有番塔,或称光塔,其构造与佛塔绝异。相传为伊斯兰教初至时所建。清金天柱《清真释疑补缉》所收《天方圣教序》云:“天乃笃生大圣穆罕默德,作君作师,维持风化。西域国王,皆臣服而信从之,共上尊号为赔昂伯尔。隋文帝慕其风化,遣使至西域,求其经典。开皇七年(587年),圣命其臣赛一德斡歌士赍奉《天经》三十册传入中国。首建怀圣寺,以示天下。”此说自不足信。桑原氏谓光塔与岳珂《桯史》所云蒲姓宅后之率堵波绝相类,疑寺亦宋时蒲姓所建也。本文三,《考证》二十八、二十九。又引明何乔远《闽书》卷七云:“吗喊叭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泉州东南郊外之灵山。桑原氏谓其言武德时来难信,然其说起原颇古,当在北宋前唐中世后云。本文一,《考证》十。唐时大食来者甚多,其教不得无随之而至者,特其遗迹无可考耳。然即有来者,亦不过自传其教,于中国人必无大关系也。

外来之宗教,固与中国人无甚关系,佛、道二教,看似牢笼全国,实亦不然。凡教,其质皆同,惟其所遭际者有异。因缘时会,通行较广,又为执政权者所崇信,则所奉事者称为正神,其教为大教,而不然者,则见目为淫祀,为邪教矣。狄仁杰充江南巡抚使,奏毁淫祠千七百所,惟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旧书·本传》。然高劢为楚州刺史。城北有伍子胥庙,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谕所部,自此遂止。百姓赖之。《隋书·本传》。然则伍子胥庙,又何尝不可烦民也?烦民与否,岂视其所奉之神哉?于为苏州刺史,吴俗事鬼,疾其淫祀,废生业,神宇皆撤去,惟吴太伯、伍子胥等三数庙存焉。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四郡之内,除淫祠一千一十所。皆见《旧书·本传》。二事与狄仁杰绝相类。观后继者所除去之多,而知前人之政绩,为实录,为虚饰矣。果俗之所共信,岂易以此等政令摇动

邪?不特此也。《旧书·德裕传》又言:宝历二年(826年),亳州言出圣水,饮之者愈疾。德裕奏曰:“臣访闻此水,本因妖僧诳惑,狡计丐钱。数月已来,江南之人,奔走塞路。每三二十家,都雇一人取水。拟取之时,疾者断食荤血;既饮之后,又二七日蔬飧。危疾之人,俟之愈病。其水斗价三贯。而取者益之他水,缘路转以市人。老疾饮之,多至危笃。咋点两浙、福建百姓渡江者日三五十人。臣于蒜山渡已加捉搦。若不绝其根本,终无益于黎甿。乞下本道观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绝妖源。”从之。而《新书·裴度传》曰:汴宋观察使令狐楚言毫州圣水出,饮者疾辄愈。度判曰:妖由人兴,水不自作。命所在禁塞。然则令狐楚之智,与江南雇人取水者无异也。不亦令人齿冷乎?以此等人执政,而定教之邪正,岂足信哉?《新书·林蕴传》言:其父披,以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然则淫祠民固苦之矣,而不废者,有所利者把持之,民固无如之何也。然此等见尊于一方之神,遭际时会,风行全国,列为明神者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