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憲公筆記,一卷,明彭時撰。時,安福人,字純道。正統十三年進士第一,授修撰。憲宗時累官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進少保。立朝三十年,卒贈太師,謚文憲。明史卷一七六有傳。是書記正統至成化年間朝事,平實可信。另有二卷本傳世,如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內容相同。)
正統十年乙丑會試,予中副榜不就,與諸副榜并下第者九十餘人俱入太學。是時古廉李先生時勉為祭酒,趙先生琬為司業。李先生嚴毅正大,極意造就人才。初至,令坐堂一月,乃散處於廂房,列格、致、誠、正四號房中,有家室者居外,晨入饌堂讀書,俱朔望升堂。其四號督勵尤切,夜讀務盡二更,將五更,復令膳夫提鈴循門喚起讀書,或自潛行以察勤惰,無燈者令人暗記,明示責罰。自是燈光達旦,書聲不絕,學者感激相勸焉。先生多宿廂房,每隔三五夜必召予同鄉二三人侍坐談話,先生端坐儼然,或說鄉曲舊事,或論詩文,言簡而確,婉而有味,聽者忘倦,每至更深乃已。別時必曰:「話久誤工夫,自當退補。」且曰:「三更是陰陽交代時, (「三更是陰陽交代時」,原脫「是」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讀書宜二更即止,不可過此時,過則次早無精神。」其愛人多類此。
助教季洪嘗為予言,前歲李先生因除庭樹被罰。是日先生方坐東堂閱試卷,而錦衣官校猝至前,即掩卷起身, (「即掩卷起身」,「卷」原作「捕」,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免冠解帶受縲絏,合監師生來觀,皆驚愕失色。先生神色自若,徐呼諸生近前與語,曰某人某處講是,某處非,某人今次稍勝前,某人比前不及。因顧僚屬曰:「還,校定高下出榜。」語畢乃行。已而枷置監前,監生三千餘人上疏救解。有石大用者,又獨具本,願代枷,事乃釋。因相與嘆息其事,謂先生平昔涉歷艱險,操存有素,故福禍不足以動其心。如此,真有古人氣象。而石大用義氣激發,於儕輩中亦不可多得。然非先生感人之深,何以致此者乎!
是年夏,先生引年致仕,及秋而行,諸生用旗帳鼓樂羣送,出崇文門,至城東南乃別。百餘人同予送至通州,候發舟然後歸,無不泣下者。是舉前此所未有,是足驗先生得人之深也。
學正魏齡,潮州人。初至,嘗侍古廉先生曰:「昨聽選部中,見羣眾相語,但問某處地方好,某處地方有出產,不聞一人以施政教方略為言,皆若此,天下安得治?」先生聞其言甚喜,間謂予曰:「新學正有識,能言人所不及也。」因誦其語云。比行,又備與蕭先生言之。魏後復姓李, (「魏後復姓李」,原作「魏復任」,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守官清白,獨不受諸生贄禮,果不負先生之待意。
丁卯冬,湖廣永濟縣進須知官,在途夢開黃榜,第一名彭某,國子監生。某人至京,言於永濟監生張本端,本端訪知予姓名,駭異, (「駭異」,原作「駭意」,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改。) 數與朋輩言之。時本端歷問爾同鄉某文學何如?有人夢渠魁黃榜,且記看驗之。庶瞻見予道其語,且顰蹙曰:「借乎!太泄露了。」予曰:「夢中事,何足憑,置之勿言。」又一朋友謂岳季方正曰:「吾昨夢見賢兄魁多士,可賀。」季方曰:「若夢可信,則已有人夢彭某作魁矣。何必我?」其人戲曰:「明年會試,廷試有兩魁,二君各占其一可也。」已而果然。夫科舉固前定,然於人何預而見於夢,此其理不可曉。是時,士友中相傳有童謠,云:「眾人知不知,今年狀元是彭時。」亦不知何自而起。至後果徵驗云。 (「至後果徵驗云」,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予僥倖及第,除修撰,同年陳緝熙、岳季方俱編修。謝恩後,即詣闕下拜先生,時曹鼐、陳循、苗衷、高穀四先生俱己侍郎兼翰林學士,下至孔目,皆出錢置盛筵於後堂,用教坊樂,學士列坐于上,予三人坐前之左,講、讀坐前之右,餘皆傍坐,謂之慶狀元。蓋公宴之盛,又諸衙門所無。後月,予三人同回席,比前務加盛,予出錢倍二公,亦循舊典故也。
翰林同寅皆尚齒,與諸司不同,然必以類分,學士自為一類,侍讀、侍講自一類, (「侍讀侍講自為一類」,原脫「侍講」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修撰、編修、檢討自一類,等級截然不少紊,蓋其所從來久矣。翰林官惟第一甲三人即除授,其餘進士選為庶吉士,教養數年而後除,遠者八九年,近者四五年,有不堪者復改授他職,蓋重其選也。然職清務簡,優游自如,世謂之玉堂仙,好事者因謂一甲三人為天生仙,餘為半路修行,亦切喻也。
己巳八月,車駕北狩。郕王監國,於午門外視朝。百官糾劾奸臣誤國者,方讀彈文, (「方讀彈文」,「方」原作「未」,據明紀錄彙編本、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未起,錦衣衛指揮馬順從旁叱各官起走,給事中王竑遂起,先捽馬順首, (「先捽馬順首」,原脫「先」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曰:「此正是奸黨,當除去。」監國退,百官用拳腳擊馬順至死,又擊內官二人,各官義氣憤發至於如此。是日,予居憂未出,聞之驚駭,蓋土木敗績,固非常之變,而此舉亦非常之變也。八月二十九日,予居憂,忽校尉至門,宣喚入朝。有令旨:着商輅、彭時與陳循每同辦事。時具啟辭,不允,令專心辦事,內臣促送入內閣乃去。是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華門,請郕王即位。王再三辭讓。尚書王直、于謙、陳循等咸以宗廟社稷大計為言,力請不退。會太后命亦下,乃許以九月初六日即位。蓋是時人心危疑,思得長君以彌禍亂,故不得已為此舉,亦事之變也。 (「八月二十九日……亦事之變也」,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十月十日,虜酋也先糾眾擁太上皇帝入關,直造城下,索大臣王直、胡濙、于謙出迎,眾知其詐不出,乃遣通政參議王復、中書舍人王濙充大臣出迎, (「中書舍人王濙充大臣出迎」,「王濙」似「趙榮」之誤。明史卷一一景帝本紀、卷一七一趙榮傳皆記中書舍人趙榮充大臣出迎事。) 親見太上,諭二人曰:「彼無善意,汝等宜急去。」二人方回,而虜騎四面剽掠,勢亦張大。于是兵部尚書于謙等督率總兵分營頻與戰,互有殺傷。連戰二三日不退,陳公循乃請寫敕,調各邊精騎入衛,又請寫聖旨榜文數道,諭回回、達達并漢人有能擒斬也先來獻者,賞萬金,封國公,冀以疑其心。至於十四、五日,也先果先遁去。是時,居內閣者咸未明而入,抵暮方出,勤勞比他日為甚,而內外贊畫防禦陳、于二公之力居多。
景泰元年庚午八月十五日,也先遣兵奉送太上皇帝還京。因思晉懷、愍,宋徽、欽,不能無遺憾於千古。而我太上獨得其悔過,奉送南歸,豈聖德有所感動而然耶,抑虜人計窮而為此也。臣子之憤於是乎可少舒矣。
景泰數年中,敬禮大臣,寬恤民力,賞罰亦無甚失。獨易儲、廢后二事為害義,所以失人心者在此也。
束鹿王公,自正統中任都御史,甚有名譽,晚與中貴王誠厚相結納,欲入內閣。 (「甚有名譽晚與中貴王誠厚相結納欲入內閣」,原脫「譽」、「納」、「內」三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是時閣下已有陳、高、蕭、江、商五人矣,而王難言,私以語高,高遂為具奏添入,有「不拘煩劇、閑散」之語。及會議,陳不知其意,謬曰:「我於煩劇中舉蕭維禎。」高遂曰:「我舉王公。」奏上,果用王。當時人皆駭愕,多咎陳欲私鄉人,故激成此事,然不知陳無意而高有意也。高之意惟商公知之。商語予如此。
歲丁丑改元天順。是年正月,太監曹吉祥、武清侯石亨等與副都御史徐密謀舉兵,迎太上皇帝復位,執于謙、王文、范廣殺之,罷黜陳循等十餘人,充軍為民,罪其迎外藩也。然實無此事,特諸人欲張己功,假此以為名云。
天順元年九月初三日,上御文華殿,召臣時入見。令近榻前,問曰:「爾是正統十三年狀元邪?」時對曰:「臣不才,誤蒙聖恩拔擢,至今感戴不忘。」因叩頭者三。又問曰:「第二名陳鑑,第三是岳正。」時對曰:「是。」又問:「今年幾何?」對曰:「臣犬馬齒四十二。」上笑曰:「正好用,出外吃酒飯去。」時叩頭退,已而命下, (「已而命下」,原脫「而命下」三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着文淵閣辦事。先事內閣用徐有貞、許彬、薛瑄。二月,陞李賢於許、薛上。六月,徐、李為事,薛瑄致仕去,用岳正、呂原與許彬三人。七月,岳為事,許亦罷黜,復用李賢、呂原,至此乃增時為三人。蓋當時進退甚輕,希冀者眾,不意復及時也。惟時先見而後出命,豈懲前之未審歟?
是年,徐、李被黜,負權寵者語人曰:「我欲薦彭某入閣,因未與接識,故未果。」其人傳言曰:「可往一見之,彼必喜。」予對曰:「素不慣往見人。」有相愛者曰:「今日持重賂求見不可得,爾徒手一見何傷。」予曰:「承厚愛,然決不能往。去年當諸公合謀時,有沈司歷者三次來家見邀,予避不敢見。」蕭聰郎中又謂予曰:「沈是有力者使來,進用之機在此。今不見,後將有悔。」予曰:「我本無他望,何悔之有?且去年既自守不徒見,今往見之,雖進亦可耻也。」是時,李宜人聞此言亦曰:「官自來為好,不然雖做尚書,亦何足為榮。若無事,只如此過亦足矣。」予甚重其言。及入閣之命下,始知顯晦自有時,非人謀所能與也。
文淵閣在午門之內之東,文華殿南面磚城,凡十間,皆覆以黃瓦。西五間中揭文淵閣三大字牌扁,牌下置紅櫃,藏三朝實錄副本,前楹設櫈,東西坐,餘四間背後列書櫃,隔前楹為退休所。 (「隔前楹為退休所」,「楹」原作「行」,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改。) 李公自吏部進,以傍坐不安,令人移紅櫃壁後,設於座。予曰:「不可,聞宣德初年,聖駕在此坐,舊不設公座,得非以此耶?」李曰:「事久矣,今設何妨?」予曰:「此係內府,亦不宜南面正坐。」李曰:「東邊會食處與各房卻正坐, (「東邊會食處與各房卻正坐」,「與各房」原作「各異方」,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如何?」予曰:「此有牌扁,故為正,彼皆無扁故也。」李曰:「東閣有扁,亦正坐,何必如此?」予曰:「東閣面西,非正南也。」李詞氣稍不平,曰:「假使為文淵閣大學士,豈不正坐乎?有居是官而不正其位乎?」予曰:「正位在外諸衙門則可,在內決不可。如欲正位,則華蓋、謹身、武英、文華諸殿大學士將如何耶?蓋殿閣皆至尊所御,原設官之意,止可侍坐備顧問,決無正坐禮。」李公語塞,然猶未已。踰數日,上遣太監傅恭送銅範飾金孔子并四配像一龕來,遂置於中間。又數日,遣太監裴當送聖賢畫像一幅來,懸於龕後壁上,乃罷不設坐。蓋李為人好自尊大,往往不顧是非,直行己志如此。
戊寅年二月,上聖烈慈壽皇太后尊號,詔告天下。詔草已進訖,予謂李公曰:「此事前所未有,宜有恩典及人。」李曰:「先年兩赦,數赦非所宜。」予曰:「非謂赦也,但行優老之政為宜。若朝官父母年七十者與誥敕,百姓年百歲與冠帶,是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如此恩典,斯與上徽號相稱。」李公喜曰:「是,好。」因共擬仁政數條進呈。 (「因共擬仁政數條進呈」,「仁政」原作「人改」,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上大悅,命即行之。比見上英明大度,樂用人言,真聖主也。頒徽號詔畢,上御文華,召時等三人近前,賜銀兩、表裏有差,仍親自授與,和顏慰勉。其鼓舞臣下有如此,令人感激不能忘也。
是年十月十日,扈駕校獵南海子。海子距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闢四門,繚以崇墉,中有水泉三處,獐鹿雉兔不可以數計,籍海戶千餘守視。 (「籍海戶千餘守視」,原脫「海」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每獵則海戶合圍,縱騎士馳射於中,亦所以訓武也。是日,扈從官皆蒙頒賜獐鹿雉兎, (「扈從官皆蒙頒賜獐鹿雉免」,原脫「雉」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而內閣三人比諸人差厚云。
己卯四月六日,有聖旨,賜大臣遊西苑。苑在宮垣西,中有太液池,周十餘里。池中駕橋梁以通往來。橋東為圓臺,臺上為圓殿,殿前有古松數株。其北即萬歲山,山皆太湖石堆成,上有殿庭六七所,最高處乃廣寒殿也。池西南又有一山如之,最高處為鏡殿。此皆金、元時所作,其餘殿亭皆金制。而西稍南曰南臺,則宣廟常幸處也。是日賜宴于此,羣臣霑醉而歸。臣時已記其詳,此特其梗概云。 (「此特其梗概云」,原脫「梗」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五月五日,賜文武官走驃騎于後苑。其制:一人騎馬執旗引於前,一人馳馬繼出呈藝於馬上, (「一人騎馬執旗引於前一人馳馬繼出呈藝於馬上」,原脫「繼」字,「騎馬」作「馳」,據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改。) 或上或下,或右或左,騰擲趫捷,人馬相得,如此者數百騎。後乃為胡服臂鷹、走犬圍獵狀終場,俗名曰「走解」,而不知所自始,豈元之遺俗歟?今歲一舉之,蓋以訓武也。觀畢,賜宴而回。
七月,賜尚書王翱、 (「賜尚書王翱」,「翱」原作「翔」,據明紀錄彙編本改。下同,不再出校。) 馬昂并內閣學士三人遊南城,中有宮殿樓閣十餘所,皆宣廟與上遊幸處也。是秋,新作行殿一所,東為蒼龍門,南為丹鳳門,中為龍德殿,左右曰崇仁、廣智,殿之北有橋,橋皆白石雕, (「橋皆白石雕鏤」,原脫「鏤」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水族於其上,南北有飛虹、戴鰲二牌樓,東西有天光、雲影二亭,又北疊石為山,曰秀巖山,上有圓殿,曰乾運,其東西二亭曰凌雲、御風,山後為佳麗門,又後為永明殿,最後為圓殿,因流水繞之,曰環碧。移植花木,青翠蔚然,如夙成者。既畢工,乃命學士李賢、呂原暨時往觀焉,受命預行者,太監裴當也。宴畢乃回,時謹記于此, (「時謹記于此」,「謹」原作「往」,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改。) 庶不忘上恩云。
庚辰四月六日辰刻,上御南薰殿,召王翱、李賢、馬昂、彭時、呂原五人入侍,命內侍鼓琴。鼓琴者凡三人,皆年十五六者。上曰:「琴音和平,足以養性情,曩在南宮,自撫一二曲,今不暇及矣。 (「今不暇及矣」,原脫「及」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所傳曲調得於太監李永昌,永昌經事先帝,最精於琴事,三人者皆不及也。」賢等曰:「由此不輟,亦可精妙。」 (「亦可精妙」,原脫「妙」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因皆叩頭曰:「願皇上歌南風之詞,以解民慍。幸甚。」上起,人賜廂鶴頂博帶一條,皆親舉授。五人者皆叩頭而出。
十月二十二日,上御西苑,閱將臣騎射,召時等五人侍見。所閱皆侯、伯、都督、指揮。指揮隸三營把總,管操者總兵官。會昌侯孫繼宗、廣寧侯劉安、懷寧伯孫鏜、 (「懷寧伯孫鏜」,原作「懷遠侯孫鏜」,據明紀錄彙編本及下文改。) 都督趙輔,具名籍進呈。令逐一馳馬射箭,以三箭為率,上親按籍記中否。有中二箭、中一箭者,其有不中而引弓發矢可觀者,比中例。試畢,賜鈔有差,而總兵暨時五人各賜鈔一千貫。十二月,閱御馬監勇士騎射亦如之。先次有二三人畏避不赴者,罪黜之。自是將士咸感德畏威,知所奮勵云。
是年春,廷試,進士第一甲得王一夔等三人。後數日,上御文華閣,召李賢諭曰:「永樂、宣德中,常選庶吉士教養待用。今科進士中,可選人物端正、語音正當者二十餘人為庶吉士。可止選北方人,不用南人。南方若似彭時者方選取。」賢出以語時,時疑賢欲抑南人進北人,故為此語。因應之曰:「立賢無方,何分南北。」賢曰:「果上意也,奈何?」已而太監牛玉復傳上命如前,令內閣會吏部同選。時對牛曰:「南方士豈獨時,比優於時者甚多也。」牛笑曰:「且選來看。」是日,賢與時三人同詣吏部考選,得十五人,南方止三人,而江南惟張元禎得與云。蓋上自復位以來,明照百辟,不輕選任,而時不才, (「而時不才」,「不」原作「舉」,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改。) 獨軫聖懷如此,感激於中,何可忘也。
辛巳年七月二日,昭武伯曹欽反。 (「昭武伯曹欽反」,原脫「欽反」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欽,乃太監吉祥猶子也。吉祥在宣德、正統中屢領兵出征,麾下多達官,驍勇善戰,結以恩惠久矣。天順元年,與石總兵成迎復功,亦恃有此,欽以此驟陞伯爵,頗驕恣。錦衣衙指揮逯杲發其事,稍裁抑之,遂有反謀。適朝廷遣兵部尚書馬昂、懷寧伯孫鏜征西,早朝,謀領達官突入為變。達官中有曰馬亮者知之,夤夜,詣至恭順侯吳瑾家言之。瑾以告孫鏜,具本達于上,朝門未開而反者至矣。殺逯杲并寇都御史,取其首,舉火攻門,縱橫於門外,勢可畏,朝官多避匿不敢出。惟李賢一人被執,賊黨屢挾之以刃,得不死。比明,孫鏜會合出征官軍禦之,戰於四牌樓,抵暮乃平之。吳瑾以戰死。當是時,變起倉卒,在營將士散處于家,且無甲冑器什,非孫鏜有西行之卒,何以禦亂不測,然亦豈非宗社有靈使之然歟。或謂迎復之舉,曹、石二家為首事,雖順而行之以逆,傷國體、壞朝政多矣。不三年而石敗,又三年而曹敗,雖遲而受禍尤烈,報應之理,為甚明也。亂臣賊子可以鑒矣。
甲申正月朔日以後,上不豫,猶每日裁決萬機如常。至初十,來疾大漸,乃處置後事。命太監牛玉執筆,口占使書:其一東官即位過一百日成婚,其二定后妃名分,其三命勿以嬪御殉葬, (「其三命勿以嬪御殉葬」,原脫「葬」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其四殯斂器服,語意詳盡,皆合天理,當人心。書畢,且命牛曰:「將去閣下看,令為我潤色之。」既至,臣時等驚愕曰:「何至是?」牛曰:「上意亦謂事不可測,且說下,不用何妨?」臣等欽誦畢, (「臣等欽誦畢」,「誦」原作「從」,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改。) 皆嘆曰:「所言皆大體,非英明不能及此。而止殉事,尤高出古今,真盛德事也。不須潤色。」言畢,時不覺淚下。牛備以前言復命,且曰:「彭某尤悲愴。」上聞之亦殞涕,已而曰:「且收著,侍我去後遵行。」次日,牛出道其詳,因曰:「上英偉,從來不墮淚。今若此,事可知矣。」至十七日遂崩。嗚呼,痛哉!謹志其略,用彰聖德之高致云。
次日早,儲皇披髮衣素出後右門,召內閣學士李賢、陳文暨臣時并文武執政大臣至前,言曰:「父皇賓天,爾等盡心輔佐。」因泣下。羣臣皆俯伏號哭,良久乃起,叩頭而退。是日有聖旨,命太監劉永誠、夏時、傅恭、牛玉,會昌侯孫繼宗,懷寧伯孫鏜,尚書王翱、李賢、年富、馬昂,侍郎陳文并時為計議官,公同計議,處置軍馬重務,遵宣德十年例也。預者皆荷銀幣之賜。
二十三日,議上兩宮尊號。內臣夏時懷逢迎心, (「內臣夏時懷逢迎心」,原脫「懷逢迎」三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倡言曰:「錢久病,只尊所生母為太后。」李曰:「今日合遵遺命,景泰年事不可法。」時曰:「李言是。朝廷所以服天下,只要正綱常。今為此舉,反遺所當尊,豈不乖大義,失人心,於聖德所損多矣。」李言:「是。」夏曰:「待請命。」既入,少頃出傳仁壽宮旨曰:「子為皇帝,母當為太后,豈有無子而稱太后耶?宣德中自有例。」李色變,知事不成,因目時曰:「爾執筆。」時曰:「今日事與宣德年不同,胡后曾上表讓位,退居別官,故正統不加尊號。今日名分固在,豈得不尊?」夏曰:「既如此,便照例寫讓表。」牛亦助其言。時曰:「正統、天順初未曾如此行,今日誰敢擅寫?為臣子者,若阿諛順從,是萬世罪人也。」同議者心知不可,皆不發言。夏見諸人不言,乃作色,厲詞曰:「你每偏向懷二心,恐追究來不好!」時拱手向天曰:「太祖、太宗神靈在上,誰敢有二心?錢娘娘已無後,何所利為之争?所以不敢不極言者,為全皇上聖德,非有它也。若推大孝之心,則兩宮同尊為宜。」眾乃皆曰:「如此是好。」夏色少怡,乃請命。良久出曰:「得上位再下勸諭,已蒙俞允矣。」時執筆將書,又曰:「須照上聖例加二字,不然何所分別?」夏曰:「既是同尊,如何又要分別?」時曰:「得二字好稱呼,非有尊卑於其間也。」 (「如何又要分別時曰得二字好稱呼非有尊卑其間也」,原作「異於其間可也」,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改。) 眾曰:「然。」乃以「慈懿」二字加其上。是日同議,懼逆夏意有後患,隱默不言,惟李開端,時極力繼其後。賴皇上孝事兩宮如一,故能委曲勸諭,仁壽以成大禮,仁幸之德於茲可見。以後數日,太監譚包至閣下,言曰:「同尊二母是上位本心,但屈於親母有難言者,而不知禮之人且欲逢迎於其間,非二先生且誤大事。為人臣正當如此。彼嘿嘿者徒享厚祿,何為?」時同僚有未發言者,面聽譚語有慚色。
營造山陵,時與同僚李、陳計曰:「前日事費周折如此,今玄宮且從權作三位,庶日後兩全其美。」李曰:「然。」遂具疏言之。已而內臣傳旨曰:「所言固有理,但洪武以來制度只雙穴,未可輕易為,仍令諸大臣同議。」及議,夏太監堅言不可,眾顧望不言乃已。
成化元年乙丑二月,禮部請上擇日行耕籍田禮,在山川壇之南。十七日早,上率百官祀先農畢,釋祭服秉耒三推,戶部尚書馬昂捧青箱後隨,京府耆老二人馭牛,二人曲躬按犂轅,教坊樂工執彩旗夾隴歌謳,一唱百和,颭旗而行。上秉耒三往三返如儀,殊不以為勞。既畢,乃坐。三公九卿助耕畝,公五推,卿九推,各用耆老一人傍犁而行。是日,時在九卿之列也。俱耕推畢,教坊向前呈應,用田家典故。觀畢,乃賜宴而回。時生長未親農事,至是始知犁之入土淺深係乎舉手低昂,事非習不能, (「事非習不能」,「習」原作「見」,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改。) 於此可見矣。
三月初十日,上幸太學,行釋奠先師禮,用大臣八人分獻,時分獻西哲。禮畢,上坐彝倫堂,賜文武三品以上并學士左右侍坐。祭酒司馬恂、司業張業以次進講。講畢,賜茶,乃行。先數日陰雨,至是乃開霽,車駕往來,無一點塵埃。觀者咨嗟,以為正協文明之象,實聖德感通之兆也。
北方流民屯聚荊襄山中,以數十萬計。有往鄧州劫李氏財物者,有司捕之急。因拒敵,官軍殺數人,遂糾眾反。賊首千斤劉、劉長子、苗龍、苗虎等,以石和尚為謀主,勢甚猖獗。事聞朝廷,命尚書白圭、撫寧伯朱勇同唐太監率師往征之。至南漳,湖廣總兵李震率土兵來會, (「湖廣總兵李震率土兵來會」,原脫「土」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方議進取,賊擁眾出。撫寧伯有疾,白公督李震分道截遏,一鼓挫其鋒,賊退保巢寨,官軍乘勝進攻,破之,擒千斤劉并苗龍等。石和尚、劉長子以計脫走,深入險阻。撫寧病愈,自領兵搜剿。有襄陽艾總旗者,隸都督喜信、指揮張英部下,一日忽遇劉長子,欲殺之,艾曰:「官軍即尋石和尚,於爾無干,你若能擒石和尚,必重有陞賞。」約與俱見張指揮,張具酒食勞之。長子信以為然,遂入山擒石和尚,出詣軍營,則諸將争功,忌張英,以得賊贓為名捶殺之。仍以劉長子、石和尚為俘獲,獻於朝廷。法司依原奏鞫罪,刑於市。眾知其故,多為張英、劉長子稱冤,法司雖知,無從辯正,竟殺之。噫!為此者,何其不仁至是哉?予聞其詳如此,故記之。蓋論殺長子後,予方以省親自家至,亦以不及救為恨。
廣西大藤峽蠻賊久為害,近年流劫兩廣尤甚,議者咸謂宜調兵往征。然自永樂以來,但能圍之使不出,未能破其巢穴。及是都督趙輔、僉都御史韓雍與內臣往征之,用土兵為先鋒,出奇計,破其巢穴。 (「破其巢穴」,原脫「穴」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謂其中蟠亘數百里,山澗險阻,而桂州崖、九層樓尤險峻,官軍直抵其上,磨崖紀歲月而還。聞者皆以為百世功,趙獲封爵實以此。然班師未久,而賊復出,乃知前所獲者多賊黨,而真賊避匿者又出。識者有遺恨云。但趙都督領兵往還,紀律嚴明,軍士在塗秋毫無犯,非他將可及,為可重也。
戊子六月二十八日,慈懿皇太后上仙。次日,內臣傅恭、夏時同司禮監傳旨, (「夏時同司禮監傳旨」,「同」原作「傳」,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左右皆不敢對。時與商、劉二學士後至,又問如前。時對曰:「此一定禮,何可議者?梓宮當合葬裕陵,神主當附廟。」禮部尚書姚夔乃曰:「此是正理。」內臣懷恩心知其正而不敢言,夏時獨曰:「不可,慈懿無子且有病,豈可入山陵!只可比胡后例,葬西山。」時曰:「太后母儀天下近三十年,為臣子者豈忍議別葬。此事關係非小,一或乖理,何以示天下?」內臣不以為然,曰:「且散,待請旨再議。」時退謂同僚曰:「此事當力争,不可使上有失德。」二公曰:「然。待他人先言,吾輩贊成之,先言觸怒,則事不可為矣。」時曰:「如此固當,倘無人言如何?」已而,上御文華後殿,召臣時三人并諸內臣至前面議。上曰:「慈懿娘娘葬禮當何如?」時對曰:「只合依正禮行。」上曰:「朕豈不知依正禮是,但於周娘娘有礙,故令你等講,務要處得合宜。」時曰:「皇上孝事兩宮,聖德彰著,今奉梓宮合葬裕陵,以全聖孝為宜。」商曰:「外議洶洶,若不附葬,則人心不服,且於聖德有損。」劉曰:「孝子從義不從令,雖聖母有言,亦不可從也。」上默然良久曰:「合葬固是孝,若因此失娘娘心,亦豈得為孝?」時曰:「皇上大孝當以先帝之心為心,先帝待慈懿娘娘始終如一,今若安厝於左,虛其右以待後來,則兩全其美,庶不失先帝之意。」夏曰:「此先閣下議作三位已不允, (「此先閣下議作三位已不允」,原脫「三」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今如何行得?」時曰:「彼時慮有今日,故預為此議。今須依此處置為宜。」上雖未允,而色和無怒容。時因曰:「臣等意未盡,欲具本言之。乞皇上再三申勸聖母,以終大事。」上曰:「進本來看。」當晚時等具本進,在旨,令百官議。明日,禮部集公、侯、駙馬、伯、文武大臣議,皆云時等言是。時內批未允,猶欲別擇地。于是百官伏文華殿號泣不已,聲聞於內。丙臣傳旨諭眾人退,皆應曰:「不得命不敢退。」時與商、劉進曰:「人心如此,天理所在,望朝廷俯從羣情。」于是內批諭羣臣云: (「于是內批諭羣臣曰」,「羣」下原衍「下」字,據明紀錄彙編本刪。) 「卿等昨者會議,大行慈懿皇太后合附陵廟,固朕素心,但聖母疑事若有妨,未即俞允,朕心終不自安,再三據禮祈請,聖慈開諭,特賜允諾,卿等其如前議施行,勿有所疑。故諭。」眾聞命咸稱萬歲。蓋此事非上曲全孝道,何以致此。真聖德主也。
按:慈懿皇太后當合葬裕陵,神主當附廟,所以體先皇篤夫婦之懿,昭今上全母子之情,事關綱常,不可有失,貽萬世譏。彭時以此言力為固諍,而憲宗亦曲全孝道之美,皆可為萬世法矣。
是年五月間一日,大風雨,蕭牆以西若雷電聲,有在地拾取觀之,皆黃泥丸子,圓凈堅實, (「圓淨堅實」,「堅」原作「潔」,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如櫻桃大,破之,有硫黃氣。劉學士在階西取數丸示予,非親見者不信也。以此觀之,二氣變化何所不為。
七月間,陝西奏報,平凉府開城縣土達滿四糾眾大恣劫掠,勢甚張。時疑此徒服役久,今忽反,必有不得已者。請敕鎮守官軍, (「請敕鎮守官軍」,「請」原作「謂」,脫「守」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改、補。) 問激變之故。行閫參將劉清禦賊敗績。報至,兵部請命陝西、寧夏、延綏三處合兵殺賊。已而聲息益急,復請調京軍往,以都督劉玉總兵,副都御史項忠提督軍務。項未至,陝西、寧夏二處官軍不待延綏兵至輕進,大敗,死者數千人,軍器悉為所得。報至京,輿情驚駭。是時賊雖再勝,聞朝廷遣將出師,遂退石城山頂。劉領兵近山,分為七路圍之,戒前失,深溝高壘,不輕與戰。有副將毛忠,恃勇自領銳卒登山仰攻之,復敗衂。京師士夫聞失副將,益危懼,以為安史復出。兵部尚書程信恐劉不勝任,輒請命撫寧侯朱勇再領京軍及邊兵四萬以往。命以下,撫寧難其事,奏定賞格,謂生擒賊首一人,與世襲指揮使,賞金五百兩,銀數千兩,共擒者賞亦然。時見其張大,欲止之,然難於遽止,請命姑整軍裝,待有急報啟行。至十一月,項知賊被圍,守已困,聞已別命將,亦不敢止,但奏宜令總兵星馳赴援,倘不日破賊,則一面奏報止兵。奏至,上命太監懷、許、黃三人召兵部於閣下計議,程曰:「事急矣,行不可緩。」時曰:「前者賊四出攻劫,誠可駭懼。今日依山自保,我軍圍守甚固,不一兩月賊必窮困,可擒取也。 (「可擒取也」,原脫「擒」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京軍何用再行?」商助予言曰:「觀項布置,賊不必憂矣。」程意不平,曰:「項今退在平凉,亦不可知何謂為固守耶?」 (「亦不可知何謂為固守耶」,原脫「謂為」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尚書白圭、侍郎李震相視不言。時曰:「彼分布已定,無故何以退?且京軍行何時可到?」程曰:「來年二三月。」時曰:「以如此則緩不及事矣。事之成敗,只在歲中,然以項奏詞觀之,勝可必矣。京軍不行為宜。」諸太監皆曰:「然。」因問邊軍去否?時曰:「邊軍亦不必去。」商曰:「邊軍去,無害也。」乃令邊軍行,留京營軍將不遣。程又請差錦衣千戶一員,去看動靜,已准行矣。時聞,請追止之曰:「去看無益,徒失將士心。」程忿忿出危言曰:「項忠軍若敗。必斬一二人,然後發兵出。」眾不察,羣然和附,以為止軍不行必失關中。相知者咸為時懼,私問曰:「止軍不發,何所見?」時曰:「觀項疏曲折,知賊決可平。但彼既聞已遣將,亦不敢自擅故也。」眾猶未信,洶洶亦甚。至十二月二十,邊捷音至,知以十一月二十一日執滿四等。 (「知以十一月二十一日執滿四等」,原脫「執滿四等」四字,據明紀錄彙編本、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補。) 至十二月,賊寨悉平,羣言始息。次年正月,解滿四等四十餘人至京,太監親問之。乃云被劉清并指揮馮傑剝削不已,且又追捕為盗,不得已遂反,非有它故。因下劉清、馮傑於獄,鞫問得實,誅之,中外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