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刘方平唐代诗人。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诗鉴赏
《月夜》又题《夜月》,写的是诗人刘方平在一个初春之夜的感受,堪称一幅美好恬静的春夜图。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这开篇二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而两句的着眼点又各自不同。首句为近景,是从空间的下方落笔,写出早春夜深时分皓月普照的景色。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一个“半”字,用得精确传神,使画面明暗相间,错落有致。次句则写的是远景,是从宇宙空间的上端摹景的。在这迷人的夜晚,天空月朗星稀,只有北斗、南斗等晶莹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与明月交辉,令人感到宇庙广袤,视野开阔。这一句是写景,同时也透露出月斜星横,夜阑更深时诗人难寐的信息,为下文作了铺垫。
三、四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用倒叙手法从心灵和听觉感受的侧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夜深更阑,诗人却毫无睡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只知道—— 惊蛰后的虫声突然在庭院的墙根下鸣起,奏响这一年的第一首春曲,将春的信息带到人间,使诗人蓦地因季节物候的变迁而惊心。在这春夜里,对春意有特殊敏感的小虫,成了报春的使者,从而使人感到“虫声”的可亲,可爱,悦耳,动听,而无声无形的“春气”也在“虫声”鸣唱中变得可触,可感,牵人情愫!“偏知”二字说明诗人平素对自然界物候变化不注意,只有今夜才感觉颇深的典型感受。
“新透”二字显示了虫声的巨大魅力,状出了“春气”不可阻御的伟力,将融融春意、盎然生机,一下子融“透”到读者心中。
这首诗,景中仍然深寓着诗人深沉的情思。特别是后两句,诗人见月色难寐,闻虫声更是辗转反侧,正所谓“春色恼人眠不得”,“偏知”二字也向我们提供了一些的信息—— 不知,还罢;一知,就深深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至于这“情”的内涵,可能是诗人怀人伤春的恋情,也可能是感世伤时的积郁;可能是思念故乡的乡愁,也可能是感叹时光飞逝。这些都无确指,写得极其含蕴,而其惆怅的情绪,却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造境方面,清丽淡雅,静中有动,以动显静,意韵流长。
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
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
十五即乘潮。
刘方平诗鉴赏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许多诗人都赋有《采莲曲》的形象,热情赞美她的美丽、勤劳和勇敢。
开始二句,描绘江南日暮时分,晚霞映照着清江,江面金波粼粼。忽然,江风中传来清甜、宛转的江南民歌声。一叶采莲舟,从远处飘来,穿行在荷花丛中。
舟上是一位风姿绰约的采莲少女。次句的“艳”字与首句的“清”字相互呼应,可以想见这位少女美丽的身影正在清澈的江水中荡漾。“楚腰”二字,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节,突现人物的轻盈体态。《韩非子·二柄》中有“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后称女子细腰为“楚腰”“荆歌”和“楚腰”还点染出浓郁的江南水乡地方风情。“采莲从小惯”,这句话说得很平常、很朴实,却说明她从小就采莲,习惯了艰苦的劳动生活。“惯”字用得极妙,表明她采莲的熟练能干,她勤劳朴实的本色。紧接着“十五即乘潮”,是说她十五岁就乘舟弄潮、驱驾风浪。如此惊心动魄的劳动生活历程,她却以淡淡的口吻道来,足见这位体态轻盈的少女,非常勇敢,气魄非凡。至此,一位美丽爽朗、勤劳朴实而又勇敢豪迈的采莲女的形象,已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
刘方平的这首《采莲曲》,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采莲女的勤劳和勇敢,使人读后能感受到劳动人民健康纯朴的外貌美和心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