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议郎陈象古解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不德者谓不自矜其德,故人仰其德而归之。不失德者谓自矜其德而息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故人观其所为而轻之,安可更以德言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又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默运元化,包藏在心,物顺其理,不假自为,以彰於外,是无所为者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以其不失德,故为之以为累,道数不远,智慧不明故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仁者好生恶杀,其施设已及於万物也,故曰为之。不自矜侨,物,不见其迹,故曰无以为。义谓裁断取与合宜以是之,故义之及物,是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仍,重也,频也。礼以治人,使人服礼,中礼则是,不中礼则非,是非必争,不应外教,唯威能整,故曰攘臂而仍之。重则不一,频则不苟,必使之从礼,则失自然之道也。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全则德与仁义礼可包而一之。今失道则事以类分,则德见而独行,有为有用,理非,自然,故德失则求之於七,仁失求之於义,义失求之於礼。泛别既异,就薄转多,虽欲一之,固不可得,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前识者谓事前之知识也。识其终善而行之,如草木之英,是道之华见於外也。暗於终恶而行之,亦不可掩,故曰愚人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厚者,无瑜於道也。薄者,下德也,仁也,义也,礼也。实者,内之所施,冲和之道也。华者,外之所施,常行之事也。无为清静,何假於华,故处厚处实矣。
故去彼取此。
彼谓下德上七上义上礼。此谓大道上德。以理观之,其去取者岂可以乱乎。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
一者,大道之妙用也。致,至也,至其妙用之理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裂则不全,发则不静,歇则不久,竭则易崩,灭则不继,蹶则不安,皆失道所致也。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物理相续,其势然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是用贱下之道者也。自谓孤寡不谷,谦之至也。《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而光,卑而不可瑜,君子之终也。非乎者不可以为非也。
故致数舆无舆。
上古圣人观转蓬,始以为轮,轮行不可载,因物生智。后为之舆,用舆以载物,物至则拾舆,虽数舆不一,舆岂自矜其用乎,竞无舆也。王侯之功,济物者甚大,自谓孤寡不谷,舆无舆何以异哉。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琭琭,玉之美容也。落落,石之美状也。虽外见其美,而内无变通以济之,故不欲如玉石之有外容状也。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物极则反,道非随物而极,故知为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道之行也,与物无竞,知雄守雌,故知为道之用矣。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生则为有,不生则无,利害相因,存亡相继,唯反者弱者理契於无。
四十-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信悟之至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信不厚而悟未至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信不悟,理故如是。
建言有之;
有所据也。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颜,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外迹浅近,内融几微,知几守微,故不可测。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则假於物而不穷,成则全其妙而不败矣。
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谓璞之始也。
一生二,
天之体也。
二生三,
地之形也。
三生万物。
天地既判,万物遂生,情欲之繁,不能守一矣。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道之妙用也。负则在外,抱则在内,冲而用之,不失其和者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冲和之至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道之所在,不可测度,损益盈虚,相续不已。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
言其教有所始,有所起, 教以冲气为和也。义,宜也。我,道之所在也。人用其教,亦由我随物宜而教之也。
强梁者, 不得其死。
强梁则不任自然也,非冲和之妙用也。不得其死则不复能全其生理者也。
吾将以为教父。
凡称父母者, 皆喻其始生之义也。以为教父,本其教兴之始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道性虚无微妙,可不谓之柔乎?与物无竞,用之则行,拾之则藏,可不谓之坚乎?
无有入於无间,
无有,妙用之道。无问,无所不通,不可隔塞也。妙用道行则通变不测,可以全微妙之理矣。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无为之益,达道者觉之,非众人之易悟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语》曰:天不言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故及者少也。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者,道之华。货者,道之妄。得者,道之累。身者,道之本。有身则可以视教行道,故名不亲於身,货不多於身,得不安於亡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恐失其爱者,必耗散其精。恐失其藏者,必心常不足。故有大费之悔,厚亡之忧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则不甚爱也。知止则不多藏也。契道合教,虽不欲长久,其可得乎?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若缺、若冲,不自满假之谓也。如是则不弊不穷骨矣。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屈则不直,拙则不巧,讷则不辫。直有时而彰,巧有时而行,辫有时而设。圣人深於道妙,藏用待时,故能如此。
躁胜寒,静胜热,
必然之理也。
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无为之所致也。我无为而民自正,故清静可为天下正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有道者以清静为用,心存不争,故却走马。天下无事,人悉好生,故可以粪田畴,美土疆,以自足食而实其腹也。无道则嗜欲共兴,处於必争之地,大则兵戈以相好胜,故戎马生於郊,以其不拾斗乱也。
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可欲者,以名为亲者也。不知足者,以货为多者也。欲得者,以得为病者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有一而不望二,有少而不望多,外境纷纭,内明了悟,一与少犹之以为累,况不足乎?故知足者常足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圣人得一以为天下正,故不假户牖而所知所见愈远矣。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耳目之所接者有渥,故曰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道博者知其行之动止,见其名之孚伪,请其成之大小,所以不待自行而知,不待自见而名,不待自为而成也。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者有渐,从少至多,故曰有益。道成则藏其用,秘其明,故曰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虚无清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不畏损。损而至於无为,是道之微妙也。无为而无不为,如损之而无所损也。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因物有治,随事而教,故无常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言均一,无爱恶也。有德之善,有德之信,故不分别而天下以为善,以为信。
圣人在天下喋喋,为天下浑其心。
惵惵,思惧貌。《易》曰: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以百姓心为心者,不自明其心之所能也。浑则与百姓外同其迹而内异也。
百姓皆注耳目,
信顺怀仰之至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注耳目而未知心之渊默矣。
圣人皆孩之。
言百姓随教顺治,未有所能,如孩童之就乳不难率也。
五十章
出生入死,
万物出则生,入则死,自然之道。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言其类异而事不异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言不出於生死之徒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物性本不生不死,专用死以为死,是故以生为生,随生而死,随死而生,是厚於生也,故曰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不生不死,内明常存,外境之来,於我何有。故兕虎甲兵无所能及矣。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以其不生,故无死地。玄机妙理,悟者知之。
五十一章
道生之,
大道也,始於道也。
德畜之,
上德也,善於容物,故归於德。
物形之,
能生而在地各自成形。
势成之。
顺於生畜,赋分类聚。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由道而生,仰德之育,故有尊贵之常。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天下之所尊贵者,官爵而已。道德无形,人莫能爵之,是不可以洛之义也,如是则出於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皆自然之常理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
不自有其功之至也。
是谓玄德。
不可以测度故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始於道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曰为天下母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万物本道而生,得其母之义也。见万物已生之众,是知其子之义也。万物有穷尽之时,而人道无休息之理,是复守其母之义也。如是则没身,岂有危殆以相及乎。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塞其兑者,欲心不兴於内也。闭其门者,常邪自施於外也。动,劳也。不劳苦而可保淳和之道。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开其兑者,道不全也。济其事者,施为不穷也。不可救者,入患难而不复安强矣,故曰不救。
见小曰明,
常人忽於小而重於大。干云之木起於葱青,千里之涂始於足下,此见小之义也。预识先知,非明而何。
守柔曰强。
揉曲木者不累日,销金者不累月,此柔弱胜刚强之义也。
用其光,复归其明。
光者,照於外者也。明者,内自照者也。用其光则知其子是也,归其明则复其母是也。
五十三章
使我斗然有知,行於大道,
介,大也。大有知则知其道之要妙,故能行於大道。
唯施是畏。
畏其乱得失,迷善恶,以施及於万物也。
大道甚夷,
举道之要以明非道。
民甚好径。
不任自然,务敏於得,故好径捷之迹形焉。
朝甚除,
除其荒秽以尚严整也。
田甚芜,
禾稼盛之,义,如芜生焉,非荒芜之芜也。
仓甚虚。
上下足食,无拾克聚敛之事,非空虚之虚也。
服文彩,
文事之饰也。
带利剑,
武事之备也。
厌饮食,
无饥馑也。
财货有余。
无穷乏之忧也。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务於好径,至於财货有余,不任自然者多矣。失道之甚如盗者之相夸,不足贵也,故曰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谨其始也。
善抱者不脱,
保其成也。
子孙祭祀不报。
不拔不脱之至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德,上德也。真则不妄,信於下也。
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以其全真,故有余以及於家。以其有余,故能长以及其乡。以其可长,故为丰厚以及於国。以其遂丰,故普遍行於天下。是善建不拔之明验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见治身之道则知治己之身,见治家之道则知治己之家,见治乡之道则知治己之乡,见治国之道则知治己之国,见治天下之道则知治己之天下,不拔不脱由此可明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用此观身观家观乡观国观天下之道矣。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上德之人也。赤子,婴儿之巽名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乌不搏。
无恐畏之心,不伤於物,至诚所在,物亦知之,故不加害。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握固则无所欲得而自执也。作则不因币为而自动也。号而不嘎,其本固也,非精与和之至而何哉?
知和曰常,
知此和之至,可以常行而不离。
知常曰明,
知此常之义,复归其明不难也。
益生曰祥,
保此常,守此明,日益日生至於盛大,无凶咎也。
心使气曰强。
不求外助,内保久长,气与道俱,不强何待。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有成形,老必及之,不知变道,非 道之用。已,止也。止而至於败,微妙何容焉。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默运元机,物随以化,家至户晓,事有穷时,故不在於言。
言者不知。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问数寸尔,何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故言者非知之要也。
塞其兑,
内藏其明。
闭其门,
外杜其邪。
挫其锐,
知进退。
解其纷,
顺而不乱。
和其光,
不自显。
同其尘,
不自异。
是谓玄同。
玄则微妙,同则均一。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沐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亲疏利害贵贱,此之所重,众人之所分别者也。大道所在,名非常名,不可见其形,不可闻其声,况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乎?
故为天下贵。
贵,重其道也,天下无能瑜之者。
五十七章
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政,正也。奇,不正也。正如表之端而曲不用也。兵尚诡祚,如守东击西,正不可行也。正与奇有而用无形,如无事以取天下。有事则爱偏,爱偏则人悉不与。人犹不与,况天下乎?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以此无事为要妙也。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亦自然之理也。多忌讳则失取拾之和也。多利器则权在下也。多技巧则荡心之所生也。滋法令则敝幸之兴不可革也。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内自足也。
我好静而民自正,
不妄贪求,率归寡欲。
我无欲而民自朴。
嗜欲不生,保真守素,反道之始,故必曰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闷闷,如无所能也。淳淳,如无所知也。道本无为,故贵如是。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察察则无所能容也。缺缺则无所能完也。失道之妙,故致如是。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乐极则悲,否极则泰,非一日也。明有是理,人不究寻,强欲反祸,强欲祈福,是谓不知其极致也。
其无正邪?
言物未尝不存於正道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复,反复也。迷而不复,拾尔元龟,将获其凶,岂止於奇妖乎?
民之迷,其日固久。
欺其甚而不知止息也。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剧,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自足於内,与道同和,不假外饰之繁,以污其真实之理也。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音谓爱而藏之。圣人音於道,小人啬於财。
夫唯啬,是谓早服。
以其能音,可谓上德,故人竞怀服而恐其后矣。
早服谓之重积德。
不矜己能,德乃转盛,故曰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冲和内融,自无不足,故无不克。所克无遗,不见涯涘,故莫知其极。移之治人,与道人契,物无不归,故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母者,始生之义也。用啬积德是治国之所宗,如是而不保长久者,未之有也。
是谓探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根蒂喻其不可离二也。长生久视非寂灭无为之旨也。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割烹有理,小大何殊。见理知机,政治为易。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各安其分,名存用密,无妄祸福,是谓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
无可伤之隙故也。
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
民循道化,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皆因圣人以道莅之,鬼神依人而止,故无所用其神矣。
夫两不相伤j 故德交归焉。
感通之道,虽木石犹行,况於鬼神乎?以神守其灵,我保其德,相与全道,是谓交焉。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下流者,柔和接物,不视刚强,滔滔其势,不逆不穷。交谓交结而附於己者也。
天下之交牝。
柔和之喻也。、
牝常以静胜,
得柔和之要也。
牡以静为下。
用牡者常以静为下,静为下则天下之交至焉。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俱以静胜然也。谓小国不治,大国取以治之,大国不治,小国取以治之,不限大小,惟道是尊,非私其人而取其境土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其归一揆,自然之道,不出其下矣。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兼,育人有义。入,事人有礼。事人则己为下矣。
两者各得其所,故大者宜为下。
大国恃强,鲜能下下。今独言大者宜为下,将明其大者所难行也。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奥,深奥也。· 深奥则无名可称,无迹可寻,非浅近之类。
善人之宝,
珍宝,人之所藏,是以为喻也。
不善人之所保。
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故得安焉。
美言可以市
闻而从之者众也。
尊行可以加人。
人所钦仰,故不厌焉。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弃人则道不行,道不行则教不兴,故不可弃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
言其用教之至大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拱璧驷马,虽礼之贵,用毕则已。备礼之物,物无变通。三公坐而论道,元化莫穷,以治於民,民咸受赐,故璧马与道不可同日而语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日求而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行之即是,故不日求。与理合宜,故非有罪。道本如是,故天下贵之。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则所为不碍也。事无事则事不复因也。味无味则其味不爽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小多少,总而言之,包括其不一也。报怨以德,柔和清静,不怀恶意,道之妙用也。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易者难之基,细者大之本,故难易之相寻,大小之相续,如循环之无端。圣人知其然,信其理,故保小守下而已。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亦自然之理也。为先言图难於其易,难事叉作於易,恐人以轻易自处。故今言轻诺铃寡信,多易必多难,明其事有渐也。
是以圣人由难之,故终无难。
知难之道,慎终如始,难不能阻其妙用,故终无难。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为之於未有危、未有迹之时也。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治之於未乱也。"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用力少而见功多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言有之与乱从微至着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极力有为,为极必败;极力以执,执多必失之也。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明上义也。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愚者请成事,智者睹未萌。为山九仞,功亏一赞,常情浅见,故成败如是焉。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持盈守成,可保长久,故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难得之货,欲之大者。欲不欲,则无欲之至也。
学不学,
道被德广,无所可学也。
复众人之所过,
复,反也。反众人之所过,不与众人同过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辅万物之自然,不专於己之力也。不敢为,所以显辅之之道也。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愚者无所知识,明者智识务多。智识相竞,背德违道,非善为道者之所宜也。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已为难治,因自用其智识,况复明之以助其乱。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用智则失其自然,故喻之以贼。治物有理,济以变通,何祸之有。
知此两者亦楷式。
不可沦也,古今同然,盖取楷式以为之喻。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虽云楷式,无状可见,故曰玄德深矣远矣。物之趋利,巧伪并生,道本自然,故与物反。反其物之失道者,顺之至也,无不顺者,故曰大顺。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喻也。江海处於低下,大而有容,众流归之,故在百谷之上。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孤寡不谷,以言下之也。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做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以身役之也。
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
道德深邃,不可得以轻重,不可得以加害也。处上无自崇大之意,处前有容於后人,故重害远矣。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乐推不厌,因不重不害之所生也。轻重灾害犹不可及,况於争竞乎。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肖,似也,似前人也。世俗众人之所见,谓以强治之也,言不似前人有为显迹以治天下也。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大道不可测,众人不能知,不能见,故似不肖。我道肖似前人以道治天下者也,故曰若肖久矣。理密言玄,故曰其细。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
不可须臾离也。
一曰慈,
谓愍天下之失道者。
二曰俭,
啬之至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如江海之善下也。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器长。
道之用,理之然也。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独任食强,行及於乱,人悉不与,死可立而待也。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言慈之为道,无施不可也。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合天德也,天之道亦以慈为大。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以柔和行之也。
善战者不怒,
以仁义胜之也。
善胜者不争,
争则不足,故胜在不争也。
善用人者为之下。
推美逊德,人必归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得道之至也。己有不争之德,人有奉己之力,天法道而行,圣人法天而治。极,中也,大中之道也。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不为主而为客,言祸乱不从己生也。不敢进寸,无妄动也。不敢退尺,果於御乱也。
是谓行无行,
行不自我始也。
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皆行无行之类也。
祸莫大於轻敌,
不敢进寸,不敢退尺,岂轻敌之有焉。
轻敌则几丧吾宝。
喻也,以慈为宝也。
故抗兵相加,一辰者胜矣。
战而不怒,仁义随之,固可取胜。汉高祖素服军门,能奉义帝,哀之至也。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能崇道,非道崇人。易知而不能知,易行而不能行,所以欺之也。
言有宗,事有君。
宗、君,强名也,在知其要而已。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因其无知,故不知道之妙。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既知我者希,容有知者而以为楷式,是可贵也。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喻也。被褐则不自显其美,以略外相也。怀玉则内自视其真,以全内境也。
七十-章
知不知,上。
知道之冲,谦虚不足,犹为不知,知之上也。
不知知,病。
实不知而强知,穿凿其义,失於自然,是以为病。原宪曰: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道为病,能求知道以除其不知道之病,故无病可及,所以不病矣。
圣人不病,
知道之要,故不病也。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亦由知不知道之病,教使除不知道之病故也。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非常人所用之威,拾声色刑罚者也。道唯贵知,不知则乱伦理,取戕贼,是大威存乎其中矣。民不畏人而畏道,故曰大威至也。
无狭其所居,
狭其所安,则道不广矣。
无厌其所生。
所生益得以显道,故不可厌其所生矣。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以其不厌道,故不厌所生。乐之在内,岂有厌哉。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详於内而略於外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自见自贵而取不厌之道也。
七十三章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勇於敢是害也,勇於不敢是利也,皆失其坤和之妙用也。天之所恶,与道违也。孰知其故,迷於敢不敢,不知其故如何耳。
是以圣人犹难之。
亦不能勇於敢不敢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 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法道,故如是。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网以喻夫包笼万物也。恢恢,大之貌也。大则难密,体虽不密,而应乎物如影响然,不可言其有失也。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拾安就危,日以为务,知进不知退,同类相推,俱入祸门,岂畏死乎。
奈何以死惧之。
见死在前,触冒为之,是以不惧。
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畏死惧杀则为恶者恢,轻死慢杀则为恶者如旧,又何益於教化哉?奇,邪也。今以其不畏死,故不敢任杀。
常有司杀者杀。
恶盈罪见,司杀者主之,杀之足以惩劝。
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斲。
喻也。大匠有绳墨,有利器,不妄雕斲,故能使物成其器也。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伤手则不得其法者。代司杀者杀人,如代大匠斲木器,必不成而又有所伤害也。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不知予之为取,聚敛大行,民食不足,於是乎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有为之甚者,民兴敝幸以逃其刑,情伪百端,於是乎难治。
人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迷於爱欢,亡心其患苦,众人之情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无以生为,道之妙也。任理自然,不强其物,故贤於贵生,得其道者也。
七十六章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性静忘情,朴素可保长存,情欲渐盛,不畏死亡,故曰生柔弱而死坚强也。
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生甲葱青,触物则折,贪生务长,力极数穷,必致桔死,亦有性焉,与人同也,故日生柔脆死枯槁也。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情欲盛者,必与人争;支干大者,必膺人用。柔弱柔脆,人不竞之,工不取之,故死生之境异矣。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兵强而极,易见必败,故曰不胜。木强而极,易见枯槁,故曰则共。谓共同其枯槁,皆自然之理也。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强大无容,极则易丧,处下之道,可保长久。柔弱有容,未至极致,人悉与之,处下之益,万物皆然。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此张弓之势,冲而用之不盈者也。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称物平施,故如是。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言贵求之无厌,损至和之妙用也。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用广大,利物不穷,是常有余能奉天下矣。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此有余之玄机也。
其不欲见贤。
恃其为,处其功,则见其贤矣,非圣人得道之宜也。
七十八章
天下至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水之为功,善利万物,入污流下,非柔而何。攻坚强者恃力违顺,故不能胜水之柔也。无以易之,其理自然,不可改易。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水,众人之所见,非难知之物也。莫能行则信道不明,崇道不笃也。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言含垢纳污不穷,则信道行德愈大,天下之所与也。
正言若反。
似反於正也。受垢为社稷主,受不祥为天下王,以言观之则似非正,以理观之则至正矣。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有怨不如无怨,和怨非强力不可,故有怨生怨,所以有余怨也。
安可以为善?
非善之善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
左契,众人之所不能见者也,亦抱阳之义也。左契用则人必从之,故不必责於人而后成其道也。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左契,上德者之所执也,上德存则契於道,无上德则无契,故曰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谓善於行道之人也。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寡,少也。民寡则所用不多,贪欲不竞,可以似道之妙,全真反素。什伯之器非全不用,不争用之也。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人各自足以全生意,故重其死。少欲寡求,不必远就其利故也。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寡欲易足,物共不争,故舟舆可闲,甲兵可偃。结绳之政,上古民淳之时所行,今复结绳,全真反素之验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易自足也。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
言其不为荒僻不治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各不贪求,淳淳之至使然也。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以显教达理,岂拘以美恶哉。饰美其言,未必诚实,取信则难矣。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行着於前,不假肤说。肤说既盛,岂善之善哉。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心知在内,无所不通,自显其博,博岂诚然,不知之嫌,因是而有。
圣人不积,
立教显理,未常不与人同,道岂独藏积於己乎。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明达识通,道大德广,教人犹己,如江海之源,不患不有不多矣。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圣人,其施一也,利於物性,为於物始,不害不争,乃全妙用矣。
道德真经解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