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襄寇才质集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圣人,毁志之勃。贵富显严名利此六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是以古之圣人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有胜人之力自胜之强,有知足之富强行之志。有斯六德也,生有德业不失其所之久,死有而名不亡永传之寿。故名六德,久寿也,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通玄经》曰:知贤之谓智,智莫大於知人,知人则无乱政。
自知者明。
《通玄经》曰:爱贤之谓仁,敬贤之谓礼。
胜人者有力,
《通玄经□下德篇》曰:胜人者有力,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叉自得者也。
自胜者强。
《通玄经》曰:自胜者强,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
知足者富。
《通玄经》曰:足用之本在於省俭,不须财而富。
强行者有志。
《通玄经》曰:古者不以贱为危,不丑穷,无人非。
不失其所者久。
《通玄经》曰:故知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知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
死而不亡者寿。
《通玄经》曰:,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名声传於后世,何往而不寿。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此章《南华经》言: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帝王之德,配天地之富贵,此古圣人乘天地之富贵,驰养万物而用人群爱养之道也。经不为大#1,万物归之,故能成其天下之大,遵道养民也。
大道泛兮,
《南华经》曰: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其可左右。
《通玄经》曰:大道无所不可。可在其理,见可不趋,见不可不去。可与不可,相为左右,相为表里。
万物恃之
《南华经》曰:夫道韰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以生而不辞,
《通玄经》曰:夫道者,万物恃之以生,莫知其德。
功成不名有。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莫知其德。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收藏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益贫,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於小;
《南华经》曰:刻雕万物众形而道不为巧作,不为而自成。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於大。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洞灵经》曰:道者不为谋府,不为事官,其功至妙,不为功主。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以道泛爱,爱下故能成其大。
终不为大,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爱下,终不为大,百川归之,故能成其大。
故能成其大。
《南华经》曰:夫道惠施以此,为大观於天下。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上古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争竞之心,此大道之世,至德之隆也。执道安泰,天下太平也。
执大象,
《通玄经》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圣人之道也。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於中央,无为为之而合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天下往。往而不害,
《通玄经》曰:古者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和平,治之本也。
安平泰。
《南华经》曰:古者智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本也。
乐与饵,
《南华经》曰:甘其食,乐其俗。
过客止。
《南华经》曰:安其居。《通玄经》曰:古圣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无由相过。
道之出口,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辩言,言而非道也。古道不言而治。
淡乎其无味。
《通玄经》曰:夫道者淡然无欲,漠然无为,淡兮无味,不虑而得。
视之不足见,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明见,见而非也。任目而明视者,劳心而不明。待目而照见,其於为治,难矣。视知其明谓之失道,古者不视而见。
听之不足闻,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队聪闻,闻而非也。以耳听治,苦心而无功。待耳而聪听,其於为治,难矣。听知所闻谓之失道,古者不听而聪。
用之不可既。
《通玄经》文子问曰:王者得其百姓欢心,为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乎无味,用之不既,先小而后大。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此章《南华真经□胠筐篇》 言: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贼不得圣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知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故掊击缄縢扃鐍之圣智,纵舍斗斛权衡之盗贼,而天下始治矣。故曰: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斗斛权衡之器生盗窃也。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南华经》曰:后世虽重圣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窃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生智而大盗起,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而智已#2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事。后世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以窃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若智不死,大盗不止,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是谓微明。
《通玄经□微明篇》曰:道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先敬小微,然后大明。
柔弱胜刚强。
《通玄经》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柔而能刚,弱而能强,始於柔弱,成於刚强,积柔成刚,积弱成强。
鱼不可脱於渊,
《南华经》曰: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苦之,故禽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若泉乾涸,鱼相处於陆地,相呴以湿,相濡以沬,不能救涸,不如相忘於江湖。鱼相造乎水,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故曰鱼不可脱於渊。
国之利器,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之圣智生盗窃也。若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珠玉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贼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后世圣人利器教民之过也。圣人不厌朴,不如相忘於道术。人相造乎道,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可以示人。
《南华经》曰:绝圣弃智,大盗乃止#3;擿玉毁珠,小盗不起#4,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此章《南华经》言:夫一道无为,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剖心无为於道焉。无为为之之谓大,无为言之之谓德,大德而已矣。古者无为自化,天下大治也。
道常无为,
《通玄经》曰:无为者,道之常也。
而无不为。
《通玄经》曰:大道无为,万物自生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
《南华经》曰:君子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也。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万物将自化。
《南华经》鸿蒙谓云将曰: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化而欲作,
《通玄经》曰:民欲作动者,信令殊也。不诚心於道,令勤於上,不应於下。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通玄经》曰:古之圣人以道镇之,在上无为,民化如神。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南华经》曰: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不欲以静,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无为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王。
天下将自正。
《通玄经》曰:上反清静,物将自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此章《南华经□智北游篇》言:上古圣人行不言之教,无为而天下治,故三皇道不可致,五帝德不可至,三王仁可为也,商周义可亏也,五霸礼相伪也,七国兵相乱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兵。夫礼者,五常之末,道之华,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玄经□上德篇》曰:高莫高於天也,天道无为尊高,圣人法之,天下定矣。天道,上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通玄经》曰:下莫下於地也,人道有为卑下,君子体之,天下乱矣。人道,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通玄经□上仁篇》曰:上古三皇上德无为者,天下归之。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通玄经》曰:后世五帝下德有为者,四海归之。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通玄经》曰:三皇上仁者,海内归之。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通玄经》曰:商周上义者,一国归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通玄经》曰:五霸上礼者,一乡归之。
则攘臂而仍之。
《通玄经》曰:七国无此道德仁义礼五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则攘臂而仍之,天下大乱。
故失道而后德,
《南华经》曰:五帝失道而后用德,德不可至也。
失德而后仁,
《南华经》曰:三王失德而后用仁,仁可为者也。
失仁而后义,
《南华经》曰:商周失仁而后用义,义可亏也。
失义而后礼。
《南华经》曰:五霸失义而后用礼,礼相伪也。
夫礼者,
《通玄经》曰:末世为礼者,浅行之谓之仁义,薄行之谓之礼智,浅行之则薄得福。夫礼者,实之文也。《南华经》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夫礼者,道之华也。
忠信之薄,
《通玄经》曰:末世修仁义则正一国,修礼乐则正一乡,德薄者小。
而乱之首。
《通玄经》曰:五霸用礼为兵,主为乱首。《南华经》曰:夫礼者,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
《通玄经》曰: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浅行之则厚得福,尽行之天下服。
道之华,
《通玄经》曰:古者修道德则正天下,德厚者大也。
而愚之始。
《通玄经》曰:五帝用德道先称,古虽愚而德有余。《南华经》曰:古者至德之世,其行徐徐,其觉于于。
是以大丈夫,
《通玄经》曰:是以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入乎无房,属其精神,偃其知见,则内修其本,不外饰其末,道德无为也。
处其厚不处其薄,
《通玄经□上仁篇》文子问:仁义礼何以生乱,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人道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人事取与论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徧,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骄奢。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人情而附,故薄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
《通玄经》文子问师曰:后世仁义礼何以用兵刑,为薄於道德?老子曰:古者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道德淳厚,不用兵刑也。后世德性失,然后用仁义,仁义浇薄,用兵刑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则咎去福来。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太古圣人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所以得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称尊号也,言善运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力也。后世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而失天下也。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古者圣人天下数誉而不益善,至誉无誉,得至道之要也。体天无誉,天下长久也。
昔之得一者:
《冲虚经》曰:道无形埒,一气九变,复变而为一。一者,天地人物形变之始也。
天得一以清,
《南华经》曰:天无为以之清。
地得一以宁,
《南华经》曰:地无为以之宁。
神得一以灵,
《南华经》曰:夫恬淡寂寞、虚静无为者,此养神之道也,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年寿长矣。昔广成子得之於道,千二百岁而形容未尝衰。
谷得一以盈,
《通玄经》曰: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谷。河海之源渊,流而不歇。
万物得一以生,
《南华经》曰: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洞灵经》曰:古者侯王不贵其仪,不采其誉,可谓有识者也。
其致之,
《南华经》曰:政一则不二。
天无以清将恐裂,
《通玄经》曰:天二气则成虹,阳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昼,日不知夜。
地无以宁将恐发,
《通玄经》曰:地二气则泄藏,阴不能常。
神无以灵将恐歇,
《通玄经》曰:人二气则生病,形劳而不休则歇,神用而不已则灭,神伤於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毙矣。《南华经》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神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竭则灭矣。
谷无以盈将恐竭,
《通玄经》曰:沟池涝则溢,旱则枯,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通玄经》曰:物之生也,草木英华;物之死也,草木枯槁。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蹙。
《通玄经》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贵。若高危满溢,不能长久。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通玄经□符言篇》曰:人有三怨,不知之乎?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通玄经□道原篇》曰:圣人自谓孤寡不谷,归其本根。
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通玄经》曰:志弱而事强,托小以包大,圣人法道之损者,所以自贱也。损则大,天下长久,此天道之所成也。
故致数誉无誉,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天下数誉而不加善恶,识所以贵哉,至誉无誉矣。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通玄经□符言篇》曰:古者无为尸名,不为谋府,不为事任,不为智主,藏於无形,行於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始於无名,动於不得。己欲福先无视,欲利先远害,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乱。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此章《南华经》言: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阴阳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盈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其所穷。夫天地寒暑,乃道阴阳之动用,生化万物之有无也。
反者道之动,
《通玄经》曰:阴气胜变为阳,反者道之动也。
弱者道之用。
《通玄经》曰:阳气胜变为阴,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有无相生,万物化也。《冲虚经》曰:万物生化,出入化机,常生常化。
生於有,
《通玄经》曰:万物动而与阳同波,万物生也。《冲虚经》曰:万物有生,皆出於机而常生也。万物生者,不得不生。终者,生之必生者也。
有生於无。
《通玄经》曰:万物静而与阴同德,万物化也。《冲虚经》曰:万物有化,皆入机而常化也。万物化者,不得不化。生者,化之必终者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五竟
#1 经不为大:『经』疑为『终』。
#2 圣人而智已死:『而智』二字疑衍。
#3 大盗乃止:原本作『大盗乃至』,据清刊本改。
#4 小盗不起:『盗』原作『道』,据清刊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