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匮翼 » 金匮翼全文在线阅读

《金匮翼》卷二 痰饮统论

关灯直达底部

人之有形,藉水饮以滋养。水之所化,凭气脉以宣流。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脉之始也。若三焦调适,气脉平均,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设三焦气涩,脉道不通,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因之聚成痰饮,为病多端。古方论痰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是也。详见《金匮要略》。然又有留饮、癖饮、流饮、伏饮之异。其聚而不散者曰留饮;僻处胁下者曰癖饮;流移不定者曰流饮:沉伏于内者曰伏饮。又因酒而成癖者曰酒癖。因寒多所致者曰冷痰。因热邪所伤者曰热痰。病虽多端,悉由三焦不调,气道否涩而生病焉。是以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故知饮之为病,在人最多。善治者,以宣通其气脉为先,则饮无所凝滞。所以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人之气血,得温则宣流也。及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攻之。

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惊而生者;有因积饮而生者;有多食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伤冷物而成者;有因脾虚而成者。其为病也,惊痰则成心痛癫疾。热痰则成烦躁懊、头风烂眼。风痰则成瘫痪,大风眩晕,暗风闷乱。饮痰成胁痛、四肢不举,每日呕吐。食痰成疟痢,口臭痞气。暑痰头昏眩晕,黄胆头疼。冷痰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酒痰饮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虚生痰,食不美,反胃呕吐。气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又随气而升,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气升属火,顺气在于降火。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痰,若攻之太过,则胃气虚而痰愈盛矣。(节斋)

古云: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积既甚,譬如沟渠瘀壅,久则倒流逆上,污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决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故须攻逐

【神仙坠痰丸】

黑牵牛(取头末,三两)皂角(酥炙用,一两)白矾(生用,一两)

上为末,水丸桐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上为末,水糊丸桐子大,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数。

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成癫痫。入肺则壅窍,为喘咳背冷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钓痛。入皮肉则瘰痈肿。陈无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随气攻注,隧道闭塞所致。误认瘫痪,非也,须以此药治之。

【十枣汤】

芫花(醋炒黑色)甘遂(面裹水煮)大戟(各等分)

上为细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合,去滓调药末。强人一钱匕,弱人五分,平之。不下更加五分,下后以糜粥调养之。河间云:芫花之辛以散饮,大戟之苦以泄水,其甘遂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饮之圣药也。

【礞石滚痰丸】王隐君曰:痰病古今未详,方书虽有五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病之源。或头风作眩,目晕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棱耳叶痛痒;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疼非疼;或齿颊痛,牙齿浮痛;或嗳气吞酸,心下嘈杂;或痛或秽,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如墨,或如破絮、桃胶、蚬肉之状;或心下如停冰铁,心气冷痛,梦寐奇怪,失志癫痫;或足腕酸痛,腰背骨节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难以名状,并无常处;或手臂痛麻,状若风湿;或脊上一条如线之寒起者;或浑身习习如卧芒刺者;或眼粘湿痒,口糜舌烂喉痹等症;或绕项结核,状若瘰疠;或胸腹间有如二气交纽,噎息烦闷,有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或中风瘫痪;或痨瘵荏苒之疾;或风毒脚气,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咳呕吐;或呕冷涎、墨汁、绿水;甚为肺痈、肠毒、便脓、挛跛。内外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状不同,难以尽述。盖津液既凝为痰,不复周润三焦,故口燥咽干,大便秘结,面如枯骨,毛发焦槁,妇人则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败痰,自然服饵有效。余用滚痰丸以愈诸疾,今特相传于世云。

青礞石(一两)沉香(五钱)大黄(酒蒸熟,切晒)黄芩(各八两)

上将礞石打碎,用焰硝一两,同入瓦罐,盐泥固济,晒干火,石色如金为度。研末,药,水丸如梧子大,白汤食后服。人壮气实者,可至百丸。服后仰卧,令药在胸膈间,徐徐而下,除逐上焦痰滞恶物过膈,然后动作,食汤水,方能中病,明日当下痰积恶物。若不下愚按:痰之与饮,同类而异名者耳。痰者,食物所化,饮者,水饮所成,故痰质稠而饮质稀也。痰多从火化,饮多从寒化,故痰宜清而饮宜温也。痰多胶固一处,饮多流溢上下,故痰可润而饮可燥也。是以控涎、十枣,为逐饮之真方,礞石滚痰,乃下痰之的药。易而用之,罕有获效者矣。学人辨之。

凡病痰饮未盛,或虽盛而未至坚顽者,不可攻之。但宜消导而已。消者,损而尽之,导者,引而去之也。

【《和剂》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逆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食生冷、饮酒过度,脾胃不和,并宜服之。

半夏(姜制)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一两半,炙)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片,煎八发,热服无时。一方有大枣一枚。本方加枳实、桔梗,名桔梗半夏汤。

【《济生》导痰汤】

半夏(汤洗七次,四两)天南星(泡去皮)赤茯苓枳实橘红(各一两)甘草上咀,每服四钱,水姜煎,食后温服。

【青礞石丸】治食积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枣子大,以焰硝二两同入锅黄色)半夏(汤炮七次)天南星(漫火煨制,各五钱)风化硝(三钱,盆净者,冬月以绢袋盛,悬风前化之)黄芩(五钱)茯苓(

上为细末,神曲糊入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送下。一方加姜汁、蒲、滑石。一方无南星,有白术。一方有枳实,倍礞石。一方加苍术五钱,滑石一两。

【又方】

半夏陈皮白术白茯苓大黄黄芩人参炙草礞石(各一两)沉香(五钱)

上为末,以竹沥一大碗半,姜汁三匙,拌匀晒干,如此五六度,仍以竹沥、姜汁糊丸,如小豆大,每服百丸,临卧姜汁吞下。

【又方】

牵牛(头末二两)滑石(二两)大黄(一两)木香黄芩礞石枳壳青皮陈皮槟榔(各五钱)沉香(二钱)

为末,水丸桐子大,姜汤下五十丸。

【半夏丸】治膈痰结实,满闷喘逆。

半夏(姜汁制,五两)皂角(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生姜(五两,同半夏捣作饼,

上为末,蜜为丸,梧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治热痰结在胸膈,咯吐不出,满闷作痛,名痰结。又胁下痛,作寒热,咳嗽气急,亦痰制半夏陈皮(一钱)赤苓(一钱)桔梗栝蒌仁枳壳(各七分)黄连黄芩栀子贝母苏子桑皮杏仁芒硝(各五分)木香甘草(各

上锉作一帖,姜三片,同煎至半,纳芒硝溶化,去滓,又入竹沥、姜汁调服。

【鹤顶丹】治诸顽痰迷塞,关窍不通,声音不出。

白矾、黄丹各一两,火为末,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研末入全蝎少许,姜汤

【青州白丸子】治风痰壅盛,呕吐眩晕及瘫痪中风。

半夏(七两)南星(三两)白附子(二两)川乌(五钱)

上共为细末,清水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朝夕换水,候日数足,乃取纳绢袋中滤过,其滓再研再滤,以尽为度。澄清去水,晒干为末,以糯米粥清糊丸,绿豆大,姜汤吞下三五十丸。《局方》如瘫痪风,以温酒送下。如小儿惊风,薄荷汤下。

《百一选方》加川芎二两,天麻、僵蚕、全蝎各一两,并生用,为细末,面糊丸。

《瑞竹堂方》加天麻、全蝎、木香、枳壳各一两。

始因虚而生痰,继因痰而成实,补之则痰益固,攻之则正不支,惟寓攻于补,庶正复而痰不滋,或寓补于攻,斯痰去而正无损,是在辨其虚实多寡而施之。

【橘皮汤】

半夏(制,五两)茯苓陈皮(各三两)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甘草(炙,各二两)人参旋复花(去萼,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生姜五浓片,煎服。(《直指》)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减半)陈皮半夏(各一钱)

水二盏,姜五片,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时服。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肾者气虚水泛,在脾者土虚不化。攻之则弥盛,补之则潜消,自非圣知,罕能得其故也。

【济生肾气丸】

【四君子汤】

【苓桂术甘汤】

凡痰饮停凝心膈上下,或痞、或呕、或利,久而不去,或虽去而复生者,法当温之。盖痰本于脾,温则能健,痰生于湿,温则易行也。

【《千金》半夏汤】治冷痰。

白术(三两)半夏(一升)生姜(八两)茯苓人参桂心甘草(炙)附

水八升,煮三升,分温服。

【吴茱萸汤】

吴茱萸人参半夏(姜制)桂心(各二两)茯苓(二两)甘草(一两)

姜枣汤煎三钱,空心温服,日二。

《圣济总录》曰:气为阳,阳不足者,不能消导水饮,则聚而成痰,浸渍肠胃,上为呕酸,下为洞泄寒中,久不已则令人消瘦,少气倚息,妨于饮食。昔人治痰饮,多以温药和之

【沉香茯苓丸】温脾胃,利胸膈,和气血。

沉香(一两)白茯苓制半夏人参丁香(各二两)甘草陈皮(去白)

共末,蜜丸桐子大,姜汤下二十丸。

【《本事》神术丸】

茅山苍术(一斤,去皮,研为末)生芝麻(半两,水二盏研滤去汁)大枣(十五枚,煮上三味搜和,乘热入臼杵丸,如梧子大,干之,每日空腹温汤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蛤。初服心膈微燥,进山栀散一服,不燥矣。

许叔微云:予平生有二疾,一则脏腑下血,二则膈中停饮。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而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则饮酒两三杯,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漉漉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吐数升酸水。暑月止是右边身有汗常润,左边病处绝燥。遍访名医,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验。间或中病,止得月余复作。其补则如天雄、附子、矾石;其利则如牵牛、大戟、甘遂,备尝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窠臼,不盈窠不行,水盈窠而后行者也。清者可行,浊者依然停蓄,盖下无路以决之也。是以积之五七日,必稍吐去,而稍宽,数日复作。夫脾土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窠臼,则疾当去矣。于是悉屏诸药,一味服苍术,三月而疾愈。自此一向服数年,不呕不吐,胸膈宽,饮啖如故。暑月汗周体而身凉,饮亦当中下。前此饮渍于肝,目亦多昏眩,其后灯下能书细字,皆苍术之力也。予初用茅术,半年后,止用燥烈味极辛者,削去皮不浸,极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山栀散用山栀一味,干为之末,沸汤点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边,时或运动,亦消息之法。

或因热而生痰,或因痰而生热,交结不解,相助为疟。是以欲去其痰,必先清其热。昔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也。其证咽喉干燥,或塞或壅,头目昏重,或咳吐稠粘,面目赤热。

【洁古小黄丸】

南星半夏黄芩(各一两)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二陈汤加黄芩、连翘、山栀、桔梗、薄荷亦佳。

【《圣济》鹅梨煎丸】治热痰,凉心肺,利胸膈,解毒,补虚益气。

鹅梨(大者二十枚,去皮取汁)皂夹(十条,去皮,水揉取汁)生地黄(八两,捣取汁)荷(生捣取汁)白蜜(八两,同上汁熬成膏)人参白茯苓半夏(各一两)槟榔(煨,三分)青皮(去白,炒)桔梗甘草(炙,各三分)

上共为末,捣膏为丸,梧子大,荆芥汤下二十丸、日二。一方有木香、苁蓉、白蒺藜、

【《圣济》千金散】治热痰壅盛,胸膈不利。

半夏(姜汁制)蛤粉(各半两)甘草凝水石(三钱,)

上共末,水下三钱,空心服,以利为度。一方有羌活。

肺虚阴涸,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以结而成痰,是不可以辛散,不可以燥夺。清之则气自化,润之则痰自消。

【杏仁煎】治燥痰在肺中,上气咳嗽,或心胸烦热。

杏仁(去皮尖,三两)生姜汁白蜜饴糖(各一两半)桑皮贝母木通(各一两二钱半)紫菀五味(各一两)

上锉碎,用水三升,熬至半升,去滓,入前杏仁等四味,再熬成膏,每服一匕,含化。

一方有款冬、知母。一方有生地汁、紫苏子。

【节斋化痰丸】治郁痰、老痰、胶固稠粘,难于咯唾。

天门冬片芩(酒炒)栝蒌仁橘红海石粉(各一两半)香附(盐水炒)芒硝桔梗连翘(各五钱)青黛(二钱)

上为末,炼白蜜入姜汁少许,和丸樱桃大,细嚼一丸,清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