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炮
我朝以武功定天下,师武臣力远驾历代,火器之利自古所无。天聪四年,备御祝世荫从征大凌河,进红衣炮法,奉命监造。明年春工成。十月,攻明于子章台,用是炮击破之,汉人闻风丧胆。自是军行必载红衣大将军以从,赐号曰天佑助威大将军。世荫累官工部承政。国初定开科取士之制,亦世荫奏(本传)。
○鸣炮集众
顺治十年十一月,兵部奏称:前在盛京遇有紧急,则鸣鼓以集众。及入北京,因城市辽阔,命设炮于煤山以为信。今太平日久,无所用之,但或有急诏王大臣会议之事,无凭集众。乃命于白塔九门各设炮五座,遇有应集众者,白塔先鸣炮,九门俱应之。御前大臣侍卫等入直所,不入直者与八旗堂官俱分地集众。议政亲王以下贝子以上,领人集午门外。不预议政王以下公以上,屯于本固山集众之所。其白塔鸣炮,或奉谕旨遣员,或部臣持金牌以往,牌书鸣炮字样。此牌平时藏禁中,如有急不及报闻,则各于有急之处鸣炮,闻炮声则各门俱应之(
通志引
实录)。
○口外养牧马牛羊
康熙四十四年闰四月,上谕扈从大臣马齐、张玉书、陈廷敬曰:宋、明时议马政,皆无善策。今口外马厂孳生已及十万、牛六万、羊二十万,若将此马与牛羊入内地牧养,日费万金不足。口外水草肥美,不费丝毫之饷,而马畜自然孳息,因定额以马十万、牛六万、羊二十一万为限。向年疫气行,蒙古马畜多有倒毙,而官厂同在一处,毫无伤损。前巡行塞外时,见牲畜弥满山谷,历行七八日,犹络绎不绝。
○驿递加急
文书紧急者向例驿递,日行六百里。近因军营羽书有八百里加紧者,经过邮站,划定时刻,处分极严。元时呼快行役曰贵,由赤官试之,限三时行一百八十里,以先到者为上。初试时,监临官封记其发,以一绳拦定,俟齐立去绳令走。或自河西务至内中上都,或自泥河至内中直至御前,头名赏银一定,第二缎表里四。明季李道夫(王才)抚淮时,有兵顾姓,一日可行千里。
○生员殉难加恤
生员殉难,无加恤旧例。康熙十二年,范承谟尽节,同时殉难五十三人,中有生员嵇永仁、王龙光,皆追赠国子监助教。儒士沈天成赠国子监学正(系康熙四十七年追赠)。按康熙十七年,浙江巡抚陈秉直因游击魏万侯之子魏栋系生员,与父同殉难,部议魏栋赠国子监助教。
○彭子篯论滇事
汪钝翁作
彭子篯传云:公诣洪文襄论滇事曰:「以兵攻贼,不如以贼攻贼;以王师攻贼。不如以土兵攻贼。」文襄用土兵屡败贼。又曰:「贼有难破者三,而有可擒者四。山路险隘,徒步单行,鱼贯而进,不能长驱逞志,难破一也。贼赤足登山如飞,蒙首掩目,转悬厓如履平地,出没草间如蜥蜴,猿猴逊其狷捷,难破二也。贼行不由正路,或披荆棘,或履巉岩,或由河沙水石沟,不可踪迹,难破三也。然其党不过馀数千人,可擒一也。我军已据贼巢,贼粮将尽,不能持久,可擒二也。处处关隘设险防范无外溃,可擒三也。此贼一日不得,官军一日不撤,可擒四也。」
○俞大猷论海患
俞大猷曰:沿海安可避四面飓风者二十三处,避两面者十八处。奸舡虽泯不畏死,而疾风怒涛,亦必择善而泊。宜饬巡海舟将,不必以擒贼为功,惟密侦其巢穴,即以大师捣之。又奸舡必资食粮,伺略米商,所得几何,皆恃鱼舟私载肉米与之交易。且日需淡水,须登陆汲,当责成滨海州县鱼舟,只许单桅平底朝出暮归,不许经月不返。凡海船取井泉之处,可湮者湮之;不可湮者,土著之民十家轮守。此二事,实心行之,可杜海患。
○以围猎练兵
岳将军行围疏云:兵丁行走步趋率多软弱,盖平日宴安不习勤劳之故。臣拟冬三月农功毕后,于成都附郭依傍山阜之地,不过百馀里,前往围猎,亲加训练。教以分合进退之方,安营住宿之道,俾马兵驰骋行间,娴其骑射,步卒奔走原野,练其足力。如此勤习,岁行三次,则兵丁习劳苦,自加精悍。
○练兵者领兵
使船即用造船之人,则不窃工料,而且知爱惜。领兵即用练兵之人,则用心而亦相识认。
○萧何定律
魏文侯师李悝着
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以律始于盗贼也。萧何以约法三章不足御奸,定律令,除参夷连坐之法,增部主见知之条。于李悝六篇外又增事律、擅兴、厩户三篇,合为九篇。后叔孙通益
傍章十八篇(律之名始于萧何)。
○汉律
汉时有张汤
越宫律二十八篇,赵禹
朝律六篇(即张斐所称
朝会正见律)。汉时决事,集为
令甲三百馀篇(如今之成案汇集者。令甲者以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颜师古曰:若今之第一篇第二篇耳)。陈忠上
决事比三十三条,决比辞讼事也。应劭撰
具律本章句
尚书旧事
廷尉版令
决事比例
司徒都目
五曹诏书及
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
崇文书目有
春秋决事比,即献帝时应劭所上董仲舒
春秋断狱也。马贵与讥其缘饰淫刑。
晋志言汉哀帝时,王嘉除先帝旧穿令断律凡百馀事,言改除其穿凿之律令也。
○五刑
自隋以前,死刑有五,曰磬绞斩枭裂。而流徒之刑鞭笞兼用,数皆逾百。至隋,始定为笞刑有五自十至于五十,杖刑有五自六十至于百,徒刑有五自一年至于三年,流刑有三自千里至于三千里。死刑有二,曰绞曰斩。此笞杖徒流死后世五刑之始也,殆不可易矣(郑康成云:悬缢杀之曰磬,如赐帛也)。
○唐之刑书
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级也,格者百官有司常行之事也,式者其各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其有违悖于三者及为恶而入于罪者,则一断之于律。
○唐律
唐律初因隋旧,有十二篇:一曰名例,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七曰盗贼,八曰门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断狱。此唐高祖入京师约法十二条也,后诏裴寂更撰律令。太宗诏长孙无忌、房玄龄复定旧令,增损隋律,降大辟为流者九十二条,降流为徒者七十一条。修
《唐律疏义》三十卷,赵绰着
《金科易览》三卷。高宗时,增损格敕,其曹司常务曰留司格,颁之天下曰散分格。武后时有垂拱格,玄宗时有开元格,宪宗有开元格后敕,文宗有太和格,又有开成详定格。宣宗以刑律分类为门(此分门之始),而附以格敕为大中刑律统类。
○宋律
宋初因唐律令格式之制,至神宗以律不足以周事情,凡律所不载,一断以敕,乃更其目曰敕令格式,而律恒存乎敕之外。宋徽宗崇宁元年,臣僚言三省六曹所守者法律,法所不载然后用例。今类引例而破法,此何理哉。请取前后所定例分类编纂,与法妨者悉去之。按律者,历代相传之典例者,一时风尚之宜,律所不载,用例可也。既有成律,何以例为。宋窦仪修
刑统三十卷、
元丰断例二十卷。叶适
国本论云:今世用刑,比汉、唐为轻,比三代为重。夫山泽之产,三代虽不以与民,亦不禁民以自利。均田轻税,民无为生之苦。其狼戾不逊,以身犯法者,乃刑诛之。今世之民,自犯法者,其实无几,而坐盐茶榷酤及田役赋税之不齐,饥寒以陷于罪者,十分居其六七矣。故曰比三代之刑为重也。盖民之为非,多因于饥寒,而饥寒之由至不齐耳。
○元律
元世祖定天下之刑律,笞杖罪既定,曰:「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自是笞五十者止四十七,杖一百十者止一百七。天下死囚定谳亦不加刑,老死于囹圄。故七八十年间,老稚有不见斩戮者。大约元之法,其初得在仁厚,其后失在缓弛而不知检也。元有
国朝典章十五卷。
○明律
明洪武六年,命刘惟谦等定律,一准于唐之旧,共六百有六条。后又分合损益,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类,析十八篇为二十九,约六百六条为四百六十。析户婚为户役婚姻,析斗讼为斗殴诉讼。厩库一也,析厩牧于兵,仓库于户。职制一也,析公式于吏,受赃于刑。名例旧五十七条,约存十五。贼盗旧五十三条,约存二十八。名沿于唐,而规模迥别。
○名例律
名例律即李悝第六篇具法也。魏改汉具律为刑名第一,晋于刑名中分法例律,北齐并刑名名法例为名例,冠于篇首。
○颂系
颂系不竟入狱也。颂与容通,在京为若卢狱,在外系也。
○底剭
底剭即屋诛,商鞅造参夷之法,夷其三族也。
○肉刑
肉刑不详所自,要非圣人之刑。有虞之世,四罪而天下咸服。当时极恶大狱,莫过四凶,不过如此,下此者岂反有剥肤断体之事?宋儒解五刑,乃以苗民五虐之刑实之何耶?
○刑法之滥
田山姜
白云司引议一则云:古者明刑弼教之衰,而刑至于不胜用,往往断死于前,触禁于后。司刑者复以私意行之,窭人之属寡营戴盆,千金之子避嫌抵璧。内没成心则执此规彼,概操一切之法;外狃故牍则便袭惮更,莫开一面之网。或矜智巧以为聪明,或持姑息以惠奸宄。上则视堂官之趋向,而轻重其手;下则惑胥吏之浮言,而二三其见。甚见分牒便了,而不察事情之曲折;立判称捷,而不知讼端之原委。出入颠倒,与吏为奸。饥寒瘐死,沉滞不问。犯者既已服辜,必令妄及平民,以为株求之计。罪人不必流决,必令广攀富户,以为贿嘱之端。囹圄桁杨之间,白日暗而无光,长夜漫而弗旦,岂不大可叹哉!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强词夺理,斩以一钱,张乖厓岂能无罪。谳词勘语层出,然后出律,即是情理有不明不足之处。
○阿鲁图论刑官
元阿鲁图议除一人为刑部尚书,或云此人柔软,非刑部所宜。阿鲁图曰:「选侩子耶?若选侩子,须用强壮人。尚书详谳刑狱,不枉人坏法,即是好官,何用强壮者为!」
○殛非杀
朱子语类:殛非杀也。殛于羽山,令死贬所也。
○议狱
元李简
学易记云:议狱议其入中之出,缓死缓其死中之生。至元恶大憝,不在是典。四凶无议法,少正卯无缓理。
○政论
旧唐书?王志愔传对客曰: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政论一通,置诸坐侧。其大抵云:为国者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者也。然则称严者不必逾条越制,凝纲重罚,在于施筼括以矫枉,用平典以禁非。刑故有常,罚轻无舍。人不易犯,防之难越救也。但人慢吏浊,伪积赃深。而曰以宽理之,可以无过。何异乎命王良御駻,舍御策于奔踶;请俞跗攻疾,停药石于肤腠。适见秋驾转逸,膏肓更深,人医仆夫,何功之有?又谓仆曰:成法而变,唯帝王之命欤?对曰:何为其然也。昔汉武帝甥昭平君杀人,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论,左右为言。武帝垂涕叹曰:法令者,先王之所造也。用亲故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人!乃可其奏。近代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仆射杨素奏言:陛下爱子,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是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法!卒不许。此是帝王操法,协于礼经不变之义。况于秋官典职,司寇肃事,而可变动者乎!
○琵琶骨
刘熙
释名:髀,卑也,在下称也。
礼记带下母厌髀,上母厌胁。则髀在带下明甚。
东医宝鉴云:膝上曰髀,膝上骨曰髀骨。至髀骨之为琵琶骨,见于书者,
北齐书显祖杀薛嫔,支解其尸,弄其髀为琵琶。又张舜民
画墁录云:太祖招军,要琵琶腿车轴身。则琵琶骨在股膝之间,不在脊背左右也。
○刑具
夹棍始于宋理宗时,以木索并施,夹两股间,名曰夹帮。又竖坚木交辫两股,令狱卒跳跃于上,谓之超棍。观跳跃之状,则压杠之滥觞也。三木,桎梏共手也。共手两手共一本,俗名手杻。桎一手各一木。梏足械,一足各一木也。校枷也,荷校灭耳是也,不在三木之内。然范滂注
易,谓头手足被枷杻曰三木。古之刑在项曰钳,今之炼锁。在足曰祇,今之镣。钳即钻也,镣即梏也。金章宗定镣连环重三斤
通雅曰:镣以木为之,穿一足。
庄子:罪、交臂历指。
国语:次用钻笮。即拶也,又作亻替。指今讹拶。剾刀音欧,刑人之刀也。汉虞诩曰:宁伏剾刀。反接,汉樊哙受诏反接,谓反缚两手于背面。缚谓但缚手于颈,止见其面耳。
○梁统
苏东坡谓:东汉梁统上言,高、惠、文、景以重法而兴,哀、平以轻法而衰。当时不从其议。此如人少年时,不节酒色而安,及老虽节而病,便谓酒色可延年可乎?统为东京名臣,一出此言,获罪于天,其子松、栋皆死非命,冀卒灭族。戒哉疏而不漏。
○立法贵乎人晓
赵冬曦言:立法贵乎下人尽晓,不必饰其文义,简其科条。请直书其罪,毋假文饰。凡以其准加减比附量等字皆勿用,使愚夫愚妇闻之即悟。此切中唐、宋律令之弊,观于「得免所因之罪」一句,致司马光、王安石、吕公着、韩维、钱公辅辈章疏叠辩聚讼经年而不定可知矣。
○大小三法司
今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衙门,而刑曹郎官及御史寺丞会审,又谓之小三法司,亦有所本。
云麓漫抄云:唐三司使有三焉,凡鞫狱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为三司使。中叶以后有三司使,总户部盐铁度支。皇太子监国,则詹事府左右庶子号大三司使。又
南部新书载大历十四年,敕御史中丞董晋、中书舍人薛播、给事中刘乃宜充三司使,仍取右金吾将军厅一所充使院,并西朝堂置幕屋收词讼。建中二年停,后不常置。有大狱,则命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充,谓之大三司使。次又以刑部员外郎、御史、大理寺官为之,谓之小三司使。皆事毕日罢。今之称大小三法司,盖亦有自。
○刺血辨父子
洗冤录刺血一条,辨父子骨肉之真伪,六朝时已有行者。豫章王综列传: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者即为父子。按
洗冤录系宋人所撰,未可尽信。
○簿尉受杖
杜诗「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韩诗「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牧之诗「参军与簿尉,尘土惊劻勷,一语不中治,鞭笞身满疮」。隋文帝以所在官属不敬惮其上,开皇十七年三月诏诸司论属官罪有律轻律重者,听于律外斟酌决杖。于是上下相驱,迭行捶楚。唐犹沿隋旧也。
○董仲舒断狱
董江都,汉之醇儒,朝廷有疑义,遣使者访问。时有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儿乙,养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己子,
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又一事:甲有子乙,不能养,乞养于丙。乙长大,皆丙成育。甲因酒责乙:「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忿,告于官。仲舒曰:「甲生乙,不能育,以乞丙,于义绝矣。虽杖甲,不应坐。」夫拾儿路旁,断以容隐之律,倘子犯叛逆,亦并骈诛乎?加杖所生,附以不坐之条,倘父殴子毙,亦以义绝抵罪乎?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世所传仲舒
春秋断狱一书,必系伪作。
○比罪
尚书是正?吕刑篇曰:律之所定有限,人之所犯无穷。上比罪一段,今之用律,有比照科罪者,此其滥觞也矣。
○考竟瘐死
考竟,
释名狱死也。谓考得其情,竟其罪而死也。见
三国?华佗传。瘐死,囚徒病死也。
宣帝纪瘐死狱中。苏林曰:瘐,病也。囚徒病,律名为瘐。师古瘐或作愈,又与瘐同。
○奇请他比
奇请他比,成帝河平中诏曰:奇请他比,日以益兹。师古曰:奇请,谓常文之外,主者别有所请以定罪。他比,谓引他类以比附之。奇,居宜反,皆不援正律而别引他条,以重其罪。
○八分书
朱子门人问:「王介甫谓律是八分书,何故?」朱子曰:「律是
刑统,此书甚好,是历代所有传袭下来,至周世宗命窦仪注解,名曰
刑统,即律也。今世却不用,只用敕令。大概敕令之法,皆重于
刑统,与古法相近,故曰八分书。」据此则律文中之分行小注,乃窦仪所解。宋时虽用敕令,而律之原文则仍其旧,初无损益。直至明洪武重修,始有分合,非古书面目矣。
○刑官
有虞曰士,夏曰大理,周曰司寇。秦制廷尉,景帝更名大理,武帝复名廷尉,哀帝复名大理,后汉复名廷尉。盖汉无司寇,故廷尉为重。有正有监有平,谓之廷尉三官。魏、晋以下殆未考。隋名大理寺,唐、宋因之。唐有大理寺卿少卿,参刑狱而上之刑部。宋刑部以郎中二人分掌二厅,左译覆,右叙雪。大理寺分二厅,左断刑,右治狱。明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法司,有大狱则公断之。
○刘德威论刑网
唐太宗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来刑网稍密,何也?」对曰:「是在主上,不由臣下。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向之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所以吏各自顾,竞执深文,皆畏罪所致。」见
大唐新语。
○唐律集大成
魏文侯师李悝,采诸国刑典着
法经六篇。汉萧何加以三篇,通号
九章。曹魏刘劭衍汉律为十八篇,晋贾充参魏律为二十篇。唐长孙无忌等取汉、魏、晋三家,择可行者定为十二篇。大概皆以
九章为中,历代之律至唐,可谓集大成矣。
○明刀锯之烈
明永乐间刀锯之滥,御史陈瑛实导臾之。而瑛旋罪诛。浙江臬臣周新以名宦戮,则纪纲之谗也,纲卒不免。黄淮、杨溥以贤臣系,则高煦之谮也,煦寻亦亡。岂不尔受,既其汝迁,诗人所云,良可畏矣。洪武元年诏:凡有旨过于嫉恶,乃用籍没及凌迟之刑,法司再三执奏,至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永为定例。见郑端简
今言。然在位三十一年中,诛锄杀戮,颇及无辜,执奏之制,竟不举行何也?
○恤刑之典
恤刑之典,五年一举。明成化以后,事例最重,公举年深正郎有清望者应是选,出则与抚按礼仪皆敌体。凡有所开释,立剖长枷,以待上命释放。爰书一出,抚按不得挠其权。嘉隆间尚然。万历以后,有以副郎充者,抚按亦渐有驳正。再后至以新进主事充,外吏亦与抗礼,故西曹郎多不愿得此差。
○宦官司刑
有明朝审之制,始终不善。初以吏部尚书主笔,已属不类,犹谓冢宰六曹之长,可以兼摄。至后来必遣一大榼莅之,巍然正坐,而部臣反左右侍,成何体制。此事一坏于成化十七年,再坏于正统六年。至末季,东厂司刑,西曹束手观望而已。
○秋审朝审
秋审朝审,近制皆于八月内举行。康熙辛未十月初三日,法司传九卿议朝审。尚书王士祯言是日为太后万寿圣节,力言而罢。
○赦
诸葛公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匡衡、吴汉皆不愿有赦。」刘先主言:「吾周旋陈元方,每见启陈治乱之道甚悉,曾不悟语赦。若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唐太宗曰:「古语有之,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赦再赦,善人喑哑。夫养稂莠,害嘉谷,赦有罪,贼下民。朕即位以来,不欲数赦。」
○
盐铁论论刑
盐铁论:天贱冬而贵春,申阳而屈阴。故王者背阴向阳,前德后刑。
○朱熹王守仁理刑
朱子帅潭,得赵丞相密报,已立嘉王。阅过藏简袖中,秘其事,竟入狱取重囚十八人,立斩之。未几而登极赦至。此事与孔子七日诛少正卯同一手段,稍迟则不及诛矣。王阳明先生为刑部主事,决囚南畿。有陈指挥杀十八人系狱,贿当道,成疑狱,十岁不决,待赦即出。先生至,首命诛之。巡按诸台皆为力请不可。陈临刑大呼曰:「死必不相舍!」先生笑曰:「吾即不杀尔,十八人之魂亦不舍尔。」既斩,市人无不称快。居法司,不可不彻此理。
○朱嘉论轻刑
朱子尝言:今人轻刑,只见犯人可悯,不知被伤者尤可念。如劫盗杀人,人尚求其生,殊不念死者之无辜。是为盗贼计,不为良人计也。若饥荒窃盗之类,可以情原。或以妻杀夫,以族子杀族父,以地客杀地主,有司从流宥之法。夫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虽二帝三王不能为治,况系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三纲之重,非凡人可比者乎?诸有涉于人伦风化之本者,有司不以经术义理裁之,而世儒之鄙论,异端之邪说,俗吏之私计,行乎其间,则天理民彝,必至泯灭。其说切中时弊,宜博采经史及古今贤哲议论,有关教化刑罚者,聚为一书,以教学古入官之士,及执法治民之官,使略知先王敕典敷教制刑明辟之本意。
○张栻论狱不平说
张南轩云:狱不平者有数说。官吏贿狱不足论,或矜智巧以为聪明,持姑息以惠奸慝。上则视大官之趋向,而重轻其手;下则惑吏胥之浮言,而二三其心。不尽其情,而一以威怵之;不原其初,而一以法绳之。如是则不平者多矣。
○弃亲之任
雍正三年四月,上谕:部议董玘准其终养,俟亲终服满之日,来京候补。此语甚谬。为人子者闻之,将何以为情。似此不仁之语,朕不忍阅,着发还。圣人恺恻慈爱之意,阅之令人心惊泪落,弼教之意深矣,乃
大清律例中弃亲之任例内一条,至今未改。
○刘大山论官吏之恶
刘大山
则哀矜而勿喜制义,选家多赞之。其原本末二段,于刻稿时删去,文体不佳,而所言关于世教,刑官不可不戒也。附录于此:夫孝弟衰于贵人,而独苛求于庶姓;礼义隳于豪室,而偏责备于平民。士求者末吏也,功名之念重,则民之念轻;揣摩迎合之意专,则恺恻慈祥之意泯。交游广而法因情屈,反隐纵夫大奸;嗜欲多而利令智昏,翻保全夫墨吏。手愈滑而天良尽丧,技愈工而廉耻俱亡。根本一差,万事瓦裂。子之学道有年,固断断不至是,更或随声画诺,袖手旁观。心实不然,而惧伤和于寮寀;退有后议,而偏面从夫上官。遇廷争则钳口不言,罗谴责则引身潜避。不啻秦人之视越,惟思全躯而保妻。尔俸尔禄,国家亦安用此不关痒痛之人哉!子也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一矜一喜,而民之死生,政之得失,身家之祸福,子孙之绝续系焉。可不慎欤!
○崔实政论
崔实
政论曰: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以刑罚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藏冰
每岁冬至前,工部发银差官伐冰收藏,以供内廷行幸祭祀取用,并颁给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官按品支领。康熙十三年,停给臣工。紫禁城内冰窖五座,内通州冰一窖,四千五百四十三块。京河冰四窖,各五千二百一十块。景山冰窖六座,内通州冰三窖,每窖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块(康熙三十六年,三窖减冰四千块)。京河冰三窖,每窖一万二千八百块。德胜门外冰窖三座(原系八座,康熙五十年减去五座),每窖一万九千九十二块。每年过腊八日则藏冰,于夜半凿取。
○大木
神木厂所积大木,多永乐时旧物。木各有名,刻字为记。其最大者曰樟匾头,又曰张点头,围径二丈馀。又王二姊、嫌河窄、混江龙等名,朽烂弃掷,对面人立,尚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