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皇朝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编全文在线阅读

《皇朝经世文编》卷七十兵政一兵制上

关灯直达底部

议兵

姚鼐

兵民分。虽有圣人不能使之复合者。势也。今有人焉。命其子弟。入则挟筴操管而学书。出则量庾籔。权轻重。度长短。持算而营什一之利。其子弟必无一能矣。今君国子民者。佹而使耕稼之农。听号令。习击刺。舍田里安居。而履锋镝。而轻死亡之难。其病于众庶而伤于国也亦明矣。目不两视。耳不两听。手左右画则乖。足跂立则先疲。兵农两为。战则速败。而田野为芜莱。国何赖此哉。然古王者兵。未始不出于农。何也。古之时。征伐之事固少。一旦战而用其众也。至于万人则为多矣。日行三十里而舍。战陈必以礼节焉。择素教之人。而使进退止伐于疆场之交。不啻为揖让俯仰于庭户之内也。夫何为不可。后世不然。动以百万之师。决胜于呼吸之顷。屠灭之惨。川谷流膏血。军旅数动。则士长齿槁馘于营幕之中。当此之时。士卒知战而已。居则暴弃。而与人若不同类。固不可使伏居井里。而民苟非习于兵者。亦不可使之复为兵矣。昔者汤之伐桀也。民则曰舍我穑事。汤至仁也。以民为兵。不免于怨。若后世之兵。善抚循之。或踊跃以从戎事。岂将能贤于汤武哉。兵与民分之故也。昔者管仲用齐。欲以兵服诸侯。管仲知先王兵民为一之制。不可以决战。故参其国。伍其鄙。国中士之乡十五。五乡为一军。参其国。故三军以方行天下。伍其鄙。故野有五属。五属皆农夫而已。国则为军。鄙则为农。虽不尽若唐宋以后之制。而兵民之分自是始。故齐之伯天下者。兵习战而农不劳。是故管子天下才也。谓兵不可扰农。亦不可尽一国而为兵。定以三万人。教以军令。使之足用。是故兵必习战农必习耕。兵不习战农不习耕。虽多不如其寡已。呜呼。后之为兵者。何异于管子也。兵额多而不尽可战。又不欲养兵而逸之。使之不习战而习于百役。自明以来。运粮之丁。其始兵也。而卒不能持一梃。以与怯夫为。然以代民转输之苦。尚有说也。今之营伍。有战兵。有守兵。不习知战守之事。顾使之杂为捕伺盗贼。诘私贩娼妓赌博之任无不与。是直有司事耳。使兵足任之。而有司不能。何以为有司。况兵藉是名而恐喝取财。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夫兵农惟不欲兼也。故使之专于为兵。今之纷纷而呼于市。而谁何于道路者。夫岂非兼任也。则又不若使为农之为愈也。

府兵论

吕星垣

祖宗之制。一变不可复。兵农之势。一分不可合。莫如唐府兵。始罢府兵者。张说也。继之用边材者。李林甫也。府兵散乃用边材。而唐天下一乱于边帅。终失于藩镇。故曰亡唐者。张说也。三代下合古寓兵于农之道。惟府兵。其制创于太宗贞观十一年。太宗更事多。虑患远。躬擐甲。百战以定太平。乃稽古帝王之规。立子孙长久之计。制府兵。所以收天下之权于一人。散天下之谋于十道者。有乘机制其长策之势。天下甫定。百姓虽欲休息。尚习于战之利。其视征戍役作。胜于归农。车辚驷铁之风。勃乎可用。果乘机立制。百姓当率于祖父。而不怨于子孙。此惟开国之君制之也。故唐初立十二军。天下平。罢之。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即谋十道之守御。十一年。更命统军别将。为折冲果毅都尉。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皆隶诸卫及东宫六率。凡上府兵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每人兵甲粮装各有数。输库。给其征行。二十为兵。六十免。能骑射为越骑。余为步兵。每季冬。折冲都尉帅以教战。当给马者。官与直。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远近疏数。皆一月而更。太宗之制此者。籍藏卫府。伍散田亩。枭雄不能盗弄之。又使百姓进有爵赏斧钺之恩威。退有父母妻子田闾之系恋。可与动。可与静。故乘机立制。传之子孙。今夫罢府兵者张说。所以罢之者。实唐之子孙自坏其立法之意。说不能陈府兵之所以敝。而竟罢之耳。唐自显德五年后。度海远戍远征者。官不纪录。其没于王事者不省。不复如太宗时吊祭追赠回授子弟。又州县官发兵。壮富者赇免。弱贫者胁行。既行而其家充色如故。故始发即逃。不则自残。其到所。幸有勋级。又苦攘夺。此府兵所以敝也。至元宗开元十年。按缘边兵籍。有六十余万。果尽反其敝政。可得胜兵六十余万。乃元完遣张说巡边。说奏罢二十万人。说又以诸府卫兵不免色役。多半贫弱逃亡。奏请募宿卫兵十三万。于是兵农之势分。祖宗之制变。府兵遂亡。说其承元宗旨欤。抑自出其议也。迄安史之乱。临用兵。乃召募之。而一聚不得散。重外外叛。重内内篡。方镇连纵横之势。宦官决废立之策。而唐遂以亡。昔德宗贞元二年。亦尝与李泌议复府兵矣。泌言始立府兵。更代不爽。后因高宗使刘仁轨镇洮河以图吐蕃。始久戍不代。及边将慕牛僊客以积财得宰相。遂令戍卒等。以所赍绘帛寄库。利其死而没入之。于是生往生返者少矣。然卒少叛者。故当复也。德宗深然之。遂置十六卫上将军。曰左右卫。曰骁卫。曰武卫。曰威卫。曰领军。曰金吾。曰监门。曰千牛。每各置左右。故十六卫。每卫有上将军大将军将军。自左右卫至领军。掌宫禁宿卫。金吾掌宫中京城巡警。监门掌诸门禁卫。千牛掌侍卫。立帅布令。非不整齐。而府兵卒不得复。去太宗开国之初久矣。又前承朱泚李怀光之乱。民皆厌兵。又显德诸弊政。不得荡洗。民不慕兵。民既不慕。且复厌之。而苟猝然发之。将有陈胜吴广事。故机一失而制不得立。子孙既不率其祖宗。祖宗有治法无治人。即亦不能庇其子孙。后世见唐季衰敝。共晓然于罢府兵致之。府兵既罢不可复。不得已出于召慕。遂谓召募胜府兵者非也。韩昌黎策淮西事状曰。征兵满万。不如召募数千。后人因以召募为胜策。不知昌黎所谓召募者。正得府兵之意耳。吴少诚因蔡地。用蔡人。听其便宜自战。人尽其才。有其利。故举三州之众。抗天下之兵四年。其民知少诚。不知朝廷。正为战守其乡里。是少诚本窃府兵之意用之。昌黎即夺其长。制其短耳。非曰战以召募。戍亦以召募也。昔田承嗣镇魏博。选募六州骁勇五千为牙军。牙军骄横。辄自立帅。史宪诚以下。皆制命其手。迨罗绍威不能制。乃结朱全忠族之。而天雄牙将史仁遇遂起倡乱。是又召募不如府兵之明验。果召募。必用府兵立法之意。有断然无疑者。唐府兵既废。虽德宗李泌不能复之。晚而得杜牧为罪言。为原十六卫。谓贞观至开元百三十年。被太宗之泽。忽从愚儒。败天下之大计。杜牧其晓然于唐所以亡者乎。惜于乘机收权。一罢不可复之理势未及也。故论之。

唐府兵论

秦蕙田

三代以下之兵制。未有如府兵之善者也。以二府统十二军。以十二军统天下之十道六百三十四府。中外相制。上下相维。势如臂指。其利一。士无失业。可以省养兵之费。其利二。兵有定籍。可以省召募之烦。其利三。无事则散耕。有事则听调。三代寓兵于农。而府兵则寓农于兵。夫寓农于兵。是兵农虽分犹不分也。其利四。调发之时。更代番休。使天下无长征久戍之兵。而民力不困。其利五。兵兴则命将。兵罢则将归。使将帅不得有其兵。其利六。兵不精者罪其折冲。甚则罪其刺史。责成既专。则士皆素练。其利七。兵皆土着。安居田亩。顾恋宗族。人自战。家自守。无逃亡转徙之患。其利八。府兵之中。有番上宿卫者。则天下之兵。皆天子之兵也。故天子无需乎禁兵。而长上者不过百骑。其利九。防边屯戍。不过以备府兵之不及而已。故亦不专恃边兵。而屯戍不过军镇守捉。安得有尾大不掉之患。其利十。自府兵坏而方镇盛。元宗之西幸。德代之播迁。所藉以兴复者。皆方镇力也。能禁方镇之不强盛而逆命乎。方镇既盛。而天子之所恃以自卫者。已无兵矣。能不增置禁军。而建立羽林龙武神策神武之纷纷乎。是府兵既废之后。方镇禁军。二者皆有不得不盛之势。而其为害也亦最大。方镇之盛也。甲兵险要。财赋人民。皆捐以委之。而悍帅得挟兵权以天子。禁军之盛也。藏奸民。蓄逋逃。无胜兵而存空籍。又诸军皆以宦官主之。而中人得挟兵权以制天子。僖宗以后。方镇与宦官。相为仇。天子袒中人则召外衅。袒藩镇则启内衅。于是祸乱之起。皆天子当之。推其原。则皆废府兵之故也。说者谓一坏于张说之立骑。再坏于鱼朝恩之专神策。此非探本之论也。府兵之法。则诚善矣。而法必须人以守之。训练无法。简阅不精。则府兵弊。弊故不得不改。盖府兵耕战之兵也。骑召募之兵也。耕战之兵废。则召募之兵起。府兵之坏。盖坏于天宝之怠荒。非骑之过也。

宋军制论

秦蕙田

宋军制能革唐方镇之弊。而不能复唐府卫之制。禁军厢军乡兵蕃兵。一皆出于召募。其立法之谬。盖沿唐人中叶之秕政。而又有甚焉者也。何则。唐内有禁军。外委方镇。当其势足以相制。则犹可并收其利。至宋乃尽收四方劲兵。列营京畿。又立为更戍。分遣禁旅。戍守边城。往来交错。旁午道路。于是无事而坐糜廪食。有事而莫与分忧。天下之大。皆天子自为战守也。但有唐之弊而并无唐之利矣。约而论之。亦有三变。其始当太祖太宗之世。法制尚明。威令犹肃。亦足为治。久之弊生。兵皆不可用。一变而为韩魏公之刺义勇。再变而为王介甫之保甲。二变而为童贯之增额矣。递变而递衰。皆因立法原未尽善。故自汉以来。战功之无足称。国势之弱。未有如宋者。范氏欧阳氏司马氏。及马贵与所论。召募之害。与廪给之患。可谓深切着明矣。后人可不鉴哉。

唐宋兵制得失论

王昶

从来治国者。莫急于治兵。君任良将。将驭精兵。有可强不可弱之气。然后国家久安长治。不当袭寓兵于农之迂谈以误国也。唐宋之主。皆百战而得天下。唐强失其所以为强。则偾乱而蹶。宋弱不振乎其所以弱。则疲苶以亡。说者谓唐之制。以府兵为最。将军统诸府。府有郎将。坊主圆主相统治。此制驭之善。宿卫者视地远近。为五番七番八番十番十二番之法。此戍役之善。二十而兵。六十而免。此休息之善。全府发则折冲以下皆行。不尽或果毅行。或别将行。此调发之善。军有坊置主一人以课农桑。此劝课之善。夫亦取其与周礼略有似焉。而不知唐兵之强不在此。愚常考太宗之置禁军也。择善射百人为二番。又选材力骁壮者置飞骑。试而取之也甚精。其十二道都尉。率五校兵马而训练之。步伐击刺。秩然有条。故横行天下而莫当也。开元初年废府兵。置骑各卫军。悉果敢而勇于战。所以高获车鼻。裴行俭斩泥孰匐。王孝杰破泥孰俟斤。此时兵号最强。李林甫停上下鱼书。童奴侍官习为翘木扛铁。禁军弛而各卫军皆坏。轧荦山得以拥二十万之众。一发莫支。后虽扑灭。而老兵悍卒。秉节钺以镇要地。聚财贿以养死士。黑云。落鴈。银枪。效节。感私恩而致其命。始也各卫弱而不足制藩镇。纥干冻雀。国遂以亡。故曰失其所以为强则蹶也。若宋之兵不然。开国之初。曹彬潘美。皆大将才。而未足以当一耶律体歌。宝元时韩琦庞籍皆名臣。而不能平西夏。兵本弱也。庆历初。禁军入籍者八十余万。王曙王继英尝言骄惰悍慢。率不可用。迨道君将童贯。而阙额至二十四万。金人直入。其谁能支之。南渡后兵半入于盗。半死于战。张之巡社。王庶之义士。一经见敌。靡有孑遗。自枢密院颁教阅之法而宿卫稍强。自左右翼亲自教战而外军亦少震。故大敌巨盗内外交讧。吴韩刘岳诸人犹能屹然壮东南半壁者此也。咸间招平民为兵。取充数以觊赏格。兵制极坏。惟江淮水军。布置渐密。其余无足取者。夫辽人二帐十二宫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万。善战能寒。金人兄弟子姓皆良将。部落保伍皆锐兵。元则外有秃鲁华诸军。内有四怯薛诸军。战胜攻取。电激风发。即西夏僻处银绥。而十二监军六班十部之设。其雄才亦有过人者。而宋以疲苶之兵当之。宜其始而纳币。继而拜表称臣。终至崖山之痛也。夫设兵之善莫如唐。三百余年四夷无敢弯弓南下者。驭将之善莫如宋。三百余年叛臣无敢称兵犯阙者。然开元以前。总管节度威震边关。诏书甫下。解职趋朝。不闻跋扈以抗王命。知唐末之乱非立法不善。而任人之不善也。论兵者舍宋取唐。知人以任将。任将以练兵。庶中外宴然。而国家有可强不可弱之势矣。

兵论上

顾栋高

欧阳公志尹师鲁。谓师鲁喜论兵。为燕息戍二篇。行于世。今观其息戍所论。乃欲藉丁民为兵。代戍卒以减边费耳。又为石曼卿作墓表。谓西方用兵。天子思曼卿。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呜呼。二人者。欧公皆深喜之。而曼卿籍兵。其事在康定元年。大抵汴宋士大夫多好为此论。皆虚慕唐世府兵与古者兵农合一之制。而不究其利害之实。厥后二十五年。为英宗治平元年。而韩魏公刺义勇。又七年。为神宗熙宁三年。而王安石以保甲。皆祖其遗意。欲合兵民为一。以省养兵之费。行之愈力。而其害愈甚。即欧公当日。亦第喜其议论之新奇。而不知其毒之中民匪细也。夫兵不用则冗而不练。为国者不严加搜阅。汰其老弱。简其精锐。徒欲藉乡里白丁以张虚数。此司马公所谓于民有世世之害。于国无分毫之利。欲求御敌而见敌辄走。欲资御盗而更为寇盗害。未有甚于斯者也。其与韩公论刺义勇。则曰。民一刺手背。则终身拘缀。或欲远出籴贱贩贵。经营生理。皆虑官中非时点集。不敢东西。又当差点之际。胥吏宁无乞觅。教阅之时。教头宁无敛掠。常时色役之外。更添一种科徭。且既籍之后。皆有常数。逃亡病死。须补缺额。是使陕西之民。世世子孙。常有三分之一为兵也。所谓于民有世世之害也。唐世府兵。皆有将军郎将折冲果毅以相统摄。军行进止。惟令是听。今乡兵所置军员节级。皆其乡党姻族。平日相与拊肩执袂饮博殴之人。平居聚集教阅。则亦有行陈旗鼓。关弓弩。坐作噪。一闻敌寇大入。莫不风声鹤唳。奔波迸散。其军员节级。将逃窜自救之不暇。岂有一人能为国家率士卒以待寇乎。此所谓于国无分毫之利者也。又曰。臣于康定庆历间。丁忧在陕。备见当日籍乡弓手事。自陕以西。号哭之声。弥天亘野。尽室逃避。官中絷其父母妻子。急加追捕。鬻卖田园以充购赏。既而刺面之后。人员教头。利其家富。百端诛剥。衣粮不足以自赡。须至取于私家。或至长戍在边。则更须千里供送。祖父财产。日销月铄。以至于尽。又平日所习惟农事。甲冑弩槊。虽日加教阅。不免生疏。性复戆愚。加之懦怯。临敌之际。得便即走。不惟自丧其身。兼更拽动大阵。官中知其无益。遂大加沙汰。放令归农。而惰游已久。不复肯劳稼穑。兼田产已空。更无归处。皆流落冻馁。不知所在。长老至今言之。犹长叹出涕。呜呼。此曼卿当日建议籍民得乡兵数十万者也。使欧公知其如此。岂有复为文章以表于后世乎。世之文士。悦纸上空言。抵掌论兵。幸不当事任则已。一当事任。则好行己见。糜烂其民。而耳食者流。犹指为庙算。如欧公犹且不免。况其下者乎。温公为仆射。乞罢保甲。则曰。乡村无赖子弟。乍涉城市。闻见纷华。自恃身为保丁。坐索本家供给。饮博游荡。习以成性。既家藏利兵。又身挟武艺。由是邀结党友。行攻。州县不能制。父兄不能禁。所以数年来年不甚饥。而盗贼纵横。入县镇。杀官吏。呜呼。乡兵欲以御盗。而且身为寇盗。又安所用之。如曼卿师鲁之徒皆自诩方剂。欲起汴宋痿弱之症。而司马公则亲见庸医之杀人。而揭其被害之象以告人者也。予故备着其语。附于欧阳表志之后。使后之读书者。毋为异论所惑焉。

兵论下

顾栋高

难者曰。若是。则古所谓团结乡兵以御寇者。不可用与。曰。此当因势而利导也。大乱之时。土寇窃发。民不得已。共相团聚。以保护乡里。而豪杰之士。因而用之。如元季浙东章溢胡深之徒。皆能以乡兵杀贼。然欲用以长征远御。则不能矣。故当日上功幕府辄不受。又如唐淮西用兵。昌黎云。征兵满万。不如召募数千。亦因当时与贼界连接处。民皆愿备衣粮自防。朝廷复假之威令。自能奋勇成军。贼平之后。仍使归农。未闻其拘执终身以为兵也。如虎矙人室。而其人设陷阱以待之。力不能杀虎。遂欲拘杀虎之人。编入之以为猎户。人情必不愿矣。且所谓召募者尤与籍民为兵不同。召募乃设重赏以购之。如虞诩设三科。募壮士必其人勇悍无赖。愿入伍者听。而其人不愿者不强也。若不论勇怯贫富。概抽三丁之一以为兵。则民之惊惶逃匿必矣。王者贵顺人情而用之。如唐淮西之用土人。汉朝歌之募壮士。皆其人踊跃趋赴。然后可共成功。岂烦拘苦囚禁。更刺其手背以防逃窜哉。曰。然则古者兵民合一非欤。曰。古者调发至少。一家从军。八家供之。大司马递征之法。王畿之内。凡七十征而役一周焉。春秋列国兵争。亦近在百里数百里之地。又师不逾时。至秦商鞅辟地日广。又往往倾国远出。势不得复力于农。其诱三晋之民耕于内。而使秦民战于外者。亦处兵民不得不分之势也。又况今日哉。世之谋国者。因时以制宜。复随地而立制。无执古以准今。无以一方偶效之法而施之天下。无以暂时可行之事而立为定制。则庶几其可矣。

养兵论

陈黄中

今日治军之法。在汰之使少。治之极严。厚其粮饷。重其赏罚。则养一兵得收一兵之用。否则养兵愈多。士苦常饥。度支不继。上下交困。虽有百万之师。无所用也。绿旗之兵。自沿边诸镇外。大约马一步九。其守步月饷。计月仅得银九钱有奇。一卒之家。约以三口计。是一口每日仅得银一分余耳。夫重赏始得勇夫。而薄饷必无强卒。故今之名隶伍符者。皆市井游惰。不克自存。计无复之。苟延岁月。始肯入伍。犹且逃亡告退者甚多。若其人稍有谋生之策。必不肯为。其中更有挂名册籍。规避差徭。别营他业以自给。而其技艺之不堪。又不待言矣。夫兵民既分以后。军伍之政不修。举农夫力耕之税。以供罢懦坐食之兵。糜费日滋。捍御无效。是兵适为耗国病民之一。不可不求所以善治之法也。夫召募之兵。自二十以上。至于衰老。不过四十余年。其足以披坚甲冒白刃者。不过二十年耳。而应募以后。即皆廪之终身。是一卒凡二十年无用。而俱仰食于官。以此推之。养兵百万。则是五十万可去。屯兵十年。则是五年为无益也。府兵之制。猝不可复矣。则养兵之法。亦当为之斟酌其善者而行之。如定募兵之制。二十以上则收。年过四十五。即复为民而除其籍。使其入伍之日。先知除籍之限。则除之无有怨心。且其精力。尚可别为谋生之计。此法行。而行伍无老弱之兵。军中收简练之实。然法不宜骤变。其现在营制。姑仍旧规。第使营中现兵。凡有事故。无另为募补。行之十年。而疲弱者可汰之使尽。因即以汰兵之费。倍加赡兵之需。则兵可日精矣。然庸人习于故常。必以为纷更军制。且坐少数十万之兵。必有行伍缺乏。此必不然。夫边方内地。凡堡寨村落。既有团练之士卒。各自成军。则守卫自不忧单弱。且所汰者。皆老弱无用之疲兵。存之适足糜财。汰之无关轻重。治军之要。必自此始。况以汰卒之粮。加精卒之饷。示 国家无铢黍利于其间。尤足为有勇知方之劝。至月饷既加。而搜简之法始可整肃。今外省督抚提镇之阅兵。务为姑息。都试之日。赏轻罚少。积习既久。当不足劝。罚不足惩。将懦卒骄。缓急难恃。阅兵之法。当列为差等。凡一队之中。勇怯能否。必有区别。故选锋为治兵要务。全才难得。贵舍短取长。斯人各自效。当令督抚提镇通饬偏裨。于本队中。人为试验。选其弓马出类。膂力兼人。有胆气。有智略。四事皆备。或三事兼擅者。定为第一等。四者之中。二事可取者。为第二等。一事可取。或一事麤可观者。为第三等。四事俱不足取。而年方强壮。勤于练习者。为第四等。其演习器械。苟有专长胜人。皆可备二等三等之选。并令开报。仍亲加阅视。律以教习条约。其赏一人重而必信。其罚一人严而必果。使裨士卒。凛凛焉惧吾不测之恩威。然后三军之士。赴汤蹈火。惟上所命。斯乃为节制之兵。而可收貔虎之用也夫。

阶级

储大文

宋司马温公尝札论阶级。曰。臣闻治军无礼。则威严不行。礼者。上下之分是也。唐自肃代以降。务行姑息之政。是以藩镇跋扈。威侮朝廷。士卒骄横。侵逼主帅。上凌下替。无复纲纪。以至五代。天下大乱。运祚迫蹙。生民途炭。祖宗受天景命。圣德聪明。知天下之乱。生于无礼也。乃立军前之制曰。一阶一级。全归伏事之仪。敢有违犯。至于死。于是上至都指挥使。下至押官长行。等差相承。粲然有。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敢不从。故能东征西伐。削平海内。为子孙建久大之业。至今百有余年。天下太平者。皆繇此道也。近岁以来。中外主兵臣僚。往往不识大体。好施小惠以盗虚名。军中有犯阶级者。务行宽贷。是致军校大率。不敢钤束长行。甘言悦色。曲加煦妪。以至懦怯兵官。亦为此态。遂使行伍之间。骄恣悖慢。寖不可制。上畏其下。尊制于卑。所谓上陵下替者。无过于此。臣闻圣王刑期于无刑。今宽贷犯阶级之人。虽活一人之命。殊不知军法不立。渐成陵替之风。则所系乃亿万人之命也。臣愚欲望陛下特降诏旨。申明阶级之法。戒中外主兵臣僚。令一遵祖宗之制。如敢有辄行宽贷。曲收众心者。严加罪罚。以儆其余。庶几纲纪复振。基绪永安。此在温公诸奏札中尤为深切。而韩魏公以虎长行武赟告谕本指挥关元。亦尝乞严军律。曰国家屯置师旅。众踰百万。一营只委将校数员。若钤制稍严。便即捃拾小过。于引见之际。唐突论诉。朝廷不以大体断之。两皆获罪。必恐此后兵率将校。渐废阶级之制。但务姑息以求无过。若一旦边境有急。使其亡躯命而赴汤火。必不能为陛下用也。此可与温公札互相发明。叶水心尝极论艺祖阶级之制。而以王安石欲废之为亡远识。且曰安石固不知。而不为安石者。又岂能知之哉。盖其感慨深矣。陈同甫乐府曰。感君元不识阶级。此第为士大夫雍容樽俎。忘贵贱之分者寓言之。而非所以施于军旅之间也。

阶级二

储大文

予既书韩魏公司马温公论阶级札。而复核范文正公执攻。尝以御史梁坚弹奏知庆州滕宗谅用官钱十六万数万贯不明。又有上言知渭州张亢骄僭。力乞根勘辨明。且曰如有乖越。臣甘同受贬黜。洎燕度勘讫。又上辨札曰。边上臣僚。见此深文。谓朝廷待将帅少恩。于支过公用钱内。搜求罪戾。欲陷边臣。且塞下州郡。风沙至恶。触目愁人。非公用丰浓。何以度日。岂同他处臣僚。优游安稳。坐享荣禄。陛下深居九重。当须察此物情。知其艰苦。岂可使狱吏为功。而劳臣抱怨。其副枢密也。尝以陕西路罢同解干耀等九州岛军公使钱一千八百贯文札请令依旧。曰今赡民兵一名。岁不下百贯。今减省得公用钱一千八百贯。只养得兵士一十八人。以一十八人之资。废十余郡之礼。是朝廷未思之甚也。况今来逐州使命之外。各有军营。每年春后。边兵歇泊。动经半年。军中人员。并无宴犒之具。虽条贯有旬设之名。逐州每月一次举行。军员各给钱一百文。已来官务薄酒二升。既无公用。更不赴筵。亦不张乐。岂朝廷宴享将校之意。州郡削弱。道路咨嗟。当全盛之时。岂宜如此。朝廷用武之际。于此一事。尤宜照管。上与魏公温公札并行不悖。盖必有文正公宽闳之识。而后可施魏公温公整齐之法也。

明季利弊论

魏裔介

治天下之道。固亦多端。大要在于定经制。正人心。厚风俗而已。然经制之要。莫先于取民有制。取民之制。在审天下各郡县地土之厚薄。而定其高下收获之多寡。而权其重轻丈尺之大小。而审其规则。如南方多种稻。而稻地有厚薄之不同。北方多种麦谷。而麦谷地亦有厚薄之不同。收获多寡。有大相悬绝者。尺丈大小。亦有迥然不同者。倘不详加察核而定之。生民之苦。何由苏乎。户分九则。明之制也。自明之末季。而已不可行矣。又况于今日乎。种马之弊。起于永乐之时。散马种于民间。而岁收其驹。名曰俵马。大为河北山东诸省之害。民之倾家产。鬻妻子者。不可胜计。至我 大清而革俵马。如解百姓之倒悬。然马既去矣。每县折银。至二千余两。此古所未有也。明季驿递之马。令民间喂养。又每驿设驴。其喂养马驴者。谓之马头驴头。而以驿丞司之。雇觅人夫。则有递运所司之。凡冲途州县。则令偏僻州县帮贴。然民间赔累至极。至我 大清而令官养官应。其收买草豆。不无派之民间。短予价值之弊。然百姓甘心而无怨。盖利其大矣。而小小有弊。不足计也。又如天下卫所。乃明朝蓄兵养马。武备军政也。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其卫所官长。皆以指挥使千百户为之。而统于京师之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同知佥事。皆以公侯伯为之。如有征讨。则设挂印总兵。用文臣参赞。调取各卫兵马。事平各归本卫所。法至善也。迨其后天下多事。乃以卫所之军为不足用。而召募民间之骁悍者以为兵。此辈多四方无籍之徒。主将得人。养之厚而驭之严。亦能有功。否则鼓噪逃窜。去而为盗。明之流贼。虽起于饥民。实由此辈蓦入其中。为之雄长。往往有弓马技艺。精熟过人者。李自成。张献忠。皆逃兵中渠魁。故官兵遇之而溃。如饥民乌合。虽百万亦不能战也。葛荣之寇。败于滏口。窦建德之众。败于虎牢。皆乌合也。安史之不易平者。正以其徒皆边陲劲旅耳。此数端者。或用旧法而弊。或变旧法而败。是以为天下者。在乎斟酌时事。变而通之以尽利。勿拘拘于胶柱鼓瑟之见。斯可以矫偏救弊。而不至于国事民生之大坏也。可不审哉。可不慎哉。

宋太祖欲令武臣读书论

魏世俨

夫为文臣者。广读书史。通古今治乱之道。佐天子以守卫社稷者也。为武臣者。犯霜露。蹈白刃。出万死于一生。奉君命以扞牧圉者也。是文武者各有所司。然守其一而不通其二。则不能无弊。文臣而不知武。则失于懦弱。武臣不知读书。则鄙野犯上。而不知礼法。而武臣之弊为尤甚。昔宋太祖欲令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其意可谓深远矣。今夫书者。载古先圣王之道。君臣之义。治天下之本。而上下等威。法律制度之所自出也。昏者读之。则可化以为明。鄙野者读之。则可化为有礼。夫明而后能通治道。有礼而后能久居其位。武臣性多犷悍。不识礼法。越制度。唐尉迟敬德。矜功争坐。至殴皇叔道宗于朝。太宗曲意赦之。此虽保全功臣之道。而未免失国法。周亚夫顾尚方取箸。景帝以其鞅鞅非少主臣。终以此杀之。此于法似正。而残害功臣之名不可居。然则国法与功臣。一举而两全者。莫过于武臣之读书也。此宋太祖之意至为深远也。吕蒙为将。孙权劝之学。曰。吾在军中。未尝一日废书。其亦此意也夫。

兵部职掌疏顺治十三年

兵部员外郎叶舟

臣伏读  上谕。令在京七品以上文武满汉官员。凡职掌之内。详切敷陈。以资采用。务要各抒所见。毋得泛浮空言。雷同塞责。臣敢不就职掌所关。敬抒管见。为我  皇上陈之。

一曰清冒占之兵。冗兵不裁则糜饷。冒占不去则耗兵。今镇将以下各营之兵。多者千余。少者亦不下数百。岂人人尽皆劲卒。足供腾骧之用乎。臣查十年六月内。前任尚书王永吉。奏为兵制当核。请  饬各督抚。将境内官兵。通盘打算。某镇冲险。防兵当厚。某营平缓。戍卒宜裁。各督抚亦渐次举行。增减得宜。独是逃亡缺额。老弱冒占之兵。毕竟积弊相仍。开报无几。即岁有季报。不过虚应故事。未常实力奉行。是止核其额外可省之兵。而未核其额内不实之兵。兵益少而力益单。不几以裁兵而反受兵少之害乎。臣以为宜严  饬各督抚。实心查核。近者亲自校阅。远者转檄才能兵巡道查阅。务期营无弱兵。兵无虚饷。有不实者。该督抚飞章参处。庶稽查严而冒滥杜。永收骁勇之用矣。

一曰公举劾之典。赏善罚恶。二者不可偏废。若赏重罚轻。武夫悍卒。益骄横而不可制。臣近见军政一典。 本朝十年以来。方始举行。及查督抚开报各册。八法处分大小武职。几三百四十余员。内止总兵二员。副将二员。参将游击。亦不过三十员。其它皆都守千总而已。即此三十余员镇将。又大半系解任裁缺。缘事升任之人。其现任谪处者。寥寥数员。点缀了事。不尽皆大贪大恶也。岂其余镇将参游等官。类皆兢兢守法。贤良素着者乎。此无他。见任则弥缝之术工。官大则应援之途广也。臣以为宜通  各督抚。以后每岁严加甄别。举则宁刻毋滥。劾则宁严毋宽。其有恶迹显着者。不时据实纠参。更当法行自贵。无仅以官卑职小塞责。倘或容情徇庇。养虎贻害。听科道官查访纠举。该督抚即以溺职论。庶举劾严。而武臣知所畏惮矣。

一曰防骄横之渐。武职之与文职。事有相关。名位实不相辖。故凡镇将  书。必云一应钱粮词讼。有司职掌。毋得干预。臣阅邸报。见督臣金砺。参固原总兵李茂一疏。内称每年派各斗行半价籴豆。私派堡寨。交纳马草。又见科臣张文光。参寿春营参将徐长春一疏。内称侵占民房。强霸行市。吊打生员王巩运。甚以秽物填入其口。夫固原总兵驻札之地。有道府县官。寿春营驻札之地。有寿州州官。生员百姓。与镇将何与。而听其凌辱。肆其科派。道府州县。不敢过而一问。其强横尚可言哉。臣以为宜严饬镇将等官。不许欺弱士民。凌制有司。并申明文武不相统辖之义。有肆害科派者。有司申报督抚。题参重治。庶体统明则不受制。骄横之气可渐消矣。

一曰塞规避之路。文职京官告病。查验明白。准其回籍。病痊起用。外官则径准休致。无病痊起用之例。所以杜规避也。今武职忽而称病。督抚代题解任。忽而病痊。督抚又具疏请补。移咨求用矣。岂非值多事之事。则托病以谢责。遇事平之后。复侥幸以图荣乎。又督抚提镇。一遇升转。多题请营将带赴新任。不曰效用需人。则曰臂指得力。设使新任果属岩疆。犹不妨借才以供驱使。倘或趋逸避劳。去苦就甘。不适以滋幸窦乎。受爵  公朝。拜恩私室。至非公也。二者皆规避之路。不可以不塞。

一曰严效用之选。臣衙门旧有奉  旨设上本办事堂候听差等官。上本办事人等为数无几。或由科目。或系效劳。俱在衙门供事。惟差官一途。额粮百名。以供奉差押解投文护送之用。旧日多有无赖积棍。冒充其中。一经奉差。如虎如狼。多骑越站。骚扰驿递。无所不至。前此坏事被革。或饱扬而去者。往往有之。案查十一年三月。奉  旨斟酌考用。授以守备职衔。臣思武进士方选守备。武举止选千总。外委各官。冲锋破敌。非有纪录。不准题补。今以白丁效用数年。而即得四品职官。终觉未当。且此辈奔走之日多。习学弓马韬之日少。一旦授以汛防要地。人缺未必相宜。臣以为遇有差官缺出。宜选用一科二科武举。彼出身科目。必知自爱身名。以之奉差。自能守法。再定以效劳年限。满日分别等第。考补各项守备。其以前效用差官。或念其奔走日久。不便遽为裁革。必严加查核。果素无过犯。又复谙练弓马韬略者。方准照例考用。庶官与人相称。而效用一途。不致滋匪人之弊矣。至于各督抚题补之例。亦所以鼓励武臣一端。又不可不察焉。岩疆督抚。所恃以鼓舞麾下。奋勇成功者。以有爵赏动之也。臣查十年内经略辅臣。奉有吏兵二部不得掣肘之  旨。请自今用兵地方督抚。遇有题补。查果人地相当。有功可录。不妨酌量准从。其它平定之处。不以为例。庶几军心踊跃。可以收得人之效矣。以上各款。皆臣职掌所关。故敢详切敷陈。惟  皇上采择焉。

虚名冒饷疏康熙五十一年

左都御史赵申乔

国家命将设兵。星罗棋布。每年养兵之饷。不啻千万计。所以树威销萌。安民保泰。虑至深而意甚远也。夫设一兵必得一兵之用。而后兵不虚设。费一饷必得一饷之实。而后饷不为徒费。如其不然。则是册上有兵。而伍内无兵。此兵将安往乎。纸上有饷。而军中无饷。此饷将安归乎。其咎固在于侵饷之官。而其弊总起于顶名之兵。兵之招募者。即为新收。而兵之事故者。即为开除。此一定之理。亦一定之法。自食粮之兵。皆顶名而非真名。虽有召募。而悉系旧名。则无从辨其为新收。即有事故。而仍存旧名。则无从察其为开除。应除而不除。则未除以后之饷。俱饱侵饷之腹。应收而不收。则未收以前之饷。尽入侵饷之囊。或经查点而涂人皆兵。不妨张冠李戴。孰能识其是非。或遭摘发而相沿已久。不难指东话西。孰能骤为改易。 朝廷捐饷以养兵。营伍无兵而糜饷。岂不大可惜哉。不惟是也。兵丁有犯命盗本案之事。而粮册无名。便可脱然事外。则顶名之兵即为藏奸之地矣。不惟是也。兵丁有准入场考试之例。而私行替换。便可幸弋功名。则顶名之兵又为舞文之魁矣。种种弊端。总由顶名食粮。而其流遂至于不可究诘。臣请  下直省将军督抚提镇。严查各营兵丁。从前有顶名食粮者。速行据实报明改正。嗣后食粮兵丁。遇有事故。即与申报开除。一有召募。亦即按名注收。并将兵丁改正姓名。及真正年貌籍贯。造册报部。倘有不遵。即以虚冒兵粮论。如此则兵皆真名。自无虚兵。饷皆实饷。自无冒饷。行间多荷戈之士。地方藉防守之益。而 国家庶享盘石之安矣。

整饬营务疏雍正十一年

广西巡抚金

窃惟我  皇上睿虑周详。恩施优渥。欲武臣等养赡有资。以励操守。自提镇以下。酌定马步名粮。较前颇为丰裕。此外不许一名虚冒。定例綦严。凡属提镇等果皆恪遵定额。弊绝风清。自然威行令肃。将弁奉法。操练精勤。无不整饬之营伍矣。但臣心体访。仍不无有相沿积弊。将弁以扣缴为名。每多巧取。提镇之操持不慎。易堕局中。于定额名粮之外。或仍有坐粮数十分至一二百分不等。因而将备递有私。抑且开除兵马。及顶补各日期。造报多不以实。支销公费名粮。亦有浮捏分肥。即总督稽查严明。稍兢凛于一时。难免沿袭如故。或遇新旧交代。暂为募补。以示无私。并有焚毁底册以泯其者。至于同城文员监放粮饷。临时亦只得遵例出结。究无从察其虚实。此营伍之弊。实难彻底清查者也。如提镇之操持。不能自励。则有欲不刚。恐失众心。因博宽厚之名。姑容轻纵。以邀誉于弁兵。即操练整顿。亦属具文。总由源本不清。互相掩饰。此又大概营伍之通弊也。

臣仰体  圣明整饬至意。伏思各标俱有中军。凡兵马钱粮出入数目。中军无不悉知。中军刚正。则上下皆有顾忌。中军庸劣。则惟事迎合取容。是中军一官实关紧要。以臣愚见。请令督臣。将统辖省分抚标提标镇标之中军等官。许不时拣择调换稽查。如有虚冒等弊。令其密禀督臣。若所调之中军。有不能觉察。或涉蒙蔽之嫌。督臣即调回改委。如查访确实。一并参究。如此则中军皆畏法纪。将弁无不凛遵。凡营中之陋弊。督臣无不周知。而各标之良法。彼此互相则效。督臣寄耳目于各标之中军。中军尽心力于所管之营伍。稽查既易。虚冒自清。虚冒既清。训练必力矣。

筹昌化营汛兵制议

陶元

顷者宪驾初临。即以御暴为急。通饬州县。盖以琼郡内黎外海。为逋逃之薮。故不得不为未雨之计也。 国家待兵甚宽。饷兵甚厚。而兵且益穷。弱者债折军器。强者至于为暴。此必有受其责者矣。今帅府不究其致穷之故。而徒禁商人之收当。不返诸己而责之人。不探其本而求之末。抑亦过矣。今职敬陈三弊。一曰抽汛。夫兵各有营。营各有汛。汛各有地。不得擅离。今防昌营兵。自奉裁之后。仅存九十一名。除墩台塘汛外。现在番上者。止三十三名。而又抽去六名。给役帅府。又闻各营汛之兵。皆有抽役。窃思琼郡文武将吏。建牙相望。已得居重之势矣。水陆三营。海南一卫。兵力厚集。已无寡弱之虞矣。昌化边长地旷。营兵止有此数。而又抽去六名。使现伍者代之当差。然则兵力安得不困。地方安得无虞。即使侥幸无事。而乱经制之宜。缺行伍之用。上有私役官军之咎。下有擅离汛地之殃。谁为之统率者。而顾令若是。诚宜移咨帅府。亟令发还。庶多一人即收一人之用。多一伍可宽众伍之力。上成帅府之美。而下收兵士之心。莫要于此矣。一曰杂派。国家兵饷百万。既已解营。而又令州县监放者。恐其扣克也。恐其虚冒也。今防冒兵六名。在府支饷者。封疆大臣。谅无虚冒之事。此外八十余名。在县支饷者。公同验放。亦无扣克之情。然闻军中交际不赀。用度奢侈。上自帅府执事。下至汛目管队。凡有公私杂费。无不派之于兵。区区月给之饷。所余几何。幸赖海南兵皆土着。皆有父母妻子之恋。吞声忍气。不敢稍有异心。若如白沙之兵。无籍相聚。则近日之变生矣。夫 国家之制。文武不相统摄。虽令州县监放。而州县不能禁其交际。不能禁其奢侈。则又安能禁其杂派。至于兵日以穷。而债折军器。又日益穷而至于为暴。然且责以监放。勒其印结。州县之结出。将领以为固然而不见德。州县之结不出。将领且嫉视州县而不相辑睦矣。且非独将领然也。士卒畏将领之威。而不敢诉之州县。将领畏士卒之有后言。而纵之生事地方。及至州县约束。将领又从而庇之。于是士卒乐其宽纵。转忘将领之朘削。而深仇有司之绳押矣。是士卒亦不见德也。窃谓兵饷已经解营。当如前岁提督之疏。竟令营将放支。勿复关白州县。若仍责州县监放。因循故套。下不见德于士卒。上不见德于将领。州县方救过不暇。而欲与不相统摄离心离德之将士共商御暴之宜。此必有所不能。诚宜授州县以察核之权。使放粮之后。士卒出具并无杂派结状。投递存案。有即许诣州县告理。勿具结状。若不行告理而具状者。州县乞勿从坐。先收士卒之心。以为州县之卫。又莫要于此矣。一曰补伍。职闻明将戚继光之言。天下官莫如守令。兵莫如父子兄弟。父子兄弟之兵。非守令不能调集。故其备倭浙东也。官已至参将。特荐知县赵大河为监军。使大河签报。而已选而用之。夫继光方奉朝命。团练土着。岂不能自行召募。诚以土着之兵。必系里甲。非亲民之官。不能知其丁粮之多寡。故不敢以兵备而妨国课也。今海南兵皆里甲。而营将竟行召募。不令州县与闻。奸兵逋赋役者。朝入行伍。夕即瞪目以视州县。以为无如我何矣。夫继光之练土兵也。用子弟以卫父兄。使知亲上死长之义。海南之用土兵也。率子弟以叛父兄。先假之以犯上凌长之威。彼既无义。又安能勇。此非所以齐士心也。窃谓自今以后。行伍有缺。诚宜属州县签报。而营将选而用之。一如继光之法。庶兵民不相为厉。文武不相掣肘。而御暴之计。又莫要于此矣。凡此三事。所以恤民。即所以御暴。在职官守所关。不得不言。仰祈体恤兵民。移咨帅府。通怀商榷。酌议允行。舍此而求之于末。终无所济。

请展裁兵期限疏

姚文然

臣日来风闻有裁兵之议。窃思内地冗兵。有糜粮饷。兵日增则饷日绌。裁兵以裕饷。  庙谟实为深远。区画自然周备。但臣愚见过虑。以为裁兵宜以渐也。兵有新增之兵。有经制久设之兵。议裁新增之兵。尚可于经制缺额中补伍。若将新旧之兵。一时议裁。则旧兵有失粮之怨。新兵无补伍之望。将众多无赖无归之人。聚之于一地。迫之以一时分散。恐众聚则势成。人急则变生。虽有贤督抚提镇加意安插。非易事也。方今无事之地。惟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南等处。兵戢民安。财赋足额。实为天下根本。至此等处地方。虽称腹里。亦多有深山险阻之处。万一有铤而走险者。虽无足虑。然亦不可不深虑也。臣请  部酌议。即于见在议裁之兵。将新增者分其缓急。次第裁。其经制旧兵。暂且照旧存。俟新兵裁汰。事毕之后。再为酌议。行令该管理军务各官。将老弱者陆续裁汰。事故者勿补。以渐销去。及至所裁之定额而止。不必新旧各项兵丁。一时同裁。庶裁兵有渐。而饷亦渐裕矣。臣书生迂愚。过虑之见。既晓夜萦回于胸中。不敢不据所见冒陈。可否采择。仰候※※睿鉴施行。

广南藩兵议

潘耒

康熙十九年八月十日。命廷臣集议尚之信事。臣咸以之信恶逆罪大。请置极典。  皇上念其先人之劳。特赐之信自尽。臣以叛党不可宽。执奏再四。仅戮其同谋弟四人。余亦无所问。  皇上如天之度。于是卓绝千古矣。平南藩下。旧有卒万人。既诛之信。其军未有所属。措置之道。言人人殊。参而伍之。似乎分隶八旗之说为最长。虽然。未易言也。为是有四善。亦有三难。请言其概。藩下之人。习于骄横。兵兴以来。尝有咆哮恣睢之心。类非他将所能约束也。缓之则骄不可用。急之则铤而走险。岭南之地。依山阻海。一有风尘之警。易为煽动。莫若离其巢穴。徙致京师。临以九重之尊。震以六师之威。伍敛部束。扼其机牙。其善一也。岭南之地。凋敝久矣。所以然者。藩下之众。与民错居。横刀过市。跃马出郊。狼戾万状。莫敢谁何。牟利子母。单词陷人。田庐之夺。子女之掠卖。不知其几矣。今一旦尽徙若辈。俾此一方市肆安堵。耕农乐业。平居有安恬之乐。警急无意外之虞。其善二也。禁军虽盛。调发连年。不无损耗。甲士在外。十人而七。彼一军者。坐镇一方。士马饱腾。器甲完缮。诚选其骁果。训练而整齐之。可得精兵数千。足补禁军之缺。翦羽翼以厚根本。其善三也。党乱之众。实繁有徒。阴伺吾处置之得失以为向背。声息相近。犹有钩通结引之思。若远隔万里。势孤望绝。必无他图。又见我  皇上推心置腹。兼容并包。引藩卒为亲军。置降人于环卫。其度如天。无疑无贰。谁不输心解体。归诚恐后。其善四也。顾有未然之虑。不可不图者。彼一军之居岭南。四十年于兹。买田宅。结婚姻。长子孙。与土着无异。一旦驱之去安乐之土。就转徙之地。保无有愁苦怨咨。圜视而偶语者乎。其难一也。兵兴以来。物力殚屈。江右新脱汤火。中州畿辅。所在灾荒。就令彼众帖伏。束装就道。而一军万人。通计家口不下数万。自广至京。不下七八千里。水搬陆运。舟车之力。为费不赀。时绌举赢。能令措办无扰于民乎。其难二也。近畿之地。悉为庄屯。圈田占房。为民大病。就令行赍居送。安然至京。数万之众。何以处之。将令其僦屋以居。垦荒以食乎。抑仍夺民庐以居之。剥民田以食之乎。其难三也。有一难于此。虽众善未可骤行。况种种隔碍。能不为之长虑而却顾乎。昔窦建德既平。召其故将范愿等入关。众心惊疑。而刘黑闼复扰河北。刘孜既纳地。其下朱克融等久京师。贫乏不自存。复踞卢龙以叛。蚁穴之漏。实溃金堤。星星之火。或可燎原。事尝生于所忽。变尝伏于麤安。不可不熟虑也。然则处之之道当如何。闻之故王所与起兵者。十不存一二。其余率多南方召募之人。大扺皆市井游惰。窜居其中。亦有温饱之家。夙苦藩下侵剥。愿入厚赀。藉占名籍。倚以自庇。此辈固南人。不乐北来。又恶藩下之名。以得湔洗为快。莫如下  诏。令藩下之人愿自脱为民者。许投牒幕府。缴纳军资。给以文书。听其自便。必争起而应之。十可去六七。此汰而去之之策也。其道利用速。至于老营旧部。边关河朔之人。服食嗜好。与满人汉军不殊。代马北风之思。必愿北还。须得雄伟豁达有威望之将领。部署约束。厚加抚存。晓以八旗之便。有官者仍与之官。有粮者仍给之粮。裕其衣食之原。开以功名之路。仍宽为之期。令得斥卖田宅收办资装。欢然乐迁。不拂其性。俟年岁稍登。民力麤足。然后率之北来。人数既少。事亦易办。此抚而纳之之策也。其道利用缓。夫除疾者必去其根。定乱者必翦其孽。语云。兵难遥度。事贵沉几。除乱固难。善后尤不易。谋国务在万全。惟博谋而明断之可也。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