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皇朝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编全文在线阅读

《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学术二儒行

关灯直达底部

国史儒林传序揅经室文集

阮元

昔周公制礼。太宰九两系邦国。三曰师。四曰儒。复于司徒本俗。联以师儒。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分合同异。周初已然矣。数百年后。周礼在鲁。儒术为盛。孔子以王法作述。道与艺合。兼备师儒。颜曾所传。以道兼艺。游夏之徒。以艺兼道。定哀之间。儒术极醇。无少差缪者此也。荀卿着论。儒术已乖。然六经传说。各有师授。秦儒籍。入汉复兴。虽黄老刑名。犹复淆杂。迨孝武尽黜百家。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矣。东汉以后。学徒数万。章句渐疏。高名善士。半入党流。迄乎魏晋。儒风已衰矣。司马班范皆以儒林立传。叙述经师家法。授受秩然。虽于周礼师教。未尽克兼。然名儒大臣。匡时植教。祖述经说。文饰章疏。皆与儒林传相出入。是以朝秉纲常。士敦名节。拯衰销逆。多历年所。则周鲁儒学之效也。两晋元学盛兴。儒道衰弱。南北割据。传授渐殊。北魏萧梁。义疏甚密。北学守旧而疑新。南学喜新而得伪。至隋唐五经正义成。而儒者鲜以专家古学相授受焉。宋初名臣。皆敦道谊。濂洛以后。遂启紫阳。阐发心性。分析道理。孔孟学行。不明着于天下哉。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二传。不知此即周礼师儒之异。后人创分而闇合周道也。元明之间。守先启后。在于金华。洎乎河东姚江。门户分岐。递兴递灭。然终不出朱陆而已。终明之世。学案百出。而经训家法。寂然无闻。揆之周礼。有师无儒。空疏甚矣。然其间台阁风厉。持正扶危。学士名流。知能激发。虽多私议。或伤国体。然其正道。实拯世心。是故两汉名教得儒经之功。宋明讲学得师道之益。皆于周孔之道得其分合。未可偏讥而互诮也。我朝   列圣道德纯备。包涵前古。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  圣学所指。海内向风  御纂诸经。兼收历代之说。迨四库馆开。风气益精博矣。 国初讲学。如孙奇逢李容等沿前明姚江之派。陆陇其陆世仪等始专守朱子。辨伪得真。高愈张履祥等坚苦自持。不愧寅践。顾炎武阎若璩等卓然不惑。求是辨诬。惠栋戴震等精发古义。诂释圣言。近时孔广森之于公羊春秋。张惠言之于孟虞易说。亦专家孤学也。且我朝诸儒。好古敏求。各造其域。不立门户。不相党伐。束身践行。闇然自修。呜呼。周鲁师儒之道。我  皇上继  列圣而昌明之。可谓兼古昔所不能兼者矣。综而论之。圣人之道。譬若宫墙。伦物训诂。其门径也。门径苟误。跬步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学人求道太高。卑视浅近。譬犹天际之翔。出于丰屋之上。高则高矣。户奥之间。未实窥也。或者但求名物不论圣道。又若终年寝馈于门庑之间。无复知有堂室矣。是故正衣尊视。恶难从易。但立宗旨。即居大名。此一蔽也。精校博考。经义确然。大或踰闲。小便出入。此又一蔽也。臣等备员史职。综辑儒传。未敢区分门径。惟期记述学行。自顺治至嘉庆之初。得百数十人。仿明史载孔氏于儒林之例。别为孔子世家之意。至若陆陇其等今 国史已入大臣传。兹不载焉。

正学论一

程晋芳

古今学者日以智。今之学者日以愚。古之学者由音释训诂之微。渐臻于诗书礼乐广大高明之域。今之学者琐琐章句。至老死不休。何雅俗大小之不同也。且海内儒家。昌言汉学者几四十年矣。其大旨谓唐以前书。皆寸珠尺璧。无一不可贵。由唐以推之汉。由汉以溯之周秦。而九经史汉注疏为之根本。宋以后可置勿论也。呜呼。为宋学者。未尝弃汉唐也。为汉学者。独可弃宋元以降乎。然而学士大夫。相率而趋。同涂合辙。莫有异者。何也。余尝静而思之。有二故焉。曰天也人也。天之道气运往复而[己](已)矣。自明中叶以后。士人高谈性命。古书束高阁。饱蠹蟫。其所教人应读之书。往往载在文集。真所谓乡塾小儒。抱兔园册子者。足令人喷饭也。物极则反。宜乎今之儒者。得唐以前片言只字。不问其理道如何。而皆宝而录之。讨求而纂述之。此非往复之道乎。若夫人心之巧。则又有暗与事合者。唐以前书。今存者不多。升高而呼。建瓴而泻水。曰我所学者古也。致功既易。又足以动人。若更浸浮于宋以来七百年之书。浩乎若涉海之靡涯。难以究竟矣。是以居坐论。必尔雅说文玉篇广韵诸书之相砺角也。必康成之遗言。服虔贾逵末绪之相讨论也。古则古矣。不知学问之道。果遂止于是乎。又其甚者。因考据字义。而及于金石文字。夫金石文字之足以资助史学者。不过订日月。校职官。证琐事。而于制度云为安危治乱之端。则其所系者至小。欧阳子固尝笃好之。然亦其才力有余。偶一及耳。迨赵德甫而所见益浅矣。所为鉴古而知。今畜德以致用者。果如是而[己](已)乎。劳心终日。惟外之求。而茫然不知身心之所在。试之以事而颠顿失措。临之以恐惧患难而失所操持。由其玩物丧志在平时。故了无肆应曲当之具。以此为儒。果足为程朱供洒扫役乎。诚使有志之士。吾知必不为俗拘。不泥古。不遗今。博学而反求诸约。养心而不蔽于欲。斯卓然为儒大宗矣。岂必专守一家。蒙龊龊小夫之诮哉。

正学论二

程晋芳

有儒者有学人。儒者读书不过多而皆得其精。以内治其心。外治其事。学人搜博览。靡所不通。而以经史为归。期适用而已。儒者学人合而为一。则为大儒。世不多觏也。 国朝以来有三儒焉。曰汤文正。斌。陆清献。陇其。杨文定。名时。清献之立朝治人。可以无憾。所微惜者。攻陆王太过。犹坠讲学习气也。若潜庵宾实。则昭昭乎与日月并行。玉粹金坚。吾无间然矣。而或者犹恨二公着述不多。无以辅翼经传。夫频渊仲弓之贤。固尝有着述耶。必经传辅翼而后称贤。则匡衡马融。为贤于龚舍王烈耶。三大儒之外有三学焉。曰处士顾亭林。炎武。黄黎洲。宗羲。大学士李安溪。光地。安溪之学最醇。仕太平之时。事  仁圣之主。其所施行。皆有用无弊。而人不以大儒归之者。以其心术之微多作用也。亭林黎洲。博极书。其于古今治乱兴废得失之数。皆融贯于胸中。因笔之于书。以为世世法。然亭林生于明末。目击宽弛之弊。思以严厉矫之。说近申韩。几不自觉。使其术行。必有硗确不安处。幸而不试。故人宝其言。而要之不可尽废在审所用之而已。黎洲于出处进退大端。言之可谓确矣。而其主意。以为不封建。不井田。则世不可以治。此则迂生习见。不宜出于学人之口。乌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能达权通变者乎。前乎三人者。有程云庄焉。金正希蔡维立之师也。当时如念台石斋辈皆尊服之。谓是三代以下第一人。鼎革之后逃于禅。今其书具在。其高明广大之识。信乎为旷世材。而举拂清言。诋讥二氏。究适依其门户。宗事儒者。亦已戾其大端。贤哲不世出。间一见焉。而其归也不必由川以达海。岂不重可惜乎。今之学者。不必求为过高之行。亦无烦多读未见之书。惟是行己有耻。自盟幽独之中。孝弟慈惠以自将。希贤希圣。不躐等而进。则亦庶乎其可矣。

正学论三

程晋芳

夫古人为学。皆以自治其身心。而以应天下国家之事。故处则为大儒。出则为大臣。未有剖事与心为二。剖学与行为二者也。由汉及唐。孔孟之真传不显。而其学行默与古合者。亦代不乏人。及宋贤出。而修己治人之法。程功进序之方。灿然大明。毫厘不爽。程朱诸儒。亦既小试之而事无不治。自是而降。守其教者四百年。志节功行。先后相望。虽其末流亦往往有迂拘濡缓之弊。则学而不及者之过。非前人立教者之过也。我朝颜息斋目击闯贼之乱。求其故而不得。乃归咎于讲学。以为学者但当从事日用。不得高言性命。其门人李刚主。力阐其传。别注四子书。自谓直接孔孟。望溪方氏。为刚主作志铭。已详论其弊矣。近代一二儒家。又以为程朱之学。即禅学也。人之为人。情而已矣。圣人之教人也。顺乎情而已。宋儒尊性而卑情。即二氏之术。其理愈高。其论愈严。而其不近人情愈甚。虽日攻二氏。而实则身陷其中而不觉。嗟乎。为斯说者。徒以便[己](已)之私。而不知其大祸仁义又在释老杨墨上矣。夫所谓情者何也。使喜怒哀乐发皆中节。则依然情之本乎性者也。如吾情有不得已者。顺之勿抑之。则嗜欲横决非始于情之不得已乎。匡张孔马迫于时势而诡随。马融蔡邕迫于威力而丧节。亦可以不得已谅之乎。今士大夫一语及讲学。则哗然应之曰。人以躬行为尚耳。奚讲之有。其言诚是。及退而察其所行。则无一事可质之人者。此又何说耶。嗟乎。魏晋之际。礼法荡然。而士夫犹有持清议。维名教者。孰是振靡起衰。一反流俗之谬而还之醇朴乎。

赠钱献之序

姚鼐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魏晋之闲。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着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且夫天地之运。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搜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厖淆之间也。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芒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安庆府重修儒学记代

姚鼐

古有成均乡党州闾之学。而无祀先师之庙。释奠则于学设席以祭。祭而彻之。后世学废。而孔子之庙兴。至宋乃因庙为学。自元明至 国朝悉因其制。观仰圣人。以启学者效法之思。制异于先王。而意未尝不合也。安庆府治。始于南宋嘉定年。黄勉斋先生之所营建。意此府学之兴。亦必始勉斋矣。恭维我列圣御宇。以朱氏之学训士。而勉斋朱子之高弟也。其守此郡。以朱子之学教于一方。虽当时支撑江淮戎马之间。不竟其志事。而其意可思也。昔当朱子时。有象山永嘉之学。杂出而争鸣。至明而阳明之说。本乎象山。其人皆有卓出超绝之姿。而不免贤智者之过。及其徒沿而甚之。乃有猖狂妄行。为世道之大患者。夫乃知朱子之教之为善也。近时阳明之焰熄。而异道又兴。学者稍有志于勤学法古之美。则相率而竞于考证训诂之涂。自名汉学。穿凿琐屑。驳难猥杂。其行曾不能望见象山阳明之藩。其识解更卑于永嘉。而辄敢上诋程朱。岂非今日之患哉。安庆府学。历代屡有损坏修复。今某来抚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计量出财而修之。自嘉庆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毕工。用银一万几千几百两。自大成殿外及门庑阶砌。及旁附祠。靡不整饬。吏民请纪其事。余幸当海宇清晏。庠序大兴之日。临勉斋之旧治。仰企勉斋道德。渺不可追。惟近推  圣天子崇教之心。而远循朱子勉斋之旧训。愿诸生入是学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为学。毋迁异说。至其修建兴革之细碎者。则不足载云。

近思录集注后序

茅星来

近思录集注既成。或疑名物训诂。非是书所重。胡考订援据之不惮烦为。曰此正注之所以作也。自宋史分道学儒林为二。而后之言程朱之学者。往往但求之身心性命之间。而不复以通经学古为事。于是彼稍稍知究心学古者。辄用是为诟病。以谓道学之说兴。而经学寖微。噫。何其言之甚欤。夫道者所以为儒之具也。而学也者所以治其具者也。故人不学则不知道。不知道则不可以为儒。而不通知古今则不可以言学。夫经其本也。不通经则虽欲博观今古。亦泛滥而无所归也。宋史离而二之。过矣。伊川分学者为三。曰文章。曰训诂。曰儒者。夫六经皆文章也。其异同疑似。为之博考而为辨之。即训诂也。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儒者之文章乎。孟子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非儒者之训诂乎。然则文章也。训诂也。而儒之所以为儒者。要未始不存乎其间。然而伊川且必欲别儒于文章训诂之外者。何也。谓求儒者之道于文章训诂中则可。而欲以文章训诂尽儒者之道则不可。其本末先后之间固有辨也。奈之何进训诂章句之学于儒林。而反别道学于儒之外。其无识可谓甚也。夫道学于政术判为二事。横渠犹病之。况离道学于儒而二之耶。甚矣其蔽也。尝窃论之。马郑贾孔之说经。譬则百货之所聚也。程朱诸先生之说经。譬则操权度以平百货之长短轻重者也。微权度则货之长短轻重不见。而非百货所聚。则虽有权度亦无所用之矣。备着汉唐诸家之说。以见程朱诸先生学之有本。俾彼空寡学者。无得以借口焉。

答顾宁人书

张尔歧

辱惠教言。训励谆切。多所牖。且示以康成泰山徂徕三先生之遗烈。而期之修述。此岂猥陋敢希万一。虽然。自有识来。于六经亦常稍涉其流矣。见诸儒先之言经者。后先继出。注疏之典核。程朱之深醇。语详而择精。似已各极其至。学者苟能席其成业。尊所闻而行所知。上者可至于圣贤。下者亦足以效一官。济一隅。名一善而无难。私谓士生今日。欲倡正学于天下。似不必多所着述。正当以笃志力行。为先务耳。不识高明以为何如。论学书粹然儒者之言。特拈博学行[己](已)二事。以为学鹄。确当不易。真足砭好高无实之病。行[己](已)有耻一语。更觉切至。学之真伪。祇以行[己](已)为断。行[己](已)果有耻也。博学固以考辨得失。即言心言性亦非窕语。行[己](已)未必果有耻也。言心言性固恍惚无据。即博学亦未免玩物丧志之失。此愚见所以于二语中。更服此语之有裨世教也。尔岐老矣。于博学[己](已)无及。敢不益励其耻以终余年乎。在愚见又有欲质者。性命之理。夫子固未尝轻以示人。其所与门弟子详言而谆复者。何一非性命之显设散见者欤。苟于博学有耻。真实践履。自当因标见本。合散知总。心性天命将有不待言而庶几一遇者。故性命之理。腾说不可也。未始不可默喻。侈于人不可也。未始不可验诸[己](已)。强探力索于一日不可也。未始不可优裕渐渍以俟自悟。如谓于学人分上了无交涉。是将格尽天下之理而反遗身以内之理也。恐其知有所未至。则行亦有所未尽。将令异学之直指本体。反得夸耀所长。诱吾党以去。此又留心世教者之所当虑也。寡昧之质。乐求师资。不敢苟异。亦不敢苟同。惟幸裁正。拙作本欲请教。既承近日不作文字。遂亦不敢复以此等相渎。所以然者。欲先生永不破除此戒耳。独中庸论一篇。似与论学书旨有偶似者。谨录奉览。倘肯一涉笔绳削乎。

与汪容甫书

王昶

昨过竹西。足下论三礼甚悉。洵矣。足下能信古。能穷经也。然不审足下之穷经。将取其一知半解。沾沾焉抱残守缺以自珍。而不致之用乎。抑将观千古之常经。变而化之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事业乎。古人三年通一经。十五年而五经皆通。盈科而进。成章而达。皆此志也。通五经实所以通一经。孔孟谓博学要归反约。故孔子之后。自周以历秦汉。千有余年。山东大师。多以一经相授受。纫其师说。虽父子兄弟。亦不肯兼而及之。其兼及者。惟郑君殊尤绝质。多闻为富。始于六艺咸有笺注。甚至及于算术毖纬。其后孔氏冲远因之。然周礼仪礼。仍以让之贾氏。未常侈其渊浩。兼通而并释者。以兼通必不能精。不精则必不能致于用也。 本朝制度。六官沿明之旧。实本之周礼。圆丘方泽之祭。亦法之春官。朝践为祫。移之于岁暮。馈食为禘。用之于升祔。祀禴烝尝。四时之祭。定于四孟。不复筮日。其余随运会之变而稍加损益焉。是犹周监二代之意耳。士民之礼着于会典。详于 大清通礼。颁在礼部。未及通行各省。则礼臣之咎也。昔何休注春秋。率举汉律郑君注。三礼亦举律说。此穷经好古者之则也。至仪礼惟冠昏相见乡饮酒射及士丧礼以下五篇。可以推而致之。余则皆未备。实有难通。今之学者。当督以先熟一经。再读注疏而熟之。然后读他经。且读他经注疏。并读先秦两汉诸子。并十七史。以佐一经之义。务使首尾贯串。无一字一义之不明不贯。熟一经。再习他经亦如之。庶几圣贤循循慥慥之至意若于每经中举数条。每注疏中举数十条。抵掌掉舌。以侈渊浩。以资谈柄。是欺人之学。古人必不取矣。又闻顾亭林先生少时。每年以春夏温经。请文学中声音宏敞者四人。设左右坐。置注疏本于前。先生居中。其前亦置经本。使一人诵而[己](已)听之。遇其中字句不同。或偶忘者。详问而辨论之。凡读二十纸。再易一人。四人周而复始。计一日温书二百纸。十三经毕。接温三史。或南北史。故亭林先生之学。如此习熟。而纤悉不遗也。广陵多聪颖士。幸足下以此教之。毋遽务躐等。速成矜奇炫博之学。则几矣。某白。

娱亲雅言序

段玉裁

以说部为体。不取冗散无用之言。取古经史子集类分而枚举其所知以为书。在宋莫着于困学纪闻。当代莫着于日知录。近日好学之士。多有效之者。而莫着于偃师武虚谷之经义证。次则吾友严久能之娱亲雅言。余尝以为学者记所心得。无忘所能。可以自课。可持赠同人。莫善于是。顾为之是。其弊有二。一曰。好为异说。一曰。剿说雷同。皆中无所得。藉此邀名。自谓知古学而已。闻之东原师曰。知十而皆非真知。不若知一之为真知也。洞彻其本末。务剖其是非。核之书而无。反之吾心而帖然。一字一句之安妥。亦天地位万物育之气象也。久能所说。皆得诸真知。故近以自娱娱亲。远以娱人。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其传世行后无疑也。抑余又以为考核者学问之全体。学者所以学为人也。故考核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今之言学者身心伦理不之务。谓宋之理学不足言。谓汉之气节不足尚。别为异说。簧鼓后生。此又吾辈所当大为之坊者。然则余之所望于久能者。勿以此自隘。有志于考核之大而已矣。

朱子小学跋

段玉裁

呜呼。此小学二本。乃我师博野吏部侍郎尹公元孚之所赐也。乾隆丁卯余年十三。先君子授以小学。是年应学使者童子试。试之日。能背诵小学四子书诗书易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尹师为孺子可教。赐饭宠异之。遂面授以新刻梁溪高紫超氏所注小学。奉书而归。先君子及先孺人喜甚。线装庋阁惟谨。即此本是也。师之学宗朱子。尤重朱子小学。督学江苏。以培植人才为先务。命诸生童皆熟小学为养正之功。以坊间所行陈恭愍注未善。惟高氏注条理秩然。得朱子编辑本意。重刊颁布。而其手畀玉裁也。有厚望焉。谓先君子曰。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顾玉裁不自振作。少壮之时。好习辞章。坐耗岁月。三十六乃出为县令。不学而仕者十年。政事无可纪。四十六引疾。归养二十余年。癸亥。先君子见背。今又七年所矣。归里而后。人事纷糅。所读之书。又喜言训故考核。寻其枝叶。略其根本。老大无成。追悔已晚。自乡无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纷拏。异言諠豗。而朱子集旧闻。觉来裔。本之以立教。实之以明伦敬身。广之以嘉言善行。二千年贤圣之可法者。胥于是乎在。或以为所言有非童蒙所得与者。夫立教明伦敬身之大义。不自蒙养时导之。及其长也。则以圣贤之学为分外事。我所与知与能者。时义辞章科第而已矣。呜呼。此天下所以无人材也。或又谓汉人之言小学。谓六书耳。非朱子所云也。此言又悖。夫言各有当。汉人之小学一艺也。朱子之小学。蒙养之全功也。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非教弟子之法乎。岂专学文是务乎。此编之教童蒙者。本末兼赅。未尝异孔子教弟子之法也。玉裁自入都。至黔。至蜀。久不见此本。在巫山曾作家书上先君子。请检寄之。先君子寄以他本。而梦寐间追忆在是。五年前。乃于四弟玉立架上得之。喜极继悲泣。痛我师及吾父吾母之皆徂。又不克如赵襄子之简。探诸怀中。愧恨何极。年垂老耄。敬谨翻阅。绎其指趣。以省平生之过。以求晚节末路之昌全。以训吾子孙。敬观熟读。习为孝弟恭敬。以告天下之教子孙者。必培其根而后可达其枝。勿使以时义辞章科第自画也。此则小子之微意也。

复戴东原书

陆耀

来教。举近儒理欲之说。而谓其以有蔽之心。发为意见。自以为得理。而所执之理实谬。可谓切中俗儒之病。乃原其病之所起。则骛名之一念实为之。自宋儒言理。而历代推尊。以为直接孔孟者程朱数大儒而已。未可以虚而附也。夫理悬于虚。事征于实。虚者易冒。实者难欺。唯言理而着之于事。证之以迹。空虚无实之谈。庶不得而妄托。西山大学衍义。此其宗乎。至于朱陆朱王之辨。近世尤多聚讼。其所讼者。皆在毫厘影响之间。若尽举朱子之创社仓。行荒政。难进易退。知无不言。与象山之孝友于家。化行于民。阳明之经济事功彪炳史册。以为理学真儒之左契。则矍相之圃有存者矣。顾以此求之。讵易多得。而择其言之切于今者。莫如顾昆山行[己](已)有耻。田篑山利之一字蚀人最深二语。为废疾膏肓之药石。能用力于此。庶几于风俗之盛衰。吏治之得失。民生之疾苦。在在与民同好恶而不私。于阁下之教。得毋近之而不止以其名乎。近日从事文抄一编大指如此。惟是所见不多。网罗难尽。浅人易眩。决择未精。其中不无遗憾。是以未敢邮正。今大教谆谆。似欲匡其所不逮者。又可不献其丑拙耶。人便附上一册。耀再拜。

记收书目录后

张海珊

呜呼。斯文兴丧之故。虽曰天也。抑岂不以人哉。自汉氏后二千余年。儒林文苑相望。如汉魏之文章骚赋。唐之诗。宋元之经学。虽其间递兴递衰。而莫不各有一时好尚。以成其所学之盛。顾学者则古昔。称先王。则惟有宋人之学。为能直接三代圣贤统绪。而列代不得与焉。修[己](已)治人之要。圣经贤传之蕴。已发者无不明。未发者无不发。而异端之徒。与夫功利词章之习。亦遂迅扫退听。而不敢与斯文之事。士生其后。得有所持循而不惑。何其幸也。我 国家承明后。 国初诸儒。颇亦称盛。而竹垞西河之徒。辄挟其泛滥之所得。集矢于紫阳。谈爻辰。推卦气。而大易寡过之旨晦。守毛序。摈三家。而诗人逆志之义乖。专小学于六书训故。而以圣门孝弟谨信之成法为不足讲。归学庸于小戴。而以知本复性之实学为不必求。自时厥后。谈经训者。遂分汉宋门户。浸淫至今日。而其祸烈矣。穿凿于故训文字之微。张皇于名物器数之末。拾前人之唾余。谬述为家法。及进询以本经之大义。则瞢然莫知也。于是鄙躬行为陈言。斥廉耻为小节。唯知嗜货利竞功名。以便其耳目口鼻四支之欲。班氏所呼为利禄之途然者。岂不信欤。夫汉人功诚不可没。然固以其抱残守缺。而有以待乎后之人。是故宋人之功汉人之功也。尊宋乃以尊汉也。譬之稽田。汉任其开垦。而宋任其敛获。今乃舍粒食之功。而卤莽灭裂。日求所为开垦者事之。亦可怪甚矣。海珊自十七八岁。始知诵读。家无书籍。稍稍从贾客购取。则宋人着作极廉。而时贤解经之书。往往兼金不能得。自某年迄某年。约所收数百卷。皆贾人之以为陈年故纸。而无人过问者也。呜呼。谁生厉阶。浸昌浸炽。而致此燎原之势。则信乎俗学功利之习。深锢于人心。故一唱而和者易众。惟其有以便人之私也。抑天人之际。盛衰之循环。要有不得不然者欤。聊志于此。以为自厉之道云尔。

与法镜野先生书

罗有高

循复二。破经师之陋。发先圣昔贤之蕴。使后世学者即事为之着。求性命之归。微显一致。内外同条。诚不必外民生日用。空谈名理。至于雕鞶藻绘。虚饰轮辕。愈无讥焉。善学者。苟得先生之绪言而讲贯之。可以知所致力矣。虽然。本末先后之。亦有不可强合者。圣人作春秋。东规。西矩。南衡。北权。中绳。五则不爽。万物就裁。其本在于学易。学易之本。在于谨彝伦。慎言行。内之于礼。人之彝伦言行壹于礼。则性复仁。全措之正施之行。变化生而经纬天地之事起。此圣人所自尽。而愿天下万世同归而无岐者也。南宋诸大儒。所为固固持尧舜孔孟之道于国事倥之会者。此春秋之义也。谓别无说以易之也。道不可以二故也。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尧者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者治民。贼其民者也。建三才。横六合。一道而已。二之则惑。反之则乱。礼大传所云。不可变革者也。亦即先生所云沧海横流。经常大义。确乎可知者也。南宋之君。不能勉强。信用不专。诸大儒之说。未尝一日得施于行事。是以卒成为南宋也。孟子述唐虞三代于战国扰攘之时。朱陆陈诚正义利之辨于南宋南北交讧之日。其揆一也。先生答怀庭书。谓南宋儒先不识时宜。持方柄而内圜凿乎。夫所云时宜者。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异器械。殊徽号。得与民变革者也。圣人鼓舞尽神。化裁尽利。既竭聪明焉。至于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则无所谓时宜也。南宋诸大儒之所诤论。天经也地义也人行也。乌得而不斤斤也。先生其熟思之。怀庭云亡。吾道益孤。每过虎坊桥。辄有腹痛之感。近公复解组。其出处令人敬慕。去先生之居未远。可以往复。尊着缮写成。务令朋好尽意斟酌。归于至善。勿留遗憾。

答衍善问经学书

戴祖启

汝欲知经学之说乎。今之经学。非古之经学也。学经必暗诵五经之正文。潜玩功令所立之注训。旁及诸家。渐有心得。反之身心。体究亲切。措之民物。实可施行。一言而获终身之益。一句而寻无穷之味。日就月将。心醉神化。夫然故观其容貌。则冲和静重。可望而知也。察其气质。则温良恭俭。可乐而玩也。稽其行事。则中正平易。可述而知也。诵其文词。则渊懿朴茂。可爱而传也。施之天下国家。则明通公溥。不习而无不利也。功烈于是乎出。忠孝廉耻于是乎生。文章于是乎根深而柢固。古之学经者如此。今之经学则不然。六经之本文。不必上口。诸家之义训。无所动心。所习者尔雅说文之业。所证者山经地志之书。相逐以名。相高以声。相辨以无穷。其实身心不待此而治也。天下国家不待此而理也。及其英华既竭。精力消耗。珠本无有。椟亦见还。则茫然与不学之人同耳。吾家东原痛悔之。晚婴末疾。自京师与余书曰。生平所记都茫如隔世。惟义理可以养心耳。又云吾向所着书。强半为人窃取。不知学有心得者。公诸四达之衢。而人不能窃也。世俗之士。方没溺于科举之文。藉圣经为禽贽。等古字于虫书。陋劣不堪。故吾于上所云。亦兼有取。今之所谓汉学。亦古三物教民之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遗。虽不能备。或亦庶几要在善学之而已。今海内之所推者。抱经卢学士。辛楣钱少詹事。此两公者。能兼今人之所专。而亦不悖于古之正传。故为独出。而辛楣于诸经列史古文词诗赋有韵四六骈体皆精之。天文地理算术。国家之典。世务之宜。问焉而不穷。索也而皆获。可谓当代鸿博大儒矣。汝既师之。但当一心委命。必有所开。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其当看之书。及当识之人。另开在别幅。噫。古无所谓理学也。经学而已矣。夫子雅言诗书执礼。兴立成于诗于礼于乐。文章在是。性与天道亦在是。即程子得不传之学。亦祇于遗经之中。不能理于经素。不能经于理虚。于是乎两无成焉。末学支离。禅言幻渺。汝小子其慎之哉。

文士诋先儒论

阎循观

予观近代文士。以着述自命者。往往傅会经义以立言。然于程朱之学。则或者寻衅索疵。而深寓其不好之意。予惑焉。夫程朱之言。皆本六经也。学者苟近思而求之。则有以见其理之一。而本末之无殊致矣。然而攻之惟恐不胜者。则是未尝致思于其间也。夫未尝致思于其间。宜若六经之言。皆有所不好焉。然而崇之惟恐其不至者。则是于势而不敢犯也。夫人虽甚愚。闻有非毁圣人者。则怒斥之矣。众人皆以为严。而一人以为侮而不之顾。将如大恶大罪之犯众诛焉。至于程朱去今未远。无圣人之号。稍有异议。人亦不甚怪。于是以其宿怒积忤于六经之意。尽发舒于程朱。而不能复忍者。其势也。又有说焉。文士所爱者辞也。六经之辞。古雅深奥。利于引据。增文章之光悦。故虽弃其实而犹取其华。程朱之言。直陈事理。或杂以方言。无雕琢之观。华实两无取焉。而其言又显切近。今情事足以刺讥吾之所为。而大有所不利。则是安得不攻也哉。然不敢攻其大者何也。其大者君臣父子之经。修身治人之理。皆灿着于经。诋之则为诋经。诋经则犯众诛。故不敢。乃取其训诂字义考论故实之异于他说者。穷极其变。至剌剌累幅不已。或诋之为愚为愎。呜呼。六经程朱之所传者。非字义故实而[己](已)也。其道在于君臣父子之经。修身治人之理。人道之所以经纬。天地之所以贞固。鬼神之所以昭明者。皆在焉。如以字义故实而已。则古之善是者。宜莫如记丑而博之。少正卯而见弃于圣人何也。况其所据以攻程朱之说。又多程朱所辨而废之者。而非其博闻之有不及也。然且呶呶焉不知止。多见其猥琐陋劣而不智也甚矣。秦人有敬其老师而谩其师者。或问之。曰。老师衣紫师衣褐。或曰。然则非敬其老师也。敬紫也。今之尊六经以辞华。而侮程朱者。是敬紫之类也。

送万季野先生之京师序

冯景

方今之患。士有市心。而无经术。风俗日败坏而不可救。尝与山阳顾在瞻言而痛之。在瞻曰。士无经术故至此。苟稍稍读书明义理。必知自爱。有市心乃尔邪。予曰然。世之厌薄经术者。以为无适用。其巧于自媒者。涉其藩而缘饰之。便能立致通显。鼓天下浮薄不才之子而从之。是市之尤者也。尝谓经术之亡。不亡于厌薄者。而亡于缘饰者。然尚赖世有老师大儒。穷年朴学。心知古人之意。行[己](已)尺寸。而吾特惜乎其抱雌节而不鸣于世也。先生之道。纯乎天隐。于学无所不贯。既绝意人事。徙以故人徐相国之招。礼聘三至。乃强起诣京师。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友。由先生之道。可以禹贡治河。以春秋断狱。以周官致太平。以三百五篇当谏书。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奚而不适用也。抑不惟是而[己](已)。闻先生之清节。凡缘饰儒术相持为市者。必知所愧励。今之患庶其有瘳乎。先生至京师。以予言示在瞻何如也。

送张少渊试礼部序

张海珊

今天下大弊。在名实之不核。上之所以求乎下者。未尝不以实也。而下乃冒乎至美之名以应其上。夫使相与为名。则尚可苟且以致治。最可患者。恃名之掩覆粉饰其外。而内缘以为奸。及其后天下既已忘乎其名。而苟有为之诘责。则犹将持空名以相拒。而上卒无如之何。此天下所以寖寖乎日趋于溃败而不知觉也。制举一事。人才之所从出。而 国家制治之源也。专其职者。主试学使以下。及学校之官。中年而考校。三年而宾兴。问所以取之者。四子也。六艺也。名美矣尽矣。而汉唐对策之制。则命之第三场。使士子得切劘于时事。而有以自见其才。其所以试之者如此其详也。然今天下之取士。有试之之法。而无教之之法。学使秩尊与士既绝。而 国家之文法务使之暌隔不相通。其三场之策疑可以展所欲言。则又恐主试学使与士子之得以潜通也。而禁之言时事。由是上未尝以素教也。士亦未尝以素学也。如是则虽尧舜之知人。我恐其无以得士矣。若夫学校之官。阘茸猥琐。无一能举其职者。而顽钝嗜利者比比也。然而为学使者。率知而不问。夫以学使秩尊。而所以谢 国家者无他焉。则夫学校之职。无一举者宜也。然则天下之大故可知已。上之所以取士者。第以其名。而未尝责其实。则士之冒乎美名者。将随上之所投。而无不可冒焉以相应。其一二矫矫自命之士。不安于故习。则又以向之不素教不素学之故。一旦置诸纷剧。遂眩掉迷罔。而无所措其手足。一跌而败。则夫冒焉以应者。皆将引为鉴。而其习益坚持而莫破。而于是天下之事终不可为。嗟乎。庸庸者不足责。吾惜夫贤士大夫能自立不因循者。而亦托乎中庸之途。第冒焉以应也。虽然。 国家固亦有使之然者矣。一在文法密。一在忌讳多。天下之事。自六曹以下至州县。一老吏居于中。钩考审比。则虽命世之才。悉被钳制而无能转手运足。稍稍一试所欲为。今有备位九列。以疏文小小违式而镌级矣。求之于古有诸乎。虽有殊能绝特之士。将汲汲焉救过不遑。而有余力谋 国家事乎。故方其为士也。以忌讳之故。不使一言之得及于时事。及其任事。又不使一事稍轶于格令之外。一或不然。吏议随之。不以为好事。则以为躁进。然则曷怪乎冒焉。以居者之多也。故愚窃以为今之治。首在省虚文而核名寔。事事求其实。使名不得以相冒。循乎其名。则其实亦不得以稍诬。而制治之源。尤在制举一事。一事举则其余将次第以举。而所以教之之法。自四子六经外。必于天下之务使相讲求。庶乎一旦居其位。不至眩掉迷罔。而为吏胥之所制。虽然。余之说圣君贤相所乐闻。而忌讳者所必黜也。我友少渊亦未尝切劘于世事者。于是计偕北上。服王官有日矣。苟无志于从政。则此行为无名。苟将以政学也。吾恐日有所不给。然慎无冒焉以相安之犹夫人也。

寄张墨庄书

陈宏谋

士子实学。全在讲究于平时。非可剿袭于临试。近揣其弊。似有二种。一则作文不解书理。师生案头。止守时下讲章一部。不问精切与否。于经书语句。观大意。即欲敷衍为文。全无体认亲切之处。文不足以载道。学何能以经世。一则秀才读书。惟知学古。不知居今。应试文策。考据虽详。记诵虽博。然多泥于古而戾于今。及入仕途。未免拘迂鲜通。方枘圆凿。不相入。世人以读书人为无用。皆由于此。其故总缘不留心邸报之故。黄陶庵先生因馆于某当事家。每日备阅章疏抄报。故为文皆切实不浮。可以坐言起行。愚意城乡学馆中俱令看邸报。或寒生力有不能。则同邑同馆数人同看。费亦无多。凡近日  朝廷用人行政及内外诸臣工条奏皆得见闻。使之增长识见。见之文策自更亲切。不愧通儒矣。士人惟功名得失。可以听之于数。至于学问器识。全由人事。有一分工夫。便有一分进益。处可以用功之境。值可以用功之时。而因循错过。不但他人见轻。即自[己](已)亦不免于后悔。学问要看胜于我者。境遇要看不如我者。随时随事。以此着想。则无自足自弃之病。亦省多少希冀妄想矣。范文正秀才时以天下为[己](已)任。王文正平生志不在温饱。夫诚能以天下之温饱为[己](已)任。则又何暇知有自[己](已)之温饱哉。

读书简要说序

彭士望

天下之治乱系于学术。未有学术不素具。而足以有为于天下者也。三代而上有学而无术。而放桀迁桐居东讨叔。皆自然之窾郄。曲折赴之。以无失天理之正。驯至战国以暨后世之伪儒。则有术而无学。尧舜亦世事之名。沿缘[己](已)私以人国侥幸。虽至于杀身而不悔。王文成谓汉唐宋之有大名于世者。不过得乡愿之似。而顾命己为狂。呜呼。难言之矣。且夫学术未有不由于读书者也。秦皇以不读书愚黔首。明太祖以读书愚黔首。仇士良以不读书愚其君。明之奄竖以读书愚其君。自制蓺盛而天下士人之读书误。进内大鉴编自竖宦。而人君之读书愈误。此积重难反之势。涓涓炎炎。以有今日。诗书有时而不。圣贤有时而不信。天地鬼神有时而不灵。俾俊杰利益万世之言。曾不获一时之用。仁人志士。为之呼抢饮血。徒以其书沉之井泥。传之异代。博后之人一喟。呜呼。可不谓大哀耶。包山有石樵先生焉。余十年前即知其人。丁[巳](已)夏。相见。视其行事。探其学术之所由来。与之语生平及天下事。聚旬日而知其托基于读书简要说。三千言事无巨细。遇无穷达。世无阻夷。与人无智愚贤不肖。读书无古今经史稗杂。而皆一本于实用。实用者简要之所自出也。而其功非一日之积。一人之资。一行一官之庇。大之贯穿数千年之成事。包六合之内外。细则敝屩败缊。啜菽饮水。食豕祝鸡。一瞬一息。一嚬一笑。皆有皇帝王伯之故。相取于无穷。此子琴张桑户之相与于无相与。有未易一二为人言者也。石樵自述着是说垂十年。其游自滇黔。而齐鲁。而燕。于以周知天下人之情伪。四方之阨塞形胜。不为不深。自王侯将相。下迨愚夫妇工贾穷氓贱方伎之徒。不为不久且熟。三四十年间。所经历战争攻守。馈饷财赋。吏治民生。人才之治忽常变安危成败赢诎损益得失进退臧否。何去何从。何因何革。固已了然于心。了然于手。而独不得了然于行与事。则亦姑存是说。以为后世读书之法之用。然是说出。人罕再读。立义简要。而人或以为穷大失居。则词章之锢人。其弊久矣。欧阳永叔苏子瞻既成进士。益惭恨其取科第之文。尽舍之以求进于古。而其文章遂以名天下而传后世。而亿兆人生命之所维系。千百年世运国之所丕基。一代之习尚风化。所为瞻瞩。岂翳易事。而不极深研几。穷险阻而求简要。而欲捷得速成之资势利也耶。抑尝思之。至简至要之法。固无过于立志秉心。故曰夔稷契何书可读。又曰宰相须用读书人。是二者宜互用之。是则石樵之微旨也矣。

日知录跋

张杓

亭林先生。挟经世之才。怀匡时之志。慨然以世道人心为己任。所着天下郡国利病书。于廿一史外博采天下图经。及有明一代实录。下至公移邸报。凡有关民生利害者。悉萃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说。诚古今一大着作也。书凡三十二卷。余录四卷。乃先生读书有得。随笔记录之文。尤生平精诣所在。自经史而外。凡国家政治。大而典礼财赋。小而馆舍邮亭。无不援据典籍。疏通其源流。而考论其得失。至于风俗之败坏。世教之陵迟。则陈古讽今。尤三太息。先生目击明季之政。故不觉言之深痛如此。虽其中考经之失。如幽并营三州不在禹贡九州岛之内。考史之失。如宣房既筑。导河北行。而梁楚之地无水灾之类。皆不免舛。又讥说文穿凿。至谓武后制字。荆公作书。皆滥觞于许氏。立言亦过当。阎百诗钱辛楣先后纠正之。均足为先生诤友。要之先生之才体用兼备。固不屑屑以考订见长。而亦不徒以经生自命也。即以经学论。书中所录及世所传五经同异。类皆折中众说。不名一家者。是先生学期心得。不尚苟同。而亦非立异。正不必于马郑程朱之间。为先生强分主奴也。论者不察。乃据音学五书。谓古音复萌。自先生始。遂推先生为汉学。或又以下学指南一书。谓先生尊信朱子。力辨上蔡横浦象山诸人之非。因目先生为宋儒。议论晓晓。自以为推崇先生者至矣。而恶足当先生意哉。

读日知录

程晋芳

余读顾氏日知录而叹读书之难也。由明以上。迄于秦汉。儒家者流。学博而精。所见者大。坐而言可起而行者。殆无几人。惟亭林及黄黎洲。于书无所不通。而又能得古圣贤之用心。于修己治人之术。独探其要。其所论述。实有可见诸行事者。然不患其书不传。患在后之人以为言言可信。将悉举而行之。更易成宪。日趋于综核烦琐而不觉。是又不可不辨也。亭林欲以米绢易银。行均田。改选法。之数者有必不能行。有行之而必不能无弊。其可行者。惟学校贡举耳。虽然。岂易言哉。不徐徐有以易之。鲜有不溃败决裂者。黎洲则必欲复封建井田。此则童孺皆知其不可矣。真儒不世出。而同时并生。言可为后世法。犹或错纰缪若是。后之人其何赖焉。古之名臣如萧曹丙魏房杜韩范辈。其读书正不必若后儒之多且精。而知天下之不可妄动也。则相与优游宁谧之。以无事为治。而天下卒无不治。譬之人身。劳勚倦之余。闭关习静。屏退私欲。使从容舒展而百病可除。苟无以养之。虽日服补益之剂。而劳勚不休。则病犹未减。施之攻伐之剂哉。王荆公方正学皆以信古。误人家国。此吾辈所宜慎也。至其所论正人心。厚风俗。省刑薄敛。练武修文。则自唐虞三代以还。万世由之而无弊者也。太原阎伯诗有补正日知录一卷。所见者犹小。余故论定之。毋使不善读书者以两先生为口实焉。

陈言夏传

王鸣盛

陈瑚字言夏。苏州太仓人。弱冠为诸生。当明季天下多故。与同里陆世仪相约。讲求经济大略。谓全史浩繁难读。乃编为四大部。以政事人文别之。政部分曹。事部分代。人部分类。文部分体。为巨帙各数十。字如黑蚁。皆自掌录。略能背诵。又旁通当世之务。河渠漕运农田水利兵法阵图。无不研贯。暇则横槊舞剑弯弓注矢。其击刺妙天下。崇正壬午。举应天乡试。赴试礼部试。不第归。时娄江湮塞。水旱洊至。民大饥。瑚上当事救荒四政。书其预备之政四。曰筑围岸。开港浦。广树艺。预积储。防挽之政四。曰慎灾眚。早奏报。惩游惰。劝节省。补苴之政四。曰通商。劝分。兴役。弭乱。轸恤之政四。曰招流亡。缓征索。审刑狱。恤病困。又陈支吾三议。其议食四条。曰劝义助。勤转输。招商米。优米铺。议兵八条。曰严保甲。练乡民。设侦探。劝习射。练夫。练牙兵。备城守之人。备城守之器。议信六条。曰励士节。和大户。巡郊野。安典铺。清狱囚。严督察。又上巡抚王公开江书。一审势。二经费。三役兵。四实法。皆精切可施行。而时无能用者。自言其学如医之治病。求之于古犹治方药也。求之于今犹切也。按以求病。按病以定方。按方以用药。故百发不爽。然主人讳疾则良医束手。识者以为笃论。乙酉以后。避兵行遯。不交人事。尝初冬骤寒。客有重裘者。知瑚被单袷。欲解以赠。竟夕不敢发声。退语人曰。乃知今世复有陈无已也。其孤介如此。晚益困阨。常至绝食。终不肯干人。康熙乙卯年六十三卒。瑚之学闳俊伟。博通古今。其论申韩曰。申韩刑名之学。刑者形也。其法在审合形名。故曰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又曰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盖循名责实之谓。今直以为刑法之刑。过矣。其论理财曰。管子富国之法。大约笼山泽之利。操轻重之权。在上不在下。而富商大贾。无所牟利。汉桑孔之徒。师其意以为均输平准之法。而不知其合变。何也。管子霸道也。可施之一国。不可施于天下。苟利吾国。邻国虽害不恤也。为天下则不然。此有余彼不足。不足者亦王土也。此享其利彼受其弊。弊者亦王民也。故桑孔用之汉而耗。王吕用之宋而亡。其论赋役曰。有田则有租。即粟米之征。有身则有庸。即力役之征。有户即有调。即布缕之征。唐租庸调。三代之遗法也。杨炎变为两税。即今之条编。合丁田户三者而一之矣。唐法之不善。在于口分世业。其意虽仿井田。而实有不便者。后陆贽极论其弊。以为专治资产。故不善。窃以为不然。田租当从两税。而有身之庸。则但当役于本邑。如今之牙行匠户当官相似。问丁不问田可也。至如白粮之类。解送京师。自当计亩出财。行雇役之法。如今之官运可也。至有户之调。则亦当问户而不问田。但轻其税可也。今之并户田为一者亦非也。又曰三吴田事。全重水利。其田亦当如禹贡分上中下三等。此在县令可以意行之。不必俟上命也。或于闲暇之日。循行郊野。分高低平三等。遇旱则宽高等之租税。遇水则宽低等之租税。遇全荒然后及于平等。此均农之大要也。所着书有蔚村讲规。圣学入门书。社学事宜。开江筑围书。荐先祀神权定礼。菊窗随笔。荒政全书。今皆不传。 旧史氏曰。国初东南多隐君子。以志节自励。而博达多通。毅然以经世自任。陈先生实为之魁。当避兵时。至昆山之蔚村。村田沮洳。导里人筑围岸御水。用兵家束伍法。不日而成。至今赖之。其学用之必有实效。而不为空言。斯可睹矣。顾屏居穷野。不求人知。当世遂无知之者。予求其遗书。二十年不得。聊掇所闻千百之一。不足以传先生。然藉此存其梗。庶几承学之士。犹或闻风而兴起焉。

答杨迈公书

罗有高

前惠书。足下所偁引。若朱文公小学。陆子制用篇。司马公家训。吕氏乡约。阳明子拔本塞源论。甚善。终身守而行之。有不能尽者。虽然。饮水必寻源。伐木宜至根。古经。诸先辈立训之根源也。曰畏天命。曰慎独。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又诸先辈治经之根源也。古经。广大悉备矣。天道浃。人事周。彻幽明灵蠢。纪贯洪纤。要其根源。不越畏天命慎独敬义而已。愿足下自三古顺流而下。不愿足下溯洄而上。溯洄而上。功力浩费。而成未可必。虽成不全。顺流而下。半事倍功。更愿足下炳其大根大源。行微积微造微。优游盘乐于微。以圣人遯世无闷四言正其鹄。希着则败矣。故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毛氏着者也。其言伪。虚憍恃气。好治辟说。陵驾古儒先。蓺苑螟蟘也。放绝之。汤陆百世之师也。严事之。然蒙于陆之攻击阳明子也无取焉。是市井相詈也。失儒者之度矣。灵寿之政。圣门弟子之从政也。其自居也严。其与人也恕。其子民也诚。其攻击阳明子。明之偶有所蔽也。不足揜其醇。前李氏经生也。其业盛矣。而未落其实也。其书瑕瑜半。其瑜者往往失之巧。是故欲着而不忍。欲闇淡简温而不能者也。孙氏未之详也。蔡先生。有高师承之源也。诚乐善而几于充实者也。彭先生仕而逸者也。其出若云。其处也介于石。古之闭关人也。后李氏其始也着。其末路知反而潜于陆。其于文也无迎距。其论议褊激。好以记问胜豪者也。方先生。其服古之辞也笃。其论文术义法详矣。其失也局。小学三家。未之有明焉。故其文力求雅驯而未免俚。夫文之为道也。视其源。源盛矣。随地理之高下曲折。放而之海而已矣。而义法自生焉。不前定也。小学三家芜塞久。足下有志于古文。尚修之。顾氏。古忠孝之士也。有闇淡之意者矣。考证之学。近世未有先焉者。其日知录所言。类纯实不泛杂。有裨于治。其论学则强而为知者。小玷唯此耳。其音学五书。一廓从来通之蔽。使学者复闻三代古音。其功巨。其用力勤。近休宁江先生慎修更弥缝之。古音完矣。若顾氏所谓豪杰之士也。朱氏温秀有雅材。然非顾氏比。何毛氏之可侪邪。足下并举焉误矣。然足下诚精治古注疏。则有高所论赘疣也。不足县于心府。足下其以为信然否也。彭绍升曰。毛氏谓西河也。汤陆文正清献也。前李氏安溪先生也。彭先生先曾王父侍讲公也。后李氏临川穆堂侍郎也。方先生望溪也。顾氏宁人先生也。朱氏竹坨也。邓先生元昌。字慕濂。江西赣州人。罗所师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