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第077卷 卷七十七 槐堂諸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槐堂諸儒學案(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補定)
槐堂諸儒學案表
傅夢泉 (從子)道夫
(從子)正夫(別見《慈湖學案》。)
陳苑(別為《靜明寶峰學案》。)
(曾潭續傳。)
鄧約禮 (子)泳
傅子雲(見上《象山門人》。)
鄧遠
傅子雲 葉夢得
黃叔豐
張商佐
熊鑑
黃裳
彭興宗 陸持之(別見《象山學案》。)
詹阜民 喻仲可
顧平甫
利元吉
陳去華
諸葛千能 高公亮
諸葛受之
石斗文
石宗昭 鍾穎
石余亨 黃奇孫(別見《潛庵學案》。)
(石氏續傳。)
孫應時 史彌堅(別見《慈湖學案》。)
胡衍(見下《崇禮家學》。)
胡拱
胡撙 (子)衛
(子)衍
陳剛
朱桴
朱泰卿
李伯敏
符初
周清叟
嚴滋
張孝直
饒延年
鄒斌 吳淵
吳潛
趙師雍
趙師蒧
包揚 (子)恢
包約
包遜 羅必元(見下《驪塘門人》。)
高商老
孟渙
李雲
豐有俊
潘友文
張明之
周良
董德修
危稹 羅必元
羅晉君
柴中守(別見《丘劉諸儒學案》。)
歐陽鎮 羅晉君(見上《驪塘門人》。)
馮曾
(並北谷講友。)
吳紹古
章節夫
游元
高宗商
李肅 (子)復(見上《象山門人》。)
李復
徐子石 (弟)元德
晁百談
王允文
黃
(父文晟。)
黃椿
黃棐
俞廷椿
邵叔誼 (子)魯子
繆文子
江泰之
徐仲誠
趙子新
丘元壽
□顯仲
劉堯夫
(並象山門人。)
危和 羅必元
(驪塘學侶。) 羅晉君(並見《驪塘門人》。)
槐堂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槐堂之學,莫盛于吾甬上,而江西反不逮。如曾潭,如琴山,以及黃、鄧之徒,今其緒言緲矣!甬上之西,尚有嚴陵,亦一大支也。述《槐堂諸儒學案》。(梓材案:金溪學派自吾鄉諸家慈湖、絜齋、廣平、定川而外,謝山《序錄》盡歸《槐堂諸儒學案》。嚴陵一支,自錢融堂而盛。融堂為慈湖高第,故併入慈湖。)
◆象山門人
通判傅曾潭先生夢泉
傅夢泉,字子淵,號若水,建昌南城人。(雲濠案:一本作盱江人。)為人機警敏悟,疏通洞達,學于象山。(雲濠案:《南城志》云:「嘗遊陸象山、朱晦庵、張南軒之門。」)自言「少時知舉業,觀書不過資意見,後因困志知返。」適陳剛自槐堂歸,因問象山所以教人者,剛曰:「首尾一月,先生諄諄只言辨志。又言古者入學一年,早知離經辨志,今日有終其身而不知自辨者,可哀也已。」先生私心識之。一日,讀《孟子公孫丑章》,忽然心與相應,胸中豁然,尚未知下手處。及見象山,始盡知入德之方,謂剛曰:「陸先生教人辨志,只在義利。嘗謂人曰:『人生天地間,自有卓卓不可磨滅者在,果能于此涵養,于此擴充,良心善端,交易橫發,塞乎宇宙,貫乎古今。』」象山論及門之士,以 先生為第一,登淳熙二年進士,分教衡陽,士人歸之者眾,太守亦加禮焉。有一二同官,頗與違言,先生處之裕如也。時陳止齋為漕使,先生與之講學,止齋心折其言。象山臨卒前數日,或自衡陽來,呈先生與周平園論道五書,象山嘆曰:「子淵擒龍打鳳手也!」宰寧都,邑號難治,先生一化以道,不踰年,俗大變。平園以為有西漢循吏之風。遷清江判,卒于官。所著有《石鼓文》。嘗講學曾潭之滸,學者稱曾潭先生。先生性地剛毅,然多偏,自言初見象山,即聞艮背行庭之教。已而,見張南軒于荊州,見朱子于南康,不安于象山之說者十年,及在衡陽乃深信之。先生于朱子尤多相左。象山言其疏節闊目,佳處在此,其病處亦在此。及其卒也,或言其以喪心而死。然真西山跋其行狀,謂「先生之卒,縣大夫繪像祠于學而祀之。其後四十餘年,部使者以其學行聞于朝,有詔建祠于邑之玉虛觀側」,則喪心之言,不足信也。(修。)
附錄
張南軒《與朱元晦書》曰:「灃州教授傅夢泉來相見,乃是陸子靜上足,剛介有立,但所論學,多類揚眉瞬目之機。子靜此病,曾磨切之否﹖亦殊可懼。」(補。)
又曰:「夢泉守師說甚力。此人若肯聽人平章,他日恐有可望。」(補。)
宗羲案:陸子之在象山五年間,弟子屬籍者至數千人,何其盛哉!然其學脈流傳,偏在浙東,此外則傅夢泉而已,故朱子曰:「浙東學者,多子靜門人,類能卓然自立,相見之次,便毅然有不可犯之色。然則,此數千人者,固多旅進旅退之徒耳。今傳數十人于此,其可睹矣。」
推官鄧直齋先生約禮(附子泳。)
鄧先生遠(合傳。)
鄧約禮,字文範,本盱江人,以于李侍郎橘園,遂家臨川。橘園于陸子為前輩,而論學最契,故先生與其妻弟肅皆師象山,在槐堂中稱齋長。有求見象山者,象山或令先從先生問學。登淳熙五年進士,官德化丞,兼攝邑事,葺理凋敝,得民心。象山貽書當路,盛稱其治。為溫州教授,與葉水心相得甚懽。調常德府推官,卒于官。先生篤于庸行,嘗謂人曰:「某得一官,但能少濟諸貧困兄弟耳。」象山嘗稱:「夢泉宏大,約禮細密。」學者稱直齋先生。先生嘗與同門生利元吉彙建昌自有科舉以來進士為題名碑,而請朱子為之記,且言願發明國家所以教人取士之意,有異于古,欲使學者讀之而知所警。朱子甚善其言,因謂:「二君蓋皆嘗有所學,而得其所貴于己者,但推其說以告于鄉之後進,使之因所感發,以求夫古人之所以教者,盡心而有得焉,則聲名文字之盛,彼將有所不屑,而況不義之富貴也﹖」說者但見朱子晚年多排象山,然觀記中之語,則其以公義相取者,又未嘗不在也。元吉,紹熙元年進士。先生次子泳,字德栽,嘉定十三年進士。累官淮西帥幕。措置江防,佐大帥孟珙解齊安圍,功第一。歷遷刑部侍郎。所至以廉見稱。晚年坐累遷謫,自號巽坡先生。群從有名遠者,亦師陸子。(修。)
主簿傅琴山先生子雲
傅子雲,字季魯,號琴山,金溪人。成童,登象山門,以其少,使先從鄧文範,尋晉弟子之位。象山歸自京師,先生亦入太學,道相值,共泛桐江,答問如響應。天山精舍成,學者坐以齒,先生在末席,象山令設一席于旁,時命先生代講。或頗疑之,象山曰:「子雲天下英才也。」及出守荊門,使居精舍,象山摯手語之曰:「書院事,俱以相付,其為我善永薪傳。」謂諸生曰:「吾遠守小郡,不能為諸君掃清氛翳,幸有季魯在,願相親近。」象山嘗謂先生骨相寒薄,道雖明,恐不得行。晚奉大對,葛丞相邲期以首先不果,先生曰:「場屋之得失窮達不與焉,終身之窮達賢否不與焉。」時人以為名言。主甌寧簿,決訟必傅經義,人人服之。先生嘗作《保社議》,其中言鄭康成註《周禮》,半是緯語,半是莽制,可取者甚少。象山最是其言。紹定四年,袁甫持節西江,修明象山之學,為建象山書院,時槐堂高足惟先生在,巋然上座。所著有《易傳》、《論語集傳》、《中庸大學解》、《童子指義》、《離騷經解》。撫州守葉夢得,故先生弟子,建三陸祠于金溪,以先生配。(修。)
黃先生叔豐
張先生商佐(合傳。)
熊先生鑑(合傳。)
黃叔豐,字元吉,金溪人,象山仲兄九敘之。師事象山最久,象山詳其及門之士,首傅子淵,次鄧文範,次即先生。善學不自發問,每誘致諸生來授學,令其各以疑義前請,而從旁聽之。象山知荊門軍,先生從之,記所答問之語,題曰「《荊州日錄》」。時陳止齋始以漕至,貽書象山論學,而傅子淵亦分教衡陽,先生往焉。止齋初有疑于子淵之言,及先生至,始深信之。象山嘗曰:「元吉相從一十五年,最得老夫鍛練之力。其前數年方逐外,中間數年換入一意見窠窟,去數年換入安樂窠窟,去近年痛加鍛練,始壁立無依傍。」而同門生嚴松直言先生之學,當出子淵之上。先生諸寮張商佐,字輔之;周清叟,字廉夫;熊鑑,字□□,俱師象山,而廉夫所記《陸子語錄》最佳。(修。)
郡守黃先生裳
黃裳,字元吉,寧德人。少有奇節,師事象山。應淳熙二年武舉,魁南宮。三歷郡守,俸入多以給親舊。任子恩,必先其兄之子而後己子。
(梓材謹案:梨洲原本,此下有「不自發問」、「與陳上齋講學」、「象山鍛練」等語,皆屬金溪黃元吉事,蓋因其同字「元吉」而誤。)
彭世昌先生興宗
彭興宗,字世昌,金溪人。受業槐堂文安,令其教授諸子,稱其有法。淳熙十四年,文安奉祠歸家,先生登應天山,樂之,因為建一精舍,以居文安,即所謂「象山」者也。文安既卒,先生以丙辰訪朱子于家。問其何故而來,先生以書院頗少書籍,因購書故至此。朱子曰:「緊要書亦不須幾卷,某向來愛如此,其後思聚者必散,何必役于物。」自文安論心以來,議者多以為不講讀書之功,然朱子告先生語,卻合文安之旨,世人不盡知也。先生之行,朱子又贈之以詩曰:「象山聞說是君開,雲水參天瀑響雷。好去山頭且堅坐,等閒莫要下山來。」以時方嚴黨禁也。(修。)
祖望謹案:劉季章嘗言告子是孟子弟子,世昌曰:「孟子于弟子皆姓名之,告子獨稱子,蓋同時著書之人。」象山于告子之說,亦未嘗深非之。而或有省處,考亭謂其滿腔子是禪,蓋以此,則先生晚年亦為朱學矣。
知州詹默信先生阜民
詹阜民,字子南,(梓材案:先生號默信,見其門人《喻可中傳》。)遂安人。累官宗正寺丞,兼駕部郎中,知徽州府。先生初見象山,象山言:「後世學者,溺于文義,知見繳繞,蔽惑愈甚。」先生退而盡屏諸書。後來疑其不可,問之,象山曰:「某何嘗不教人讀書﹖」他日侍坐,象山曰:「學者能常閉目亦佳。」先生遂學靜坐,夜以繼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樓,忽覺此心已復澄瑩中立,竊異之,擬質象山,象山曰:「子何以束縛如此﹖」乃自吟曰:「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若巨魚縱大壑,豈不快哉!」先生釋然。
附錄
陳北溪《答趙季仁書》曰:「象山本得自光老,(道光,號佛照。)今楊、袁門下,多是引接僧道等人來住,以為覺者甚多。此間九峰僧覺惠者,詹、喻、顧皆以其得道之故,與之為朋。詹悟道時,嘗謂他證印法門傳度從來如此。然則,此一家學問,分明是空門宗派,縱待說得精微玄妙,不過是彌近理而大亂真。」(補。)
祖望謹案:子南以淳熙六年侍學于陸子,自言初見請教大旨,以當識義利公私之弊。又案:子南嘗從張南軒遊,以所類洙泗言仁者察之,終不能仁,及見陸子,始解。然子南所言,漸近頓悟,絕類慈湖遺書中語,是乃陸子之學所以招後人之議者。
縣丞利先生元吉
利元吉,字文伯,盱江人,文安高弟也。(梓材案:先生紹熙元年進士。互見《鄧直齋傳。)佐邑金溪,文安子伯微將師事之,先生謝不敢。(參《魏鶴山集》。)
陳先生去華
陳去華,廣中人。象山問之尋常與點一段,如何理會,答以理會未得。屢問,屢答如前。象山強之,說曰:「三子只是事上著到,曾點卻在這裏著到。」象山詰之曰:「向道理會不得,今又卻理會得。」從此頓有省。自敘「聽話一月,前十日聽得所言皆同,後十日所言大異,又後十日與前所言皆同」,因作十詩而別。是時,廣中皆得南軒之教,謂之南方之學,先生歸而變之,學人謂之北方之學。
進士諸葛誠之先生千能
諸葛受之先生□(合傳。)
諸葛千能,字誠之,會稽人。淳熙進士。以乾道八年見陸子,遂學業焉。先生嘗 以書貽朱子,論曹立之墓表事,欲解兩家之爭。先生有兄字受之,佚其名,亦師陸子。同邑胡達材,亦以乾道八年侍陸子,稱其資質甚美,天常亦厚。及其問學,以為若有神明在上、在左右,則陸子非之。(修。)
宗羲案:諸葛誠之問學于朱、陸,二家相難,誠之以學徒競辯為非,言之于晦翁,亦悵然其言也。象山言誠之嗜學甚篤,又有筋力,朋友間尤所賴者。
(梓材謹案:謝山為《俞默翁傳》云:「山陰胡達材兄弟亦師象山,而諸葛誠之往來諸儒之間。」又《奉臨川帖子二》明言諸葛誠之非陸子之徒,而其修傳云云,蓋據《象山年譜》而言。)
附錄
□□□曰:「誠之資質確實,有志世故,心實愛之,但恐未免為才使。」(補。)
又曰:「誠之明決有力,向來良得其助,但義理儘少涵泳,辭色間多與人忤。」(補。)
又曰:「誠之誠長進,但向來相聚,見其病多在矜之一字,嘗力告之,若不痛于此下工夫,則思慮雖親切,終必失之。」(補。)
知軍石天民先生斗文
石斗文,字天民,新昌人也。隆興進士,臨安府學教授。史丞相薦其學行,遷樞密院編修。上書論曰:「朝事譬之千金之家,必嚴大門,以司出入。一旦疑守者而創開便門,不知其私之滋,甚于大門也。」知武岡軍。(補。)
侍從石應之先生宗昭
石宗昭,字應之,新昌人,與兄斗文同問學于朱、呂、陸三氏之門。初為象山所喜,復感于異說,而祭東萊之文以為「石火電光,是區區者之不足恃」,象山見之,駭其迷繆,尋先生異時書問一束封之,題曰「石應之公案」。已而會于臨安,以公案示之,先生欲持去,象山曰:「不可。觀足下神思,今不能辦此。此書非吾相對剖決,亦長物耳。」以進士第授無為軍教授,積官至侍從。象山謂高宗商曰:「觀應之容貌言論,與曩者判若二人,今遂居臺閣,益令人憐之耳。」
祖望謹案:石應之由祕書正字直華文閣侍御史,公揆孫也。公揆以劾秦檜廢,然嘗攻伊川之道。
判軍孫燭湖先生應時
孫應時,字季和,餘姚人也,學者稱為燭湖先生。父介,胡宗伋高弟,以古道著,所稱雪齋先生者也。先生八歲能文,師事象山,以進士尉黃巖。朱子持常平節,一見即與定交。任滿,士民欲置田宅留居之,辭不受。丘忠定公帥蜀,辟先生以行。是時,吳氏世將,蜀人畏之。會吳挺疾忠定,遣先生視之,以覘其軍情。挺盛有所贈,先生辭不受,歸告忠定曰:「挺行且死,然其子曦必叛,宜因其死,遣統制權領其軍,而檄總領楊輔兼利州安撫以節制之,別選將才,以革其世將之弊。」忠定然之。及挺死,如其策。知常熟縣,已代矣,太守以私憾捃摭之,謂其負倉粟三千斛,其實前令積逋也,士民爭擔負為償,而太守愈不喜,竟坐貶秩。尋起判邵武軍,未赴卒。其後,吳曦復入蜀,竟叛。朝臣訟言先生問學深醇,行誼修飭,見微慮遠,能為國家弭患,請錄其後。詔補其子下州文學。先生家門雍睦,合膳同居,所稱「世友堂」者也。(修。)
宗羲案;季和問學于朱、陸之間,而所師者則陸也。
附錄
季和改常熟令,大興教化,立子游祠,朱子記之,以為武城弦歌之化,復見于今。
季和以乾道八年見陸子,其後親詣槐堂受業,亦嘗問學于朱子。
中散胡達材先生拱
胡拱,字達材,東浙人。象山言:「其資甚美,天常亦厚,但前此講學,用心多馳騖于外,而未知自反。」
(梓材謹案:姚江《胡氏譜》載,先生為紹興壬午鄉舉,贈中散大夫。)
提舉胡崇禮先生撙
胡撙,字崇禮,達材之弟。質性類于其兄,孫燭湖稱:「其天資如古人,樂善急義若嗜欲。」官至浙西提舉茶鹽司幹辦。二子:衛,衍。(修。)
教授陳先生剛
陳剛,字正己,盱江人。(雲濠案:一作建昌之歐江人。)以進士官教授。初見象山而歸,傅子淵問之,先生曰:「先生諄諄只言辨志。」象山言「涵養是主人翁,省察是奴婢」,先生不以為然。象山曰:「足下才氣邁往,而學失其道,凡所經營馳騖者,皆適以病其心耳。」晦庵謂學者曰:「象山之喜正己者何事﹖」葉賀孫曰:「喜其有才。」
祖望謹案:正己早與劉淳叟同師陸子,甚稱許之。已而先生遊浙中,師同甫,又師東萊,陸子貽止齋書,嘆其半塗異志,慕用才術者也。朱子亦深不喜之,言其輕薄資質,本自勞攘,又為同甫、伯恭教以權數,其叛陸子,于諸人為最甚。其錄象山論學之語示人,謂顏子悟道,後于仲弓;孟子無如告子何;《易繫辭》決非夫子作。朱子謂正己甚乖,蓋即譏其輕薄之習。今觀《陸子集》中,全無此等議論。
朱先生桴
朱桴,字濟道,金溪人,與其弟亨道泰卿,年皆長于象山,而師事之。先生言「象山所以誨人者,深切著明,大概是令人求放心,不復以言語文字為意。其有意作文者,令收拾精神,涵養德性,根本既正,不患不能作文矣。」一日,問「自見先生後,臨事惟恐有失,反不能如前之勇決」,象山曰:「子即今自立,正坐拱手,自作主宰,萬物皆備于我,有何歉闕!」先生嘗與象山、亨道同與鵝湖之會,亨道以元晦不能無我,不能如伯恭之虛中也。
附錄
朱濟道力稱贊文王,象山謂曰:「文王不可輕贊,須是識得文王,方可稱贊。」濟道云:「文王聖人,誠非某所能識。」曰:「識得朱濟道,便是文王。」
朱先生泰卿
朱泰卿,字亨道,金溪人,與其兄濟道,偕事象山先生。嘗從鵝湖之會,謂「朱子欲人先博覽而後返之守約,象山欲先發明其本心而後使之博覽,以此不合,然發明之說,未可誣也。元晦見二詩有不平語,似未能無我。」又曰:「伯恭慮陸與朱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于一,其意甚善,然伯恭蓋有志于此,謂自得,則未也。」先生之言,在象山弟子中,蓋亦錚錚者,視濟道當過之。然直言東萊未能自得,亦似乎易其言。先生之自得者,其已足與東萊角乎﹖象山弟子坐累在此。(修。)
李好古先生伯敏
符先生初(合傳。)
李伯敏,字敏求,一字好古,高安人也。少時嘗與其宗人交訟于官,劉靜春清之見之,為說《易》之《訟》、《家人》二卦,先生瞿然,即以訟貲市程《傳》歸,遂為學者。先生又嘗以書通問朱子,朱子答云:「向來見陸刪定所聞如何﹖若以為然,當用其言,專心致志,庶幾可以有得,不當復引他說以分其志。若有所疑,亦當且就此處商量,不當遽舍所受而遠求也。東問西聽,以致皇惑,徒資口耳,空長枝葉,是以有問而未敢對也。」先生得書,遂終身為象山之學,不復名他師。同時有符初者,字復仲,蓋符敘之族人也,亦師象山,而以書問朱子,答云:「見陸丈回書,其言明當,且就所持守,自見功效,不須多疑多問,卻轉迷惑也。」(修。)
宗羲案:敏求問下手工夫,象山曰:「能知天地之所以予我者,至貴至厚,自然遠于非僻。」敏求曰:「非僻未嘗敢為。」象山曰:「此是硬制將來,甚費力。」敏求曰:「以今年較之去年,殊無寸進。」象山曰:「當為者,有時而不能為,不當為者,有時而為之,此是不長進。若泛然求進,不過欲以己先人,此是勝心。」他日,謂敏求曰:「吾友近來精神都死,卻無向來亹亹之意,不是懈怠,便是被異說壞了。夫人學問,當有日新之功。今吾友守定,如何得活!」敏求由是精進。嘗有詩云:「紛紛枝葉漫推尋,到底根株只在心。莫笑無弦陶靖節,箇中三嘆有遺音。」象山首肯之。
附錄
問伯敏云:「作文如何﹖」伯敏云:「近日讀得《原道》等書,猶未成誦,但茫然無入處。」先生云:「《左傳》深于韓、柳,未易入,且讀蘇文可也。此外別有進否﹖吾友之志要如何﹖」伯敏云:「所望成人,目今未嘗敢廢防閑。」先生云:「如何樣防閑﹖」伯敏云:「為其所當為。」先生云:「雖聖人不過如是。但吾友近來精神都死,卻無向來亹亹之意,不是懈怠,便是被異說壞了。夫人學問,當有日新之功,死卻便不是。邵堯夫詩云『當鍛練時分勁挺,到磨處發光輝。』磨鍛練,方得此理明,如川之增,如木之茂,自然日進無已。今吾友死守定,如何會為所當為﹖防閑,古人亦有之,但他底防閑,與吾友別,吾友是硬把捉。告子硬把捉,直到不動心處,豈非難事﹖只是依舊不是。某平日與兄說話,從天而下,從肝肺中流出,是自家有底物事,何嘗硬把捉﹖吾兄中間亦云有快活時,如今何故如此﹖」伯敏云:「固有適意時,亦知自家固有根本,原不待把捉,只是不能久,防閑稍寬,便為物欲所害。」先生云:「此則罪在不長久上,卻如何硬把捉﹖種種費力,便是有時得意,亦是偶然。」伯敏云:「卻常思量不把捉,無下手處。」先生云:「何不早問﹖只此一事,是當為不當為。當為底一件大事不肯做,更說甚底!某平日與老兄說底話,想都忘了﹖」伯敏云:「先生常語以求放心立志,皆歷歷可記。」先生云:「如今正是放其心而不知求也,若果能立,如何到這般田地!」伯敏云:「如何立﹖」先生云:「立是你立,卻問我如何立!若立得住,何須把捉﹖孔門惟顏、曾傳道,他未有聞,蓋顏、曾從裏面出來,他人外面入去。今所傳者,乃子夏、子張之徒,外入之學。曾子所傳,至孟子不復傳矣。吾友卻不理會根本,只理會文字。實大聲宏,若根本壯,怕不會做文字!今吾友文字自文字,學問自學問,若此不已,豈止兩段,將百碎。」問:「近日日用常行覺精健否﹖胸中快活否﹖」伯敏云:「近日別事不管,只理會,我亦有適意時。」先生云:「此便是學問根源也。若能無懈怠,暗室屋漏亦如此,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何患不成!故云,君子以自昭明德。古之學者為己,所以自昭其明德,今之學者只用心于枝葉,不求實處。孟子云:『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心即是一箇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一聖賢,其心亦只如此。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為學只是理會此。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何嘗滕口說!」伯敏云:「如何是盡心﹖性才心情,如何分別﹖」先生云:「如吾友此言,又是枝葉。雖然,此非吾友之過,蓋舉世之弊。今之學者,讀書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脈。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伯敏云:「莫是同出而異名否﹖」先生曰:「不須得說,說著便不是,將來只是滕口說,為人不為己。若理會得自家實處,他日自明。若必欲說時,則在天者為性,在人者為心,此蓋隨吾友而言,其實不須如此,只是要盡去為心之累者。如吾友適意時,即今便是『牛山之木』一段,血脈只在仁義上。所以令吾友讀此者,蓋欲吾友知斧斤之害其材,有以警戒其心。『日夜之所息』,息者,歇也,又曰生息,蓋人之良心,為斧斤所害,夜間方得歇息。若夜間得息時,則平旦好惡,與常人甚相遠。惟旦晝所為,梏亡不止,到後來夜間,亦不能得息,夢寐顛倒,思慮紛亂,以致淪為禽獸,人見其如此,以為未嘗有才焉,此豈人之情也哉﹖只與理會實處就心上理會,俗諺云:『癡人面前不得說夢。』又曰:『獅子咬人,狂狗逐塊。』以土打獅子,便徑來咬人,若打狗,狗狂只去。理會士聖賢急于教人,故以情以性以心以才說與人,如何泥得。若老兄與別人說定,是說如何樣是心,如何樣是性、情與才,如此分明說得好,地不干我事,須是血脈骨髓理會實處始得。凡讀書皆如此。」又問養氣一段,先生云:「此尤當求血脈,只要理會『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當吾友適意時,別事不理會時,便是浩然。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蓋孟子當時與告子說,告子之意,『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外面硬把捉底。要之,亦是孔門別派,將來也會成,只是終不自然。孟子出于子思,則是涵養成就者,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孟子之言,大抵皆因當時之人,處己太卑,而視聖人太高。不惟處己太卑,而亦以此處人,如『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之語,可見不知天之予我者,其初未嘗不同;如未嘗有才焉之類,皆以為才乃聖賢所有,我之所無,不敢承當著,故《孟子》說此乃人人都有,自為斧斤所害,所以淪胥為禽獸,若能涵養此心,便是聖賢。讀《孟子》須當理會他所以立言之意,血脈不明,沈溺章句,何益!」
伯敏云:「伯敏于此心能剛制其非,只是持之不久耳。」先生云:「只剛制于外,而不內思其本,涵養之功不至。若得心下明白正當,何須剛制﹖且如在此說話,使忽有美色在前,老兄必無悅色之心。若心常似如今,何須剛制﹖」(並《象山語錄》。)
周先生清叟
周清叟,字廉夫。(雲濠案:一作周廉夫,字清叟,黃元吉叔豐之僚也,同師象山。)所記象山語,多論《書》、《易》。其祭象山文有云:「天為斯文,乃至先生。指學者之膏肓,示入聖之門庭。不繳繞而支離,誠坦然而可行。暴之以秋陽之白,濯之以江、漢之清。繼孟子之絕學,舍先生其誰能。」
縣丞嚴守軒先生滋
嚴滋,字泰伯,臨川人。端重明敏,象山嘗曰:「始吾聞泰伯賢,今觀其氣象,聽其談論,乃可與適道者。」累舉進士不第,嘗著十論,叩閽言事,不得用。郡守禮請為學正,大新講舍,屬同平園記之。晚主彬陽簿,調縣丞。嘉定八年,列狀請于本州,以象山諡法為言,卒得賜云。所著有《寄松■》、《守軒草錄》、《東征雜著》。(修。)
附錄
象山言:「泰伯只是好勝,見一好事便直前。余以為,即做得亦不是,事好,心卻不好。」
林夢英,字叔虎,一字子應,大父自閩清徙臨川。先生與象山年相若,而篤信其學,遂師事之。登淳熙二年進士,授祁陽簿,再調衡州法曹,所至整飭嚴明,為部使者及郡守所知。每遇改官,五剡俱集。知武陵縣,大修學宮教士。太守嘗延至郡庠講學,誨諸生曰:「今之士,涉獵以為博,組繪以為工,淪胥陷溺,本心日喪,何學之云。」聞者感發。通判靖州,討平洞蠻。知武岡軍,未上,退居城西金石臺,建樓藏書,倘徉其間。薛叔似辟為安撫司參議官,甫六月,隨司罷歸。召除國子監丞,遷宗正丞,權工部郎,又遷祕書丞,權司封郎。奉祠歸,年踰八十,學者稱山房先生。(修。)
張先生孝直
張孝直,字英甫,臨川人。性孝友,恬于利欲。師事象山,窮理最密。其于先儒經學,心有未安,雖伊洛諸儒議論,亦不肯為苟同。晚年與章節夫齊名,蔡介軒亦重之。(梓材案:蔡介軒疑是蔡久軒,傳寫之■。)卒年七十七,所著有《周易》、《詩》、《書》、《語》、《孟》、《中庸口義》五十餘篇,又有《要言渾象原意》、《 雜詩》等藏于家。(修。)
隱君饒止翁先生延年
饒延年,字伯永,號止翁,崇仁彭原人,家臨川。魁岸倜儻,初師文達公子壽。繼師象山,嘗稱其開豁有力量。先生淹貫經學,旁究律歷、方輿、技數之書,真西山極重之。隱居不仕。值歲歉,穀價翔涌,先生以錢米和糴,指天自誓:「穀價定于此矣。」捧斗概量,以米中錢數為準。時斗米百錢,而先生所得僅六十五,遂為定價,鄉人德之。太守欲薦于朝,固辭而止。紹定三年,以避寇難卒于金陵。(雲濠案:梨洲原本云:「明燭焚香,趺坐而逝,年八十一。」)訃至,太守為位于寺,哭之。魏華甫題其石曰:「有宋長者饒止翁之墓。」(修。)
司石鄒南堂先生斌
鄒斌,字俊甫,臨川人。博記敏識。初受學于李德章。陸氏門牆之盛,自德章師文達公復齋始,而先生為德章高弟。尋得鄧名世《春秋學》,嘗應省試,士多未省汶陽田所由失,先生曰:「陽虎居鄆,入于讙以叛,遄以奔喪,經不書,諱之也。」一日,見象山問平日何學,以求放心對,一語契合。鵝湖之會,先生從行。登嘉定四年進士,授德安司戶。黃榦守漢陽,貽書叩所學,答曰:「人能識《孟子》第一義,然後可以死見象山而不辱其門。」制使使經理三關,措置有方。初,開禧間,金犯應城,進士陸桂迎降之,邑免于屠,會宣司補官事覺,先生以《春秋》誅心之法定其罪。至決魚湖訟,平漢陽獄,皆當人心。制使欲薦之,留于幕府,辭曰:「制使性剛,某亦性剛,恐不相容。」漕使吳柔勝命二子淵、潛往師之。丞耒陽武岡,有冤獄,辭連州縣,先生勘契咸服,辜人稱神明。袁蒙齋甫作象山書院,欲延先生主其事,以老病辭。端平更化,趙汝談薦之,有旨都堂審察,不赴,除嶽祠致仕。所居南堂,藏書萬卷,陸子之門稱多學者,秖先生一人而已。有《南堂■》,學者稱南堂先生。(修。)
直閣趙先生師雍
趙先生師蒧(合傳。)
趙師雍,字然道,黃巖人。淳熙十四年進士。(雲濠案:《台州府志》:「然道官至朝議大夫、直寶章閣。」)與弟師蒧,字詠道,俱師陸子,亦兼學于朱子。先生嘗言:「諸公傷于著書,而其心反有所蔽。」意指朱子。陸子聞而非之,以為「必其心先有蔽,而言之蔽因之,故敢于著書,豈可言因著書而反蔽其心」。陸子卒,先生致書朱子,言惜不及見兩家論辯有所底止。朱子答之,有「敝帚千金」之語,蓋亦諷之。先生兄師淵,字幾道,即為朱子修《綱目》者。弟師夏,字致道,則朱子孫也。近作《考亭淵源錄》者,目先生為叛徒。據先生之學,原是陸子分位多,然其于朱子,不過意見不盡合,今置之胡紘、傅伯壽之列,則繆矣。(修。)
包克堂先生揚
包先生約(合傳。)
包先生遜(合傳。)
包揚,字顯道,號克堂,南城人。(雲濠案:一作建陽人。)兄約,字詳道,弟遜,字敏道,皆師象山。初,先生在南豐時,嘗詆朱子,有「讀書講學,充塞仁義」之語。朱子以告象山,象山亦大駭,答以「此公好立虛論,須相見時,稍減其性」。後遺先生書,責其怪。及象山卒,先生率其生徒,詣朱子精舍中,執弟子禮。蔡季通之貶也,朱子將為經營,先生以福禍已定,不必徒加勞攘,朱子善之。然先生嘗葺朱子語為四卷,今多載入《語類》中。其間有先生平日之言,託于朱子,如所載胡子知言一章,以書為溺志之大者。後黎靖德編朱子語,始削去之。象山嘗曰:「某何嘗教人不讀書。」故一聞先生在南豐時之語,斥之不遺餘力,而先生少時之見,埋藏八識田中,且欲以誣朱子,是真陸氏弟子之失傳者,固宜後世之人直言文安師弟以讀書為大禁也。敏道喜譚禪,見《劉後村集》。(修。)
宗羲案:包顯道、詳道、敏道同學于朱、陸,而趨向于陸者分數為多。
州守高先生商老
高商老,括蒼人。登進士第,歷官至撫州守。刻《象山集》并其兄《復齋集》于郡學。自言:「嘗從象山遊,頗自奮勵。今老矣,學不加進,然而默識心通,豈欺我哉!」初,先生知宜興縣,時朱子社倉之法新奉詔施行,間有應者,莫能遠也。先生實始為之,而治故瀆,疏積水,以防水旱;新縣中社稷之位,并作風雨雷師于其側,以虔祀事;又修學宮,籍閒田,以為廩,斥長橋僦金以附益之。朱子皆為之記。又稱其能教人從事于為己之學,而不汲汲乎誇多■靡之習,以追時好而取世資,蓋亦深許其學也。先生守撫州時,嘗辟黃榦為清江令云。(修。)
通判孟先生渙
孟渙,字濟父,自澶淵徙臨川。淳熙二年進士,授徽州教授、淮西總所幹官,知華容縣,通判陽州,知荊門軍,奏罷馬梁、歷口、新店三稅務,蠲削浮征,人皆德之。再知饒州,除倉部員外郎,不赴。除廣東提舉,遷運判,調奏利民五事,皆見施行。官未滿,乞納祿奉祠卒。先生性孝友,執喪三年,雖有疾,不敢飲酒食肉;田廬遜諸弟;外舅芮氏無嗣,族人分其貲,留以待先生,先生曰:「此芮氏物,吾何與焉。」居官未嘗飾廚傳,以公清方正見稱。先生少學于臨汀楊方,又學文于莆田劉夙兄弟,長師象山。(補。)
李先生雲
李雲者,興國人也,將家子。少時,欲合數百人為盜,一日,見象山,翻然自悔,遂請業焉。亦嘗往見朱子,朱子以書告象山曰:「李子誠不易知向學,但亦漸覺好高。鄙意且欲其著實,看得目前道理事物分明,將來不失將家之舊,庶幾有用。若便如此談玄說妙,卻恐多無所成,反壞其天性,氣質卻未必如乃翁,樸實頭地,無有許多勞攘也。」先生復見用于畢再遇帳下,稱良將。其家祠祀象山,以報其成就之恩。(補。)
軍帥豐先生有俊
豐有俊,字宅之,鄞縣人。學于象山。先生常遊酒家,偶見小妓,疑其為故人女,累目之。酒罷,女入曰:「豐官人識妾否﹖」詰之,果故人女。先生曰:「子且需之。」先生與臨安尹有契,明日以告之,曰:「吾僅有錢百千,從公更貸二百千,以為嫁費。」尹嘉其誼,即召入府,厚具嫁。尹即王宣子佐也。(補。)
謝山跋《豐宅之傳》曰:「四明諸志俱不為豐吏部立傳,秖《上虞志》有之,然不能具其顛末。吏部為槐堂高弟,而傳不言其承學統。其贖孤女事,見《行營雜錄》,而傳不言其篤行。案後村《哭吏部》詩曰:『江表依公稍自強,訃聞朝野共淒涼。纛移北府兵皆散,笳返西州宅已荒。』又曰:『康時才業未全伸,晚建油幢白髮新。畚土為城塵滿面,握拳猶戰膽通身。』則吏部由京朝官出守藩時,蓋開禧、嘉定之間,江、淮方有兵事,而吏部蓋有勛績者也。其《夢吏部》詩曰:『老猶奮筆排和議,病尚登陴募敗兵。天奪偉人關氣數,時無好漢共功名。』又曰:『朝給賻錢方掩骨,家無餘帛可為衾。』然則吏部之節壯矣,其廉又可知也。他日當博訪其事,附之《宋史》。」
提舉潘先生友文
潘友文,字文叔,金華人,德鄜畤之從子。象山稱其「慈祥懇惻,一意師慕善人,服行善事」。嘉定中,官至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先生亦嘗貽朱子書論學,有「不敢向外馳求,不作空言解會」之語,亦槐堂之教也。(補。)
張先生明之
張明之,字誠子,貴溪人,世居龍虎山中。父琬,為高宗扈從勞臣,先生其四子也。先生之母周氏,為陸氏中表兄弟,故先生從象山。先生有才氣,象山嘗貽書,謂其鄉人有斷斷不可志祿勳之意,雖不必學為鄉原,而迫切糾急之失,所當戒云。(補。)
進士周先生良
周良,字元忠,南城人。嘉定七年進士。其師象山最久,象山謂其「心志專誠,故與言者必有感動;行檢嚴整,故與處者必有絕行」。應天山書院既成,象山《與彭興宗書》曰:「世昌相信之意甚篤,鄙意每欲世昌降意與元忠講切。元忠之學固未可謂便是,然其篤實躬行之日久,有非泛泛所能及者。其所長處,如某亦就而取決焉,世昌未易輕之也。」先生亦嘗問學于朱子,所謂把持此心,一念忽生,則此心反為所引去者也。平時尤與羅樞密點善。(補。)
隱君董心齋先生德修
董德修,字仲修,樂安人也。三赴漕試不第,遂絕意仕進,曰:「吾族自有顯庸者矣,何必入官!」隱居力學,終日靜坐,潛心理窟,從之遊者,多有成就,學者稱曰心齋先生。(補。)
知州危驪塘先生稹
危稹,字逢吉,臨川人。舊名科,淳熙進士,孝宗更名稹。歷知潮州、漳州卒,學者稱為驪塘先生。嘗遊陸子之門。陸子嘗問學者曰:「有自信處否﹖」對曰:「只是信幾箇『子曰』。」陸子徐語之曰:「漢儒幾杜撰『子曰』,足下信得過否﹖」學者不能對。問曰:「先生所信者若何﹖」曰:「九淵只是信此心。」驪塘嘆曰:「學子所對所問亦佳,只是象山又高一著。此老極是機辯,然亦嫌其近于禪也。」(補。)
祖望謹案:驪塘此言,則晚年非純為陸子者。
(梓材謹案:《萬姓統譜》言:「先生以詩名著,歷屯田郎官。上言國家治亂之故,忤用事者,出知漳州。後歸與鄉老為率真會。所著有《巽齋集》。蟾塘和,其弟也。」又案:謝山《劄記》有驪塘說一條,今移入《龍川學案》。)
幹辦吳先生紹古
吳紹古,字子嗣,安仁人也。從象山遊,任茶鹽幹辦官。(補。)
(梓材謹案:先生創齋,象山與之書云:「草廬在二池之間,欲名以『濯纓』,當為書之。其一池曰『浸月』。」見《象山年譜》。)
章從軒先生節夫
章節夫,字仲制,學者稱從軒先生,臨川人。從陸子在象山中,終日不倦,以夜繼之,陸子嘗勉以「硬豎脊梁,深造遠到」。先生嘗取朱、陸辭異旨同之處,集而疏之,名曰《修和管見》。晚年,從學者益眾。著書數十萬言,皆發明諸經之旨。蓋自朱、陸爭辯以來,陳止齋、葉正則皆嘗欲調和之,卒莫能得,先生之書,實為趙東山諸人之祖。(補。)
縣丞游先生元
游元,字淳夫,撫州人,直祕閣經之曾孫。為人外和易而中介特,讀書必求古人用心之所在。尤深于《易》,嘗讀《坎卦》有契,幾忘寢食。服膺象山之學,論議平實,為文健贍。以進士主安化簿,攝邑事,以理學訓士子,議減泉司鐵課以利民。邑鄰溪洞,凡訟關風化,必懇惻開諭,令其愧服。調縣丞,以長子鑾主南嶽祠,就養卒。陸氏門人自傅、鄧諸子而外,以鄒南堂、章從軒與先生為著。(補。)
教授高先生宗商
高宗商,字應朝,浙江人也。乾道八年侍學,尤與楊敬仲、舒元賓相契。常任邕川教授。朱子《與詹元善書》曰:「高教授所留意學校甚善,渠從子靜學,有意為己,必能開導其後。」先生以講義寄示朱子,朱子謂其「發明深切,遠方學者,得所未悉,必有感動而興起者。然但可謂初學一時之計,當更教以日用平常意思,涵養玩索工夫,弗使流于欲速助長之病。」先生之官邕川,楊敬仲方在浙西,蓋淳熙十年以前也。其官階所至未考。(補。)
教授李仲欽先生肅
李先生復(合傳。)
李肅,字仲欽,橘園侍郎浩之子。其先世自南城徙臨川。橘園在高、孝兩朝為名臣,然最服象山之學。象山少年無意應舉,橘園力勸,始以《周禮》應試。先生少讀《史記》至晏子御者,曰:「以富貴驕人者,雖妻子亦笑之邪!」人服其識。登淳熙八年進士,授漢州司戶,攝理掾獄,以平反稱。調江西運使帳司,秩滿,例有送還錢,卻不受,當事因以廉吏舉,先生笑曰:「是足為廉乎﹖」監文思院中門,調衡州教授,訓士諄至,齋舍無所容,則闢武侯祠以居之。子復,字信仲,亦隨其父學于象山。(補。)
知州徐先生子石(附弟元德。)
徐子石,字勁仲,臨川人。性簡易,力學,嘗聽象山講集義義襲之說,具有省發。與范應鈴為文字交。登慶元五年進士,主閩簿,再調鄂州錄事參軍。講邊防,著《外治論》十三篇上之。授西外宗教,改知溧陽,判光州,薦統領萬文勝可用。逆全寇淮,欲窺浮、光,先生與太守嚴備,賊不敢犯。知賀州,陛辭,極言保邦防邊之要,上首肯,改幹辦諸司審計,丐外,得灃州而卒。先生視貨利若有所浼,不以窶貧少有所動。其居室壁間,無非前輩訓戒之詞。所著有《西銘章句雜著》。弟元德,字靜甫,學于其兄,寶慶二年進士,漢梁令。(補。)
知軍晁先生百談
晁百談,(雲濠案:《西江人物志》作伯談。)字元默,臨川人,太中大夫詠之曾孫。深于《春秋》。登淳熙二年進士,授吉州教授。周平園稱其文,主管官告院,時權臣開邊,先生輪對,言「內修不可忽,大舉不可輕,當舉剛正士以強本朝」。丐外,知南康軍,陛辭,猶以除戎器飭邊備為言。至郡,適旱蝗後,首罷科率之令,貴粟薄征,民無流徙。會奉祠,杖屨游廬阜,賦詩集為《歸田雜著》。再起知道州,嘆曰:「吾嘗慕元結為舂陵,當使萬物吐氣,惜老矣,恐不能踐斯言也。」入仕籍四十年,家無餘財。有《帶川集》二十卷。先生學于象山,其授受言論不可考。(補。)
進士王先生允文
王允文,字文伯,豐城人。乾道中進士。從象山遊,尤為彭子壽所知。嘗介之于楊誠齋,示以所作《虞雍公碑》,有「諒彼高宗」之語,先生引詩「諒彼武王」正之,誠齋謝曰:「一字之師也。」子壽以論韓侂冑死貶所。嘉定初,先生袖諫章謁樓攻媿于京師,具劄籲,攻媿為請于上,得邀贈卹,時人義之。有《棲碧類■》。(補)
黃先生(父文晟。)
黃先生椿(合傳。)
黃先生棐(合傳。)
黃,字達材,南豐人。其父文晟,篤學高行,當世稱壺隱先生,嘗與象山通書論學,故先生與其弟椿,字康年,棐,字彥文,並學于象山。先是,壺隱嘗得李延平所授《朱子講義》,鈔成一卷,其後先生請朱子跋之云。彥文最為陸子所稱,嘗令其誦屈子「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安窮」之語,以厲其益壯之志。(補。)
(梓材謹案:先生父,字世成,象山誌其墓,謂「余不識世成,而得其為人。比十數年,辱余以書,無曠時,若所嚴事」云。)
縣令俞先生廷椿
俞廷椿,字壽翁,臨川人。乾道八年,主南安簿,調懷安,兩易古田令。秩滿,充金國禮物官。還,特旨差江西安撫使幹。會大治奸民盜鑄,因緣生變,大帥及漕使奏為節制軍馬。先生廣布耳目,以獲盜為鄉導,凡十八日平之。復富民監。再除新淦令。先生師事象山,倜儻多大志,博通經術,嘗言「《周禮》司空之官,多散見于五官之屬,先儒汨陳之,故因司空之後,而六官之■誤,亦遂可以類考。」著《復古編》。其使金而還也,因紀次其道路所經山川、人物與夫言語、事物之可考據以備釆聞者,為《北轅錄》。(補。)
機宜邵先生叔誼
邵叔誼,(雲濠案:《朱子文集》作叔義。)象山之徒也。官機宜。象山嘗與之書云:「君子之道,夫婦之愚不肖,可以與知能行。唐、周之時,康衢擊壤之民,中林施罝之夫,亦帝堯、文王所不能外也。」又云:「今謂之學問思辨,而于此不能深切著明,依憑空言,傳著意見,增疣益贅,助勝崇私,重其狷忿,長其負恃,蒙蔽至理,扞格至言,自以為是,沒世不復,此其為罪,浮于自暴自棄之人矣。」又與之書云:「蓋後世學者之病,多好事無益之言,假令記憶言辭盡無差爽,猶無益而有害,況大乖其實,盡失其實邪!」又云:「茲得來示,方知窒塞如初。此乃向來不得真實師友講貫傳授,類皆虛見空言,徒增繆妄。今能盡棄前非,務明正理,則此心之靈,此理之明,誰得而蔽之﹖」又云:「得元晦書,其蔽殊未解,然其辭氣窘束,或恐可療也。」(參《象山文集》。)
繆先生文子
繆文子,象山之徒也。嘗云:「某始初來見先生,若發蒙然。再見先生,覺心下快活,凡事亦自持,只恐到昏時,自理會不得。」象山云:「見得明時,何持之有。人之于耳,要聽即聽,不要聽則否,于目亦然,何獨于心而不由我乎﹖」
附錄
《象山語錄》曰:「繆文子資質亦費力,慕外尤殢,每見他退去,一似不能脫羅網者。天之所以予我者,至大至剛,至直至平至公,如此私小做甚底!人須是放教此心公平正直。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某今日作包顯道書云:『古人之學,不求聲名,不較勝負,不恃才智,不矜功能;今人之學,正坐反此耳。』」
又曰:「人須是閒時大綱思量,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身立于其中,須大做一箇人。文子云:『某嘗思量,我是一箇人,豈可不為人,卻為草木禽獸﹖』先生云:『如此便又細了。只要大綱思,且如「天命之謂性」,天之所以命我者,不殊乎天,須是放教規模廣大。若尋常思量得,臨事時自省大,不到得被陷溺了。』」
江先生泰之
江泰之,亦象山之徒。嘗問:「某每懲忿窒慾,求其放心,然能暫而不能久,請教。」象山答曰:「但懲忿窒慾,未是學問事。便懲窒得全無後,也未是學。學者須是明理,須是知學,然後說得懲窒。知學後懲窒,與常人懲窒不同,常人懲窒,只是就事就末。」
徐先生仲誠
徐仲誠,□□人。嘗請教于象山,象山使思《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一章。仲誠處槐堂一月,一日,問之云:「仲誠思得《孟子》如何﹖」仲誠答曰:「如鏡中看花。」答云:「見得仲誠也是如此。」顧左右曰:「仲誠真善自述者。」因說與云:「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誠身上。」既又微笑而言曰:「已是分明說了也。」少間,仲誠因問《中庸》以何為要語。答曰:「我與汝說內,汝只管說外。」良久,曰:「句句是要語。」梭山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此是要語。」象山答曰:「未知學,博學箇什麼,審問箇什麼,慎思箇什麼,明辨箇什麼,篤行箇什麼!」
趙先生子新
趙子新,亦象山之徒也。象山稱歎其美質,謂「人莫不有夸示己能之心,子新為人稱揚,反生羞愧;人莫不有好進之心,子新恬淡,雖推之不前;人皆惡人言己之短,子新惟恐人不以其失為告。群居終日,默然端坐,陰有以消夫氣習之澆漓者多矣,可謂人中之一瑞,但不能進境,可憂耳。」或云:「年亦未壯。」答云:「莫道未也,二十歲來。」一日,子新至,語之曰:「莫堆堆地,須發揚。車前不能令人軒,車後不能令人輊,何不發揚!」
丘先生元壽
丘元壽,邵武人。從象山聽語累日,自言少時獨喜看《伊川語錄》。象山曰:「一見足下,知留意學問,且從事伊川學者。既好古如此,居鄉與誰遊處﹖」元壽對以「賦性冷淡,與人寡合。」象山云:「莫有令嗣延師否﹖」元壽對以「延師,亦不相契,止是託之二子耳。」象山云:「既是如此,平生懷抱欲說底話,分付與誰﹖」元壽對以「無分付處。有時按視田園老農老圃,雖不識字,喜其真情,四時之間,與之相酬酢居多耳」。象山顧學者笑曰:「以邵武許多士人,而不能有以契元壽之心,契心者乃出于農圃之人,如此是士大夫儒者視農圃間人不能無愧矣。」象山因言:「世間一種恣情縱慾之人,雖太狼狽,其過易于拯救,卻是好人地難理會。」嚴松云:「如丘丈之賢,先生還有力及之否﹖」象山云:「元壽甚佳,但恐其不大耳。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與人同耳,但恐不能為堯、舜之大也。」元壽連日聽教,方自慶快,且云:「天下之樂,無以加于此。」至是,忽局蹴變色而答曰:「荷先生教愛之篤,但某自度無此力量,誠不敢僣易。」象山云:「元壽道無此力量,錯說了。元壽平日之力量,乃堯、舜之力量,元壽自不知耳。」元壽默然。
(梓材謹案:此從梨洲所節《象山語錄》移入為傳。《語錄》原本:「元壽默然愈惑,退。嚴松別之,元壽自述自聽教于先生甚樂,今胸中忽如有物以梗之者,姑鈔先生文集,歸而求之,再來承教。」傳文未足,備錄之。)
□先生顯仲
□顯仲,佚其氏。嘗問象山云:「某何故多昏﹖」象山曰:「人氣稟清濁不同,只是完養不逐物。即隨清明,纔一逐物,便昏睡了。顯仲好懸斷,都是妄意。人心有病,須是剝落,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後隨起來,又剝落,又清明,須是剝落得淨盡方是。」
(梓材謹案:以上六先生,並移《象山語錄》而為之傳。)
通判劉淳叟堯夫
劉堯夫,字淳叟,金溪人。年十七,師象山第三兄庸齋,尋師文達,最後師文安。嘗好閉目靜坐。乾道己丑。入太學,四試兩優,遂釋褐,時號走馬上舍。淳熙二年進士,除國子正,遷太博。陛對,極言時相之失,以為「天子有私人,則外廷有具位,外廷有具位,則公卿有他徑」。又口奏治天下在明辨乎邪正是非之大者。退朝,上目送之曰:「監司須得此人。」時楊誠齋薦士于王淮,列朱子等六十人,淳叟與焉,謂其立朝敢言。劉光祖亦極稱之,言其排斥權倖甚勇。通判隆興府。已而淳叟忽背象山之學,言其大謬。朱子責之,以為「子靜之學即有未當,堯夫不可如此詆之。是其質薄」。淳叟尋學禪,遂為僧,陸子深嘆惜之,未幾卒。所著有《井藂齋集》。(補。)
謝山《奉臨川帖子二》曰:「《撫州府志》言:『淳叟以隆興通判卒官。而或傳其晚年嘗為僧。觀陸子與止齋書,言其冒暑歸自臨江,病痢踰旬不起,可哀。此即年來避遠師友,倒行逆施,極可悼念。』春夏之間,某近抵城闉,見其臥病,方將俟其有瘳,大振拔之,不謂遂成長往。然則《府志》卒官之說,似諱其事而為之辭者,不然,何以有歸病城闉之語也﹖朱子謂:『淳叟不意變常至此。某向往奏事時,來相見,極口說陸子靜之學大謬,某因詰之云:「若子靜學術,自當付之公論,公何得如此說他﹖」此亦見他質薄。然其初間深信之,畢竟自家不知人。』然則淳叟先已叛陸子之學,後乃歸佛乘耳。攷淳叟年十七即為陸子弟子,始師庸齋,繼師復齋,其于槐堂講席之誼最深,故朱子責之以薄也。朱子又言:『向年過江西與子壽對語,淳叟獨去後面角頭坐,都不管,學道家打坐,某斥之曰:「便是某與陸丈言不足聽,亦有數年之長,何故作怪﹖」愚嘗謂陸子之教學者,諄諄以親師取友為事,且令人從事于九容,而弟子輩多反之,雖以高足,若傅子淵,俱有未免。』斯所以累與朱子相左,要不可謂非弟子之失傳也。陸子嘗論門下之士,以為淳叟知過最早。今觀草廬所作《井藂齋集序》,稱淳叟天資超特,人物偉然,而深悲其早達,不得久于親師,有微詞焉,則其叛教亦早也。淳叟之判隆興,事跡不著,而朱子論治三吏事云:『淳叟太掀揭,故生事。』是即陸子所云:『淳叟事殊駭聽,以為後生客氣者也。』淳叟與陳教授正己為莫逆交,正己初學于陸子,已而學于同甫,已而又學于東萊,最後亦與淳叟同學佛,然朱子謂:『當淳叟用功時,過于正己,故及其狼狽也,甚于正己。』則以淳叟直為僧,而正己不過學其學也。淳叟初為誠齋所薦,得預于六十人之列,稱其立朝敢言,風節固非苟然,孰意其末造之遷喬 入谷,一至于此。是又與石應之、曹立之諸君之以意見不同而更學于他人者,不可同年而語。」
◆驪塘學侶
主簿危蟾塘先生和
危和,字應祥,臨川人,驪塘之弟。開禧乙丑進士,主上元簿,再調隆興之南昌,未至官而卒,年六十四。先生與袁蒙齋善。其在上元也,簿舍為明道舊遊,大闢祠宇,廣養士員,真西山為記其事。始築書堂于臨川,取陶靖節語,自號閒靜居士。(參《袁蒙齋集》。)
(梓材謹案:先生又號蟾塘,見《劉後村大全集》。)
◆曾潭家學(象山再傳。)
傅先生道夫
傅道夫,子淵從子,正夫之兄也。嘗問答于慈湖。(參《魏鶴山集》。)
附錄
慈湖遺傅道夫書云:「濂溪、明道、康節所覺未全,伊川未覺,道夫昆仲皆覺。」(補。)
傅先生正夫(別見《慈湖學案》。)
◆直齋門人
主簿傅琴山先生子雲(見上《象山門人》。)
◆琴山門人
知州葉是齋先生夢得
葉夢得,貴溪人,號是齋,琴山之徒也。由進士授祕書丞。建石林書院,延盧玉溪、陸梭山講學其中。有著述行于世。(參《江西人物志》。)
(梓材謹案:先生與吳人字少蘊、號石林者同姓名。黃文潔云:「先生知撫州日,嘗刻琴山文于郡齋。」)
◆世昌門人
迪功陸先生持之(別見《象山學案》。)
◆默信門人
喻先生仲可
喻仲可,字可中,嚴陵人。陳北溪《與黃寅仲書》稱「喻可中資質極是純粹,惜乎學問一偏,纏肌入骨,無可轉回者。初間相訪,開懷說其學問來歷。及詹郎中悟道一段,殊無隱情。與他詳細剖析,確然固執。其祭詹文道:『孟子千五百年後,得其傳者惟象山。象山之傳惟默信。』末說默信未嘗死,全用佛、莊死而不忘底意,更何暇責」云。默信即詹也。(補。)
(梓材謹案:先生又為趙復齋高第弟子。復齋著《易說》,先生為之跋,言復齋疾革時入省,復齋謂曰:「余病中見處甚有進,始知平時之言無一句用得,亦無一句用不得。」)
附錄
陳北溪《答李公晦書》曰:「浙間年來象山之學甚旺,以楊、袁為陸門上足。嚴陵前輩有趙復齋、詹郎中者,為此學種下種子。趙、詹雖已為古人,而中輩有喻、顧二人者,又繼之護衛,少年多為薰染。大抵全用禪家意旨,使人終日默坐,以求本心,更不讀書窮理。」
祖望謹案:此段詆陸學都似有病。
文《答黃先之書》曰:「嚴陵喻丈者,舊雖造師門,而後卻為象山之學。趙復齋者,舊雖來往師門,後亦從此學。士之為薰染者,長者有顧平甫,少者有邵甲、王震。」
顧先生平甫
顧平甫,喻可中之流也。北溪《與黃寅仲書》云:「平甫資質亦莊靜,叩其所學,乃詹、楊所傳授。欲因其偏而為之救,絕口不出一言,累叩,但叉手唱喏而已,又不如可中之無隱,其堅默如此。」(補。)
◆誠之門人
高先生公亮
高公亮,字和叔,餘姚人也。父國任,篤學信道,及登尹和靖、高思齋之門,力行所聞,窮老不衰。先生師事諸葛誠之,從淳熙間諸先生長者遊,咸嘉其志業。(參《孫燭湖集》。)
◆應之門人
知軍鍾先生穎
鍾穎,字元達,丹陽人也。石應之弟子。從事于有用之學。金人內犯,豐有俊帥淮西,薦其強敏廉白。時先生通判濠州,行守事,招來山東策應之士,資其策力,預從餉司得十萬石米,因修城練兵以待之。食有餘而幣不足,乃創憑由以待之。俟道通,易以官楮。已而,金人至,內固城守,外成曹莊之捷,自是凡三至濠,皆不得逞。召赴都堂,已而,知建昌軍,以疾不能赴。詳見漫塘劉文清公所作墓志。(補。)
◆燭湖門人
忠宣史滄洲先生彌堅(別見《慈湖學案》。)
知軍胡先生衍(見下《崇禮家學》。)
◆崇禮家學
侍郎胡先生衛
知軍胡先生衍(合傳。)
胡衛,字衛道,累官禮部侍郎。弟衍,字衍道,知溧陽軍。皆胡撙子。(補。)
(梓材謹案:衍道,一字晉遠,孫燭湖先生之也,蓋即受學于燭湖。《胡氏譜》載其為嘉定辛未進士,知漢陽軍事。但謂贈中散大夫拱之子云。)
◆南堂門人
參政吳退庵先生淵
吳淵,字道夫,宣城人,祕閣修撰柔勝之子也。幼端重力學。五歲喪母,哀慕如成人。嘉定七年進士,調建德簿,丞相史彌遠與之語,欲授以開化丞,先生對曰:「甫得一官,何敢躁進﹖」彌遠改容,不復強。丁父憂,詔起復,力辭,不許,復辭,且貽書政府曰:「人道莫大于事親,事親莫大于送死,冒哀求榮,大節掃地,何以事君!」時丞相史嵩之方起復,或曰:「語得無礙乎﹖」先生不顧。服除,差浙東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進權工部侍郎,歷知太平州,兼江東轉運使,兩淮民流徙入境者四十餘萬,慰撫而賙濟之,境內肅然。又知隆興府,歲大歉,講行荒政,全活者七十八萬九千餘人。知鎮江府,歲亦大祲,因先生全活又六十五萬餘人。丁母憂,服除,歷遷兵部尚書、知平江府兼浙西、兩淮發運使。歲又大祲,因先生全活者四十二萬餘人。拜資政殿大學士,封金陵侯,賜「繡堂」、「忠勤樓」大字,進爵為公。丐祠,復起為觀文殿學士。寶祐五年,拜參知政事。卒,贈少師。(參史傳。)
丞相吳履齋先生潛
吳潛,字毅夫,參政淵之弟。嘉定十年進士第一。紹定四年,都城火,先生疏請「修省恐懼」,以回天變。又貽書丞相史彌遠論事,以「格君心」為先。端平初,歷官至江東安撫留守。嘗陳九事曰:顧天命,植國本,篤人倫,正學術,廣畜人才,實恤民力,邊事當鑒前轍,楮幣當權新制,盜賊當探禍端。以直論忤時相,罷奉千秋鴻禧祠。改祕閣修撰。後以工部侍郎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建築隄堰,以備旱潦,至今民食其利。及知臨安府,乃論艱屯塞困之時,非反身修德,無以求亨通之理。淳祐十一年,由紹興府入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明年,以水災乞解機政。又四年,授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府。累章乞歸田里,進封慶國公,判寧國府。還家,以醴泉觀使兼侍讀,召入對,論畏天命,結民心,進賢士,通下情。帝嘉納。拜特進、左丞相,進封許國公。鄂州被兵,疏劾丁大全等。論國家安危治亂之原,由近年公道晦蝕,私意橫流,仁賢空虧,名節喪敗,忠嘉絕響,諛成風。時群小側目,國事日非。適將立度宗為太子,先生密奏云:「臣無彌遠之材,忠王無陛下之福。」帝怒,先生以沈炎論劾落職,責循州安置。賈似道使武人劉宗申毒之。先生鑿井臥榻下,毒無從入。復開宴趣赴,辭之者再。不數日,移庖就先生,遂得疾,曰:「吾將逝矣,夜必雷風大作。」已而果然。四鼓開霽,撰遺表,作詩頌,端坐而逝。時景定三年五月也。循人聞之,咨嗟悲慟。德祐元年,復官贈少師。著有《履齋遺集》。(雲濠案:先生《遺集》四卷,釆入《四庫》集部。)先生四綰郡組,所至民不能忘。其在政府,時時以畜人材、儲邊防為亟。遺疏雖不盡傳,然其興史彌遠諸書,具載《集》中,猶想見嶽嶽不撓之概。詩詞激昂悽切,在南宋亦不失為佳手,是固不但其人品足重矣。(同上。)
祖望謹案:吳毅夫疏言徐庚金等事曰:「強敵入我堂奧,奸黨猶在衽席,外廷紛紛,蓋為社稷。陛下若以正人不當收召,則是君子不足恃,《六經》不足信,而孔、孟之道可廢。萬一宗社輕搖,恐天下後世書之曰「亡國自臣潛始」。上為之斂容,而隙由此開。
◆克堂家學
文肅包先生恢
包恢,字宏父,父揚、世父約、叔父遜皆從朱、陸二子學。先生弱冠,即聞心性之旨。成嘉定十三年進士。累以軍功擢知台州,誅妖僧號「活佛」者。及知建寧,嚴禁淫祠,民俗丕變。數膺劇郡,所至破豪猾,去姦民,治蠱獄,課盆鹽,政聲赫然。積官至刑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封南城縣侯。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卒,年八十七,贈少保,諡文肅。先生在理宗時,經筵奏對,誠意懇惻,至身心之要,未嘗不從容諄至。度宗至比先生為程顥、程頤。少時文譽藉甚,既登仕籍,轉為功業所掩。史傳亦不及其著作。元劉壎《隱居通議》稱先生學為時師表,為文下筆汪洋,根據義理,由其學力深厚,不可涯涘,故推重于後進如此。著有《周禮六官辯》、《敝帚■略》等書。(參史傳。)
◆敏道門人
寶章羅北谷先生必元(見下《驪塘門人》。)
◆驪塘門人
寶章羅北谷先生必元
羅必元,字亨父,進賢人。嘉定中進士。累官撫州司法。真西山入參大政,先生移書謂:「老醫嘗云,傷寒壞證,惟獨參湯可救。先生其今之獨參湯乎﹖」通判贛州,上疏論賈似道。後以直寶章閣致仕。(參《姓譜》。)
(雲濠謹案:先生自號北谷山人。《劉後村大全集》先生墓誌云:「公少師驪塘危公、蟾塘危公,壯為性理之學,與柴中守、歐陽鎮、馮曾講切。」是則先生之師友可見矣。)
(梓材謹案:《宋史》先生本傳云:「卒年九十一。」且言:「先生嘗從危稹、包遜學,最為有淵源,見理甚明,風節甚高,至今人猶尊慕之。」則先生又為包氏門人也。)
羅先生晉君
羅晉君,字晉伯,進賢人,寶章必元從子也。早從危驪塘稹、蟾塘和、柴蒙堂中守、歐陽東谷鎮學。所居東偏萬竹中作樓,聚書萬卷,扁曰「經訓」,江古心萬里記之。(參《劉後村集》。)
◆北谷講友
柴蒙堂先生中守(別見《丘劉諸儒學案》。)
歐陽東谷先生鎮
歐陽鎮,字伯禹,號東谷。嘗遺陸伯微書,自謂「于象山之學有會心處」。馮聖與、吳規甫亦極稱之。清修篤孝,臨終翛然。(參《袁蒙齋集》。)
(梓材謹案:《蒙齋文集》止稱歐陽伯禹。攷之《劉後村集》誌羅北谷文,蓋即東谷先生鎮也。又案:蒙齋所稱馮聖與,即《後村集》之馮曾爾。)
馮先生曾
馮曾,字聖與。
◆仲欽家學
李先生復(見上《象山門人》。)
◆機宜家學
邵先生魯子
邵魯子,其父從陸子、袁絜齋遊。劉漫塘送之序云:「今之學者,喜立言以自見。夫太極氣之始,大衍《洪範》數之元,不為之圖未易曉,而近世精一之傳有圖,心性之分有圖,皆為蛇畫足。」)
(梓材謹案:謝山節錄《漫塘集》此條而識云:「魯子恐是邵機宜之子,故云其父從陸子、袁絜齋遊。當查。」今姑如其說,補為之傳,以俟再考。)
◆蟾塘門人
寶章羅北谷先生必元
羅先生晉君(並見《驪塘門人》。)
◆東谷門人
羅先生晉君(見上《驪塘門人》。)
◆曾潭續傳
隱君陳靜明先生苑(別為《靜明寶峰學案》。)
◆石氏續傳
州屬石遯翁先生余亨
石余亨,字成己,新昌人也。石氏世為講學家,先生守先緒。以咸淳進士官明、衢二州。見宋且亡,棄去,隱沃洲,自號休休翁。丙子之亂,轉徙萬山,嘆曰:「吾家累世傳正學,(雲濠案:《兩浙名賢錄》作「吾家更八九世皆不失素業」。)至予身益窮。然不死于盜賊,得奉遺體以從先人于九原,幸矣!」又號遯翁,且為銘曰:「膠膠乎,申申乎!將久存以瘁予形乎﹖寧亟歸以全吾真乎﹖悲夫!」時以致曲先生並稱云。(補。)
◆遯翁門人
黃先生奇孫(別見《潛庵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