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第043卷 卷四十三 劉胡諸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劉胡諸儒學案(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補定)
劉胡諸儒學案表
劉勉之 朱熹(別為《晦翁學案》。)
呂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元城、龜山、譙氏門人。)
(涑水、二程再傳。)
(安定、濂溪三傳。)
胡憲 魏掞之
(文定從子。) 朱熹(別為《晦翁學案》。)
(譙氏門人。)
(伊川再傳。) 劉懋 (子)爚
(安定、泰山、濂溪三傳。) (子)炳(并見《滄洲諸儒學案》。)
邵景之
方耒(見下《屏山門人》。)
劉子翬 (從子)珙
(洛學私淑。) (嗣子)玶
朱熹(別為《晦翁學案》。)
劉懋(見上《籍溪門人》。)
方耒
黃銖 陳以莊
詹體仁(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陸祐 林之奇
李楠
李樗(并見《紫微學案》。)
方德順
朱松(別見《豫章學案》。)
(并劉、胡學侶。)
----
劉胡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白水、籍溪、屏山三先生,晦翁所嘗師事也。白水師元城,兼師龜山;籍溪師武夷,又與白水同師譙天授;獨屏山不知所師。三家之學略同,然似皆不能不雜于禪,故五峰所以規籍溪者甚詳。其時閩中又有支離先生陸祐者,亦于三先生為學侶焉。述《劉胡諸儒學案》。(梓材案:是卷《學案》亦謝山所特立,所以表晦翁之師也。內胡籍溪傳本在《武夷學案》,照《序錄》移入之。)
◆劉楊門人(馬、程再傳。)
簡肅劉白水先生勉之
劉勉之,字致中,建州崇安人。少以鄉舉入太學。時蔡京方嚴挾元祐書制之禁,先生心知其非,陰訪伊洛程氏之書,藏于篋底,深夜下帷燃膏,潛鈔而默誦之。學《易》于譙天授定。已而厭科舉業,南歸見劉元城、楊龜山,皆請業焉。亂後故山室盧荒頓,乃結茅別墅,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于世,與胡籍溪、劉屏山日以講論切磋為事。紹興間,特召詣闕,先生知不與秦檜合,即謝病歸,杜門十餘年,學者踵至,人號曰劉白水先生。婦家富,無子,謀盡以貲歸于女,先生不受,以畀族之賢者,命之奉祀。其友朱韋齋卒,屬以後事,且戒子受學焉,故文公之得道,自先生始。卒,年五十九。(雲濠案:是傳原題「聘君」,據《閩書》,先生謚簡肅。)
附錄
中書舍人呂公居仁知公之深,嘗以小詩問訊,有「老大多材,十年堅坐」之句,世傳以為實錄。時國家南渡幾十年,謀復中原以攄宿憤,而未有一定之計,方且寤寐後俊,與圖事功。呂公乃與同列曾公天游、李公似之、張公子猷三數人者,共列其行誼志業,以聞于朝,特詔詣闕。將行,屏山先生為作招■之文以祝之,其卒之亂曰:「實■徠,奉君王。撫四裔,定八荒。時乎時,毋深藏!」其所望于先生者如此!
秦檜專柄國政,方決和戎之策,惡聞天下正論。意山林之下,不顧利害,敢盡言觸忌諱,尤不欲使見天子談當世事,第令策試後省,給札,俾上其對。先生知道不易行,即日謝病歸,杜門高臥十餘年,造養益熟,名聞日尊。故相趙忠簡公出鎮南州,道出里門,紆轡入謁,坐語移日,彌加歎重。然而去未幾即遭讒,竄海外以歿。同時知先生者,亦皆廢錮不復用,先生竟不及一試于用而卒。有志之士,莫不哀之。
林少穎祭先生文曰:「嗟嗟先生,久居隱淪,釆芝食菊,若將終身。短檠萬卷,精義入神,氣溢六合,力輕千鈞。藉使逢辰,素志獲伸,成康其俗,堯舜其君。天胡不吊,忍使邅迍,百不一試,老死荊榛!」(從黃氏補本錄入。)
◆武夷家學(伊川再傳。)
簡肅胡籍溪先生憲
胡憲,字原仲,崇安人,文定從父兄子也。從文定學,即會悟程氏之說。紹興中,以鄉貢入太學,會伊洛學有禁,先生獨與鄉人劉白水勉之陰講而竊誦焉。既而學《易》于譙天授,久未有得,天授曰:「是固當然。心為物滓,故不能有見。惟學乃可明耳!」先生喟然歎曰:「所謂學者,非克己工夫邪﹖」一旦揖諸生歸,隱故山,力田賣藥以養其親,從遊日眾。行義聞于朝,詔特徵之,賜進士出身,授左迪功郎、建州學教授,先生猶不起。郡守魏矼手書開譬,始就職,迪諸生以為己之學,諸生孚化,共留七年不徙。以母老,監南嶽廟以歸。是時秦檜用事,先生無復當世之念。及檜死,召為秘書正字,疏言金人勢必敗盟,宿將惟張浚、劉錡在,願亟起之。時兩人皆為積毀所傷,無有敢顯言者,先生疏入,即求去,帝嘉其忠,詔改秩左宣教郎,主崇道觀,歸。初,先生與劉白水俱隱,又與劉屏山子翬、朱韋齋松交。韋齋將沒,特屬其子文公熹並受學。文公自謂從三君子遊,而事籍溪先生為最久。籍溪,先生之所居,而以自號者也。年七十七卒,謚簡肅。
胡籍溪語(補。)
凡學者治經術,商論義理,可以問人。至于出處,不可與人商量。
祖望謹案:時范伯達被召,問之,先生不應。再三叩之,答以此語。
附錄
先生歸隱故山,決意不出,文定稱其有隱君子之操,賢士大夫皆注心高仰之。于是朝臣折公彥質、范公沖、朱公震、劉公子羽、呂公祉、呂公本中共以先生行義聞于朝,詔特徵之,先生以母老辭。折公入西府,又言于高宗,促召愈急,先生辭益固。郡守魏公矼遣行義諸生入里致詔,且手書陳大義,開譬甚力,始不得已出拜命。
紹興己卯,先生由司直改正字,將就職,晦翁送行詩云:「執我仇仇詎我知,漫將行止驗天機。猿驚鶴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歸。」後又寄詩云:「先生去上芸香閣,閣老新豸角冠。(時劉珙自秘書丞除察官。)留取幽人臥空谷,一川風月要人看。」「甕牖前頭列畫屏,晚來相對靜儀型。浮雲一任閒舒卷,萬古青山只麼青。」五峰見之曰:「其言有體而無用。」別賡之曰:「幽人偏愛青山好,為是青山青不老。青山出雲雨太虛,洗盡塵埃山更好。」
先生質本恬淡,而培養深固,平居危坐植立,時然後言,望之枵然,如槁木之枝,而即之溫然。雖當倉卒,不見其有疾言遽色。人或犯之,未嘗校也。其讀書不務多為訓說,嘗纂《論語說》數十家,復鈔取其要,附以己說。
先生教諸生,于功課餘暇,以片紙書古人懿行,或詩文銘贊之有補于人者,黏置壁間,俾往來誦之,咸令精熟。
謝山《書文定傳後》曰:「《宋史》別列籍溪于《隱逸》,不知是何義例。籍溪雖立朝不久,然再召適當秦檜諱言之後,一時誦其輪對疏者,以為朝陽之鳳,固不可謂之潛德終淪者矣。況淵源實建安所自出,雖建安謂其講學未透,要不可不列之《儒林》也。」又曰:「籍溪少嘗賣藥,其後書堂中尚有胡居士熟藥正鋪牌,卒成一代儒者,真人豪哉!」
◆洛學私淑
觀使劉屏山先生子翬
劉子翬,字彥沖,崇安人,忠顯公韐仲子。以父任授承務郎,辟真定府幕屬。以父死靖康之難,痛憤,盧墓三年。服除通判興化軍。以執喪致羸疾,不堪吏事,辭歸武夷山。間走父墓下,瞻望徘徊,涕泗嗚咽,或累日而返。妻死不再娶,事繼母呂氏及兄子羽盡孝友。姪珙敏而嗜學,教之不懈。所與遊皆海內名士,韋齋朱先生且以子文公托之。先生少喜佛,歸而讀《易》,渙然有得。以為學《易》莫先于《復》,而初九乃其工夫之要。文公嘗請益,先生曰:「吾于《易》,得入道之門焉。所謂『不遠復』者,吾之三字符也,佩服周旋,罔敢失墜。汝尚勉哉!」一日感微疾,謁家廟,泣別其母,與親朋訣,付珙家事,指己所葬處。後二日卒,年四十七。學者稱為屏山先生。(雲濠案:先生著有《屏山集》二十卷,子玶編,朱子序之。)
聖傳論
吾觀古聖賢進修之速,未有如湯者。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夫豈有瞬息悠悠意度哉!樂善如貪,契理如函,聞非如獲利,舍過如遺蛻,德必日新也。日新之學,非踐履純實,不自覺知。彼謂聖道一言可契,非由陛級,不假修為,以日就月將為初學,以真積力久為鈍才,是自誣也!
學《易》者必有門戶。《復卦》,《易》之門戶也。入室者必自戶,學《易》者必自《復》始。得是者,其惟顏氏乎!
附錄
先生學尤深于《易》。家有東西二齋,東以復名,西以蒙名。齋之記有曰:「三代而下,《易》學廢矣!六國之士為談說所蒙,兩漢之士為章句所蒙,晉、魏之士為虛無所蒙,隋、唐之士為辭藻所蒙,皆處偏滯而不反。如波滾沙,反以自渾;如谷騰霧,反以自瞑;初不知其豁然者常存也。今吾與二三子既知之矣,可不兢兢肅肅,以養其聖邪!」
或問:「《原道》謂『軻之死不得其傳』,程子以為非見得真實,不能出此語。屏山乃以為孤聖道,絕後學,何如﹖」朱子笑曰:「屏山只要說釋子、道流皆得其傳耳!」
◆劉胡學侶
教授陸支離先生祐
陸祐,字亦顏,侯官人也。以進士為主簿,尋為湖廣南路宣撫司準備差遣,又任福建茶鹽公事官,所至盡心職事,察冤獄,有惠政,不求榮進。或勸以治生者,笑而不答。其守身持家,不隨俗為好惡,不顧人之是非,一準《禮經》。沈酣經學,篤信自守。閩中自古靈先生倡道,其後游、楊、胡三子得程氏之傳,先生則自得之者也。東萊呂居仁入閩,福州諸子如李楠、林之奇、李樗輩,皆從遊焉。居仁歸浙,之奇輩無所卒業,適先生自楚中歸,大喜,群造其門。居仁寄詩有云「時從陸丈人,共此一篇書」者也。里人乞為本州添差教授,葉石林以聞,從之,命下而卒,學者稱為支離先生,其晚年所自署也。(補。)
附錄
林少穎祭先生文曰:「嗟嗟先生,仕則不達,壽則不永。亦有以是為先生之恨者,是皆淺之為丈夫也!先生之志,尚友古人于千載之上,蓋已得夫顏、曾之遺風。義理是非之分,辭受進退之節,皎然明白于世,而處常得終以死,在先生無一恨」云。觀此,亦足以見其人之大概矣!(從黃氏補本錄入。)
庶官方先德順
方德順,莆陽人。早以文行知名,一時諸公長者皆折輩行與交。紹興初,嘗召對,極論講和不便,雖不合以去,而名聞益高。張忠獻、折大參、曾侍郎、張給事、呂舍人皆深知之,仕竟不遭以卒。(參《朱子文集》。)
(梓材謹案:謝山《學案劄記》:「方德順,侯官人。呂東萊《祭林少穎文》有云『里居之良,若方若陸』,王厚齋《困學紀聞》引此,原注:『方德順、陸亦顏。』陸為支離,方即先生,其名未詳。」
獻靖朱韋齋先生松(別見《豫章學案》。)
◆白水門人(馬、程三傳。)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別為《晦翁學案》。)
成公呂東萊先生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籍溪門人(伊川三傳。)
直閣魏艮齋先生掞之
魏掞之,字子實,初字元履,建寧人。嘗師籍溪胡先生。登鄉舉,禮部不第,遂不復出,築室讀書,榜以艮齋,人稱艮齋先生。乾道中,詔舉遺逸,力辭。陳相魏公俊卿雅知先生,招致甚力,乃以布衣陳當時之務,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學錄。請廢王安石父子從祀,追爵程顥、程頤,列祀典,不報。又請罷詞賦空言,取人宜以德行經術為先,其次則通習世務,亦不報。喟然嘆曰:「上恩深如此,而吾德不足以感悟聖意!」遂丐去。會倖臣曾覿召還,復累疏諫,遺書陳魏公,責其不能救正,語甚切至,罷為台州教授。居家謹喪祭,重禮法。行古社倉,民賴以濟。諸鄉社倉自先生始。或訾其近名,則蹙然曰:「使夫人避此嫌,為善之路絕矣!」病革,母視之,不巾不見。戒其子「勿以僧巫俗禮浼我。」素與朱文公遊,趣向相同,召至,委以後事而卒,年五十八,贈宣教郎、直祕閣。
附錄
幼有大志。少長,遊郡庠,事胡公憲,奇之。已而從鄉之儒先長者遊。間適四方,又盡交其先達名士。于是聞見日廣,而聲稱日益大。
于學無不講,而尤長于前代治亂興衰存亡之說,以及本朝故事之實,皆領略通貫,識其大者。平居論說,聽者悚然。
故相趙忠簡薨海上,歸葬常山。衢守章傑雅怨忠簡,又希秦檜意,逮繫其家人,劾治甚急,人畏其兇虐,無敢議者。先生適客衢,獨慨然以書譙傑,傑亦不能害也。
先生諫曾覿事,又以書切責陳魏公。魏公亦不堪,乃因其告歸,罷為台州教授。覿時至龍山已久,侯先生去,然後入。
朱子記先生贈告後曰:掞之本以白衣召見,天子悅之,擢為學官。在職未幾,數上書論政,以至力遏近倖之不當進者,遂不自安而告歸,以卒。上則初未始厭其言也,越五年而眷念不忘,咨嗟憫悼,錫命追榮如此。嗚呼,偉哉!甚盛德也。所以感人心而厲臣節,為何如邪!因書所記,并刻于石,以答揚先帝之光訓,俾彌億萬年不墜于地。是則不惟聖子神孫永有觀法,而任事之臣,有志之士,亦得以稱誦道說,更相勉勵,而益勸于忠讜云。
張釆謹案:君子難進易退,大約綽有餘地。若待上厭而始歸,則斥逐隨之矣。功名中一輩所以昧昧爾!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別為《晦翁學案》。)
朝奉劉恆軒先生懋
劉懋,字子勉,建陽人。從劉屏山、胡籍溪學,以文林郎奉祀,以朝奉大夫致仕。學者稱恆軒先生。文簡公爚,其子也。
縣令邵先生景之
邵景之,字季山,古田人,橫渠弟子彥明之姪。早負文名。登第後,攝教建寧,受業于籍溪胡氏之門,官止莆田令。先生幼喪母,事繼母以孝聞。所著有《玉坡集》。(參《姓譜》。)
縣令方先生耒(見下《屏山門人》。)
◆屏山家學
忠肅劉先生珙
劉珙,字共父,崇安人,安撫使子羽之子也。生有奇質,從季父屏山先生學。以蔭補承務郎,登進士乙科,監紹興府都稅務。請祠歸,杜門力學,不急仕進。後歷禮部郎。秦檜欲追謚其父,召禮官會議,先生不至,檜即諷言者逐之。檜死,召為大宗正丞。累遷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出知潭州、湖南安撫使。終建康府、江東安撫使、行宮留守。進觀文殿學士,屬疾,請致仕,草遺奏言:「恭、顯、伾、文,近習用事之戒。今以腹心耳目寄之此曹,朝綱以紊,士氣以索,民心以離,咎皆在此。陳俊卿忠良確實,可以任重致遠,張栻學問醇正,可以拾遺補闕,願亟召用。」既又手書與南軒、晦翁訣,皆以未能為國雪讎為恨。卒,年五十七,贈光祿大夫,謚忠肅。先生事繼母以孝聞。功緦之戚,必素服以往。喜受盡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臨數鎮,民愛如父母,聞訃,有罷市巷哭,相與祠之者。
附錄
南軒《與朱元晦書》曰:共父,今日達官似皆不逮之,憂患中正宜進德。此有賴于兄,愛之尤深,責之尤重。(補。)
祖望謹案:是時共父以憂歸。
又曰:前書勸共父廉虛,使人得以自盡,人才大小皆有用處。而報書謂到江上尤不見有人才,竊懼此語。天下事豈獨智力能辦﹖通都會邑,豈無可器使者﹖恐吾恃聰明以忽之,彼無以自見耳。若當大任,實有所妨。望兄其以此意開廣之。(補。)
從事劉七者先生玶
劉玶,字平甫,屏山之子。仕為從事郎。自號七者翁,每與朱晦庵諸名賢倡和,有《詩集》十卷。(參《姓譜》。)
(梓材謹案:先生,少傳公子羽之幼子也。以公命,為屏山先生後,娶范直閣如圭之女。)
附錄
朱子《與平甫書》曰:學問之道,不在于多言,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若見,雖一毫私欲之發,亦自退聽矣。久久用力于此,庶幾漸明,講學始有力也。(補。)
又曰:大率有疑處,須靜坐體究,人倫必明,天理必察。于日用處著力,可見端緒,在勉之爾。(補。)
◆屏山門人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別為《晦翁學案》。)
朝奉劉恆軒先生懋(見上《籍溪門人》。)
縣令方先生耒
方耒,字耕道,莆田人也。曾祖元寀,曾共學于伊川;從父翥,則王信伯之私淑也。先生為南軒之客,亦與朱子共講學。(雲濠案:一本云:「少孤貧苦學,遊建安,參謁朱子。乾道中登第,為善化尉。」)以直道待南軒,在幕府中無阿辭。南軒嘗曰:「友朋之足與共死生禍福者,耕道也。」已而以先生與游九言并薦為屬,曰:「是二人能攻臣過者。」官終連江令。後村以先生置朱、張弟子之列,非也。觀勉齋跋先生遺墨,則可見矣。先生有弟曰禾,亦講學。(補。)
(梓材謹案:方耕道有二:一名疇,弋陽人;一名耒,莆田人。謝山始并為一人,而立之傳,云:「從橫浦、籍溪、澹庵、屏山遊。」既復抹而分為之傳,于弋陽耕道傳云「從胡文定父子、張橫浦諸公遊」,于是傳云「與朱子共講學」。籍溪為文定從子,與屏山皆朱子師。弋陽耕道既從胡氏遊,則莆田耕道必屏山門人,而與朱子同學矣。)
隱君黃穀城先生銖(附門人陳以莊。)
黃銖,字子厚,建安人也。隱居不仕,從劉屏山遊。屏山門下,朱子最為大儒,而先生亦其眉目也。屏山歿,遺文散落,晦翁與先生讎校以傳。固窮而卒,所著有《穀城集》五卷,朱子序之,謂其文學太史公,詩學屈、宋、曹、劉,隸、古皆得魏晉以前筆意。而西山《後序》述其詩曰:「先生有遺訓,憂道不憂貧。」又曰:「私意苟未克,放心何由馴!」此不媿為屏山之徒矣。有高弟曰陳以莊,字敬叟,其甥也,亦工詩。(修。)
總領詹元善先生體仁(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陸氏門人
提舉林三山先生之奇
李和伯先生楠
李迂齋先生樗(并見《紫微學案》。)
◆恆軒家學(伊川四傳。)
文簡劉雲莊先生爚
侍郎劉先生炳(并見《滄洲諸儒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