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见面,就动手。
一开始动手,第一步,就是退。
疾退。
退得极速。
诸葛先生只是白发发梢略扬了一扬,已退出了一丈。
元十三限只是眼睛眨了一下。
一眨之间,他也退出了一丈。
两人不约而同,都先选择了退――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他们就像是遇上了什么毒蟒猛兽,先拉远了距离,才好反击,谋定后动。
两人各退了一丈,相距就是两丈。
两人在退的时候,膝不屈,肩不耸,己完成了退势,就连绝顶高手在步法挪移时的微兆轻征,在他们疾退之际都不曾稍现。
――一种勇退的姿态。
有时候,在人生里,勇退要比勇进所需的勇气更大。
两人一旦“落定”,一拔箭,张弩、瞄准,一绰枪、拗杆、振缨。
这瞬息间,元十三限所扣在弓上的箭,突然“不见了”。
诸葛先生的枪却变成了一朵花。
红花。
――令人惊艳的花。
枪有枪花。
这枪头系有大束红缨。
枪尖连头,红缨便连振起艳花。
艳花如梦。
似幻。
――那一种美,是艳美,令人有美死了的感觉。
(就为它死了也值得。)
就在这一瞬间,诸葛小花刺出了他的枪。!
就在这时,“嗖”的一声,元十三限在眇目厉啸中,竟把拉满的弩一松,射了一“箭”。
但他的弩上没有箭。
――难道他发的是“空箭”?
同一时间,他的箭壶里还剩有一支箭。
那支箭却神奇地离壶而出,就像有人把它拉满了弩射出去一样。
诸葛先生正全神注意元十三限搭在弦上的箭。
可是,那一支箭,却“消失了”。
另一支箭却以锐不可当、沛莫能御之势暴射!
这一箭来得突然。
奇速。
正中诸葛先生的心房。
这是伤心小箭。
它就是要伤人的心。
――伤透敌人的心。
这就是伤心之箭!
诸葛先生不能避。
不及避。
无法躲。
躲不掉。
更来不及招架。
――招架也挡不住。
――这是可怕的箭,专伤人心!
就在此际,请葛先生的躯体上,发生了就算亲眼目睹也必以为是幻觉的变化。
因为箭射向诸葛心胸之处,箭尖以及箭还未到之际,他的胸膛竟突而出现了一个洞。
一个(完全)透明的洞。
那儿没有肌肤。
也没有肉体。
那就像一个人,胸膛忽然开了一个透明的洞!
那一箭就恰从那一个“洞”穿了出去。
――它却是穿过诸葛先生胸前一个“洞”。
但却不是它射穿的。
同在这一瞬之间,诸葛先生已然反击。
他的枪飞刺而出。
枪很长。
丈二。
但枪尖却乍然离开枪头,疾刺元十三限。
枪射出同时,请葛先生叱了一声。
“开!”
――他“开”了枪!
快得简直不像“枪”,而像一颗什么“铁弹”似的。
这一枪,“刺”向元十三限的手。
左手。
手指。
尾指。
――如果这一枪是“开”向元十三限任何一处,元十三限都已防守,但都避得过、挡得开,应付得来。
但不是。
枪只射他的尾指。
――一个最不重要也极不受注重的部位。
可是,只要元十三限想攻击杀伤这眼前大敌,就得要张弓、搭矢,一旦要拉弩扣箭,一只手自然便得暴露在敌人眼下――尤其是五指。
诸葛先生便选这一点发动了攻袭。
他一枪就刺了过去――
刺击!
元十三限发现了这一点的时候,他也发出了他的箭。
他的最后一箭。
然后他才全面准备招架、防守、闪躲诸葛先生的这一击。
他不一定能抵得住那一枪。
但他已下了决心:
――至多不过是牺牲掉一只手指!
如果以一只手指来换取诸葛先生的命,那实在是太划得来了!
――就算要他切掉了一只手,只要能取诸葛之命,他也愿意!
要是你呢?
――你愿不愿意?
其实一个人为了打击敌人,不惜牺牲自己,那是至笨不过、也对自己十分不公平的行为。
一个人理应把努力放在提升自己的事情上,设法让自己超越过敌人,让敌人为打击你而烦恼,这才是对自己有利的事――而不是以打击敌人、伤害自己作为“报复行动”。
可惜,一个人的行为受制于思想,而想法又受制于经验,而经历又受制于现实环境,纵是英才人杰,也难以超逾这些条件、制限。
元十三限恨诸葛先生。
――就算伤害自己、牺牲一切,他也要除掉诸葛小花!
问题是:
除得掉吗?
诸葛先生的“枪”还没攻到他的尾指――约莫还有五尺左右――就突然变成了:一朵花!
――一个爆炸的“花”。
美丽如一场惊艳!
――这一记“惊艳一枪”,原来是一个灭绝一切的爆炸。
这“爆炸”不是炸药造成的。
炸药无法有这样的功效。
――至少这在当时办不到。
诸葛先生纯粹是用内力达成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这一枪的威力,既不必刺在要害,甚至根本不必刺到敌人身上,只要爆炸了开来,其威力已足以粉碎敌人,致敌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