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阳》2
问了几次路才到,到达的时候,已是午夜时分了。
那屋子的外观虽然不伦不类,但是在宋自然看来,却是人间至美。
别的不说,单是围住了屋外空地的那一圈栏栅,已叫宋自然看傻了眼,叹为观止了。
研究木结构建筑物既然是宋自然最大的嗜好,在这之前,他自然接触过不少木结构建筑物,可是这时,他才感到自己算是真正开了眼界。
那一圈栏栅,全是由两公尺高的木柱围成的,木柱的直径是二十公分,在月色之下,每一根木柱,都发出一种异样的暗红色,近乎赭色的光芒——金属若是有光芒,很容易理解,木料竟然也会有光芒发出来,那就透著一重神秘。事实上,木质坚实的木材,若是经过细心的打磨,或是长年累月的人手抚摸,也会在表面上泛出一层光芒。当然,只有最上品的木料才能如此。
而有经验的人,只要一看那木料发出的是什么样的光芒,就可以知道那是什么木料。
宋自然恰好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他一看到了那种赭红色的光泽,他就屏住了呼吸,一时之间,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一眼就认出,那是紫枣木。
枣木是上乘的木料,分很多种:黄枣木、灰枣木,这些在枣木中是下级的,但一样是上乘的木料,用来制造细巧的用具或家,价值已是极高。
再高一档的红枣木,已是罕见的好木料了,而紫枣木,在所有的枣木之中,排位最高,一般都用来造高贵的家具,是富贵人家的恩物。
宋自然曾见过一个富豪的大宅中,书房的地板,是用紫枣木铺成的,那富豪引以为荣,新旧相识,一到他的大宅,必然被他带进书房去参观一番——富豪特备软鞋,要参观者在书房门外更换,以免损坏地板。
曾有一次。一个木料专家告诉那富豪,紫枣木极坚硬,不怕践踏,那富豪的回答是:“我知道,可是我不舍得让硬鞋踏上去。”
那样难得罕见的木料,竟然在这里,成了栏栅。
放眼看去,同样长短粗细的木柱,少说也有二百根之多,每一根之间的距离大约也是二十公分。每一根木柱,都是那么挺直,若是已埋了几百年,那木质之优良,实在叫人感叹!
真难想像,是如何搜罗到那么多同样粗细的紫枣木的——这种紫枣木的另一种用途,宋自然也知道,是用来建造“梅花桩”,那是武学家用来练武用的,可能就是由于紫枣木稀有的缘故,梅花桩这种武术,也快失传了。
宋自然心跳加剧,他把手放在木柱上,缓缓移动著,手上的感觉,像是在抚摸一段玉,温润滑凝,这种木料,也是天地精华之所锺,而且曾一度有生命,说不定现在,仍然有异化了的生命在内,这才使它那么诱人。
宋自然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这一次,绝不是发现了一座普通的木结构建筑物,而是遇上了价值无可估计的瑰宝。
空地外的围栅尚且如此名贵,屋子的建科和屋内的装饰,自然可想而知了。
过了好久,宋自然的目光,才从那些枣木柱上,依依不舍地离开,望向那屋子。
他立刻辨认出,屋子的主要建料,全是巨大的桧木——桧木有“百年尺”的美誉,一百年的桧树,树身的直径,可达一尺,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尺。树身直径三尺的,已是珍贵木料,四尺的已是罕见之物,五尺的自然属于宝物。
而这时,放眼看去,已被砍割成材的木料,绝没有少于四尺的。
宋自然不由自主,闭上了眼睛一会,在他的眼前,浮现出两三人合抱粗细的参天神木被砍倒时的情景,他的耳际,也彷佛响起了巨木倒地时的轰然巨响,连天地都为之震动,鬼神都为之哭泣。
这种数百年树龄的巨桧,大都长在深山野岭之中,就算发现了,砍伐了,如何运出深山,也是极大的困难。通常处理的方法是,就在深山之中锯开了再运出来,所以桧木虽大,巨料却少,最常见的是剖成几寸厚的大图片,作屏风和装饰之用,还可以用作桌面。
可是建造这屋子的,却全是巨大的木料——宋自然就算看到一幢全用黄金铸成的屋子,只怕也不会更惊讶了。
在月色下,桧木呈现深浅不同的灰色,木纹的灰色较深,但一样地柔和养眼。
虽然相隔的距离相当远(约有二十公尺),但是宋自然还是看到了木料的衔接处,绝看不出接缝,像是一整幅木板。可是每隔四尺,却都有鲜红色的月牙形花纹,自上至下,每隔一尺有一个,那新月形的装饰纹,长度约有三十公分。
看到了那些饰纹,宋自然又不由自主,接连发出了好几下赞叹之声。
这种红漆饰纹,在不明究里的人看来,至多觉得它有点“土”的风格而已,绝不会觉得有什么奇特,更加不值得赞赏。
可是宋自然却是个木工艺的大行家,他一看,就知道那是至高无上的木料衔接法:月牙榫。
木工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历代都有大匠出,到了鲁班师傅,更把木工艺发扬光大,使他成了木工艺之神,把木工艺提高到了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程度,从整座木制的高塔,成群的宫殿,到一棵一柱、一桌一椅,甚至是小小木盒上的雕花,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很可惜,自从合成木料发明之后,木工艺迅速没落。但是,合成木料,各种夹板的发明,又的确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人类的进步,是有代价的,得到些什么,同时总也要失去些什么的。)
中国的木工艺之中,最出色的是木料的接合采用“榫”,又称榫头。把不同的木料,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形成随心所欲的组合,大至宫殿,小至抽屉,无不称心。
相传鲁班祖师把榫的工艺发扬光大,总结成为七十二种接榫法。
(中国人很喜欢以“九”为基数的数字。如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类。在西方人看来,“七十二”这个数字,零丁之至,但中国人却自然把这个数字当作一个整数。)
(鲁班大师的木工艺法,也有七十二大法,接榫是其中的一法。)
(单是接榫,就有七十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