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维也纳总医院,我带着我的同事在神经科病房里查房。
我刚从一间病房里出来,准备朝另一间走去,这时一名年轻的护士走过来,请求在我们科里加一张病床,来安置一名刚做完手术的病人。我同意了,她感激地冲我微微一笑,便离开了。我转过头去问身边的助手:“你看到那双眼睛了吗?……”
1947年,她成为了我的妻子,她名叫埃莱奥诺雷·卡塔琳娜(Eleonore Katharina),原姓施温特(Schwindt),昵称艾丽。
我们的女儿名叫加布里埃莱(Gabriele),女婿弗朗茨·维塞利 (Franz Vesely)是维也纳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们育有一子一女,亚历山大和卡塔琳娜。
维克多·弗兰克尔简介[1]
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是奥地利大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达拉斯大学、匹兹堡大学担任教授职位,此外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国际大学还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意义治疗方向的教授席位。意义治疗是弗兰克尔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也被称为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全球共有29所高校授予弗兰克尔名誉博士学位,同时,他还是奥地利科学院的名誉院士,并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科学成就方面的最高奖项。
弗兰克尔担任维也纳总医院神经科主任达25年之久。
弗兰克尔共出版著述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包括日语、汉语、俄语在内的34种语言,其中在美国出版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该书的德文版为《向生命说Yes!——一位心理学家的集中营经历》)一书销量达900万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弗兰克尔在维也纳大学授课至1995年,于1997年去世,享年92岁。
在弗兰克尔逝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1] 引自维克多·弗兰克尔研究院(http://www.viktorfrank.org)。——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