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朝堂上的激烈争辩,让文武百官都见识到了郭家养子的强硬与锋锐。除了他的养父太祖皇帝,没有人可以改变他,即使是太师冯道,也不行。
可还有一个问题,同样让朝野想不通。冯太师这是吃错什么药了吗?为什么不惜一切身家清名地去顶撞皇帝。须知道冯道今年七十三岁了,离寿终不远矣,如果因为这事激怒皇帝,做出过激反应,他一辈子小心谨慎才换来的清名岂不是一旦尽毁?
关于冯道为什么如此激烈地反对柴荣亲征?胡三省持与欧阳修相同的态度,对冯道突然死谏他并不熟悉的柴荣表示惊讶:“冯道历事八姓,身为宰辅,不闻献替,唯谏世宗亲征一事。”
胡三省只是好奇冯道的态度,但王夫之却结结实实地把冯道骂得狗血淋头。在王船山看来,冯道反对柴荣亲征,目的是像随后高平之战、周军大将樊爱那样临战脱逃出卖柴荣。王夫之认为冯道是幸运的,他如此当众羞辱柴荣,柴荣已经对冯道起了杀心。只是畏于冯道特殊的江湖地位,才不敢动手。
冯道反对柴荣亲征,是要出卖柴荣吗?实际上,柴荣主张亲征与冯道反对亲征,答案都出在两个字上——兵权。
有一点,王夫之说对了,柴荣坚持亲征,不惜与群臣当众骂街,就是要牢牢掌握禁军大权。
石重贵的教训于今不远。
七年前,杜重威为了取石重贵而代之,耍尽心机,把石重贵看家本钱——禁军骗到手。随后杜重威就投降耶律德光,契丹铁骑呼啸杀到汴梁城下。石重贵手上无兵,走投无路,只能投降。
柴荣知道这个历史教训,如果他只派大将北上抵御刘崇,势必把禁军指挥权交给这员大将。可如果大将起了歹心,反戈南下,柴荣只能沦为石重贵第二,没有任何活路。正如王夫之所论,“(禁军)崩溃而南,郭从谦、朱守殷之于李存勖,康义诚之于李从厚,赵德钧之于李从珂,杜重威、张彦泽之于石重贵,侯益、刘铢之于刘承祐,皆秉钺而出,倒戈而反。”
自己亲征,虽然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但毕竟军权牢牢在手,这是柴荣的命根子。柴荣初出江湖,威望浅薄,并没有多少人服他,包括那些功勋大将。这些人也普遍将柴荣视为石重贵第二。一旦把兵权交给这些人,他们极有可能效仿杜重威。
这是柴荣不能接受的。
冯道反对柴荣亲征,从表面上看,是符合王夫之所论“(付兵权于大将,倒戈南向),欲卖周主”的逻辑推论。只要柴荣坐守汴梁,势必付兵权于大将,而大将降刘崇后南返,天下就是刘崇的。如此,柴荣必死,则冯道又可向刘崇称臣矣。
可问题是,冯道完全没有必要出卖柴荣,去迎合刘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