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此次北上的目的就是给契丹太后述律平上徽号,任务完成了,冯道却远远没有到可以从容离开契丹南返的时候。
耶律德光已经准备向冯道公开摊牌——朕希望冯先生能留下来。
耶律德光对冯道的喜爱是众所周知的,冯道刚来上京不久,耶律德光就派人赐给冯道只有契丹贵臣才能资格得到的珍贵礼物——一副象牙打制的笏,以及一只牛头。为此,冯道还写诗表示感谢: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
让耶律德光下决心留人的,应该是冯道这几次在殿上所展现出来的那份风姿,冯道已经折服了那些对冯道还抱有一定偏见的契丹大臣。契丹人方面对冯道的阻力已经解决了,接下来,耶律德光就需要和冯道谈条件了。
皇帝派一个得力的心腹大臣来到驿馆,声称要见冯道,有皇帝重要的谕旨要宣。
耶律德光为什么没有直接与冯道本人面谈,因为他怕冯道当众拒绝,自己下不来台。耶律德光毕竟是大领导,如此纡尊降贵的去挽留一个比自己职务低的职员而被拒绝的话,那是一件非常没面子的事情。
这位契丹大臣应该是个汉人,甚至可能就是韩延徽本人。就如同孙权要劝降出使东吴的诸葛亮,最合适的说客人选就是诸葛亮的同母兄长诸葛瑾。
契丹大臣应该是来去匆匆的,他只是在密室中给冯道传达了耶律德光的意思:皇帝希望冯先生能留在契丹,辅佐我家皇帝,成就一番伟业。
耶律德光公开摊牌,这应该是冯道的预料之中。也许冯道在接到石敬瑭给他安排的这次北上任务时,心里就考虑过耶律德光强留自己的可能性,毕竟耶律德光的父亲阿保机当年就差点得到自己。
从冯道的志趣上来说,他对留在草原上没有多少兴趣的,他更喜欢的还是中原汉风,毕竟汉人与契丹的饮食、语言、思维习惯有很大的差别。
耶律德光已经有了一个韩延徽,冯道不想做第二个韩延徽。
但如果冯道此时就当面拒绝耶律德光,很可能会激怒这个喜怒无常的契丹酋长,强行把自己留下来。冯道并没有直接拒绝,但也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和耶律德光玩起了文字游戏。
冯道听罢来人的话,笑道:“皇帝待道实在天高地厚,道何以为报!只是皇帝似乎忘记了大国与南朝的关系。我皇帝(石敬瑭)既认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则北朝为父为君,南朝为子为臣。我皇帝都是皇帝的臣子,何况我冯道。我既是子皇帝的臣子,自然也是父皇帝的臣子。留在南朝,或留在北朝,为父皇帝效力的效果是一样的。”
冯道果然老辣!
这番话,既是对耶律德光留人的变相接受,但也为自己南返留下活口。更重要的是,冯道趁机吹捧了石敬瑭对父皇帝的无限忠诚。
石敬瑭派冯道北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结二国之欢”,一定要确保契丹不会对中原起窥视之心。中原初经大乱,民生凋蔽,从这个角度讲,冯道稳住耶律德光,对中原经济的恢复发展是具有重大外交贡献的。北宋独行者王安石称赞冯道为活菩萨,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人会指责是石敬瑭为一己之私割让十六州,导致中原无险可守的。诚然如此,可这些与冯道又有什么关系?
来人把冯道的原话一字不差地转给了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应该能从这些两边都靠的话中读懂冯道的心思。从字面上看,冯道似乎在婉拒耶律德光留人的意思。但如果深品其意,冯道也没有把话说死,在南朝工作与在北朝工作没有区别,那反过来,也可以说在北朝工作与在南朝工作同样没有区别。
这是不是冯道给耶律德光做出来的暗示?
毕竟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德高望重的南朝第一宰相突然留在契丹,牵涉面太大。稍有操作不当,就有可能给契丹或晋朝造成巨大的政治动荡。晋朝是契丹的臣属国,晋朝如果大乱,对耶律德光是没有半点好处的。
耶律德光也许体谅到冯道的“难处”,他还可以用其他办法来赢得冯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