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睹了孙鹤的惨死,幽州的幕僚们面对残暴的君主,都选择了沉默,虽然他们未必都支持刘守光的军事行动。这些聪明人已经打定了主意,“万言万当,不如一默”。随便刘守光怎么折腾,幕僚们相信以自己的才智,刘守光倒了台,他们可以换个地方吃饭。
只有冯道站出来,坚决反对刘守光对义武军用兵。
这一年的冯道,只有二十九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士人的道德操守让冯道无法说服自己做个冰冷的看客。“食君之禄,谋君之事”,冯道认为理所当然,即使他有可能做第二个惨死的孙鹤,冯道依然没有选择后退。
《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记载:“守光引兵伐中山,访于僚属,道常以利害箴之。”
遗憾的是,史料上并没有记载冯道在劝谏刘守光的过程中都说了些什么,但可以猜测到的是,冯道的劝谏一定是非常切直,语气不是特别恭顺,让喜欢听场面话的刘守光非常不受用。
冯道并不是一个擅长战略规划的人物,但如果燕兵进攻义武军,必然会招致周边大国梁朝和河东的不满,处在义武军之南的赵国王镕也会感觉到唇亡齿寒,很容易让刘守光变成出头鸟,被各方围攻。这个道理,以冯道之才,是应该能够考虑到的。
还有一点,就是冯道的传统儒家思维定式,也决定了他劝谏的重点会放在内政上。实际上混乱而且残暴的燕国根本没有内政可言,除了烧杀抢掠,刘守光也不会做别的。
在内政不稳的情况下对外用兵是非常危险的,一旦举措不当,很容易引发形势崩盘。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秦皇帝苻坚不顾国内枭雄遍地,强行伐晋,结果把水土崩,天下变色。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历史画面:
大殿上炉火熊熊,大燕皇帝刘守光端坐在虎皮椅上,两旁站立着手执刀戟的铁甲武士。
燕国的文武官员不敢仰视刘守光,噤若寒蝉。
只有冯道一人站着,青衫挺拔,双足前后稍错,身体稍往后倾,昂首直面刘守光,双掌错合,引上古之文章,援今日之形势,滔滔不绝,面无惧色。
……
时间过了很久,大殿上还在回荡着冯道激昂的声音:“陛下若不听臣逆耳之言,臣恐祸乱将及,社稷不存!臣食君之禄,不敢忘君之忧,臣若直言折辱君王,唯有死而已。”
冯道知道自己所说的这些是刘守光难以承受的,他已经做好了和孙鹤一样惨死的心理准备。
此时的刘守光脸色变得铁青,嘴角不停地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