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经常自比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落在安江农校这块土地上,他要生根,他要发芽,他要成长。可是大环境却不允许他一点点地长大。
饥饿和运动,就像锋利的铁锄和巨镰,它们贪婪地切割着人世中的一切,包括荣誉、人性和生命。凡是不被那两种可怕的东西收割的,那一定是合格的种子,这颗种子经历了风雨,才有了得见彩虹的资质。
袁隆平在水田里发现那株鹤立鸡群的“希望之稻”,这颗水稻又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好运气?
安江农校为了支持袁隆平进行遗传学实验,特地给他分了半亩地作实验田。虽然这块实验田的肥水情况并不是很好,但对于袁隆平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袁隆平一开始利用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试图在实验田中首先培育小麦。可是,就在这时候,一个全国性的小麦会议召开了,袁隆平随后得到了一个令他震惊不已的消息,西藏的小麦都已经亩产千斤了,可是湖南省的小麦产量全国倒数第一,亩产平均不到300斤。原因是气候不适合,小麦容易得赤霉病。
袁隆平决定不搞小麦,可他琢磨是否搞红薯育苗的时候,中央面对全国性的灾荒,适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八字方针。为了响应“全党动手大办粮食,大办农业”的号召,校党委也作出了决定,一定要走:“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袁隆平随后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他领着学生们去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劳动锻炼。袁隆平领着学生们来到目的地,就住在生产队队长老向的家里。他每天一早就挽起裤脚和当地的乡亲们一起下田插秧,收工的时候,袁隆平和房东一起,吃红薯叶熬成的又涩又苦的菜粥。
对于农村生活,袁隆平一点也不觉得苦,稍有闲暇,便蹲在田边仔细观察,并拿起自己的记录夹,将春耕、播种、除草和施肥等事项的要点都一一记录在册。
袁隆平虽然是名牌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可是他却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更没有忘记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他已经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了一片,老向也很喜欢说话办事直爽、不拐弯的袁隆平,一来二去,他们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这天,老向身披蓑衣,冒雨背着一个沉甸甸的袋子从外面赶了回来。袁隆平纳闷地问:“向队长,你冒雨这是干什么去了?”
老向放下背上沉甸甸的袋子,揭开口袋嘴,从里面抓出了一把颜色金黄,籽粒饱满的稻种。他对袁隆平说:“袁老师,要想多打粮食,渡过眼前的难关,只有靠这些好种子!”
袁隆平接过老向手中的种子,问:“这种子真的能增产吗?”
老向告诉袁隆平,秀建大队的稻子连续减产,去年的时候,大家都去别的地方换种,这才没有吃国家的返销粮。讲完了这些话,老向叹了一口气,说:“袁老师,我听说你们安江农校也在搞育种工作,要是能够培育出亩产五百斤、八百斤、一千斤的好种子,我们就不用整天吃这红薯粥了!”
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没有好种子,全是白抓瞎。袁隆平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快培育种子的脚步,可是哪些种子农民最需要,究竟哪种作物的种子才是自己今后主攻的方向呢?
当天晚上,老向就将全体社员召集到了村部,开了一个抓紧种水稻的动员会。老向在会议上发言,令迷茫中的袁隆平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老向告诉全体社员,秀建大队总共有几千亩地,这些地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种的水稻,也就是说,大家要想吃饱饭,必须要把水稻种好。他用“车轱辘话”强调了好几遍种植水稻的重要性。临散会,老向又搭上了一句:“大家要注意一下,别忘了红薯要育苗了!”
听到这里,袁隆平才清晰地意识到,在湖南的种植业中,红薯只是个搭头,根本就没法和“大哥大”级别的水稻比,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低产缺粮的状态,只有育出真正高产的水稻种子。
袁隆平在农村的劳动锻炼期满,又回到了安江农校,他在自己的半亩实验田中,全都种上了实验水稻。
世界上共有五大经济作物,分别是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在袁隆平之前,后四种农作物在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理论的指导下,已经分别杂交出高产的种子,唯有水稻的杂交育种工作一直停滞,裹足不前。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有没有优势?这个问题,早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邓恩和杜布赞斯基所著的《遗传学原理》一书中,就给予了清楚的回答: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会使旺势消灭,异交一般不表现杂种优势。
袁隆平却对这些遗传学权威的观点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他们得出的“权威”结论应该是一种形式逻辑上的推理,他想:玉米也是自花授粉作物,为何它的杂交种子有杂交优势?而水稻这种自花授粉的品种却没有?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苦难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对苦难的理解确实可以让我们得到深深的警示和启发。
袁隆平培养杂交水稻的实验刚刚起步,浮夸风带来的恶果——国内三年困难时期便开始了。随着一场大饥荒横扫中华大地,安江农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被这场灾难彻底破坏了。
由于国家经济困难,除了少部分吃“皇粮”的城镇户口学生能够留校继续学习之外,其余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都已经全部被放假回家。安江农校这个占地百余亩的校园,一下子从喧闹陷入到了沉寂,袁隆平每天早上醒来,真有一种很不适应的感觉。
安江农校在学校后的山坡上给袁隆平划了一块自留地,袁隆平虽然在地里种上了红薯、土豆和各种绿油油的蔬菜,可是这些果腹的粮食和蔬菜长成得需要时间,为了缓解饥饿,袁隆平就开始制作双蒸饭。
双蒸饭,顾名思义,就是将蒸熟的米饭再放上苏打复蒸一次,米饭放上苏打后,蒸熟的米粒就会膨胀,经过双蒸处理过的米饭,就会比平时多出三分之一,可是不管怎么加工,米饭的总量没变,这种双蒸饭吃到肚子里之后,还是会饿,而且比平时饿得更快。
袁隆平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游泳了,可是三年困难时期,因为吃不饱饭,体能不足,下江游泳无异于自杀,这项运动也就被迫中断了。
袁隆平虽然饿得走路打晃,可是他培育杂交水稻的工作却一点也没有松懈。
袁隆平当时培育水稻,用的也是农业育种科研工作中屡屡有较好成效的系统选育法。这种选育法,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到一个水稻群体中,选择表型良好的变异单株水稻加以培养。然后再优中选优,最后经过优胜劣汰,将遗传性最好的品种培育出来。
陈永康选育的“老来青”水稻品种,就是得益于系统选育法,而著名育种专家金善宝的“中大2419”稻种,也是这样选育出来的。
袁隆平这天饿着肚子,到已经抽穗成熟的水稻实验田去选种,他忽然发现一丘旱稻田中生长着一株“鹤立鸡群”般的特优稻穗。袁隆平最初还以为是因为自己饥饿,以至于出现了幻觉,他揉揉眼睛,定睛再瞧,这才认定,眼前耸立在田中的高大稻穗,正迎风向他频频招手……
这株特优水稻个体伟岸,十多个八寸长的稻穗扫帚似的向下垂着。袁隆平真好似在干旱的沙漠遇到了清泉,面对着上苍送给他的解渴的“甘霖”,他真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他俯下身子,仔细一数那株稻穗,一个分蘖,就有整整230个稻粒,如果用它做种子,相信亩产会超过千斤。
此时此刻,袁隆平真比捡到了“宝贝”还高兴,他马上找来一条红丝带,为这棵“希望之稻”做上了醒目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