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陈垣和家人 » 陈垣和家人全文在线阅读

《陈垣和家人》序

关灯直达底部

何龄修

这是一本即将印制的新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曾庆瑛教授最近十余年来的著作。全书是以在台湾《传记文学》杂志首发的六篇文章为基础,增补平日另外记录的文字资料,加工撰著成的。这六篇文章依次为《陈垣先生的家乡、家庭和感情世界》、《祖父陈垣在“文革”的岁月里》、《一炷心香寄哀思——纪念公公陈乐素教授百年冥诞》、《第一个飞上蓝天的中国妇女——洪美英》、《新会陈氏第三代史学家陈智超》、《活出自己》。前面的五篇,是作者以婚后家庭中四位亲人为中心的纪事之作(祖父援老两篇),最后一篇写自己,合在一起也可视为新会陈氏史学世家的家庭现代史。我有幸在这些文章刊出之初就一一拜读过,并为文章的可读性所吸引。现在作者亲自将其加工成统一完整的著作,在内地印行以飨读者,令人高兴。我想借此谈点个人感想。

作者受过大学历史系的正规训练,熟悉史法,又有虽不华丽但是准确、温煦、流利、畅达的文字功夫,表现更难得的是具有一颗平常心,一种自然的创作冲动,合情合理的撰著动机。这多种因素合成强劲的创造力,把五位家人的经历和成就,变成这样具有可读性的文章。无论原来的六篇文章还是现在的本书,内容的安排颇具匠心,不仅各篇重点不同,一家人的事本易重复而没有重复,而且考虑家人过去在学术界的情况,了解和介绍较多的,则本书不做复述。关于陈援老的部分,就少谈大家比较熟悉的学术成就,只以一个亲人的优势,写自己亲见亲闻,外界所知实在很少的,有关援老家乡、家庭、感情世界,和他人生旅程最后阶段的遭遇、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情况。这样,大家读来都感觉新鲜,引人入胜。实际上,作者没有忘记,用画龙点睛之笔,在必要时突出一位史学大师言行的特点。关于乐素先生的部分,写得很是精彩、传神。乐素先生为人低调,虽然他在史学和教书育人两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社会上对他的宣传、介绍却较少,也许可以理解为他被父亲的声名所掩吧。这就给作者保留下较多的描写空间。作者可以更加放松、自如,“介绍他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和为人处世的风范”。因此,家学的浸染和传承,乐素先生的胆识和机智,对后辈的慈爱,感情的细腻,他的爱国热忱,都通过实例生动地表现出来。作者与她描写的对象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属于同一个家庭的成员,与外人相比,观察和了解的内容不同,视角和感受自然也有异,像陈援老家庭生活之不和谐,陈援老感情世界的某些问题,外间何从得知?然而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能不引起关注。作者写的,大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镜头,没有虚捏,没有溢美,没有耸人听闻的故事,没有登台作秀的表态,一切都那么自然、普通。我读时虽然也挑小毛病,但总的说却给我很强的可信赖感。我说作者有一颗平常心,指的就是这一点。她只想介绍她热爱的家人,没有丝毫掀起轰动效应的动机。

明清之际著名诗人、学者钱澄之,曾猛烈抨击亲属写的家传和里人写的方志,认为不真实,“今之为史者,大抵取人家传及郡邑志书为据,此至不足据者也”。并强调说:“其传之详且善者,类必其子弟有气力,能表扬其亲,而门生、宾客多有文笔,复为过情之褒,因而失其实者比比。”“若一以家传、志书为据,岂尽得其实哉!”(1)钱澄之此论,应该承认是有一定的事实做依据的。说实在的,每当见到现在还有人为自家的“问题祖先”不顾历史实际,为其污点、罪行做苍白无力的辩护,不惜工本,换取令名,就知道钱澄之当年此论不是信口开河、无的放矢。但是,中国史学从来有史官、史家坚持维护历史真实性,直至以生命抗争、捍卫的传统。国史有直笔,家传和方志的作者中自然也有其人特立独行,对家庭和乡里的历史,采取求真务实的态度,突破亲情和权势的束缚,写出家庭和地方的本色。此外,客观地说,全部历史文献包括第一手纪事文献(不是指每一件),无论文书档案、日记杂录,碑铭叙记、实录国史、信札便笺,等等,都有其失实的一面。造成纪事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需要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有思想的和技术的、集团的和个人的、蓄谋的和无心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等各种因素,其中的这些或那些因素起作用,非独亲情、权势发生影响。因此,对任何文献,无一例外地都要严格进行审查,大胆提出质疑。陈援老本人在对待历史文献问题上,树立了榜样,传留了“金言”:“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2)这就是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非仅对家传、方志才需要下的工夫。家传不是更加不实的一类文献。不仅如此,而且我觉得,饱和着亲情的笔端,有助于产生真切感人的好文章,像李密的《陈情表》、朱自清的《背影》等(虽然它们不都是家传)。庆瑛教授撰著的本书完全可以归入真切感人的一类,她描写的家长里短,她的怀念,她的悔悟,都是她心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的反映。她发自内心,所以真切感人。真切就是恳切、真实,感情真实,事情真实,历史真实。这真实二字是陈援老留下的史学的家学传统,他的又一“金言”“吾人论学求真非求胜”.(3),突出追求真实是治学的重要目标。大学历史系出身的孙媳对此点当有沦肌浃髓的领悟,迅速融入这一传统之中。本书对亲人当然都是正面介绍,但对家庭矛盾、敏感话题没有隐讳、回避,不知道的也不乱说,不制造卖点。这是谨严的学者态度。用治史的态度写作散文,兼擅文史之美,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最后,我用十六字以铭全书:绍述亲属,真实自然,足称信史,可诵可传。谨序。

【注释】

(1)钱澄之:《田间文集》卷十二,《序》,《〈明末忠烈纪实〉序》,212页,黄山书社,1998。

(2)陈智超编注:《陈垣史源学杂文》,《前言》,第9页,三联书店,2007。

(3)励耘书屋藏容肇祖1934年5月21日来函,引陈垣先生5月11日致容肇祖函中语,见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27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