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在曹侯村村口,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刘志略与九旬老人曹叔良正在大树下与年轻后生说古,韶州刺史韦琚,坐着轿子,后面跟着数十位随从官员,从大路上走过。
刘志略说:“又有达官贵人来找六祖大师了。”
曹叔良看了一眼,说:“哎呀,这是咱们韶州刺史韦大人的坐轿。韦大人可是个好官,特别体恤百姓。”
刘志略说:“噢,是父母官呀!可是,六祖大师连皇帝的奉请都不接受,更不会巴结这些权贵。”
他们目送韦琚一行向宝林寺走去。
韦琚在随从们的簇拥下,来到宝林寺客堂。神会赶紧去方丈请师父出面迎接父母官。不一会儿,法达、法海侍奉着慧能走了进来。
韦琚起身合十鞠躬:“大师。”
慧能还礼说:“韦大人光临敝寺,有失远迎。”
韦琚说:“下官不敢惊动大师法驾,所以未经通报,冒昧前来。”
慧能示意说:“韦大人请坐。神会,看茶。”
入坐后,慧能说:“韦大人公务繁忙,怎么有闲暇到曹溪来?”
“不瞒大师,弟子今日前来,一则拜会您这活菩萨,聆听法音;二来,想请六祖下山,去韶州城里的大梵寺开讲佛法。”
法海插言说:“韦大人有所不知,我师父年事已高,近日又多不适,恐鞍马劳困,有碍法体。”
“这……”韦琚看看慧能,接着说,“大师贵体欠安,婉拒皇上诏请之事,下官也曾耳闻。不过……”
慧能说:“韦大人,你不必为难,若是于佛法有不明之处,就请提出来,贫僧尽己所能,与大人共同探讨。”
韦琚说:“下官若为自己一人,怎敢打扰大师清修?是大梵寺僧众及韶州百姓托下官前来……算啦,大师法体要紧。我等改期再……”
慧能打断他的话:“韦大人,大梵寺僧众与韶州百姓怎么了?”
韦琚说:“下官是受韶州城内外信众之托,前来请大师说法的。大梵寺里,已聚集了各地僧俗一千多人。”
慧能马上说:“你怎么不早说!法达,你替我准备一下行装,明天一早……不,不是明天,而是现在!走,马上去韶州!”
韦琚赶紧制止:“连夜赶路,太过劳累大师。早晚不差这半天。”
慧能说:“生命在于呼吸之间,我们还是抓住当下。再说,一千名信众的一天时光,就相当一个人的三年呀!别说了,走吧!”
六祖慧能当天赶到韶州大梵寺的时候,已是入夜时分。
大梵寺内,僧俗众多,挤得水泄不通。大殿前搭起了高高的讲经宝坛。韦琚等三十多位官员也来到这里,和僧俗信众一起肃穆地站在宝坛前面。
突然,钟鼓齐鸣,大梵寺的法师高声唱道:“恭请上慧下能大师!”
慧能身披大红祖衣,神采奕奕,一步步登上铺着厚厚绒毯的宝坛。
坛下众人屏息合掌,恭敬肃立,气氛庄严。
维那见慧能坐定,轻轻一敲引磬,领着众人礼拜下去!
“南无六祖大师!”
慧能向全场僧俗合十致意。他身上的袈裟,闪烁着五彩光芒。众人惊讶之时,慧能那晨钟一样的声音已经在全场回荡:
“各位善知识,人的本性原本是洁净无暇、无污无染的。只要能将这种本性显发出来,就可以直接成佛。这种清净本性,你们大家都有,只因为你们心里迷惑,不能自悟,以致流转生死,不得解脱。”
台下听众听到自己都有佛性,明心见性可以成佛,感到新鲜又兴奋,注意力更加集中。
慧能继续说道:“现在,我为大家讲解摩诃般若波罗蜜佛法,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佛法。”
六祖慧能略微一顿,口吐妙语:“人世间的一切文字,以及大小乘、三藏十二部经文,都是人创造的,并且因人而设。如果没有人心灵的智慧,也就没有一切万法。既然万法来源于心灵,那么我们自己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心里,去顿见本性呢?因此,世界上的一切善法,也都在人的本性中,不必外求。诸位,佛和众生,原本没有差别,关键在悟与不悟。如果自性迷,便是众生;如果自性悟,众生就是佛。所以说,只要你们的心,对世间的一切事物能够做到不拘泥不执著,无所谓取也无所谓舍,那就能够明心见性,得道成佛了!”
众人从来未听过这种深入浅出、明明白白的佛法,各自心领神会,既敬且惊。他们欢喜顶礼,合十拜谢。
慧能接着说:“佛,并不神秘。可以这样说,你们各位的慈悲心,就是观音菩萨;舍离贪念,广行布施,就是大势至菩萨;能够净化自心,就是释迦牟尼佛;公平正直,就是阿弥陀佛。”
听众情绪更加振奋。慧能扫视了一下全场,说道:“今天来听法的,大都是居士信众。我要郑重告诉大家,学习佛法,觉悟禅要,在家也行,并不一定非要出家。身在家中真心修行,照样可以明心见性,成就佛道。”
韦琚合十礼拜后,问:“大师,我等在家里如何修行,希望你详细指教。”
慧能说:“我为大家说首《无相偈》,只要照此修行,就像和佛天天在一起一样;如果不照此修行,即使剃头出家,也没什么好处。诸位且听我偈。”
慧能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敬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一直与师父形影不离的神会,破例没有跟随师父慧能去韶州大梵寺。因为,他要去更远的地方——西京长安受戒去。岁月流转,他已经从一个顽皮的小沙弥,长成了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比丘。
他在北上西京受了具足戒之后,在回曹溪的路上,顺便来到了大师兄行思所住持的江西吉州青原山静居寺。
此时,青原行思的“庐陵米价”公案,早已轰动禅林,无数僧衲争相参究。在禅宗史上,这一公案影响极大,至今仍常有禅者参究。
行思以他弘深的悟境、精妙的禅法,终成一代大宗师。因此,历史上曾经有人将他立为禅宗七祖。
当年,小神会到达曹溪之时,行思早已经离开,所以并不认识他。行思询问道:“你从哪里来?”
神会颇为自豪地回答:“我从曹溪来。”
曹溪,是行思在师父慧能的锤炼下了生脱死、脱凡成圣、开悟得道的地方;曹溪,是天下禅僧心目中的圣地!行思不禁抬起头,看了这个青年比丘一眼。曹溪是禅的故乡、禅的乳源。从那里来的禅僧,应该浑身浸透了禅的滋润吧?因此,行思问道:“带了些什么东西来呢?”
神会当然知道,师兄问的不是礼物,而是像当初六祖问他的一样。像见到自性了吗?本来自性,无形无相,如何表示?于是,神会站立起来,抖了抖身体,表示没有什么东西。
然而,行思并不认可,笑说:“还是带着砖块、瓦砾呢!”
本来自性,了无一物。神会之所以抖动身体,是因为他还认为有个自性在。而这,在行思看来,就是破烂,就是垃圾,就是砖头瓦块!
神会冰雪聪明,立刻明白自己是灵龟拽尾——虽然掩盖了爬行的踪迹,却将尾巴来回扫动的印痕留了下来。他毕竟年轻,又是性情中人,时时刻刻不忘争强好胜。于是,他立刻反问道:“难道,大和尚您这里有真金给人吗?”
神会是在以真金比喻佛法。然而,若是将佛法当成固定的、具体的、有形的东西,就谬之千里了。因为佛所说的教法是水灵灵、活泼泼的,而且是随机的——随众生的机根而方便设教,所以有无量的法门。佛是大医王,会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病情、不同体质开出不同的药方。同时,佛法没有分别,更没有高贵低贱。佛法是因病施药,只要对症,一根草就是最好的良药。因此,行思举重若轻,轻轻说道:“假如有,你要放在什么地方呢?”
是啊,金屑虽贵,入目成翳;佛法虽妙,执著成病。
由此,神会知道了禅海的深邃玄妙,波澜壮阔。他重回到曹溪后,认真阅读大藏经,曾提出六个重大问题,向师父请教。在六祖慧能的点化下,他终于融会贯通,彻底觉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