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唐帝国之隋乱唐盛三百年 » 大唐帝国之隋乱唐盛三百年全文在线阅读

《大唐帝国之隋乱唐盛三百年》朝鲜半岛战云密布

关灯直达底部

    “百济不断妨害我新罗向大唐朝贡,更侵攻敝国领土,夺取诸城。请速派援军。”新罗屡次派来使者,做此请求。唐朝廷内有赞成与不赞成两种论调,武则天坚决持出兵论。
    长孙无忌并没有像褚遂良那样,因遗诏而使自己的生命有所保障。对太宗而言,褚遂良是臣僚,有必要以遗诏保护其生命;长孙无忌则为太宗皇后之兄,同时也是高宗的舅舅,因此,即使没有遗诏也不会有人敢杀他。
    太宗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太宗怎能想得到,武则天这个可怕的女人会在唐朝宫廷出现呢?
    要是我有和褚遂良一样的遗诏……长孙无忌为此深深喟叹。
    褚遂良在爱州去世的翌年——显庆四年(公元六五九年),长孙无忌被免太尉之职,并流放至黔州(贵州),同时以有谋反嫌疑而接受调查,最后被迫自杀。
    显庆五年(公元六六○年)唐决定出兵东方,距上一次的出兵已时隔十多年。
    现在转眼看看朝鲜半岛的状况。
    熬过唐之远征的高句丽,掌权者摄政泉盖苏文于这一年去世,由于长子泉男生与弟弟泉男建不和,政情因而变得动荡不安。而唐之东方政策,这时候已经确定。
    “应以百济为先。新罗屡次派使者前来入贡,只要攻灭百济,高句丽就再也不会嚣张;而且此时攻打高句丽会有危险。”
    武则天如此断言。重臣们都歪着头思考。高宗皱着眉。原本就病弱的他,近来常有癫痫发作之事。
    “有何危险?朕倒认为这是攻打高句丽的良机啊!”
    由于重臣全都保持缄默,高宗用帮助他们的语气说道。
    “高句丽的内讧最近才开始,情形尚未严重化。倘若我大唐军队此时攻入,由于此乃国家危机,反而可能促使他们言归于好,同心协力对付外敌。”武则天回答。
    “唔……”高宗露出没有自信的表情,望望群臣的脸。
    “等到他们兄弟相残的情形更为严重,到时候我们便可以不劳而获,轻易取得高句丽。”武则天又补充说道。
    群臣不觉发出感叹声。这是因佩服而发出的感叹声。
    确实另有一番见地。——连对这位新皇后抱持反感心态的人,都对她这番口齿伶俐、颇有见地的发言十分佩服。
    “以什么人为统帅呢?”
    高宗对这位年长妻子,已是言听计从了。
    “除苏定方外,别无他人。”
    武则天立刻回答。高宗垂问的尾音还没有消失,她已启口如此说。
    “苏定方不是俘虏都曼,才于今年正月归来吗?”
    “就是这一点好。他的身上还有沙场气息,有利于远征。”
    “说的也是……”高宗佩服武则天的看法。
    苏定方讨伐在西域诱使疏勒、朱俱波、谒般陀等国共同造反的都曼族酋长,将首领活捉归来。他十岁时就跟随父亲奔驰疆场,曾经有一段时期成为盗匪窦建德的属下。比起安居长安,他这个人较喜欢到战场上纵横活跃。
    “派兵十万,因为新罗希望如此。”武则天以明确的态度决定有关远征事宜。
    当时,朝鲜半岛的北半和辽东之地,属高句丽版图。朝鲜半岛南半的东部为新罗,西部则为百济的领土。位于北部的高句丽,在泉盖苏文的独裁统治下,由于拥有强大军队,不断对南方的新罗和百济施以压力。虽然南部两国对抵抗高句丽的立场与利害一致,但由于两国接壤的关系,国境纷争迭起。
    新罗若要向唐进贡必须经过百济领土或其海域。进贡是一种贸易,同时也是同盟关系的证明。百济却不断妨害新罗与唐保持友好关系。
    百济不断妨害我新罗向大唐朝贡,更侵攻敝国领土,夺取诸城。请速派援军。——新罗屡次派来使者,作此请求。
    唐朝廷内有赞成与不赞成两种论调,武则天坚决持出兵论。
    要求十万援兵,似乎多少保留讨价还价余地。出兵五万,新罗应该就会满意才对。——唐朝廷上有此议论,武则天却断然道:说十万就十万,绝不讨价还价,这是让四夷之人知道大唐作风的机会!
    武则天在大唐朝廷,已完全掌握主导权。
    同时代的东亚,政治构造近似的国家颇多。
    在高句丽,国王高藏一样也是被泉盖苏文拥立的傀儡;泉盖苏文死后,国政实权由其子继承,丝毫没有归还给国王的迹象,如今泉盖苏文的儿子们正在激烈争夺这个实权。高藏并没有趁其兄弟相残之际夺回实权的打算。
    新罗的国王为女性,由善德女王和其堂妹真德女王两代相传,不过实权则为其堂兄弟金春秋所掌握。金春秋后来于公元六五四年即位为王,就是有名的武烈王,实际上,他以摄政身份掌握实权的时间,比起以国王身份在位的时间长。
    日本的情形也与此相同。虽然那时齐明天皇的治世,大化革新以来,实际当政的是中大兄皇子。在此之前,日本也有过圣德太子不就皇位而掌控政权的先例。
    在大唐,比起皇帝高宗,皇后武则天已是实质上的执政者。
    唐率领大军,与新罗联手攻打过来时,百济立即陷入极大混乱。
    “唐为何攻打我百济?”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只会惊慌失措。
    十余年前,太宗远征高句丽的借口是,新罗有意向唐入贡,却为北部大国阻碍;太宗出兵时,百济除派兵协助之外,并以充当向导等事表示效劳。虽然实际上唐由于攻不下辽东而退兵,百济真正效劳的机会并不多,但百济认为自己对唐已有所贡献。
    百济也曾经派遣过使者至唐。但由于百济后来以压迫东部邻国新罗为国家目标,与高句丽的关系因而好转。百济若想攻进新罗领土,抢占城村,非得到北部大国的默认不可。
    百济过去之所以致力于与唐建立友好关系,乃是对付高句丽政策中的一环。如今与高句丽的关系既已转好,自然再也不必致力于对唐外交了。两国之间的关系于是急速冷却。反观新罗,却在这个期间展开强力的对唐外交。由于受到百济压迫,这对新罗来说可是切身问题。
    百济为强化对新罗的立场,也向日本频频示好,并且派遣国王义慈之子扶余丰璋到日本,日本把这位王子当做人质看待。
    新罗对于外交更可谓倾力而为。摄政时代的武烈王金春秋,即亲自渡海前往日本,解说新罗的立场;此外,他更亲自朝唐,控诉百济之非。回到新罗后,他又派遣他的儿子朝唐。或许是这般热心的外交感动了唐——不,感动了武则天,唐因而决定远征百济。
    “希望就共同作战事宜有所商讨,请即派来数位将军磋商。”
    唐派使者前来通知决定派遣远征军之事,并且如此告知时,武烈王拼命压抑,不使喜色浮到脸上。
    我成功了!——他真想像小孩一般大声喊叫出来。他的努力总算开花结果了。
    分别访问过日本和唐的他,最后决定向唐一面倒。国策既然决定,态度绝不能模棱两可。虽然这还是真德女王的时代,他却说服女王,将服制仿效唐朝。时而来访的唐朝使者,目睹新罗宫廷一概采用唐之服制,因而心生好感——他的胜利是建立在诸如此类极为入微的努力上的。
    唐朝军队由山东半岛越海攻进百济。百济企图在熊津江口抵挡唐军,被击破。此次浅滩作战,使百济军折兵数千。
    苏定方率领的唐军,也开往百济国都俱拔城。耄耋之龄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实在欠缺处理艰困时局的能力。
    “请不要在家臣面前露出慌张的神态,快镇定下来。”次子扶余泰如此提醒父亲。国王在部下面前惊慌失措,自然会影响士气。
    “父王不如暂时到北方避难吧!”太子扶余隆道。
    “你会跟着我来吗?”国王露出不安表情说。
    “是的,儿臣自然奉陪。”国王和太子离开国都,至北境避难。
    “来!我们拼死守住自己的国土吧!百济勇士们!要死守俱拔城,唐军迟早会撤退的。十五年前,唐曾以大军攻打高句丽,但由于高句丽死守安市城,唐军最后终于退兵。我们百济勇士岂会输给高句丽?”
    扶余泰如此激励国民和军队。
    高句丽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远征军在粮食上总会有困难,时间拖得越长,对守军就越有利。倘若百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死守俱拔城,唐军说不定会放弃围城而退兵。
    然而被重重包围的俱拔城,内部居然发生分裂现象。太子之子扶余文思留在都城,他的父亲和祖父却已离开都城避难外地。
    国王和太子丢下国都和我们国民,跑掉了!——人们的心里,难免会有这个想法。
    这个国都,现在由扶余文思的叔叔扶余泰,以实际的领袖的身份指挥军民。
    倘若能使唐军撤退,以后的情形又将如何呢?文思的父亲隆要维持太子之位,一定不可能,丢弃国都和国民的祖父,应该再也不能以百济国王身份君临百济才对;叔叔泰将成为国王是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不论守城成功与否,扶余文思必定成为落败者。一样是落败,倒不如向唐投降更为安全。
    叔叔一旦成为国王,有父子关系的前国王大不了被幽禁,文思父子却有性命之忧;反之主动向唐投降定然不至于被杀。身为王孙的扶余文思,当然率有军队,于是他决定带领部属向唐投降。而已有厌战思想的众多国民,也都跟在文思之后。
    百济若想得救,重心是在同心协力的大前提下。如今这个大前提已然崩溃,继续抵抗根本无济于事,扶余泰只有死心,打开城门向唐投降。
    百济是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之国,如今全都归入唐的版图,并以新设的五个都督府治理。如此说来,百济似乎灭亡得很窝囊。但虽然国王投降,国都沦陷,坚决反对被唐并吞的势力却残存各地。
    唐显庆五年(公元六六○年),百济形式上已灭亡;不过实际上的亡国,应该是连孤臣孽子的抵抗也完全打上休止符为止。
    百济和日本有同盟关系。投降的扶余义慈的王子之一,却身在日本。
    三月庚申之朔,百济王义慈,以王子丰璋入质。
    《日本书纪》舒明天皇三年的条目中,有此记载。这是公元六三一年的事。百济王子丰璋,到这时候已滞留日本达三十年之久。
    在百济,主持抵抗唐朝运动的遗臣们,想奉戴在日本的王子,乃是理所必然。
    反对运动的据点,在锦江之西的任存城。城中的百济遗臣军团总帅,是一个名叫鬼室福信的武将。他与僧道琛等同志图谋复兴百济,因此派遣使者至日本,请求王子丰璋归国及请日本派兵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