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风云录 » 中国历史风云录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历史风云录》第十章 盛极而衰

关灯直达底部

    1
    我认为武帝举行封禅仪式正值汉朝最繁盛的时期。前章叙述了汉对南越和朝鲜的战争,这两次远征都发生在封禅前后。封禅是在远征南越的第二年,次年远征朝鲜。我们来对二者做一比较。远征南越对汉来说是场巨大成功。如前所述,在这次远征中,一时中止的西南夷工作也因张骞的情报而再度展开。不过,从西南夷的夜郎南下的军队在到达广东之前,战争就已经结束。但是远征朝鲜对汉来讲,并不是按自己的想法来的。最终的结果是,尽管在朝鲜置四郡,成功将之作为直辖领,但海陆两路的将军却被押至军法会议,没有任何人因远征战功封侯列相。作为分界线,封禅也象征着此前顺风顺水的汉朝国运终于走向了下坡路。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是封禅三年前,武帝在汾阴(山西省)祭祀后土(土地神)时所作《秋风辞》中的结尾。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巅峰,接下来就是下坡路,这是自然之理。这可能不是预测国运转变的歌,而是意识到自己四十四岁的身体已经衰老。歌中有一句
    ——怀佳人兮不能忘。
    说的是想念美丽的女子而不能忘怀。佳人指的是谁呢?陈皇后已被废,皇后卫子夫已经年逾四十。这里所说的佳人不是具体的哪个人,可以解释为是理想中的美女。苦苦寻求却得不到的“永远的女性”,自己逐渐老迈而佳人还未出现。歌词反映出了武帝的焦虑。和往常一样,给武帝物色美女的是他的姐姐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最初嫁给曹时,丈夫死后改嫁卫青。卫青曾是平阳公主的骑奴(骑马时候的保镖),后来做了大将军。
    被形容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绝世美女李夫人,由平阳公主推荐入宫,武帝的心立刻全跑到这位美女身上去了,李夫人的兄长李延年是宫廷里的乐师。上面引用的歌词,就是李延年在武帝面前用以歌咏自己妹妹的。形容美女“倾国倾城”由此而来。也许真是美人薄命,她很快就去世了,武帝因不能忘怀,传说他曾让神秘的方士招来她的魂魄。后来也有唐玄宗到阴间寻找已死的杨贵妃的故事,让人感受到老人的执著。
    除了李延年,李夫人还有个哥哥叫李广利。武帝派军远征大宛(费尔干纳)时,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大将军、左骑将军、骠骑将军这些是相当于三公的正将军,与之相对,像远征南越时的伏波将军和楼船将军,只是个贴合当时情况的名称,也叫做杂号将军。
    张骞曾访问过大宛国,报告中称那里产“汗血马”,就是疾驰时流汗像流血的名马。武帝派使节前去求名马,大概是因为使节的态度过于傲慢专横,反被大宛所杀。汉对此的反应是,立刻出兵报复。汗血马的饲养地在大宛国的贰师城,所以远征军司令官就被授予贰师将军的称号。
    高祖刘邦留下了两个封赏原则。刘氏以外不封王,以及无战功者不列侯。武帝为了让情人的兄弟能列侯,就必须让他立战功。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和侄儿霍去病就是例子。不过,卫青在少年时代就经历过游牧生活,还当过平阳公主的骑奴,习惯了粗放的野外生活。然而李夫人的兄弟自小在艺人家庭长大,歌舞音乐出色,但对却战争一窍不通。武帝明知真实情况,却仍坚持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主观地认为大宛较弱也是原因之一。出使大宛的使者报告说,大宛的军队很弱,三千汉兵就可获胜。若果真如此,武帝认为这就是让李夫人的哥哥立功的大好机会。
    远征大宛是在封禅六年后的太初元年(前104),将历法改为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是在次年。在六千骑军队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数万名来自各地的“恶少年”。所谓的恶少年,包括了土匪和囚徒等。虽然有三千便已足够的报告,但武帝在双倍数量的骑兵团内又加进来这大群流氓暴徒。这样还不能取胜就真的是一场笑话了。不过最终的结果确实是,汉军真的未能取胜。可以想见,路途遥远、质量奇差的远征军必然军纪败坏,而指挥官也是纯粹的新手,根本管不住这些人。此外,大宛军的抵抗也是出乎意料的顽强。
    李广利的远征军甚至没能抵达贰师城,连出城之一的郁成城(汉使节被杀的地方)都久攻不下,苦战中死伤者不绝。因无法继续作战,汉军只得退兵。接到报告的武帝大怒,严令进玉门关(甘肃省)者皆斩。李广利军没有办法,不得不驻留敦煌。
    汉军在朝鲜虽是苦战,最终却也获胜,并置了四郡;马邑之役虽然落空,却也只是匈奴觉察到伏兵而没有前来。但这次大撤退对武帝来说,却是初次品尝的屈辱。好不容易才给了李广利一个立功的机会,结果却闹成这样,武帝也只能是干生气。
    再度远征,这次准备就周全了许多,兵力达到六万,另外这次也没有了那些自带粮食、只为军功而擅自从军的“私从者”。沿途的各国慑于汉军武力,都打开城门供给粮食。要知道,上一次远征无功而返的原因之一,就是途中的粮食补给极为困难。绿洲国家纷纷紧闭城门,佯作不知状地应付过了汉军,这种前例并不罕见。第二次远征中,所有的绿洲国家都不得不表示出欢迎的态度。只有轮台城(新疆)进行了抵抗,汉军经数日攻陷了这座城,将城内男女老幼悉数屠尽。
    汉军切断水源,包围了大宛国都贵山城四十天。大宛胆战心惊,大臣们只得把此前隐瞒名马、冷遇并最后杀害汉使的责任推给王,杀王献马。于是,李广利终于降伏了大宛,被封为海西侯。
    2
    从李广利远征大宛起,汉和匈奴的关系就再度阴云密布。记录显示,当时连续几年都是天候异常。对农耕生活而言,因为平时有储备,就算一两年颗粒无收人们也能坚持下来。然而对游牧生活来说,牛羊若全死了就无计可施,毕竟动物死亡后肉不能长久保存。所以匈奴内部政局不稳,这也是必然的。此时的匈奴首领叫做儿单于,据说是个年轻的暴君。儿单于由于年少,再加上异常天候也使得人心不安,所以对民众实行高压政策。这自然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抗,他们想借助汉朝力量打倒儿单于。为了援助这股势力,汉在长城外建立基地,分派给赵破奴两万余骑兵。然而,试图推翻儿单于的政变却失败了,汉军被孤立在敌人的地盘上,在八万匈奴军包围下成了俘虏。第二年,儿单于死去,他的叔父继位,但也在次年死去。儿单于叔父的弟弟且鞮侯做了单于,送还了汉的俘虏。
    五年时间立了三任首领,也是匈奴政局不稳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形下,匈奴若跟汉起了战事就会陷入困境。于是匈奴向汉送去国书,打算修复关系。然而,且鞮侯单于的地位不稳固。匈奴内部也有强硬派,他们反对和汉缔结屈辱性质的和约。汉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确认和亲,却被匈奴扣留。
    地位极高的使节被扣留,这成了开战的理由。天汉二年(前99),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甘肃省)向天山出击。自元狩四年(前119)汉军远征把匈奴赶到了遥远的漠北,已经过了整整二十年。在这次远征中发生了著名的李陵案。李陵是秦名将李信的后代,父亲李广是一员猛将,出征匈奴,失败,为庇护部下而自杀。李陵奉职骑都尉,是年俸两千石的军中干部。武帝本想让他指挥辎重队,但李陵请愿去往前线。因已经没有骑兵可用,于是他领步兵出击。
    汉三万中军被匈奴所围,多亏一名叫赵充国的猛将率军奋战,终得破围而出,但全军损失了六七成兵力。李陵的五千步兵遭遇了单于的三万骑中军,经八日死战,部将伤亡大半,刀折箭尽后,他投降了匈奴。
    长安朝廷接到报告,在御前会议上定议李陵之罪。这一次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激怒了武帝,被处以宫刑,也就是去势的刑罚。武帝何以发怒呢?他本意是想让情人的哥哥李广利建功立业,而司马迁的话却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他强调李陵的五千步兵遭遇的是匈奴的中军,言外之意是李广利遇到的只不过是匈奴的分队,却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司马迁和李陵非亲非故,也就是朝堂上见过面而已。然而他却为李陵异常热情地辩护,实际上是想批评李广利吧——武帝大概是这么想的。
    受宫刑对士大夫来说是莫大的耻辱。本来理应以死来保持尊严,但尽管如此,司马迁之所以忍辱负重,是为了实现父亲司马谈的遗言,完成《史记》。
    出狱后的司马迁已五十岁(一说四十岁),武帝六十一岁,这一年是太始元年(前96)。武帝死于七十岁,他在位的五十年中,不得不说最后十年实际上是黑暗的时代。司马迁在这个黑暗时代完成了《史记》。
    从司马迁遭刑罚的时候起,就可以看到黑暗时代的兆头。应该注意,为李陵辩护的只有司马迁一人。如前所述,对李陵的辩护被看做是对李广利的批评。司马迁受刑反映出批评武帝情人的哥哥极为凶险,而这在廷臣中已是常识。
    现今,花甲还被认为是壮年,但在当时已经是老年了。武帝在《秋风辞》中把四十四岁的自己说成是“奈老何”。六十岁的武帝已经上了年纪,判断力也变得不太正常。独裁者的老化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有人专门迎合这样的皇帝的心意,并以此实现自己的野心。
    3
    我们再提一下陈皇后失势的原因,这就是施行“巫蛊”。就像前面所提到的,这是把木人偶埋在地中,让巫人施咒后再往地面上泼酒的诅咒方法。当时的人们相信这样做是有效果的。正因如此,施行“巫蛊”妖术的人往往被严罚,处以死刑。不过也有人为陷害他人而设下这样的局。如果被人查到这类东西,不管有多高的身份,也会被完全拉下水。陈皇后是武帝的表妹,再加上武帝自己也因卫子夫的事情对陈皇后有所歉疚,所以只是让她退位完事。不过陈皇后是个例外,如果是其他人就只有死路一条。
    征和二年(前91),有一场因朱安世而起的“巫蛊”大案。当时的丞相公孙贺是个胆小的人,传说他在被任命为丞相的时候,哭着说“饶了我吧”——武帝时期的九个丞相中就有四人不是被处死就是死在狱中——不过武帝毫不在意,把印绶放在一旁就走了,所以公孙贺无可奈何,不就任不行。他安守本分,在凶险的丞相一职上干了十多年。自身虽然没有问题,但他有个不肖子叫公孙敬声。公孙敬声在被授予太仆(负责马政)之职后,因挪用了公款一千九百万钱而被定罪收监。
    公孙贺娶了卫皇后的大姐为妻,但他不能只靠这一层关系。卫皇后和武帝同年,已经不能靠姿色维持自家一族了。为了使儿子的罪得以赦免,他只有立下大功才行。汉代游侠横行,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当时游侠的老大是朱安世,长期未能抓捕归案。如果抓住这个黑社会老大,就能一举解决长年累月的悬案,应该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政绩。
    景帝的时候,符离(安徽省)的王孟、济南(山东省)的瞷氏、陈(河南省)的周庸等著名的黑道头目全部被景帝诛杀。到了武帝的年代,出了一个叫郭解的游侠头目。这名男子上了年纪后就改做了绅士,但因御史大夫公孙弘的意见而被杀。可以注意到,逮捕游侠头目是为了显示皇威,也是为了社会安定。为了可怜的儿子,公孙贺全力以赴投入到对朱安世的缉拿中,终于抓住了他。
    朱安世是个可怕的人。他掌握了许多黑社会的信息,而关于最为非法的巫蛊的信息尤其详细。只要有人敢抓自己,就会设法报复。朱安世从狱中上书告状说,公孙敬声和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在天子行幸之路上埋人偶行巫蛊,阳石公主的姐姐诸邑公主和卫青的儿子卫伉也与此有关联。他们到底有没有施行过巫蛊?证据是不是朱安世预先准备好的?不管怎样,支持狱中上书所言的证据被接连发现,关联的人全部被诛杀。公孙贺也因儿子的不成器受到连坐,被投入大狱并死在里面。
    武帝杀了自己的两个女儿——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她们都是卫皇后所生,而卫皇后生了一男二女,一男就是皇太子刘据。公孙敬声和皇太子、两个公主是姨表亲。卫伉因父亲卫青(当时已故)是卫皇后和公孙贺夫人的弟弟,所以还是表亲。
    那么剩下的最后一个——皇太子就没事了么?武帝早就对性格不像自己的皇太子刘据感到不满,廷臣们都知道这一点。阿谀皇帝的妖人此时出现了,名叫江充。他原本为赵王效力,赵王刘彭祖是武帝的异母兄。江充在赵王面前搬弄赵太子丹的是非,赵太子因此大怒,杀了江充一家。江充侥幸逃脱,来到长安,向朝廷告发赵王太子,于是丹被投入狱中判了死罪。他的父亲赵王向武帝求情,希望为讨伐匈奴出死力,从而为儿子赎罪,武帝被年老兄长的舐犊之情打动,决定废赵太子之位,赦免死罪。但同时,他也对不惧对方身份、敢于告发的江充十分中意,起用他为水横都尉。
    江充也不负武帝所望,连馆陶公主和皇太子的过失也敢揭发。他揭发皇太子的使者让车马从驰道(只有皇帝才能走的路)上疾驰,皇太子请求他不要将此事公之于众,而他没有接受。正是这个性格异常的江充,引起了第二次巫蛊之乱。
    这时武帝已经六十六岁了,而皇太子正值三十八岁的壮年。若武帝死去,因驰道案而憎恶江充的皇太子就会即位。江充感到了危机,于是开始着手陷害太子的工作。诡计多端的他并未直接把目标对准皇太子,而是先从民间到官方引起巫蛊之乱。他准备了无数人偶,到处埋藏。A诅咒了B,C诅咒了D……长安全城都是巫蛊案件,拷问接连不断,数万无辜的人被处死。在这样的前奏曲过后,江充让一个出身匈奴的叫檀何的巫人上言说
    ——宫中也有蛊气。如果现在不除,大祸将至。
    武帝因上了年纪,在性格变得狐疑的同时,迷信程度也加深了许多。宫廷内立刻展开了调查,到处都发现了人偶,而以皇太子宫中为最多。这时,皇太子刘据也觉察到了江充的阴谋。因此时武帝身在咸阳西北的甘泉宫,于是皇太子的臣下装作是皇帝的使臣,逮捕了江充,把他押到皇太子面前。
    ——赵虏!乱了赵国国王父子还不够,还要乱我父子!
    皇太子如是骂道,亲自监斩了江充,并把巫人檀何烧死在上林苑。皇太子被逼到绝路,决定发动政变。
    武帝在80公里外的甘泉宫返回,很快就镇压了皇太子的政变。皇太子逃到湖县(河南省),在那里被官兵们包围,结果上吊身亡。这是征和二年(前91)的大案。
    4
    皇太子的无辜在次年就被证实了,这是只需调查就可以弄清楚的事情。同时也证明了是江充的诡计泄漏,皇太子的目的只是杀掉江充,并没有反叛武帝的意思。然而死者不能复生。卫皇后也自杀了,这时距她以平阳公主府上歌女的身份进入宫廷,已经过了四十八年。
    武帝于四年后的后元二年(前87)死去。因杀了无辜的皇太子,武帝深感悲伤,在湖县建了“思子宫”,之后很长时间内没有立皇太子。
    虽然现代人很难理解,但汉代的人坚信巫蛊必然有效,所以才用死刑来严禁。
    武帝时期的第十一个丞相是刘屈氂,是武帝的异母兄,1968年河北省满城发现的汉墓主人中山王刘胜的儿子。满城墓棺内的金缕衣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不过刘胜是个享乐主义者,光儿子就有一百二十个,刘屈氂是其中之一。刘屈氂的儿子娶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女儿为妻。
    被誉为倾国倾城的李广利妹妹李夫人已然故去,而她所生的刘髆被立为昌邑王。对丞相的儿媳来说,昌邑王就是姑母的儿子,也就是表亲。昌邑王如果即位,丞相一家就成了外戚,地位将稳如泰山。如同前述,皇太子政变大案后,武帝还没有立皇太子。
    丞相夫人目光短浅地施行了据说确实有效的巫蛊,施咒的目的是为了让昌邑王能够即位。此事被人察觉,丞相被斩,妻儿被杀,首级亦被示众。因发生在江充引起的大规模冤案后不久,所以应该是有这么回事情。
    此时因匈奴侵入酒泉,贰师将军李广利正在远征途中。自己的妻儿因丞相之事而连坐被收监的事情传到了前线,于是李广利打算立下大功以拯救家族。他慌慌忙忙地率兵深入匈奴腹地,被单于亲率的五万骑部队打得大败,不得不投降。最后的结果是,远在长安被收监的李广利妻儿连同全族被灭门,李广利不久也因卷入匈奴的内部斗争而被杀死。
    武帝在临死前立拳夫人所生的刘弗陵为皇太子。这位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成为武帝的托孤大臣。武帝的儿子中,最年长的燕王刘旦认为自己是理所当然的继承者,因而必然对这个决定不满。不过武帝的选择也是有原因的。弗陵的母亲拳夫人出身卑贱,而且已经死去,也有人说是被赐死的。即使弗陵即位,也没有外戚在宫廷中扩张权力的可能。与此相反,刘旦已经是燕王,手里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如果他即位的话,这些人就会乘虚而入,可能就会破坏掉长安宫廷的武帝体制。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实际上在武帝死前便已去世,刘屈氂的夫人尽管使用了巫蛊之类的手段,但也对此无计可施。
    燕王刘旦出于不满,和各地皇族取得联络,以弗陵并非武帝之子为由掀起叛乱。虽然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但仍有谣言大范围地传播开来,说弗陵不是武帝之子而是自称领受托孤遗嘱的霍光的儿子。燕王虽然是叛乱的元凶,但因为有燕王的胞姐、抚育年幼昭帝的蓋长公主的说情,以至亲(皇帝的哥哥)的缘故而未被追究。
    燕王的叛乱基本上被消灭在萌芽阶段,在那之后受武帝遗嘱三人之一的金日磾死去。此人实际上是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元狩二年(前121),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向汉投降,休屠王因犹豫不决而被浑邪王所杀。休屠王的儿子金日磾虽只有十四岁,但也带着匈奴众人入汉,起初虽是官奴,但被武帝发现,做了随身近侍。武帝死去的时候他被封为驸马都尉。
    霍光是二十四岁死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一直和金日磾一道侍奉皇帝左右。还有一个上官桀是太仆,原本是仪仗兵,因一身大力被认可,受到武帝喜爱。他是武帝信赖的保镖,一直在武帝身边。像这样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人被叫做“内朝”,丞相和御史大夫等政府部门被称为“外朝”。武帝只对内朝的人托付了后事。
    昭帝没有外戚的族系,就由内朝的实力派进行辅佐。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是车骑将军,上官桀是左将军,握有兵权。然而,三驾马车的体制因金日磾之死而崩溃。三头政治的时候,就算其中两人对立,还有一人可以充当调停,但如果只有两人,就会变成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所以对幼帝来说,就很可能会出现一个独裁者。
    5
    最后成为独裁者的是霍光。他在打倒对手上官桀之前,就着力于削弱外朝即行政机关的权力。武帝的遗嘱中除了托付三个宠臣后事外,也提到要起用桑弘羊为御史大夫。桑弘羊是个有能力的经济官僚。武帝知道自己花钱花得太狠,导致国家财政苦不堪言。他预见到整顿财政将是下一个时代的课题,于是就给了实务经济官僚桑弘羊以责任和地位。
    昭帝时期内朝的实力派是霍光,外朝的实力派则是桑弘羊。霍光倾向于让外朝仅仅是个办事机构,是根据内朝精神处理政务的地方。
    始元六年(前81)汉召开了盐铁会议。为了再次研究此前的经济政策,汉集中了由各地推荐的贤良、文学之士,举行政策讨论。会议的情形被桓宽的《盐铁论》以对话形式记述了下来。
    盐和铁在武帝时期是政府专卖,到了武帝晚期,酒也加入这一行列。桑弘羊为了使政府的专卖事业更好发展,打算重建财政。虽然是件好事,但外朝掌握了钱口袋的扎绳,权力过大,内朝就会受其制约。盐铁会议看上去是霍光为了牵制桑弘羊而召开的。
    说起各地的贤良、文学之士,全都是豪强。这些地方上的实力派曾在盐铁贩卖中获得了很大利益,但这份利益被国家上收了。所以盐铁会议如果召开,就注定会出现反对专卖的声音,他们主张恢复到建国初的农本主义。国家应向儒教的理想主义前进而不要与民争利的呼声很高。
    会议后,少部分理想主义性质的政策被采用,但盐铁专卖这一情形根本没有任何变化。如果废止了专卖,国家的运营就会变得困难,霍光不可能不懂,他只是要制止桑弘羊乃至外朝的特立独行。
    盐铁会议次年——元凤元年(前80),霍光终于清除了上官家族。原本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所以两家还是亲家,上官安夫妇所生的女儿是霍光和上官桀共同的孙女。上官安希望女儿被立为皇后,就和丈人霍光商谈,却得到了“七岁尚早”的反对意见。上官安不死心,又在蓋长公主那里做工作,成功使女儿成为昭帝的皇后。蓋长公主因养育昭帝,对皇家的私事有很大的发言权。
    通过这件事,上官家和蓋长公主走到了一起。如前所述,蓋长公主和燕王刘旦是同母姐弟。燕王挑头的造反被镇压,但元凶没有被处理,不用说也知道是因为蓋长公主的奔走。造反未被追究的燕王仍然对帝位不死心——朝廷中有和胞姐结盟的上官父子,如果和他们联合,实现自己的野心也不是没有可能——至少由胜利者一方写成并流传至今的记录中就是这样写的。司马迁已死,所以成书于东汉前期的正史《汉书》就是当时最基本的史料。
    上官桀父子勾结燕王,计划杀死霍光,废黜昭帝,拥立燕王登基。但事前计划泄露,一干人悉数被逮捕和诛杀。上官家已然把上官安的女儿推到昭帝皇后的地位,所以废黜昭帝这种事情不合情理。也有可能是霍光捏造了一个子虚乌有的计划并以此杀掉政敌。上官氏一族除了昭帝皇后也就是霍光年幼的外孙女,全部被杀。燕王也被皇帝命令自杀。接着外朝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也因和上官父子共谋被杀。这样一来,连外朝的实力派也被消灭了。
    从此,霍光就成了汉王朝的独裁者,把全部权力收于自己掌中。他死于地节二年(前68),故霍光时代长达十二年。此间昭帝年纪轻轻二十一岁就死了,时间是元平元年(前74)。昭帝因无后嗣,昌邑王被召至长安即帝位。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所生刘髆曾被立为昌邑王,在他死后,儿子刘贺世袭了王位。
    然而,即位仪式还未结束,昌邑王就被废了。根据《汉书》记载,昭帝的灵柩还在前殿,他就欢歌、饮酒、斗虎,和昭帝的宫女淫乱,简直就是绘声绘色的暴君。
    昌邑王即位时的身份是昭帝的皇太子。于是,昭帝的未亡人、霍光十七岁的外孙女就成了皇太后,也就是新帝的母亲。皇太后可以废立自己的孩子。刘贺被废除皇太子之号,甚至连昌邑王之位也被剥夺。即位仪式时,从本国就随行的两百个家臣除了三个人外,在门外全部被杀。
    《汉书》记载的内容如前所述,说昌邑王是这样那样的暴虐,家臣们不好好辅佐主君因而被杀。这显得过于反常,而历史有时候是反过来写的。上官父子的政变计划或许根本没有存在过,前面提到,这是霍光为了手握独裁大权而采取的先发制人。昌邑王知道就算即了帝位,只要霍光还在,就只能是个傀儡。他的想法是在即帝位的瞬间发动政变,除掉霍光。因为有这个动向,所以家臣们全部被杀,可以认为他们是为了政变才随行至长安的。两百人中未死的三人,因苦谏过昌邑王的原因得以生还,但如果加以推理,可能就是这三人向霍光一方泄露了政变计划。
    昌邑王被废后,霍光从民间找到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人并让他即位,这就是巫蛊之乱中死去的无辜的刘据的孙子刘病已。死于三十八岁、当时的两个儿子已死的刘据,竟然还有个孙子,看上去很奇异。不过刘据十五岁就娶史氏为妻,有个孙子也不足为奇。皇太子死去那年出生的刘病已虽在宗正中也有皇籍,却是在民间养大的。他已经年满十八岁,在民间娶妻许氏。他做了比他还小一岁的皇太后(昭帝的未亡人)的儿子,即了皇位,这就是声名极佳的明君宣帝。
    霍光之所以选择宣帝,除了因为民间的评价很高外,也是因为他没有实力派族系。宣帝的岳父不过是掖庭令(六百石的官)张贺的部下。
    宣帝十八岁时即位,死时四十三岁,在位二十五年。在朝廷内最大的实力人物霍光死后,他悉数清除了霍氏一族。而且这时还发生了匈奴分裂、单于降汉等前所未有的事情。对汉来说,这是个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