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维导图应用宝典 » 思维导图应用宝典全文在线阅读

《思维导图应用宝典》第5章 KMST知识地图学习法

关灯直达底部

17世纪的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曾说,我们感觉到世界的万事万物,不是由零散的知觉碎片随意堆积而成,而是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整体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与另外任何一个事物有关联。知识、概念亦是如此。因此,有系统的组织概念、建构知识在强调知识经济的21世纪,自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本章将说明演绎与归纳、分类与整合知识的方法,最后提出以思维导图法为基础的KMST知识地图学习法(Knowledge Mapping Study Technique)。

第1节 知识的演绎与归纳

人类知识的来源有根据经验、诉诸权威、采用演绎推理、运用归纳推理与采取科学方法五种,其中演绎法与归纳法是主要方式。

演绎(Deduction)

演绎法是人类为了探究真理所采取的有系统的研究,缘起于亚里士多德,后来由法国学者笛卡儿正式提出,是一种运用逻辑推理来论证的方法。演绎法是以理性为前提,根据必然前提推演出必然结论,在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间,建立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关系。此种推理方式亦称为定言三段论(Categorical Syllogism)。

演绎法有两个基本方法:正断法与逆断法。正断法的推论原则为“A则B”,若A条件满足,则B一定成立。例如:“电视需要电力”,这台电视可以正常开机,所以这台电视有插电。逆断法的推论原则为“A则B”,若B不成立,则A一定不成立。例如:“所有的人都会死”,他不会死,所以他不是人。

演绎法的特点是前题如果为真,则结论也为真。但若前提为假,那么结论也会是假的。因此,演绎法的定言三段论是由通则性的陈述开始,然后根据逻辑做推论,最后获得个别的陈述。

归纳(Indeduction)

归纳法是英国学者培根提出的认知方法,他认为应采取直接观察的方法,观察许多个别现象,探求其共同特征或是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结论或原理,进一步将结果推论至其他未观察的类似事例。归纳法有两个常用的方法:

1.从过去发生的事推断将来会发生的事。例如:过去中东地区只要发生战乱,全球石油就涨价,所以未来只要中东地区有战争,石油就会涨价。这个推断的缺点在于,过往事情发生时有它当时的特定条件,若未来该条件不存在,事情则不会发生,原先的推论就被推翻。

2.从片面看全部,以偏概全。例如:我家附近几家杂货店的米涨价了,所以推论现在的米都涨价了。如果发现有些地方的米没有涨价,这个推论就无法成立。

归纳法是经由观察、收集、记录许多事物,然后找出其共同特征或关系,接着推论到其他相似事物上,最后建立一个通则。

思维导图法在演绎与归纳的应用

思维导图树状结构可以呈现出分类关系、因果关系与联想脉络,操作原则是以一个关键词写在一个线条上。对于演绎时的命题思考,可以经由分类关系或因果关系的树状结构开展出更多可能性,强化思维的缜密。例如“电视需要电力”,在思维导图上的写法是“电视”、“需要”、“电力”(图1),从“需要”这里我们开启了思考的活口,除了原来的“电力”之外,还可能会想到“讯号”、“输入”(图2)。

图1

图2

思维导图法是以树状结构来呈现信息的逻辑分类与阶层关系,又透过网状脉络来指出不同概念间的关联。在归纳思考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呈现共同特征的信息,经由可视化的图像让思绪更清晰明了。例如:“股市大涨”、“失业率下降”、“百货公司业绩上升”与“工业用电增加”的共同特征是因为“经济好转”(图3)。“经济好转”、“治安良好”、“教育普及”与“司法公正”的共同特征是需要有个“廉能政府”(图4)。

图3

图4

第2节 知识分类与整合:CHM分类与阶层法

分类是区分出不同事物,或把相似事物集合在一起的一种逻辑思考。日常生活中大脑的运作(例如:脑力激荡、记忆、问题分析与解决)都与分类有关。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曾说过:“所有的知识都是分类。”(All Knowledge is Classification)建构知识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上往下,将不同的事物做“群组分类”;第二种是由下往上,把相似事物集合在一起的“概括分类”。经由详尽确实的知识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生生不息的万事万物。换句话说,分类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分类者将其感兴趣的事物现象,与其他事物现象之间彼此的关系呈现在情境脉络中,以描述、解释、预测,以及产生新知识。从分类方式可以看出分类者的世界观。

柯沁曼(Sherry Koshman)指出,人类用分类方式组织知识,主要目的是透过简洁的分类图表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提升记忆效果,同时可以更容易检索到需要的信息,描述并建构相似事物间的关系。分类是依据事物之间的关系,将其排序分组,这些关系可以是明显可见,也可以是推测而来的。

分类图表不仅能呈现出知识概念,更能将这些概念以系统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有次序的结构。因此,分类图表的功能是描述与解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架构,建构出其中的关联,以有效地呈现知识。至于所谓种类则是与分类息息相关的抽象概念,在分类过程中,种类被视为分析与组织事物、现象、知识的工具。

我们生活场域常用的分类思考方法论述繁多,这里以职场较常提及的KJ法以及金字塔原理,来说明“由下往上”与“由上往下”两种形成知识类别的过程与方式。

KJ法

KJ法能透过A型图解,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搜集大量的事实、意见或资料,再根据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做出概括分类。KJ法是由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川喜田二郎(Kawakita Jiro)创立,本质上是一种以语文为主体的定性数据处理方法论,其应用范围普遍,同时也是一种经常应用在脑力激荡的创造力技法。用KJ法整理资料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一)把信息或想法写在卡片上,想法越多越好,原则上每一张卡片只写一个信息、概念或想法。

(二)写好的卡片根据其内容的相似性予以群组化。

1.小群组:类似的卡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群组,并根据这个小群组中每一张卡片内容的属性,为这个小群组取一个类别名称。

2.中群组:类似的小群组聚在一起,成为一个中群组,并根据这个中群组中每一个小群组的名称属性,为这个中群组取一个类别名称。

3.大群组:类似的中群组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群组,并根据这个大群组中每一个中群组的名称属性,为这个大群组取一个类别名称。

(三)以图解的方式,呈现出大类、中类、小类与卡片内容(下图)。

KJ法的A型结构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由麦肯锡企管顾问公司的明托(Barbara Minto)于1973年提出的思维建构法。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中所提到的金字塔结构思考法,正是源自于明托。这是一种兼具水平关联与垂直关联的思考模式,同时涵盖由上而下与由下往上的分类方式,不仅适用于写作、思考、提问,也可以应用在书面或口头报告上。

明托指出,人类的大脑会自动将每件事物排出顺序,把同时发生、相关联的一组东西视为同一类,并且进一步把一种逻辑模式套用到这个类别上。例如:咖啡、泡面、花果茶、卤味、蛋糕、松饼看似不相干,但是大脑会把咖啡、花果茶归纳为“饮料”,蛋糕、松饼归纳为“点心”,“饮料”与“点心”再归纳成“下午茶”,泡面、卤味归纳为“消夜”,“下午茶”与“消夜”可再归纳为“食物”。

金字塔原理:由下往上

遇到事物数量较多时,为了方便记忆,大脑也会对它们做逻辑分类,例如:燕子、脚踏车、小狗、海报纸、毛笔、轮船、影印纸、货车、乌骨鸡、飞机、钢笔、独木舟、鲸鱼、鲑鱼等14个项目,可以先分成“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等三大类。

金字塔原理:由上往下1

动物又可分成“哺乳类”与“卵生类”;交通工具可分成“人力”与“动力”;文具也可分成“笔”跟“纸”。

金字塔原理:由上往下2

哺乳类又可分为“海洋”与“陆地”,卵生类可分成“陆上”、“天空”与“海洋”,人力可分为“陆上”与“水上”,动力可分为“陆上”、“天空”与“海洋”,笔可分为“古典”与“现代”,纸可分成“大张”与“小张”。

金字塔原理:由上往下3

金字塔原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上述两个例子仅就分类上说明。第一个例子是由下往上的从小类、中类到大类的归纳分类,形式非常类似KJ法;第二个分类例子则是由上往下,从大类、中类到小类。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分类,分类与命名一定存在某种逻辑。举例来说,在“交通工具”那一类之下,先分成“人力”与“动力”,之下再分“陆”、“海”、“空”。也可以先分成“陆”、“海”、“空”,然后每一项的下一阶再分成“人力”与“动力”。两种形式在逻辑分类上都没有错误,究竟哪一个概念放上位阶,哪一个放下位阶较佳?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跟解决问题或思考事情的“目的”或“优先级”有关,如果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是先考虑会不会耗费体力,那么“人力”、“动力”就会在“陆”、“海”、“空”的上位阶,反之亦如此推演。

CHM分类与阶层法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发现,初中思维导图的学生最常碰到的困惑是画出中心主题图像之后,接下来就不知道该在树状结构第一个阶层的内容写什么。或是一段文章整理出重点项目后,却不知该如何归纳出上层结构的名称。这时如果能善加运用CHM分类与阶层法(Classification&Hierarchy Method),以上困惑将能迎刃而解。

要如何决定或选择思维导图主干上的类别?博赞提出了在不同知识领域的逻辑分类原则BOIs(Basic Ordering Ideas),作为展开思维导图第一阶层类别名称的好选择:

1.问题本质分析:以5W1H来分类。

2.书本:以章/节/主题来分类。

3.属性内容:以事物的特性来分类。

4.历史:以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分类。

5.结构:以事物形态来分类。

6.功能:以工作内容来分类。

7.流程:以事物如何进行来分类。

8.评价:以“有多好”、“价值”、“事物的利益”来分类。

9.类别:以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属性来分类。

10.定义:以事物的含义来分类。

11.个性:以角色或人格特质来分类。

思维导图法虽然是很个人化的思考与学习工具,但还是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以便更有效率地组织知识与产生知识。

因此我统整了演绎与归纳、KJ法、金字塔原理与博赞的BOIs原则,归纳出思维导图CHM分类与阶层法。这方法的运作原则在决定第一阶信息时,除了上述博赞的建议之外,还可以结合管理策略或学习策略作为逻辑分类。例如:问题分析时可以采用PEST或SWOT来分类;项目管理可以采用五大流程与十大知识领域来分类;学习时的文章笔记可以采用“人、事、时、地、物”、“5W1H”或“开始(原因)、经过、结果”来分类;上课、听演讲的笔记可以根据演讲大纲或自己关心的问题来分类;会议时可以根据讨论议题来分类。无论如何,重点在于依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各个阶层分类,而非随意选择,尽可能同一个阶层采用相同的逻辑属性概念。除非是创意发想时的自由联想,才允许天马行空的概念出现。

第一阶主题定案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决定第二阶、第三阶等各个下位阶了。在事物的分类,会是中类、小类到内容的描述说明,例如:第一阶是“食物”,第二阶是“水果”,第三阶是“瓜果”,第四阶是“西瓜”;如果脑袋先产生一个想法是“鸡腿”,我们要思考它应该归在哪一个大类下,并补充大类与鸡腿之间可能该有的中类、小类。

思维导图法的CHM-1

思维导图法的CHM-2

以5W1H或项目管理的流程、知识领域做第一阶分类,要决定第二阶之后的分类主题就必须依照实际面临的情况而有不同选择,例如:5W1H的每一项目之下的第二阶也是5W1H,“地点”(Where)之下一阶又分别是“为什么选择这个地点”(Why)、“谁可决定地点”(Who)、“什么时候要决定地点”(When)等。

5W1H的CHM分类1

也可以分成大、中、小类的形式,例如:“地点”的下一阶是“室内”、“户外”,再下一阶是“教室”、“礼堂”或“操场”、“公园”。

5W1H的CHM分类2

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因果关系中每一阶层也会依实际应用的需要,衍生出不同的阶层化分类。例如:因果关系中第一阶是“问题”,第二阶是“造成的原因”,第三阶是“问题原因的解决方案”。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因果关系的树状结构中,原因或解决方案本身也会有分类关系的情况产生。

问题分析与解决的CHM分类

因此,分类与阶层法是在种类项目与类别大小之间交互进行。为了培养见林也见树的思考能力,当有一个大类别的信息出现时,该根据中心主题的核心概念,思考这个大类应往下层衍生哪些中类与小类;或是一开始时产生了中类概念,这时不但要往上探询比较适合属于哪个大类,也要往下分析其小类别;如果一开始是小类信息,同样也是根据中心主题的核心概念,思考这个小类别其上位阶的大类、中类应该是什么会比较恰当。

经由分类与阶层法,我们产生的概念会组织成一个有阶层的结构,建构起一个大、中、小类的阶层之后,每一个大类中除了原本的中类之外,还可再以水平思考的方式探讨其他可能的中类;同样,每一个中类之下,除了原本的小类之外,也可以用水平思考的方式产生其他小类。如此一来,就可以建构出一个思考非常缜密的金字塔结构。

第3节 KMST知识地图学习法

“地图”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身处何处、何去何从,欲达目的该走的路径与步骤。学习亦是如此,有效的学习地图,指引每个正确的学习方向、步骤与内容,让我们事半功倍。我自幼功课极差,再怎么努力挑灯夜战苦读,花再多的钱请家教补习,成绩上也未见任何成效。如今回想起来,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读书方法,也就是缺了一张学习地图,让自己陷入苦读的深渊中。正确有效的学习地图在哪里?本节将简述几个重要的学习模式,并提出一种以思维导图法为基础的KMST知识地图学习法(Knowledge Mapping Study Technique)。

SQ3R学习法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宾森(Francis P.Robinson)在《有效的学习》(Effective Study)中提出一种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的读书方法,称之为SQ3R。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精读课文,最初是为了美军特种训练设计。SQ3R是五个英语词语的前缀,即概观(Survey)、发问(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ew)。

一、概观(Survey):在详细阅读文章、书本之前,先很快地浏览文章一遍,重点在于掌握文章的主要标题及内文结构,以便设定学习目的、方向,和提升阅读的注意力。先阅读该篇文章或书本的序言、总结及参考文献资料,试试能否从中获得文章或书本的主要议题、概念。目标至少要掌握三到六个要点。

二、发问(Question):以文章或书本中的章节标题与六何法(5W1H),针对要学习的主题自行拟定问题。

三、阅读(Read):透过详细阅读,找出发问问题的答案。这阶段要主动阅读,在内文中找寻先前拟定问题的答案。

四、背诵(Recite):阅读时利用各种记忆技巧以帮助记忆重点,例如: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划重点、口头复诵或笔记摘要。

五、复习(Review):再次阅读所画的重点或整理的摘要笔记,试着回忆所记忆的重点内容。

OK4R学习法

美国康奈尔大学在1962年将罗宾森的SQ3R修改成OK4R。OK4R的六个步骤又可细分为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三个阶段。

◎学习前阶段

浏览(Overview):以速读方式快速浏览全文一遍,以概略了解章节次序及重要段落。这步骤在信息爆炸的现代更显重要,能让我们筛选出真正需要的文章,避免迷失在信息丛林里。

◎学习中阶段

找出重点(Key ideas):根据文章标题标示出重要概念。找重点可从阅读每一段落的第一、二行以及最后一、二行着手,因为作者一般会在这些地方阐明旨意及归纳重点。同时要注意专有名词与自己不懂的地方。

阅读(Reading):逐字、逐句、逐段仔细地阅读,同时标示重点、画出要句、撰写心得、细意理解。

◎学习后阶段

回忆(Recall):阅读之后不再看书本,凭印象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或写出刚读过的重点,实时测验自己,如果无法明确回想起内容,就需要回到第三步骤再阅读一次。

思考(Reflect):“回忆”只是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经过“思考”的步骤,知识才能转化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整理新学习到的知识与过去既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其中的疑点、歧义或冲突,也找出吻合的相似之处,便可吸收新知识取代旧知识,或排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并且可扩大自己的认知层面。

复习(Review):在适当时机或一定时间间隔之后,重复前述五个步骤。每次复习时要能找出新的或更多重点,好提升理解与记忆的效果。要能深入分析作者观点背后的含义,体会为何以及如何写这篇文章,如此便能与作者隔时空进一步交流。

坎第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

南昆士兰大学副校长坎第(Philip C.Candy)在《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Self-Directionfor Lifelong Learning)一书中指出,培养阅读能力包含了四大步骤:

一、准备阅读:综览文章的结构、题材,也就是阅读书中的主要概念、理念、定义或图表、表格等。

二、思考阅读的内容:着重于文字的理解、描述的理解与应用的理解。

三、萃取并组织信息:以摘要式笔记来萃取与组织信息,确认文章中主要的议题、原则,以及支持的证据。透过这步骤可以了解主要概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其他理念之间的相关程度。

四、转化信息:清楚理解阅读文章要传达的理念,并能以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坎第所提出的四大步骤能帮助你在较高阶的认知过程中,透过高层次阅读达到自我导向学习的目标。

博赞的MMOST学习法

博赞在《思维导图圣经》中提出了MMOST(Mind Map Organic Study Technique),以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笔记的读书方法共分成八个步骤。

一、快速浏览书本一次,让自己对书中内容产生整体概念,然后根据书本的主要概念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一个图像。

二、根据文章的内容多寡与难易度,来规划学习时间与范围。

三、另外拿出一张白纸,以思维导图快速列出与书本主题相关的信息,可以是书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既有的知识。

四、在刚才的思维导图中加入新的想法,或以一张全新的思维导图列出学习的目标。

五、假设自己正在与作者对话,再次略读内容、标题、重要因素、图表与目录并在第一张只有中心图像的思维导图上加入几个主干线条,代表书内的主要议题。

六、根据文章开头与结尾的段落来揣测作者的意图,并在思维导图各个主干之后的支干上加入更多次要议题。

七、开始详细阅读文章,尤其是艰涩或特别重要的地方,并在思维导图中加入需要的详细重点。

八、透过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做思维导图重点摘要笔记来复习。

博赞在《超高效思维导图学习法》中将MMOST改名为BOST(Buzan Organic Study Technique),但内容含义并无太大差异。

格绿宁学习法

传授高效率阅读与学习技巧的格绿宁(Christian Grüning)根据自己准备律师、法官考试的经验提出学习法,共分成四大阶段。

1.信息的浏览:以结构式阅读方式快速浏览文章内容,像拼图一般做整理与归纳,并以积极的态度圈限范围、提出问题与活化知识。

2.信息的处理:以符合人类大脑结构倾向及运作方式的思维导图来处理并建立学习内容结构,以有效掌控重点并做补充。透过触发学习动机与适当的压力管理来提升学习能力。

3.信息的储存:先透过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网络,让学习者容易理解内容结构与重点;融入五官感觉来提升专注力与训练记忆;做好时间管理,有计划地学习、记忆;最后透过规律复习来强化记忆效果。

4.信息的取出:信息重新建构的阶段,检验前三阶段是否处理得当。

高峰学习

高峰学习是一种在自我控制、设计和选择之下的自我导向学习,学习情况轻松、愉快、自然,是一种使生活更精进、更充实、更有意义的学习,更是强调运用各种方法和资源来帮助学习、看重学习方法更甚于知识本身的“学习如何学习”之学习。过程分为学习前、学习中与学习后三个阶段,详细含义与内容详如右页图,看看各位是否能经由阅读思维导图了解我要传递的知识。

KMST知识地图学习法

综合上述多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整理重点摘要笔记是有效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整理笔记不只是记录内容,还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为了避免见树不见林的学习困境,以速读方式先掌握整本书的概貌是先决条件。

高峰学习三阶段

速读为何对学习有帮助?台大吕宗昕教授指出,使用速读的优点好比先大致逛逛百货公司,熟悉环境之后,再去有兴趣的楼层商家仔细观看选购。因此,速读对学习的帮助有下列几点:

1.容易掌握读书的重心:快速浏览一次全部的文章,便可以大致了解内容的多寡与难易度,重点出现在文章哪些章节,有助于读书时间分配和拟定读书计划。

2.方便标示重点记号:对文章内容有大致概念之后,阅读第二遍时才容易掌握真正需要的重点。

3.有助于减轻读书压力:利用最短的时间将文章内容大致看过一次,心理上比较轻松,不会有一直读不完的压力。

4.增加考试的分数:如果真的没有时间细读课文,速读还是能帮你对内容产生大致印象,看到考题时不会一筹莫展,多少可以写出一些东西,拿到一点分数。

以上提及的学习法都涵盖了速读、笔记与记忆几个元素。归纳上述学者论点,以及我多年实务应用与教学经验,我整理出了KMST知识地图学习法,这也是一种结合速读、笔记与记忆的全脑式学习法。其内容与步骤如下:

一、从书(或文章)的名称、章节目录中先思考,在还未阅读内容之前,你已经了解的有多少?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出哪些重点?将你的想法以重点摘要的思维导图列出来。

二、快速浏览整本书(或文章),特别留意内容的结构与标题、图表,如果看到不懂的地方、重要的信息,先不要停顿下来思索,只要在这个页面贴个书签,提醒自己这里需要回头细读。继续快速看完内容。

三、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是什么?可以从这本书(或文章)中学习到什么?以思维导图列出你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这时可以根据下列其中一项或多项:

(一)作者提示的学习纲要;

(二)老师指定的学习主题或方向;

(三)考古题、测验卷的内容;

(四)自己关心的议题或想学习的内容。

与第一阶段完成的思维导图做比较,看看哪些是你还未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知道的。

四、再次快速浏览整本书(或文章),把重心留在符合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的章节段落上。

五、仔细阅读文章中符合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的内容,或第二步骤中贴书签的艰涩难懂的章节段落,以逻辑结构的方式,用荧光笔或色笔标出关键词。

六、以思维导图软件整理标示出的关键词,转化成结构清晰、易懂易记的思维导图学习笔记。

七、假想自己与作者对话,检视思维导图的内容是否满足原先预期的学习目标与重点,如有必要便做局部调整与增修。

八、学习笔记中若有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就再以手绘的方式重新绘制一张思维导图。请注意,不要一边看一边抄,而是凭印象,试着重现计算机思维导图的内容。方法如下:

(一)在一张A4白纸上画出一个5公分左右大小,能代表文章主题且能留下强烈印象的中心主题彩色图。

(二)先画出所有的主干,线条颜色对你而言必须能代表该主题或类别的含义,线条要与中心的图像连接在一起,由粗而细,从中心往外画出去,然后在线条上以相同颜色写出第一阶的主题或类别名称。

(三)陆续逐步画出各个主干之后的支干线条、次支干线条,并在各条在线写出下一阶或次要概念。支干的线条只要画成一般粗细,往上的方向画凸形,往下则画凹形,一律写在线条上。如果不同信息之间有关联,要加上单箭头或双箭头的关联线条。

(四)在特别重要的地方,加上能对内容产生联想的彩色插图,以增强视觉上的注意力与记忆效果。

(五)以相同或类似颜色的铅笔,在每一个主干衍生出来的结构表面,画出一个包覆整个主干以及其后支干(含文字、插图)的边界外框,借此再次记忆这篇文章的几个大类概念。

(六)用相同或类似颜色的彩色铅笔,沿着主干、支干线条画出阴影效果,并在每个支干线条上画出略微由粗而细的效果,除了创造美感,同时记忆支干上的内容。

(七)以照相记忆的方式,直到手绘思维导图可以轻松浮现脑海为止。

九、把整理好的思维导图学习笔记,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分享给学习伙伴。

十、经常复习你的思维导图学习笔记,以强化对书本(或文章)重点内容的记忆效果。

KMST中要用到的思维导图文章笔记整理技巧,将在后面实务应用部分进一步说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