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善业道经 » 十善业道经全文在线阅读

《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讲记(七)

关灯直达底部

丁九、明离嗔恚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

其实,人生真正的受用是内心拥有喜悦。怎么做到拥有喜悦呢?喜悦并不是靠享用物质来获得。护好自心,远离嗔恚,才是获得喜悦的根本之道。它的效果是能让人恒时拥有喜悦,有时长到一个星期都在喜悦中,再长到一个月都在喜悦中,长到一年都在喜悦中,甚至一生都不离喜悦!

所以要把做外道功夫的时间省下来,认认真真地修好自己的心,才是安乐之道。不是跟在世间专家后面,听他讲怎么健身、营养、娱乐,就言听计从、不惜一切地去做。真正的佛法不肯认真地修,种种世间法却非常认真地去做,那就成了本末倒置。

过去画的禅师都是胖和尚、嘻嘻笑,因为他恒时都是喜悦的,所以“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内心的喜悦并不是庸俗的物质享乐,喜悦来自通达、来自心安、来自远离烦恼、恶业。心里通达了,心空不执著,心就无处不安,心安了,不会起烦恼造恶业,没有罪业的扰乱,就恒时活在喜悦中,人生就快乐无忧。这不是世间快乐可比的,世间快乐建立在拥有外在的五欲上,有满意的五欲才有快乐,五欲过时了、得不到了、受用降低了,就立即生出苦恼。

好了,下面开始讲远离嗔恚能得到哪八种喜悦心法。认识了这些之后,就知道怎么来得到喜悦。方法只有两个字——“离嗔”。要知道嗔恚和喜悦是相违的状态,就像明、暗一样不能共存。心里生了嗔恚,就不可能有喜悦,即使住在优越的皇宫,享有高级的五欲,也丝毫不生欢喜。相反,消除了嗔恚,修出了“无损恼心”等八种功德,那就是成就了喜悦心法。这就使自己的心转成喜悦,并不是在心外得到喜悦,也不是依靠享受五欲来得到喜悦。

这样就不必要询问世间的专家,也不必要吃各种营养素,也不必做各种体育、娱乐,这些都不必要,不花一分钱就能得到喜悦。因为这是心法,不依靠外物就能在心中生起,简单到极点、也方便到极点,却让人一生受用不尽。

【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

远离嗔恚会得到哪八种喜悦心法呢?第一就是心里损恼别人的恶心会逐渐消失,这样就得到了喜悦心法。意思是心里不再起损恼别人的恶心之后,就会心里轻松自在、喜悦安详。

这里“损恼心”的“损”是指损坏别人的身体、财产、名誉等等,“恼”是使他的心理恼乱。一般人最执著自我,如果自己的利益被别人损害了,就会以牙还牙地报复。比如:对方损坏了我的财产,我就绝不轻易放过你,一定要让他倾家荡产;或者对方打了我,我必须揍他一顿,让他头破血流,才解我心头之恨;或者别人损坏了我的名誉,我就想方设法把他的名声搞臭。像这样就是生了损恼对方的恶心。

凡夫俗子在没有修行之前,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即使身、口上没有做出恶劣的行为,心里未尝没有对对方的敌意。但如果你已经变成了修行人,想从今以后改过自新,就要尽量改掉自己的习气毛病,遇到有人侵损自己的利益时(比如损坏自己的财产、夺走自己的荣誉、对自己排挤、毁谤等时),一定要调伏自己的心,不生起恨人、怨人、害人的心念。这样时时观好心、调伏好心,做到不让心里有丝毫嗔恚夹杂时,就渐渐能让损恼别人的恶念生得越来越少,比如最初能做到一个星期不起损恼人的恶念,然后做到一个月不起,再做到一年都不起,像这样甚至在梦中也不生起。这样就是让损恼心在自己心中消失,以后遇到怨家损害,不但不会以牙还牙,而且能做到以德报怨,能甘于自己吃亏,能宽宏大量地宽恕别人。

下面讲两则事例。第一则是汉朝支恭明居士的事迹。他7岁时曾经骑着竹马在邻居家玩,被狗咬伤小腿。邻居想杀狗取肝敷在疮上。支恭明说:“天生这狗给人看门,我如果不来,也不会被咬。这是我的过失,和狗无关。杀了狗能治好伤都不能做,何况治不了伤、反而遭来大罪!”当时乡里几十家人都被他感动而不再杀生。

汉献帝末年,遭到流寇扰乱,支恭明和几十个同乡为躲避战乱前往东吴。

出发的这天只有一床被子。有个客人跟随他。到了夜晚天气寒冷,没有被子,支恭明就招呼他一起睡。快到半夜时,这个人把被子抢走了。第二天早上,同乡问他:“你的被子哪里去了?”他就说出事情的经过,大家说:“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他说:“如果告诉你们,一定会以抢劫罪惩罚他,怎么能因为一床被子而杀一个人呢!”大家听了都很感叹。

平时如果我们能在大大小小的逆境现前时都修远离嗔恚,这样修到熟练时,即使受很大的损害也不会生报复的恶心,一定能做到跟支恭明一样,以冷静的理智把握住自心,不做任何损恼众生的事。这也只有平时操之有素,临时才做得出来。

每一次遇到别人为难你时、对你态度不好时、或者伤害你时,都是修远离嗔恚的机会,这时不能放过,应当如法地思维、观察善法,以正念提醒自己:我现在不能动嗔心,这一动嗔心就是火烧功德林,就是百万障门开,就会损坏我多劫以来勤修的善根。再从正面想:现在我不生嗔心,就能消除多生的业障,就能修集很大的福德,就能成就安忍波罗蜜,所以我应当欢喜顺受。像这样思维好嗔恚的过患和安忍的利益后,就让心安住不动,由此让自己所行的善法达到圆满。

如果能在境界现前时经受住一次考验,道力就会增长一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十次、第一百次都能修好,那就习惯成自然,会养成善良的习性,消除损恼心理。这样一生都不起损恼人的念头,就是最让人欣慰的事。

下面再讲讲发生在宋朝宰相韩琦身上的一件事。韩琦有两只很宝贵的玉杯,每次宴请宾客时,他总会把玉杯放在桌上,盖上锦缎。有一天,他宴请官员,一位小官员不小心碰倒了桌子,两只玉杯被摔碎了。在场的人大惊失色,小官员也跪倒在地。韩琦却神色不变,笑着对大家说:“凡物成毁都有定数。(就是什么东西的形成和毁坏都有一定的时间。)”然后对小官员说:“你不是故意的。”在场的宾客都感叹佩服。

像这样知道什么事都是因缘决定的,自己受到损害也是以往损害别人的报应,现在因缘成熟,就要以这种方式了结。像这样做过很理智的思维后,心里就生起欢喜心,甘心情愿地接受这个事实。能够常常按这样修,就不会起任何报复心理。

【二、无瞋恚心;】

如果心变得仁慈了、柔和了,不会动不动就生气,即使见到有些人和事不满意,也能平心静气地对待。这样远离了嗔恚,就恒时拥有喜悦。因为没有什么事要生气。不生气,心里就一直喜悦,做什么都喜悦,走路喜悦、上班喜悦、吃饭喜悦、睡觉还喜悦。这时才发觉喜悦这么容易得到,不花一分钱就充满内心。

如果能从今天开始,尽量少一些“看不惯”,看什么都是好的,不管它高高低低、好好坏坏,只要不加分别、一味地欢喜,就把一尊欢喜佛从心里请出来了。好好忍辱去嗔心,就常有欢喜佛在。一下子起了分别,眼里有了可恶,就又遭殃了,又变成魔王了。所以佛和魔都是自心所现。

【三、无诤讼心;】

只要你不争什么我是你非,就能得到喜悦!硬要争出个胜负来,就是把胜利建立在别人失败上,这样做斗争、竞争的行为,只会让你失去喜悦。所以远离嗔恚得到的是心国太平。一念诤心起,就展开彼此的厮杀,就又“硝烟四起”了。

比如怎么止息别人的诽谤呢?就当作天上打雷、空中下雨,不理会、不牵扯,很快它就自己息灭了。世间一切事情都是因缘生的,只有两个巴掌才拍得响,一个巴掌没办法拍响。心里不起诤论的心,就永远没有诤论,这就是“心灭则种种法灭”。只要从你的内心消除诤论之心,就是一次性消除了所有的诤论。从此以后你就得到了喜悦心法,变成了无诤的人。无论听到多少指责、多少非难、多少无端的诽谤、谩骂,都变成美妙的音乐,都成了欢喜的泉源。这就像《证道歌》所说:“从他谤、任他非……,我闻恰似饮甘露。”听到毁谤的声音就像喝到甘露一样甜美,不但不生丝毫的嗔心,反而像听到百灵鸟歌唱一样欢喜。这样的话,就是得到无诤的喜悦心法了,不管是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心里有的只是一片喜悦!

在这里也给大家举一些例子,让大家体会一下怎么才是喜悦、才是快活。这些听起来很幽默、有趣,其实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微笑就让争端化为乌有,也都是心里通达非常自在,所以有智慧的人就非常活泼,根本不会有什么苦恼,这样就会笑口常开,无比快活。

先来讲宋朝的宰相富弼,这是一位禅宗开悟的居士。在他少年的时候,有个人骂他,这个人说:“我就骂你。”富弼说:“恐怕是骂别人吧!”这人又说:“我叫你的名字骂你。(意思是我直接说你富弼是坏蛋,哪里是骂别人呢?)”富弼答:“天下哪里会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呢?(意思是,世上哪里只有一个富弼,很多人都叫富弼,大概是说别人吧!)”骂的人听了非常惭愧。

又有一位谢逑,邻居侵占他的土地,有人劝他向官府诉讼,谢逑笑笑说:“他只是占得了地,哪里能占得了天呢?”根本就不和他计较。

还有一件事:有个体育记者去国外采访,因为走得太急,一脚踩在一位外国老者的脚下。外国老者反过来对他抱歉:“对不起!对不起!是我走得慢,阻碍了你。假如我走快点,你就踩不着我了!”这一下把记者羞得脸红。

举了这三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只要内心放开,天地就成了无比宽广,世上就没有问题了。如果死执在一点上、一定要争出个胜负来,那结就越结越紧,只会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

【四、柔和质直心;】

常常听人说:“我以前脾气很好,但倒霉碰到了这个人、碰到了做这样的事,经常弄得我心情很坏,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现在我成了这么粗暴的人!”这就说明人的心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各种因缘变好或变坏,就像天气的陰晴不定一样,都是随缘而变的。怎么说随缘而变呢?比如起了嗔心,就会当下失去内心的柔和,让心变得粗暴。这一点可以做个观察。大家做个姿势:紧紧握住拳头,然后咬牙切齿,这样就是嗔恚的表相。以这样的嗔恚作为作者会造出什么呢?会造出全身的坚硬、当然心也就是坚硬的。人要发起很大的嗔恚时,可以一刀把人捅死,可以杀人不眨眼。如果不是心肠变硬了,怎么可能下得了手呢?所以生嗔心的次数多了,内心就一定会变得粗暴、蛮横。

再说人起嗔恚的时候,内心是非常偏执的。比如对某人生起嗔恚时,眼里就只认他是敌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不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认为最最讨厌,这就失去了内心的质直,有了非常重的偏执。其实对方有很多地方值得赞美、值得欣赏。但心里有了嗔恚,就变得非常不公正,对他的所作所为都作可恶想:“反正我就是讨厌他,反正他就是不好!”这就是蛮不讲理,失坏了正直的心。

所以我们要慢慢学会,对待任何人、对待任何事都远离嗔恚的心,这样来把原先的火气逐渐化掉,火气能化掉一分,心就会柔和一分;也就不像原来那么拗了,逐渐会变得像水一样柔和,心也就随着变得很质朴、很正直,这样就是化掉了偏执的心。这样修出了柔和、质直的心之后,就时时都是喜悦的,这样就是成就了喜悦心法。

【五、得圣者慈心;】

慈心就是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的善心。加“圣者”两字是为了区别世间的慈心。这里简单说一点,比如圣者的慈心是广大、平等的慈心,不论是对待哪种亲疏恩仇、贵贱贤劣的人,都平等地祈愿他得到安乐,而且尽可能地帮助他得到安乐。即使他毁谤了我、伤害了我,也永远给他安乐。

世间的慈心就不是这样。比如一个女人见到自己的宝贝儿子来了,就会非常欢喜;儿子稍微跌一跤,就心疼的不得了,别人的孩子哪怕死了也和自己无关。这就是有亲疏之别的妇人之慈,说穿了是自私的心理。认为这是我生的,就愿意给他安乐;那是别人生的,再怎么缺乏安乐,也跟我无关。而这样的慈心也是和嗔恨相连的,比如:别人稍微伤了自己的孩子,马上就生起嗔心;孩子不顺从自己的意愿,也会非常生气等等。而这里说的是得到没有亲疏之别的平等慈心,它不会和嗔恨相连,因此称为喜悦心法。

凡夫修行能初步远离嗔恚,就能得到近似圣者的平等慈心;进一步能证得空性、断掉嗔恚习气,就真正得到了圣者慈心。远离嗔恚之后,逐渐会对一切人生起慈心,不但对亲人有慈心,对怨敌也一样有慈心。即使别人骂自己、害自己,仍然对他好,仍然为他成办利益安乐。像这样,就是成就了喜悦心法。意思是这样的慈心是平等的、无条件的,因此不会转成嗔恨,也就不会失去由慈心带来的喜悦。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如果我们对待任何众生,已经不再生嗔恚了,再进一步转化,心里就会常常为众生的利益安乐着想。这样,不论是遇到亲疏、贵贱哪一种有情,心里总是想让他们得到利益安乐,而这样的想法会让自己常常喜悦,这样就是成就喜悦心法(就是当时的心已经转成了喜悦体性,就像春光本来就是明媚一样)。这不是靠唱歌跳舞、吃喝玩乐来成就喜悦,那些只是庸俗的感官刺激,只是贪心的酒鬼多喝了点五欲美酒,就自以为得到了快乐,其实都是苦恼的,只要没得到五欲的酒喝时,就会浑身难受,有很强的苦逼恼上来!

这要认识到:只要我们远离嗔恚,常常有为众生的利益安乐着想的心,就能源源不断地出现喜悦。利他的善心就是喜悦的源泉。

想一想:每一次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时,是不是内心充满了善心?而内心充满了善心,是不是满怀喜悦?比如我们准备去利益众生时,往往心里会油然生起欢喜,一想到:现在能够做利益众生的事,就自然而然会有一股喜悦涌上心头。正在利益众生时,有很清净的善心,更加欢喜。最后见到众生已经得到了安乐,又自然会有发自内心的欢喜。所以,只要常常保持利他的善心,就常常处在喜悦中。无论见到谁,都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欢喜。无论做什么,都像在帮助自己的亲人一样欢喜。

下面讲一个例子:

古代有一位李子约居士,他是赵郡人,12岁做了参军(参军是一种官职)。他为人非常仁慈,很喜欢布施。有一家的兄弟因为家产没有分平而争吵,子约就出钱补充分得少的人,让他得到同样多。这样两兄弟都感到非常惭愧,互相推让起来。

有一次,子约偶尔出门,见到小偷在割他家菜园里的菜,就悄悄地避开。家里的仆人抓到偷米的人,子约好心安慰他,亲自把他送走,而且说:“这都是穷困导致的,不能责骂他。”

子约曾经拿出几千石米借给乡里人。这一年闹饥荒,乡里人无法偿还,都前来致谢。子约设饭菜款待他们,举起借贷的契约对着大家烧掉,说:“你们已经还了,心里不要介意。”

第二年是一个丰收年,借债的人家争着来还米,子约也不接受。后来又发生了大饥荒,子约做粥救济饥饿的人,救活的人数以万计。而且建造很大的坟墓,收埋路边饿死的人。到春天又拿出稻谷的种子送给贫困的人。当时赵郡的人都感恩戴德,抚摸自己的子孙说:“你们都是李参军养活的!”

开皇八年,子约在家里去世,66岁。赵郡的男女无不流泪说:“为什么我们不死让李参军死呢!”

像李参军这样,就是在内心远离嗔恚之后,就自然常常从心里发出利益众生的善心。要知道,嗔恚是慈悲的违品,只要内心处在嗔恚的恶心状态,就决定会障碍生起利益众生的善心,这就像还有乌云的障蔽,就发不出温暖的陽光一样。反过来也要知道,只要能远离嗔恚,就会非常顺利地发出广大的慈心,就会自然而然常常发为众生的利益着想的善心,就像远离了乌云障蔽,自然就发出温暖的陽光普照万物。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忿怒是在我们身上制造丑陋的恶魔,当它发生时,立即使身体的眼睛、鼻子、嘴唇等以及脸色、表情、动作、言语等,都变得凶狠丑陋。心着了忿怒的魔,就让自己变成凶神恶煞,凡是见到的人都生起恐惧、厌离。反过来也是立竿见影的,只要远离忿怒,身心就会重现庄严相,重新造出好人缘。所以要在自己心上做个转变才行,只要心转变了,不嗔恚了,面相就会变得庄严。

说起来真可怜,世间的愚人天天跑美容院去美容,既美发、又美眼、又美鼻、又美唇,美了上身美下身,美了头还美足,就没听到有人说要美心。里面是罗刹的心,外面美一层表皮,真的已经做到了美容吗?

大家都有自知之明,自己什么时候发怒了,脸色马上就陰沉起来、脸部变得凝固不放松,全身的肌肉都处在紧张状态,而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像这样就是已经现出了丑相。常常这样生嗔,积累多了,就让丑陋的形象越来越固定,最后成了一脸凶相。没有人愿意看这样的脸,只要见到时都会远远地避开。如果我们能把心转变一下,无论对待什么人、什么事,都心平气和,即使别人伤害我们,甚至砍我们的头,也永远要对他好。这样心里保持一味的慈悲,外现的相就非常庄严,也就有很大的磁力,能把大家都吸在自己身边,让大家由衷地生尊敬心、欢喜心,非常喜欢亲近你。

这个端严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世界上标准的美男子、美女子才是端严。其实心里清净,没有了烦恼,无论外现哪种相都成为庄严。寺院里塑的五百罗汉,千姿百态,现的都是庄严相;天王殿里塑的布袋和尚,腆着大大的肚子乐哈哈,那是大庄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有这样大的心量,就是大福德之相,非常庄严!所以,只要我们不生嗔心,不在乎长的是圆脸、方脸、是单眼皮、双眼皮,或者胖一点、瘦一点、高一点、矮一点,不论穿衣吃饭、举手投足、语默动静,全是庄严相。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

梵世就是清净的世界,指得禅定者和三果以上圣人居住的色界。平时我们说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又叫“四梵住”,就是四种能住于色界的因。远离嗔恚之后,心里柔和安忍就能快速生到梵世。

从我们求生净土来说,如果能远离嗔恚,内心柔和安忍,在这样的基础上以真信切愿勤修净业,就一定能生到佛国净土。下面举这方面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民国的空三师,他出家受戒之后,就在千山龙泉寺里阅读大藏经。平时精修净业,昼夜不断地精勤念佛。民国十八年,他听说谛闲法师在哈尔滨极乐寺传戒,就从远道而来,请求担任照应新戒汤药的职务。当时正值夏天,热气蒸腾,得病的人十有三四。空三师这时候就称药量水,从早到晚不休息,怜悯别人的痛苦,几乎想用自己的身体代受。

有一天,他有点小病,对如光师说:“弟子不久要生西方,求师父慈悲提供一个清净处所,好图个方便。”如光师答应了,问他什么时候走。他说不出十天。第二天早晨,就换在寺院东边一间清净房间里住,如光师嘱咐他好好养病。空三说:“今天我就要往生,没有静养的时候。能把我的遗体快速火化,我的愿望就满足了。”如光师答应下来。空三就结跏趺坐,闭上双眼合掌念佛不断。这时如光师就请他留个偈子,空三说:“能说不能行,终是假智慧。”说完端坐而化。

空三师的性格非常柔和、安忍,他能放下自己一心一意地照顾病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他这么深厚的善根福德,就等于已经拥有了雄厚的资本,所以能在临终非常顺利、安乐地往生净土。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修持十善业道实际是往生净土的基础。

第二个例子:

民国的刘春才居士,天性非常孝顺。在他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孝养母亲出于至诚。他不识字,一辈子做木工,得了好食物时自己不肯吃,一定要拿回家来献给母亲;凡是时新的东西,总是尽力买回来奉养母亲,四十多年如一日。母亲生病时,他就不做工,侍奉在母亲身边。母亲受病苦时,他总是食不甘味、衣不解带。

中年时他妻子死了,没有儿子,也不再娶妻。有人劝他再娶一个,他谢绝说:“我的收入养母亲都怕不够,哪里忍心再娶妻夺走母亲的食物?”这样说着就流眼泪。

母亲去世之后,他把母亲的像挂在墙上,进来出去都一定要叫一声“母亲”,就像母亲在生时一样。他戴了九年孝冠才脱掉,每月一次拜母亲的墓。

平时乐善不倦,沿街叫卖自己做好的竹器,冬天在街上扫雪,夏天就捐钱施茶(就是出钱给路上的行人布施茶水)。虽然自己家里穷得连隔夜的粮都没有,但在母亲过世之后,遇到有人来求助,都是有什么就给什么,面无难色。

他晚年时,早晚念佛专修净业。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他73岁时,正月下旬生了一点小病。二月十五之后就不再吃饭,只是喝一点开水,有十多天。三月初二晚上,梦见五百位僧人来接他,而且预知初五辰刻归西(就是初五早上7点~9点这个时辰要回极乐世界的老家)。果然到这一天早上,他结跏趺坐念着佛就走了。

经上说的“和忍”是指修持远离嗔恚会使自己的性情得到转变。这一条首先要缘自己的父母修,对待大恩的父母不能生丝毫嗔心,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爱,不论态度、言语都要做到柔和,这就是“和”。父母生病、衰老等时,尽心尽力地服侍、心无厌倦,这就是“忍”。对父母有这样的和忍,再转过来对待其他亲人、朋友、同事以及一切人,也逐渐这样做到。就像公案当中的刘善人,有柔和、安忍的善德,就能感动天地,就能迅速和佛相应。这样具足信愿修持净土,就决定能往生。

下面再讲一个例子:

《净土圣贤录》这样记载:民国唐氏,幼小时喜欢诵佛经,天性孝顺。10岁时,父亲得了肺病,唐氏每天半夜起床,诵完经就到很远的地方去摘带露水的丝瓜。摘满了一筐,就回来捣成丝瓜汁。到了天亮时,做好汤端上来给父亲吃。过了一个多月,父亲的病就好了。

18岁时她嫁给倪家。当时正赶上咸丰年间的战乱,她父亲那时去打仗,在战场上死亡。全家殉难,只有弟弟潜叟逃出来了。

过了五年,战乱平定,唐氏把很多尸骨捡在一起,然后咬破右手三个指头,把鲜血洒在骨头上,她很快就认出了父亲的尸骨,然后安葬了父亲和其它尸骨。她弟弟在战场上逃出后,流离失所,染上了寒温病,已经到了病危阶段。她给弟弟诵经、礼拜、忏悔,料理医药,几个月病才痊愈。这以后她受了居士戒,每天敬礼诵经,有固定的日课。

她嫁的倪家很穷,自己靠做针线活来养婆婆,剩下的钱都用来帮助别人、救济危急和放生。见到人家一定苦口地劝人行善。

民国九年(1920年)七月三十号,忽然说:“我今天要往生了。”然后拿出一包莲花瓣,让家人为她烧热水沐浴。之后换上法衣,端坐就走了。78岁。

这又是一个证明。唐氏尽好了做人的责任,作为女儿,她尽心地服侍父亲;作为姐姐,她尽心地照顾弟弟;作为媳妇,她承担起孝养婆婆的责任。然后尽可能地帮助别人。她在几十年里默默奉献自己的身心,这是她有安忍、柔和的德行。这样在世时尽完了责任,临终就安详往生佛国。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学大乘的人平时修远离嗔恚,目的是为了成佛时能显发功德利益众生。因为有成佛的大愿执持在心里,因此做任何功德都会回向成就菩提。这样就把善根转成成佛的正因,以后成佛时就得到两种功德:一、是得到无障碍的心,就是真心灵明洞彻,遍照万法;二、是得到具足相好的色身,让瞻仰者久视不厌。比如经上记载,众生见到佛的金身,就顿时生起胜过12年禅悦的欢喜。注视庄严的佛身,哪怕看一万年也不会厌倦,得到的只有极大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