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坛经解读 » 坛经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坛经解读》第二讲、行品(01)慧能求师

关灯直达底部

“行由品”通过慧能大师自身的经历来说明学佛无须念佛、无须打坐,无需渊博的知识和文凭,只要回归朴实、纯朴的真心、本性就是佛的行为。即使象慧能这样不识字的人,同样可以直了成佛。我们学习之人要始终把握好这个主题。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

(善知识:这是对在家修行的居士之敬语。)

这是用倒序的方法来描述的,这时,慧能已经被大家所认可为五祖的衣钵传人,并被居士和僧人请求开示佛法。慧能在法会中开宗明义点出了禅宗之根本“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十六个字将贯穿于整个《坛经》。

当时,慧能大师住在韶州曹溪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与随从一起进山,请大师到韶州城中大梵寺讲经堂,为大家开启成佛的因缘和方法。慧能大师接受了邀请并登台就座,韦刺史及官僚共20余人,儒家学士30余人,和尚居士共一千多人。大家同时向大师致礼参拜,希望能听到大师的佛法要旨。

慧能大师告诉大家:“尊敬的听众们!大家每个人本来具有,使你们觉悟的佛性,本来就非常清净。只要好好地使用它,就可以直了成佛。尊敬的听众们,且听我慧能是怎样的经历行由,又如何得到佛法的事情经过,大家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本贯范阳:法海本为:本官范阳,原本在范阳为官。贯:籍贯,该版本指箱梁贯范阳。)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辞违:也作猎獠,以捕鱼打猎为生,与佛家不杀生相违背。)

慧能说,我严厉的父亲本来在范阳为官,因贬官流放到了岭南,成为新州的普通百姓。不幸的是慧能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只好移居南海郡,与母亲孤儿寡母十分艰辛贫乏地渡日,我每天去集市上卖柴为生。有一天,有一位顾客让我将柴送到客栈,客人值钱受柴之后,忽然,慧能听到另有一客念经。慧能一听,心下马上就明白开悟,于是问他:“您念的是什么经?”

客回答说:“金刚经”。

慧能又问:“此经从何而来?”

客人告诉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儿有一位五祖弘忍大师教化,有一千多门人。我在那儿拜师不佛,得到这部佛经。大师经常劝僧俗们,只要受持念诵这本《金刚经》就能认识自己的真心自性,直了成佛。”

慧能听说之后明白,这是前世种下的姻缘。承蒙一位客人好心,取十两银子资助慧能充当老母的衣粮,教慧能立即去黄梅拜弘忍为师。慧能安顿好母亲就立即动身,不到一月便赶到了黄梅。

文章通过诵经之人转述五祖弘忍的一句话“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这与一字不识的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相对应,突出了《金刚经》的作用,同时证明了禅宗并非高大上,而是通俗易懂。

“一闻经语,心即开悟”,究竟是闻听哪一句话,文中并没有交代。这儿所说的“开悟”是明心见性吗?既然明心见性了,为什么还要去求师?原来,一个纯朴之人,真心自性原本就是半开悟状态,当一听到《金刚经》的经语时,只是起到一个印证、确认的作用,感觉上就象突然明白一样。这样的开悟还不是很坚固,当遇到生活中复杂情感的纠葛时,还会迷惘,所以慧能仍需继续求学。

“即见自性”就能“直了成佛”吗?许多人误会了其中的意思,以为一明心见性就成佛了。这和“一闻经语,心即开悟”相同,弘忍大师的意思是一见性就马上可以成就佛性,并用这个佛性来指导行为。但人的习性和秉性需要慢慢修正,如果不精进加持,则很容易被私心杂念所迷惑,所以,只有得无生法忍时才真正成佛,这是长期而且很艰难之事。

一个孩子搞懂了某类应用题,并不代表以后考试,同样难度的题目不犯错。即使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不小心也会出错。成佛是要达到佛的果位,要保证行为上一直不出错的,所以有很大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