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 » 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全文在线阅读

《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重新认识性格与行为的关系

关灯直达底部

人类的决策过程分为3个基本步骤。首先,我们会感知到某种情况;其次,我们用理性来判断这种或那种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再次,我们用意志力来执行我们的决定。几百年来,学者们提出过许多与性格有关的理论,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种培养青少年性格的方式。在19世纪,大多数的性格培养理论都着眼于决策过程中的第三步——意志力。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学家们对“适当行为”的认识几乎照搬了水利学的概念:内心的冲动就像狂野的洪流,而作风正派的人们总是用自己坚定的意志力去抵御它、压抑它、控制它。

到了20世纪,大多数的性格培养理论都着眼于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用理性来权衡利益。20世纪的道德学家们强调利用各种技巧提高觉悟,提醒人们不良行为所导致的长期风险。他们提醒人们,不安全的性行为会导致疾病、意外怀孕以及其他不良的后果,吸烟可导致癌症,通奸会导致家庭破裂,说谎会使人对你失去信任。他们的想法是,当你指出人们的愚蠢行为后,人们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停止这样的行为。

理性的判断力和意志力在道德决策和自我控制方面的确非常重要,然而这两类性格培养理论的实际效果都非常一般。你可以告诫人们不要吃炸薯条,可以给他们看介绍肥胖症风险的小册子。你可以对人们进行说教,促使他们实现自我控制,从而不去吃炸薯条。当人们处于饱腹状态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发誓绝不再吃炸薯条。然而,当人们进入饥饿状态的时候,原本下定的决心就会动摇,导致他们拿炸薯条来充饥。大多数人减肥失败的原因在于理性和意志力作为意识层面的力量不够强大,不足以抑制潜意识层面的冲动。

这一现象不仅对吃炸薯条成立,对影响力更加重大的事情也同样成立。传教士们虽然苦口婆心地批判通奸的罪恶,但是对于那些通奸的人们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甚至某些传教士自己也是通奸者。成千上万的书籍痛斥着贪婪的罪恶,但每隔几年贪婪都会发展成自我毁灭性的社会潮流。人们几乎普遍认同物质上的消费不会带来愉悦和满足的道理,但还是有千百万的人甘做信用卡的奴隶。大家都明知杀人是不对的,但种族灭绝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恐怖分子们会说服自己,滥杀无辜是一种正义的行为。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努力向毒瘾者提供有关毒品危害的信息,向青少年们宣传无保护的性行为的风险,告诫学生们辍学的不良后果。然而研究结果清楚表明,信息本身并不能有效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2001年一份针对300余项性教育课程的调查表明,这些课程对受教育者的性行为或避孕手段没有造成任何明显的影响。课堂教学和旨在提升学生在性方面意识的研讨会对潜意识层面的冲动几乎没有任何直接效果,说教布道也没有什么成效。

证据表明,理性的判断力和意志力就像肌肉,但不是那种特别发达的肌肉。某些时候,在恰当的情境下,它们能够抵御住诱惑,控制住冲动。但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的力量实在太薄弱了,完全不足以实现自律,人们只是在自欺欺人。

19世纪和20世纪的性格培养理论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局限性,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同样的基础假设之上: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感知——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过程,人们需要采取的行动主要在于计算自己该做什么,用意志力支配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然而今天的心理科学已经证明,这样的假设是错误的。事实上,第一步是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感知并不仅仅是“客观”感受某种情况的简单过程,而是一种需要思维和技巧的过程。感知和评估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且基本同步的。近30年来的研究表明,有些人在感知方面比别人更有技巧。那些品性良好的人要么是靠自己,要么是在别人的教导下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看待各种情况。当他们以正确的方式看待某种情况时,就会引发潜意识中的一整套判断与反应网络,让自己倾向于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这会让他们的理性和意志力更容易发挥作用,引导他们做出恰当的行为。

例如,有些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对老师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当他们生气或沮丧的时候,就会诅咒老师、无视老师、羞辱老师,甚至会对老师拳脚相加。另一些学生则对老师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自然而然地懂得,自己应该服从老师——包括在老师面前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他们可能也会生气或恼怒,但他们不会在课堂上任由这些感情表现出来,他们绝不会在课堂上大喊大叫、骂骂咧咧,或是殴打老师。如果有人在他们面前这么干,他们会表现得非常震惊。

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后一类学生只要看到老师,就会自然做出某些特定的反应呢?或许答案深陷在“悲惨前景”之中,或者说在潜意识的暗河之中,永远无法为我们所知晓。不过我们可以说,这些学生在之前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某些经历。或许他们先是对父母尊重,然后再逐渐扩展为对权威人物的普遍尊重。或许他们从别人对待老师的方式中学会了某种行为模式。或许他们关于课堂上的行为养成了某些习惯和准则,所以把不符合这些习惯与准则的行为当做不可接受的。在无数这类影响的作用下,他们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感知模式和世界观。他们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看待老师之后,就绝对不会想到往老师脸上挥上一拳——除非是在漫无边际的幻想中,而他们也知道这样的幻想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同样,正直的人学会了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看待别人的财物,这种方式让他们不容易产生偷盗的倾向;他们学会了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看待枪支,这种方式让他们不容易滥用枪支;他们学会了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看待女孩,这种方式让他们不容易虐待她们;他们学会了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看待真相,这种方式让他们不容易撒谎。

这种“学习如何观察”的模型强调,性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性格是千千万万种彼此相互作用的因素日积月累形成的结果。这一模型强调社会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单靠自己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身处一个全是胖子的环境中,那么你也很难保持苗条)。它也强调细小的重复性行为的影响,这些行为可以重组大脑的基本运行机制。细节习惯和适当的礼仪能够改进人们看待世界的某些积极方式。良好的行为能够加强大脑中的某些网络。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的见解非常正确:“美德是最先通过把它们付诸行动而获得的。”匿名戒酒协会的口号“假装这样做,直到你真的能做到”用更加实际的方式解释了这一观念。弗吉尼亚大学学者蒂莫西·威尔逊的表述则更为科学化:“社会心理学界普遍公认的原理之一,就是行为的改变往往先于态度和感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