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 » 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全文在线阅读

《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笑是一种本能的社交方式

关灯直达底部

又过了好几个月,这一天,朱莉娅、罗伯和哈罗德正坐在一起吃晚饭时,罗伯无意间把一个网球扔在饭桌上,哈罗德被逗得咯咯直笑。于是罗伯再扔了一次网球,哈罗德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笑得像弯弯的新月,身体颤抖不已,眉心的皮肤笑得皱了起来,他的笑声回荡在房间里。罗伯把网球捡起来举在饭桌上方,他们一起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期盼地等待着。然后罗伯用力一扔,让网球反弹了好几次,哈罗德再一次开心地笑起来,笑声甚至比刚才还大。他穿着睡衣坐在那里,小手一动不动,只是笑个不停。罗伯和朱莉娅也跟他一样大笑不已,甚至笑出了眼泪。罗伯反复扔球,哈罗德就充满期待地等着它再次落下,在看见它弹起时发出开心的尖叫声。他不停抬头,舌头抖动着,欣喜的眼神在父母之间转来转去。罗伯和朱莉娅配合着他一起尖叫,声音跟他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捉迷藏、在地板上摔跤、挠痒痒,这样的时刻是他们育儿经历中最开心的时候。有时朱莉娅会把头搁在婴儿床上,嘴里叼着一小块毛巾,哈罗德会把毛巾拉出来,再开心地试图将它塞回去。重复这种结果可以预料的开心事让他非常兴奋。这类游戏让他产生了熟练掌握某些事情的感觉,他开始理解世界上各种事情的模式了。这样的游戏也让他体会到与父母进行完美的同步沟通的感觉,对于婴儿来说,再没有什么感觉比这更美妙了。

人类会大笑是有原因的,大笑极可能早在人类发明出语言以前就存在了。马里兰大学学者罗伯特·普罗万(Robert Provine)发现,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大笑的可能性是独处时的30倍。当人们彼此间具有情感联系时,笑声就会更多。令人惊讶的是,在谈话过程中,说话者发笑的可能性比听众要高46%,而且让他们发笑的原因并不一定是自己说出的诙谐句子。导致说话者发笑的句子中只有15%可以被认为是有趣的。当人们觉得自己需要以相通的方式对他人的积极情绪做出反应时,笑声就如同肥皂泡般出现在谈话之中。

某些笑话具有反社交的属性,经常会受到自闭症患者的青睐,例如双关语。不过,绝大多数笑话都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可以应对社交中不恰当的情况。笑是人们用来构建联系、掩饰社交中的尴尬、让气氛更加融洽的语言。当人们开怀大笑时,笑是好的;当一群人嘲笑一个人时,笑是不好的。然而,笑和团结始终如影随形。斯蒂芬·约翰逊(Steven Johnson)曾写道:“面对幽默时,笑并不是人们的本能生理反应,如同疼痛导致皱眉、寒冷导致发抖一样。笑是一种本能的社交联系形式,而幽默则是利用了这种形式。”

一夜又一夜,哈罗德跟他的父母会试图迎合彼此的节奏。有时他们会失败,罗伯和朱莉娅无法进入哈罗德的思维,找出抚慰他的痛苦的办法。有时他们成功了,这时笑声便是他们获得的奖赏。

如果你非要问哈罗德从哪里来,我们可以从生物学上给出答案,解释受孕、怀孕和出生的过程。不过,如果你真正想解释哈罗德的本性——或者任何人的本性——究竟从哪里来,你就不得不承认,这首先来自于哈罗德和他父母之间的联系。这联系之中包含了某些特质,当哈罗德成长到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时,这些特质会成为他的个性特征,即使他跟父母分开也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换句话说,人们不是先成长发育再创造联系的,而是生来就置身于跟父母和祖先的联系之中,是这些联系造就了他们的人格。再换句话说,大脑不过是单独一个人颅骨里的一堆神经组织,而思维只能存在于网络之中,是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要把思维跟大脑弄混了。

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曾经说过:“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前,爱就开始了,而且最初的爱是对别人的爱。婴儿首先从母亲的模式中辨认自我的模式,几年后才会逐渐在自己身上认出自我。”

柯勒律治描述了他的孩子3岁时半夜惊醒并呼唤母亲的情景,“碰碰我,只要用手指头碰碰我就好。”小男孩恳求道,他的母亲很惊讶。

“为什么?”她问。

“我不在这里,”小男孩哭道,“碰碰我,妈妈,这样我就可以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