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全文在线阅读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第21章 扭曲和点券

关灯直达底部

本章一开始就有个练习,建议你先做过再看下文。如果你在团体里,可以请团体的领导者或是志愿者,根据指导语带领大家做练习。

﹡这个练习会带你进入一个想象的场景,然后请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

想象明天开始就是一段全国的假日(如过年),这段期间所有商店都不营业。

你刚好有一段时间没有购物了,基本的食物和日用品都已用完,看看时间,你觉得很轻松,因为还有足够的时间去超级市场买东西,绝对来得及在商店关门前买齐。

你一面出门一面想着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到超级市场时发现人潮汹涌,大家都和你一样要采购这段假期所需要的食物和用品。

你留意时间,四处选购用品,等买齐的时候,看看时间,离商店关门还有好几分钟,你有充裕的时间结账。

走到结账柜台,店员算了一下,告诉你总共消费了多少钱。

你伸手拿皮包,却找不到,东找西找,就是没有皮包的影子,这时你才想到,皮包放在家里。由于出门时很匆忙,竟然忘了带皮包,你身上没有钱,也没有信用卡或支票。

后面还有好几个等着结账的人在排队,你告诉店员怎么回事,并问他:“我可不可以留下姓名和电话,先把东西拿回家,等假期结束再拿钱过来?”他却回答:“对不起,不能这样。”

就算赶回去拿钱再过来,时间上也来不及了,看来你买不成东西,必须空手而回。要等商店开门,还得过好几天。

当你了解怎么回事时,有什么感觉?

注意你的感觉,看是哪一种情绪,然后结束这段想象的场景。

记下你的感觉,每当有人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最后的情绪会有几个特点,以下就要谈这几个特点,你可以核对看看是否与你的情形相符合。

1.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如果你在团体里做这个练习,看看大家各自有什么情绪,报告的时候,可以请一个人做纪录。

练习的场景是一样的,可是大家所报告的,却有各式各样的情绪,最常见的有:对自己生气、恐慌、很不好意思、对店员生气、很难受、脑子一片空白等。团体成员越多,所包括的情绪种类也越多样化。

如果你没有参加团体,却想做这个练习,可以找几个自愿的朋友一起做,看他们在这种场景里有什么感受。

2.一个人在各种有压力的情境里,常常会有同样的感觉。举例来说,假如我在这个练习里,最后感觉到的是“对自己生气”,那么我在其他有压力的情形下,也常常“对自己生气”。如果你做练习时觉得很惊慌,那么你在不同的情形下,也会常常很惊慌。

这就像是每个人都有一种“最喜欢的”不好的感觉,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情形,都以这种感觉来反应。有些人会有两三种不好的感觉可供选择,可能一种在家里用,另一种在工作场合用。

3.这种感觉在家里要不是受到鼓励,就是有其他家人常常表现出来,而别的感觉却不被鼓励,甚至被禁止。假设你的感觉是“对别人生气”,很可能在你小时候,父母或其他家人常常表现这种情绪,所以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也会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可。

在你家里,一定还有很多感觉很少表现出来,甚至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在这个例子里,你在家里表现生气的情绪是被接受的,伤心、害怕或是高兴等情绪可能就不许表现出来,否则会被责备或是被忽视(对孩子来说,被忽视比被责备更难受)。

4.你当时的情绪对解决问题一点帮助也没有。如果我生气地对店员大吼大叫,这对我买东西的需要毫无益处;如果我觉得恐慌、不舒服、脑子一片空白、对自己生气,或是其他种种情绪,没有一种可以帮我买到那些东西。

具有上述四种特点的情绪,TA称之为扭曲的感觉(racket feeling)。(注一)

以下要讨论扭曲的感觉有什么作用、本质是什么,了解这些非常重要,因为扭曲的感觉在我们活出脚本的方式中,占了很重要的角色。

“扭曲”和“扭曲的感觉”的定义

TA理论中,关于“扭曲”和“扭曲的感觉”这两个名词常有很多混淆,有些学者认为这两个名词的意思一样,因而交互使用。

我们采用另一种说法,认为要把这两个名词区分清楚。

“扭曲的感觉”定义是:一种常常出现的情绪,是在小时候学来并受到鼓励的,会在各种有压力的情形下出现,就成人的眼光来看,这种情绪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扭曲”的定义是:一整套与脚本相关的行为,从外表看起来是一种操纵环境的方法,而当事人却会体验到扭曲的感觉。

换句话说,扭曲是指一个人如何使自己感受到扭曲感觉的过程,这是个设定好的过程,但是在意识里无法察觉到。

比如刚才那一幕想象的场景,我出门没有带钱,就已设定好自己最后会觉得不舒服,照理来说,我出门的时候应该确定自己有没有带钱才对,可是我没有,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没有,我可能回答:“就是没有想到啊。”

整个事件的结果,就像是一个人已经设定好要加强自己的扭曲感觉。如果我站在柜枱,向店员大发脾气的话,你问我:“为什么对店员发这么大的脾气呢?”回答可能是:“我拿不到我要的那些东西啊,不是吗?”

对别人生气,是我面临压力时最常有的扭曲感觉。五个人在同样的情形下,可能会有五种不同的感觉,而他们也都会像我一样,认为在那种情形下,自己最常有的扭曲感觉是理所当然的。

人是不是一定需要设定好某个过程以感受到扭曲的感觉呢?不一定,对偶然发生的压力、完全不是自己造成的情形,我们也可能产生扭曲的感觉,举个例子,假如你搭乘交通工具旅行,坐飞机、火车或巴士等,你赶时间要到达某地,可是由于机械故障,旅程延迟了,你坐在那里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你会有什么感觉?可能对客运公司生气,也可能很恐慌,另一个人的感觉可能是很不舒服。情形因人而异。

扭曲和脚本

脚本和扭曲之间,有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关联:任何时候,如果你体验到扭曲的感觉,那时的你就在脚本里。

为什么扭曲的感觉在脚本的运作里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因为小孩从小在家里就学会运用扭曲的感觉,做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扭曲的感觉是在幼年时学会并受到鼓励的,每一个家庭允许表达出来的感觉很有限,大部分的感觉都是不受鼓励,或是被禁止的。

有时家庭允许表达什么感觉,会受到小孩的性别所影响。小男孩常常被教导可以生气和人吵架,却不可以害怕或流泪;小女孩则学到在遇到压力的时候可以哭泣,或是撒娇表现得很甜的样子,即使明明觉得很生气也不能表现出来。

小孩表现出被禁止的感觉时,会有什么结果呢?比方小男孩受到惊吓,跑到妈妈那儿,希望妈妈能保护他,妈妈看着他说:“现在你听好,要当个勇敢的战士,你给我出去,靠自己站稳。”然后继续忙她的家事。

男孩心里想:“把害怕表现出来,并不能得到我需要的,我想得到保护,可是妈妈根本不理我。”

在他心里敏锐的小教授,会寻找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想要的。遇到压力的时候,他会逐项尝试不同的情绪反应,可能试了伤心、高兴、攻击、混乱、脑子一片空白等等许多种情绪。其中,发现攻击别人时,可以从妈妈那儿得到最好的反应,于是被隔壁的小霸王欺负时,他会反击回去(由于那个小霸王比他大,所以他一定会输),即使被打得全身瘀青,至少能因此得到妈妈的赞赏:“很好,男孩子不哭。”

他找到一种感觉,可以使他得到想要的结果:父母的认可。为了得到他想要的安抚,必须表现出攻击性,当然了,他的代价是受到伤害。这种过程会一再重复,直到长大成人。每重复一次,他就对这种感觉和结果得到进一步的确认:“除了表现攻击性,其他感觉通通没有用。”事实上,如果真的表现其他感觉,父母会收回对他的支持,对他来说,这太危险了,所以他觉得自己最好不要有攻击以外的感觉。

长大以后,每当他觉得害怕或伤心的时候,就把感觉隐藏起来,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而以攻击性取而代之。

扭曲和橡皮筋

假想我是这个小男孩,站在超级市场的结账柜枱前,店员不相信我,因而拒绝让我先把东西拿回家。

当我面临压力的时候,就被橡皮筋弹到另一端,好像变回以前那个面临压力的小孩的反应。对我来说,店员,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威胁我,就像隔壁那个小霸王以大欺小一样。

在电光火石之间,我以小时候的方式来反应,变得有攻击性,勇敢地对着店员大叫:“你太不给我面子了,你的意思是不相信我吗?”店员耸耸肩。

我满怀怒火,大步踏出超市,一时还对自己不肯屈服而感到满足,我告诉自己:“至少我把那个店员臭骂了一顿!”可是我心里有数,这样大喊大叫并不能改变买不到东西的事实,我心里仍然怒火冲天,过不多久,胃就开始痛了。

我这种情绪反应,对解决当时的问题一点也没有帮助,可是不自觉的,就是有冲动要这么做,好像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想要像小时候一样,藉着表达扭曲的感觉来操纵环境,以得到父母的称许。

这就是成人表现扭曲感觉的作用,每次我体验到扭曲的感觉时,就是重演不合时宜的幼时方式,换句话说,我在脚本里。

设定扭曲的过程

在这个例子里,藉着“不小心”忘了带钱,我设定了整个扭曲的过程,以“帮助”我体验扭曲的感觉。

了解扭曲的感觉有什么脚本上的作用,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做。藉着扭曲的过程,我体验到扭曲的感觉。在我的儿童自我里,我体验到自己需要安抚,所以安排了这个过程,以儿时学到的方法来操纵,以得到安抚。我已经设定好要藉着这种感觉,才能得到我所想要的。

以此看来,扭曲的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角度,来看人们为什么使自己有不好的感觉。回到超市的例子,我们通常会这么自圆其说:“我得不到需要的东西,所以觉得生气。”

可是了解扭曲的理论以后,我们会改口说:“我想要觉得生气,所以让自己买不到需要的东西。”

扭曲的感觉和真正的感觉

前文已经解释,小孩怎么在家里学到某些感觉是受鼓励的,某些是不受鼓励或被禁止的。当小孩体验到任何被禁止的感觉时,会很快转换到其他被许可的感觉,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丝毫被禁止的感觉。成人以后,体验到扭曲的感觉时,也是同样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扭曲的感觉一定是某种被禁止的感觉的替代品。

扭曲的感觉不是真正的感觉(authentic feeling),其特质是代替了真正的感觉。所谓真正的感觉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还没学会照别人的意思来表达感觉时的感觉。

扭曲的感觉和真正的感觉这两者的区别,最早是由范妮塔所提出来的(注二),她原先是以“真实的感觉”(real feeling)来和扭曲的感觉做对比,但是现在大家比较习惯用“真正的感觉”,而不用“真实的感觉”,因为当我体验到扭曲的感觉时,这种感觉对我来说仍然是很真实的。当我对着店员大吼大叫的时候,并不是假装生气,而是真的生气。可是我的生气是扭曲的感觉,而不是真正的感觉。

通常我们会说扭曲的感觉会掩盖真正的感觉,比如小女孩学到:“在我家里,允许女孩觉得伤心,可是不能生气。”当她长大在脚本里时,如果在一种本来会对某个人生气的情境里,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内,被别人用手肘粗鲁地撞到,当下本来要生气的她,却反射性地转到儿时所学到的方式,觉得很伤心而落泪。她生气的感觉被经过扭曲的伤心掩盖起来了。

有些人不只是以扭曲的感觉掩盖真正的感觉,甚至会用某个扭曲的感觉掩盖另一个扭曲的感觉。比如罗勃的童年一直害怕妈妈会抛弃他,他学到如果在害怕的时候表现生气的话,反而可以从妈妈那儿得到一些安抚,所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用生气掩盖害怕。

等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又发现除了小婴儿以外,家里根本不允许表现任何感觉,为了符合家里的情形,他开始咬紧牙关让自己的感觉保持一片空白,于是罗勃决定:“我最好不再有生气的感觉,如果生气,可能会被踢出家门。”所以他和其他家人一样,压抑生气的感觉,就像婴儿时压抑害怕的感觉一样,后来则以一片空白来取代。

现在罗勃长大了,假设他遇到一种情形,内心真正的感觉是害怕,比如和伴侣的关系不好,有被对方排斥的迹象,罗勃觉得好像处在小时候最害怕的情形——孤独里,他当下的感觉是害怕,但是他用生气掩盖害怕,可是很快的,又用感觉一片空白来掩盖生气。他自己只能察觉到一片空白,而认为这是真实的感觉,如果你问他有什么感觉,他会回答:“我什么感觉也没有,真的。”

真正的感觉和扭曲的感觉有哪些?

哪些情绪是我们不受监控时会有的真正感觉呢?TA认为主要有四种:

生气(mad)

伤心(sad)

害怕(scared)

高兴(glad)

mad这个字是指美式用法,意味“生气”,而不是英式的“疯狂”。

还可以加上一些小孩感觉得到的身体知觉,如轻松、饥饿、饱了、疲倦、头晕、恶心、想睡等。

相对于只有这么几种真正的感觉,你也可以找出许多名称来描述扭曲的感觉,试试看可以列出多少种。

你可以从一般人归类为“情绪”的字眼来着手,例如:不好意思、嫉妒、忧郁、罪恶感等等。然后加上一般人在脚本时,表达感觉所用的含糊说法,例如:失落感、卡住了、进入死胡同、无助、绝望等等。

有些名称其实和想法比较有关,而不属于感觉,比如:混乱、一片空白、困惑等。

并不是所有扭曲的感觉都会被当事人归类为不好的感觉,如前文所提,有些小女孩即使觉得很生气,也学会要表现出很甜或是撒娇的样子,成人如果这么表现的话,会被别人称赞是“照亮大家的阳光”,她可能像小时候一样,因此得到很多安抚。有些扭曲的感觉会被当事人认为是“好”的感觉,如得意洋洋、积极进取、无可指责、过度兴奋,可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感觉,而是小时候为了从环境得到支持所用的手段,在长大以后仍然继续使用。

还有一个问题使这些名称显得很复杂:用在真正感觉的名称也可以用在扭曲的感觉。有真正的生气,也有扭曲的生气;有真正的伤心,也有扭曲的伤心。我也许在小时候学会以混乱来掩盖生气,而你则是学到以伤心来掩盖生气。你的扭曲感觉的伤心,和真正感觉的伤心,用的是同一个名称,可是你的伤心和我的混乱却都是扭曲的感觉。

问题的解决

既然扭曲的感觉并不一定让人觉得“不好”,为什么还要区分扭曲的感觉和真正的感觉呢?

答案是:表达真正的感觉,对解决此时此地的问题是适当的,可是表达扭曲的感觉,却无法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表达真正的感觉时,我们的做法有助于改变当时的处境,如果表达扭曲的感觉,就无法改变处境。

乔治·汤姆森(George Thomson)曾解释害怕、生气和伤心这三种真正的感觉,各有什么解决问题的作用(注三),他指出这三种感觉分别处理未来、现在、过去的问题。

当我感觉到真正的害怕,并且把情绪表达出来的时候,有助于解决未来可见的问题。当然了,所谓未来,可以指很近的未来。比如我要过马路,本来两侧都没有车子,忽然一辆车子从旁边的小路飞快地冲出,向我这里转过来,我满怀惧怕,立刻跳到旁边,避免了即将被车子撞到的危险。

真正的生气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比如我在店里排队买东西,有个人想要插队,用购物篮粗鲁地推我,这时我表达生气的感觉是恰当的反应,可以在当下照顾到自己,我用同样的力量把他推回去,吼道:“我先排在这里的,请你排到后面去。”

真正伤心时,可以帮助自己克服过去所发生的痛苦经历,也许是失去某人或某个东西,不再能失而复得了,藉着表达出来的伤心,也许是大哭一场,也许是向人诉说,因此而解除过去的痛苦,结束过去的问题,向它告别,然后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汤姆森并没有提到快乐的功能,我们认为真正的快乐意味着“不需要做什么改变”,也就是说,快乐的本质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意思是“过去可以快乐,现在可以快乐,将来也可以继续快乐下去”。表达真正的快乐是觉得轻松、舒服、乐在当下、满足地睡着。

真正的感觉有解决问题的功用,相对之下,扭曲的感觉永远无助于解决问题。再回头参考本章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当我对店员大吼时,并没有帮助我在未来得到想要的东西,或使我在当时得到什么有建设性的结果,也无助于我在商店关门前向已逝的购物机会说再见。如果你感觉害怕、生气或伤心时,不符合刚才提到的时间关联的话,就可以知道这些情绪是扭曲的感觉。比如有些人一辈子都对过去的事情生气,可是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生气也无济于事,那就是扭曲的感觉。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核对害怕和伤心这两种感觉,看是不是属于扭曲的感觉。

﹡在本章一开始所举的例子,你认为真正的感觉是什么,会有助于解决当时的情形?一旦你发现自己忘了带钱包时,真正的感觉是生气、伤心、害怕还是快乐?一样一样核对,看哪一种感觉才可以解决当时的情形。

扭曲的感觉是重演儿时不合时宜的方法,所以,此时此地表达扭曲的感觉,会一再造成同样令人不满意的结果。当一个人在脚本里的时候,也许对自己操纵环境以得到安抚,一时会觉得满意,可是内心的需要并没有因此得到满足,所以每遇到压力时,会一再重复这种过程,因为内心的需要必须靠表达真正的感觉才能满足。这些看法会在下一章“扭曲的系统”里谈到。

扭曲的交流

范妮塔用“扭曲的交流”(racketeering)来形容人与人相处的一种方式,就是藉扭曲的感觉来得到安抚。这种人称为扭曲者(racketeer)。(注四)

扭曲者表达扭曲的感觉,诱导别人与他产生互动,目的是以此得到别人的安抚,这种交流会一直持续到对方愿意给与扭曲者安抚为止。

范妮塔认为扭曲的交流有两种型态,两者都隐含了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的平行交流。第一种情形是扭曲者以儿童自我出发,他的心理地位是“我不好,你好(哈哈)”;第二种情形是扭曲者以父母自我出发,他的心理地位是“我好(哈哈),你不好”。

第一种扭曲者可能看起来既伤心又可怜,范妮塔称之为第一型里的甲型:“无助”。举例来说,你可能听过类似的对话:

扭曲者(儿童自我对父母自我):我今天又觉得心情很不好。

对方(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喔,亲爱的,我真替你难过。

扭曲者:而且老板今天又挖苦了我一顿。

对方:啧!啧!真是太糟了。

另一种情形是,扭曲者以抱怨、发牢骚的态度从儿童自我出发,称为第一型里的乙型:“顽童”。对方通常会从负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来反应,给予负面的安抚(而甲型是从负面的照顾型父母自我来反应)。

扭曲者:你都不帮我的忙。

对方:啊?你难道不能自己想办法吗?

扭曲者:你希望我能怎么样呢?他是老板耶!

对方:好啊,那你为什么不向工会申诉呢?

第二型扭曲者也有两种进行的模式:甲型是“助人”,他会从负面的照顾型父母自我的态度对待别人,希望得到对方从儿童自我来的感谢。

扭曲者(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你确定这样就够了吗?

对方(儿童自我对父母自我):喔,对,谢谢。

扭曲者:少来了,把这块饼吃掉。

对方:说真的,这块饼太大了,而且我已经吃饱了,谢谢。

乙型的扭曲者是“霸道”,他会从负面的控制型父母态度对待别人,希望得到对方从儿童自我出来的道歉。

扭曲者:你又迟到了。

对方:对不起。

扭曲者:你说个对不起就没事了吗?这已经是一个礼拜以来第四次了…

虽然范妮塔没有提到,但我们认为也有父母自我对父母自我的扭曲者,如“这太可怕了,对吧?”这类的话题,还有儿童自我对儿童自我的扭曲者,会有很强烈的情绪对立。

扭曲的交流其实是时间结构里,闲谈的一种表现,彼此交换扭曲的感觉,由于是以平行的交流来沟通,除非其中一方不愿意谈下去,或是把交流错开来,否则会一直进行下去。通常错开来的人是扭曲者,而不是对方,因为习惯于扭曲交流的人,会很敏感地察觉到对方什么时候不太想谈下去了,而扭曲者又不希望失去安抚的来源,所以会采取主动的态度。

扭曲的交流经常演变成心理游戏,第23章谈到心理游戏时,会提到这种情形是怎么发生的。

﹡过去一周里,你有没有当过扭曲者?

如果有,你是扮演“无助”、“顽童”、“助人”、还是“霸道”的角色呢?或是你扮演过不同的角色?

你是不是希望保持这种扭曲的交流呢?如果不希望的话,要怎么得到与扭曲无关的安抚,以取代从扭曲的交流所得到的安抚呢?

你是否曾接受别人以扭曲者的立场所做的诱导呢?如果有,是上述四型的哪一型?

你是不是想继续给扭曲者安抚呢?如果不想,下次可以怎样错开这种交流呢?

点券

当我体验到扭曲的感觉时,有两种可能的处理方式。我可能在那时就把感觉表达出来,也可能没有表达出来,而存起来等以后才表达。后者的情形,就称之为收集点券。(注五)

﹡在过去一个礼拜里,你是否有扭曲的感觉没有表达出来,却把它存起来的情形?

如果有的话,你就是在收集点券,这个点券的名字是什么呢?嫉妒,洋洋得意,生气,焦躁,沮丧,无助,还是其他的扭曲感觉?

这种感觉已经累积到什么程度了?

你准备累积多久?

当你要兑换点券时,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些累积起来的情绪呢?

“点券”这个词是“心理上的兑换点券”的简称,这种兑换点券在六○年代是超级市场很流行的推销手法,消费者买不同货物时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点券,这些点券还可以贴在点券簿上面,存到一定数量时,可以拿去兑换奖品。

有些人喜欢收集几张点券就拿去换小奖品,有些人喜欢收集好几本以后,再拿去换很大的奖品。

当人保存心理上的点券时,也有类似的性质。假如我收集生气的点券,工作上老板批评我,我对他生气,但没有表现出来,而是把它像点券一样收起来,晚上回家以后对钻到我脚下的狗大吼才表现出来。我只收集一张点券,当天就兑换了。

这个例子还说明兑换点券的另一个常见的特性,兑换点券时的对象,通常不是原来产生扭曲感觉时的对象。

我的同事也收集生气点券,如果他喜欢收集多一些才兑换的话,就可能把自己对老板的愤怒经年累月地收集起来,等到积得很多了,才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对他大声叫骂,然后被开除。

点券和脚本

为什么人会收集点券呢?伯恩认为是因为兑换的时候,可以得到脚本预设的结局。

一个有悲剧性脚本的人,他会倾向收集很多点券才兑换,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年复一年收集忧郁点券,最后兑换的时候以自杀收场。有些人的悲剧性脚本是要伤害别人,就可能收集很多愤怒点券,最后以杀人结束。比较轻微的输家脚本,比如商场的经理,收集烦恼点券,最后兑换的时候得到心脏病、胃溃疡、高血压等。

拥有平庸脚本的人收集少量点券就会兑换轻微的结局,比如有些女性收集“被误解”的点券,每几个月兑换一次,和先生大吵一架。有些像我同事的人,收集对上司的生气点券,兑换时和上司吵架吵到被开除。

赢家脚本里有没有收集点券的情形呢?有几种看法。有些专家把累积正面影响的点券称为“金色点券”,把造成负面结果的点券称为“棕色点券”。比如,一个认真工作的经理藉着做好工作来累积金色点券,然后以休假来奖励自己。

我们则认为对拥有真正赢家脚本的人来说,并不需要收集点券,认真工作的经理,不需要绩效好或是别的理由才能放假,他可以单纯在自己想要休假的时候休假。

﹡了解点券和脚本的关联以后,回顾自己收集过什么点券,兑换的时候有什么结果?你喜欢这种结果吗?

如果不喜欢的话,可以单纯地停止收集点券就好了,可是在做决定以前,务必要确定你不想再得到那种结果,因为选择放弃收集点券的话,也同时要对你脚本所计画的结果永别了。

确定这一点以后,你还是想要停止收集点券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选一个可以永远丢掉点券的方法。有些人把点券丢到火里烧掉,有些人从马桶冲掉,有些人丢到河里看着它们流到大海。选出你自己的方法,不管是什么方法,都必须无法再拿回来。

一旦决定好丢弃的方法,舒服地坐好,闭上双眼,想象自己手上拿着点券,看清楚你存了几本或是几袋的点券,注意它们的颜色,看看写在点券上的名称是哪一种扭曲的感觉,如果你的点券是特别针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的话,看清楚他们的名字。

你准备好丢掉它们了吗?以你选好的方法来进行。如果你决定丢到火里的话,要看着他们化为灰烬;如果是用马桶冲掉的话,可能要冲好几次,以确定完全冲走了;如果是丢到河里,就看着每一张点券顺着河水流走,直到从你的视线消失为止。

用你的想象之眼,看清楚自己已经两手空空,一张点券也没有了。

你转过身来向上看,看见某个人或某件东西,非常怡人,是从来没有看过的,你向这个人或东西打招呼,你可以从这里得到足够的安抚,也就是说,你以后不需要再藉着收集点券来得到安抚了。

好好接受这些安抚,感觉一下把点券丢掉的轻松感,然后结束这个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