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全文在线阅读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第7章 交流

关灯直达底部

你坐着着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走进来对你说:“嗨,你好。”你抬头看我,回答:“嗨。”这样一来一往就是一个简单的交流。

我向你表达某种沟通的讯息,而你回答我,就是交流。以专业用语来说,我开始沟通的动作叫刺激,你的回答叫反应。

所以交流的正式定义就是:一个刺激加上一个反应叫做一次交流。伯恩把交流称为“沟通的基本单位”。

我们的对话可能会继续下去,你回答“嗨”的时候,我继续说: “今天过得好吗?”而你又接着回答下去,于是我们有了一连串的交流,前一个交流的反应成为下一个交流的刺激。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就是由这样一连串的交流所形成的。

交流的分析,是根据自我状态模式来解释沟通过程发生了什么事。(注一)

互补的交流

我问你:“现在几点?”你回答:“一点。”我们交换的是此时此地的资讯,所用的话语、音调和身体语言,显示双方都在成人自我状态。

图7-1画的是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交流。箭头表示沟通的方向,以专业用语来说,箭头表示向量,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我在成人自我里向你询问资讯,这是刺激,以标明S的向量从我的成人自我出发,因为我期待你也会从成人自我回答,所以向量的箭头指向你的成人自我。

你就事论事的回答,表示你也是从成人自我回答,并期待我以成人自我来听你的话,所以标明R的向量从你的成人自我出发,指向我的成人自我。

这是一种互补的交流,我们把它定义为:

互补的交流是指交流的向量彼此是平行的,而且发出反应的自我状态就是原来所期待的自我状态。你可以核对一下,看上面那个例子中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交流是否符合这个定义。由于互补的交流中,图示的向量始终是平行的,所以也称为平行的交流。

图7-2表示另一种互补的交流,是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的交流。

经理看着售货员进门时,已经迟到十分钟,经理从父母自我大吼:“又迟到了!你不能再这么混了!”售货员在儿童自我里,脸红了起来,怯怯地说:“对不起,我会试着不再迟到。”

当经理以父母式的咆哮说话时,表示希望对方以儿童自我来听,所以标明S的向量由经理的父母自我指向售货员的儿童自我。售货员也从儿童自我出发,胆怯地道歉,希望符合对方父母自我的要求,如标明R的向量所示。

这个例子也符合互补交流的定义。

﹡还有两种情形也属于互补的交流,就是父母自我对父母自我,以及儿童自我对儿童自我。请想出两个符合这两种情形的例子,把交流图和其中的对话写出来。

还可以运用功能模式更进一步仔细分析交流。例如:

鲍伯(跌坐在椅子上):我累死了,妳帮我捶捶背好不好?

珍(以温柔的音调微笑着,张开双臂说):当然好啊。

他们的沟通是互补的,刺激是从自由型儿童自我发出,指向对方的照顾型父母自我,而反应则是从照顾型父母自我指向对方的自由型儿童自我。(图7-3)

沟通定律一

互补交流的特点就是符合原先的期待。我问你几点时,希望你从成人自我来回答,你也确实如此。经理训斥售货员时,希望对方从儿童自我来道歉,他也得到了。

对话可能会包括一连串的互补交流,在这种情形下,整个过程都会有符合期望的味道。

经理:你难道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吗?这已经是你这星期第三次迟到了。

售货员(低声说):老板,我真的很抱歉,可是交通阻塞得太厉害了。

经理:什么?少拿交通阻塞当理由,你不会早一点出门吗?

这种对话可以流畅地进行下去,直到当事人觉得累了或是决定换话题才停止。

这就是所谓沟通定律一:只要交流保持在互补状态,沟通就能一直进行下去。

这里要注意,我们并不是说“会”一直进行下去,而是说“能”一直进行下去,因为所有对话都有停止的时候。可是只要交流保持互补,就不会因为沟通过程出问题而打断交流的进行。

﹡想象一连串成人自我与成人自我间的对话所形成的互补交流,再想象父母自我与儿童自我间、父母自我与父母自我间、儿童自我与儿童自我间的对话,核对看看你所想的例于是否符合沟通定律一。

如果你在团体里,以两人一组扮演上述几种交流里的角色,看你们的平行交流可以延续多长时间。

交错的交流

当我问你“现在几点?”时,你满脸通红,大喊:“几点!几点!不要再问我几点!你又迟到了!你到底想怎么样?”

我由成人自我出发,对方的反应却不是我期待的成人自我的反应,你的反应是从生气的父母自我发出的,你对我的责备表示期待我由成人自我转到儿童自我。(见图7-4)

这是一种交错的交流,称之为“交错”是因为这种交流在图中所显示的向量会相互交叉而过。

“交错”还代表另一个意思,就是描述这种交流时的感受。当你对我大吼,形成交错的交流时,我会觉得你切断了沟通的进行。

交错交流的正式定义是:交流的两个向量不平行,或是做反应的自我状态并非对方所期待的自我状态。

回头再看经理和员工迟到的对话,当经理从父母自我大声咆哮时,如果售货员没有害怕得道歉,反而平静地看着经理,沉稳地回答:“我知道你很生气,我也了解你为什么这么生气,请告诉我,你希望我怎么补救?”

这时,他以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反应,错开经理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的刺激。如图7-5所显示,标明反应的向量把原来沟通的方向错开来,发出刺激的人并没有得到原先所预期的反应。

有时我们需要以详细的功能模式来分析,才知道交流是否有交错的情形。例如:

鲍伯(跌坐在椅子上):我累死了,妳帮我捶捶背好不好?

珍(皱着眉,斜睨着鲍伯,严厉地说):你有病啊!你以为我有时间帮你捶背吗?

她针对鲍伯儿童自我对父母自我的刺激,以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的方式来反应,乍看之下,他们的交流似乎是平行的。可是当事人却有被错开的感觉,从图7-6可以看出,珍的反应不是来自照顾型父母自我,而是从控制型父母自我发出的,针对的也不是鲍伯的自由型儿童自我,而是顺从型儿童自我。

沟通定律二

当交流的方向被错开来的时候,被错开的人有可能转到新的自我状态,以符合错开的方向,从这个新的自我状态回应,使交流重归平行。

当我问你时间,而你因为我迟到而大吼时,我可能会进入顺从型儿童自我向你道歉,也可能以叛逆的方式回答:“我又不是故意的,你干嘛这么小题大做?”这时我原先从成人自我出发,想知道时间的念头,已经被抛诸脑后了。

沟通定律二指的是:当交流呈现交错状态时,沟通会被打断,这时一方或是双方需要改变自我状态,才能继续沟通下去。

所谓“沟通被打断”的感觉,可能小到只是觉得有点惊讶,也可能大至两人大发脾气,用力甩门,甚至不再和对方说话。

伯恩计算交错沟通的可能性,理论上可以有七十二种组合,所幸常见的只有两种,就是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刺激被儿童自我对父母自我,或是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的反应交错开来。

﹡请想一个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刺激,被儿童自我对父母自我的反应交错开的例子。如果接受这个反应的人,自我状态转到父母自我,使两方变成平行的交流,那么他们的对话会怎么进行下去?

以同样的方式练习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刺激,被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的反应交错开来的情形。

举一个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刺激,被儿童自我对儿童自我的反应交错开来的例子,画出其交流图。这里要注意一点,虽然他们的向量是平行的,但是并不代表平行的交流。

如果你在团体里面。分成两人一组来扮演每个交流都是交错的情形。对方说话时,考虑他希望你用哪一个自我状态来回答,然后选另一个自我状态做反应,接下来换对方以同样的方式错开来,看你们能维持多久,而不会转成平行的交流。结束后,讨论做这个练习的感想。这个练习的经验和上一个保持平行交流的练习,有没有什么不同?

暧昧的交流

在暧昧的交流中,会同时传达两种讯息,一个是明显的(或说是社交层面的)讯息,另一个是暧昧的(或说是心理层面的)讯息。

通常社交层面的讯息都是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内容,而心理层面的讯息则多半是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或儿童自我对父母自我的内容。例如:

丈夫:妳把我的衬衫放在哪里?

妻子:我放在你的抽屉里。

光看这些话,可以说是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互补交流,从社交层面来看也确实如此,可是如果我们注意他们的音调和表情的话,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丈夫(严厉的声音,句尾的音调特别加重,脸部紧绷,双眉皱起来):妳把我的衬衫放在哪里?妻子(声音发颤,音调提高,双肩耸起,头低下,目光从抬高的眉毛中穿出):我放在你的抽屉里。

从心理层面来看,先生的话是从父母自我指向对方的儿童自我,而妻子的话是从儿童自我指向对方的父母自我,如果把他们隐含的意思写出来的话,他们要说的可能是:

丈夫:妳老是把我的东西搞乱!

妻子:你就是喜欢乱批评我!

图7-7是他们的交流图,实线箭头代表社交层面的刺激和反应,分别标明为Ss和Rs(小写的s代表社交),虚线箭头代表心理层面的刺激和反应,分别标明为Sp和Rp(小写的p代表心理)。

像这样,在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社交讯息下,又隐藏了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的心理讯息,就是暧昧的交流,又称为双重交流。

伯恩还描述了另一种暧昧的交流,他称之为角状的交流,就是在社交层面传达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讯息时,另有隐藏的讯息从成人自我指向对方的儿童自我,希望对方能接受暗示,从儿童自我来做反应。他举了一个推销员希望钩住消费者买东西的例子。

推销员:当然了,先生,这台相机的质量是第一流的,可是我担心价钱太高,可能超出你的预算。

消费者(傲慢的态度):我买了。

图7-8是这种对话的交流图,可以看出Ss和Sp之间呈现角状,所以它被称为角状的交流。

消费者可以做出不同的反应。

推销员:……可是我担心价钱太高,可能超出你的预算。

消费者(仔细想了一想):你说得没错,这个价钱确实超过我的预算,谢谢你。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关于交流很重要的一点:当我提供一个刺激,想要与你交流的时候,若我无法使你进入某个特定的自我状态,我就尽力“诱导”你从那个自我状态来做反应。

沟通定律三

伯恩的第三条沟通定律是:暧昧的交流会有什么结果,是根据其心理层面的涵义,而不是根据社交层面的意思。

他认为在双重交流里,真正有影响力的是暧昧的讯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别人的行为,就必须注意沟通中的心理层面。

以TA的用语来说,就是所谓“以火星人的立场来思考”。伯恩描绘一个从火星来的小绿人,观察地球人时没有成见,不会认为某种沟通就是某种意思,只是单纯地观察我们如何沟通,然后注意接下来的结果。

﹡练习当个火星人,要同时注意心理层面和社交层面的讯息,对照伯恩的说法,他认为沟通的结果决定于心理层面的讯息,真的是这样吗?

交流与非口语讯息

在暧昧的交流中,社交层面的讯息是藉着语言来传达的,“以火星人的立场来思考”则是针对心理层面的讯息,必须观察非口语的线索,包括了音调、手势、姿势和脸部表情。还有一些隐微的线索,如呼吸、肌肉的张力、脉搏、瞳孔的放大、流汗的程度等等。

前面说到心理层面的讯息是暧昧的讯息,事实上,如果你知道要如何观察的话,这些讯息并不是暧昧的,讯息的非口语部分就是你需要去解读的线索。

小孩能直觉地解读这些线索,长大成人以后,我们却被训练出忽略直觉的态度(如:“亲爱的,盯着别人看是很不礼貌的”)。要想有效地运用TA,必须重新训练自己去注意身体语言,其实在第5章练习如何从行为来判断自我状态时,你已经有了好的开始。

事实上,每一个交流都有心理和社交两个层面,只是在暧昧的交流里,两者没有配合起来,由社交层面把心理层面给掩饰起来了。

第5章提到的“不一致性”就是形容这种彼此不配合的专业用语。“以火星人的立场来思考”也就是练习注意是否有不一致的情形。

这提醒了我们一个大前提:要准确地分析每一个交流,必须同时考虑到口语和非口语的线索。

回头看那个先生问太太衬衫在哪里的例子,光看字面的意思,会觉得像是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的交流,可是加上非口语的线索以后,很明显的是父母自我对儿童自我的交流。可以用完全不同的非口语表达来说同样的话,而产生完全不同的交流。

﹡试试看,以同样的内容,但是不同的方式来说那位先生和太太的对话,看你能以不同的非口语讯息,表达出几种不同的交流。

可以在团体中角色扮演,以不同的非口语讯息进行先生和太太的交流。

选择方案

我们不能说某种交流是好的或不好的。如果你希望保持平稳顺畅、可预期的沟通,就要让自己以平行的交流来沟通。如果你发现和某个人的沟通常常有不顺畅的情形,而觉得不舒服的话,可以核对两人之间的交流是不是常有交错的情形,如果是,你可以决定要不要避免这种交错的情形,使彼此的沟通顺畅。

可是如果办公室里最烦人的家伙特别喜欢找你聊天呢?或是,邻居老是喜欢边喝你的咖啡边诉苦呢?在这种情形下,说不定你宁可谨慎地藉着交错的交流来打断他们。

史帝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写了一篇关于“选择方案”的文章,谈到我们能选择以自己想要的方式与人交流。重要的是,我们有能力选择新的交流方式,以打断过去所熟悉,却令我们不舒服。好像锁死了的互动。(注二)

玛莉在工作上,老是向人道歉或是为自己辩解,她的上司则老是批评她、告诉她事情该怎么处理。

上司:你看看,这份报告应该写在规格比较小的纸才对。

玛莉:喔,对不起,我错了。

上司:我想妳也搞不清楚,可是我还特别写下来提醒妳。

玛莉:我确实试着去看你写下来的重点,可是坦白说,我忙到太晚了…

看起来这两个人被锁在控制型父母自我和顺从型儿童自我的互动里,如果玛莉决定打断这种情形,她该怎么做呢?

卡普曼说:“选择方案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改变沟通的过程,这时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觉得自在舒服。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可能是要对方改变他的自我状态,或是你改变自己的自我状态,甚至,双方都有所改变。”选择方案的运用有没有效,就要看是否符合下列四种情形:

1.一方或双方的自我状态必须真的有所改变。

2.交流必须被交错开来。

3.主题必须改变。

4.之前的话题在岔开以后,就被遗忘了。

我们认为前两个条件是必须符合的,另外两个虽然通常也会符合,但并不必然。

上司:你看看,这份报告应该写在规格比较小的纸才对。

玛莉(假装从椅子上跌下来,倒在地上,双手双脚在空中颤抖):啊!天啊!你是说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吗?老板,你准备怎么样处罚我呢?

上司捧腹大笑。

玛莉不从顺从型儿童自我来道歉,反倒从自由型儿童自我来开玩笑,上司也接受玛莉的诱导,进入自由型儿童自我。

以自由型儿童自我来错开交流只是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玛莉也可以用一般人较习惯的成人自我来错开彼此的交流——

玛莉(拿起笔和备忘录):请告诉我以后这类报告要写在什么规格的纸上。

每当你觉得自己被死锁在不舒服的交流时,请记得你有选择,可以藉着五种不同自我状态的功能把它错开,也可以诱导对方以你希望的自我状态来响应。卡普曼还建议你可以选择要用负面或正面的自我状态。在面对上司以负面的父母自我来责备时,玛莉也可以选择用负面的父母自我驳斥回去。

上司:妳看看,这份报告应该写在规格比较小的纸才对。

玛莉(站起来,皱着眉,以严厉的声音说):你什么意思?这可是你的错,你早就知道我是用这种规格的纸写报告的。

我们建议在开始练习选择方案的时候,尽量用正面的自我状态。不管遇到哪一种情形,都要以成人自我来判断在当时的情形下,到底要选择哪一种自我状态做反应,才是最安全又恰当的方式。

没有人能保证当你错开原先的交流时,一定能让对方转到另一种自我状态。如果对方不接受诱导,可以再改变自己的自我状态,试另一种方式来错开原先的交流。

﹡想一个你和某人的平行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你会觉得被锁在很熟悉、又很不舒服的情形里。也许是在工作场合,也许是和你很亲近的人。以功能模式来分析自己和对方各是在哪一种自我状态里。

接下来想出至少四种方法,可以运用对自我状态的选择方案,以错开彼此的交流,即使是你觉得很古怪、不恰当的方法也没关系,尽可能把你想得到的方法写下来。

从写下的方法中,选出一个或多个你觉得比较安全又恰当的方法。如果有哪一个选择因为你觉得不恰当而被剔除的话,请你重新考虑一下,要记得你可以运用任何一种自我状态,有时候看起来不合常理的方法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以你的成人自我区分到底是真的不适合,还是你觉得不合常理。

如果你愿意的话,在遇到这种处境的时候,试试你所选的方法,看会有什么结果。

如果你在团体里的话,看有没有人想跳出某种觉得被锁住的情境,其他人以脑力激荡的方式来想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并以角色扮演来练习。提出问题的人要把所有方法都记录下来,先不要评断哪个方法可行,等全部说完后,由他自己决定要从这些建议中选出哪些方法来做,选不出来也没关系。如果他决定照某个建议去做的话,结果如何要由他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