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生活 » 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生活全文在线阅读

《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生活》chapter 3 把自己修炼成生活中成熟有魅力的人

关灯直达底部

在那些喜欢逃避责任的人眼里,困难就是他们最好的挡箭牌。你也许听过许多人把失败原因归咎于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事实上,就算这些人真的接受了大学教育,他们仍能为自己找出许多理由。

成熟,从勇于担当开始

有一天,我正在学走路的小女儿达娜想将客厅的一把小椅子搬到厨房去,因为她想站上去拿冰箱里的东西。我看到这一情景,急忙冲过去,但还是没能阻止她从椅子上摔下来。我走过去扶起她,看她摔伤了没有时,只见她朝那张结结实实的椅子狠狠地踢了一脚,并且还十分生气地骂道:“都是你这坏家伙,害得我摔了一跤!”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留心一下幼儿的生活,一定会听到或见到更多类似的情形。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的这种行为是极其自然的。他们喜欢责怪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或是毫不相干的人物,似乎这样做就可以减轻自己被伤害的痛苦。他们的这种表现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

但是,如果一直将这种反应行为模式和习惯持续到成人期,那就需要重视,因为它会为你带来许多麻烦。自古以来,人们就普遍存在着一种委过于人的不良倾向。偷吃了禁果的亚当,最后把过错全都推向了夏娃:“都是那妇人引诱我,我才吃下去的。”

一个人要让自己变得成熟,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学会承担责任。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面对生命中的许多责任,在受难或跌倒的时候,绝不可像孩子一样去踢椅子出气。

为什么生活中有如此众多的人喜欢让他人去承担责任呢?细想一下便会知道,因为责怪别人比自己承担起责任肯定要容易得多。想想你自己是否经常喜欢责怪父母、老板、师长、丈夫、妻子或儿女,我们甚至喜欢责怪先祖、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甚至责怪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上。

在不成熟的人眼里,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而且是外部环境的理由,通过这些来解脱他们自身的某些缺点或不幸。比如,他们的童年极为穷困、父母过于贫苦或过于富有、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教导方式过于严格或过于松懈和健康情况恶劣等。

在家庭生活中,也有人埋怨丈夫(妻子)不了解自己,或是命运与自己作对——你有时不禁要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个世界要一起起来欺负这些人呢?对这些人来说,他们从没想过要怎么去克服困难,而是先去找一只替罪羔羊。

英国的都铎王朝中存在着一个奇怪的习俗,就是王室的小孩都请有一名所谓的“挨鞭子的男孩”。由于冒犯皇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王室的小孩也不可随便侵犯。但小孩难免都有顽皮不守规矩的时候,为了让属下谨守不冒犯皇族的规定,便用钱请来一个“替罪羔羊”,以承受王室小孩应受的责罚。据说这种职位还相当热门,许多人都抢着要做。这不仅是可以支领薪水,也是以后可以进一步进入王室工作,因此许多人都热衷于去做这个“工作”,还把这当作追逐的目标。

当然,这种职业现在已经不存在,但对许多幼稚或不成熟的人来说,这种“替罪羔羊”的形式仍然存在。假如他们找不到人可以当作责怪的对象,还可以责怪多变的时代、国际形势的混乱、现代生活的不安全感及其他耸人听闻的情况等。

在我班上曾经有一名学员跑到办公室来找我。那天,我们的课程是训练学员记忆别人的姓名。那位学员向我这么说道:“我希望你不要指望我能记住别人的姓名,这正好是我的弱点,我的记忆力一向都不好。”

“为什么呢?”我问道。

她回答:“这是我这个家族所遗传的。我家族的记忆力一向都不好,所以,我也不期望在这方面有什么改善……”

我诚恳地说:“姑娘,你的问题不在遗传,而在一种惰性。因为你认为责怪家族的遗传要比努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要容易得多。你现在坐下来,我可以证明给你看。”

在她坐下来之后,我帮助她做了几个简单的记忆训练。由于她十分专心,因此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要她改变原有的观念还需要一些时间。由于她愿意接受我的建议,终于克服了记忆上的困难,记忆力得到了大大改善。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为人父母者,除了记忆力衰退之外,还有各种大小事情会受到儿女的抱怨。举例来说,我认识一名年轻女孩子,她常常抱怨她的母亲使自己的一生受到了影响。

原来,这个女孩在幼年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重担落在母亲身上。母亲只得外出工作,以维持生活并教育年幼的女儿。这位母亲非常能干,又非常努力,后来成为极有成就的女实业家。在这期间,她细心照看女儿,让女儿受最好的教育,然而结果却不是母亲所想看到的。女儿把母亲的成功视为自己前进的最大阻碍!

这名自认为很可怜的女孩子称:自己的童年完全被毁坏了,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与母亲竞争”的生活环境里。她的母亲迷惑不解地说道:“我实在不了解这孩子。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工作,为的就是想给她创造更好的条件。但从实际看来,我的这种行为只是给她增添了一种压力。”

令人稀奇的是,像乔治·华盛顿虽然没有高贵的出身和功绩显赫的父母,但他却照样能推动历史,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亚伯拉罕·林肯幼年的物质条件极为匮乏,一切须靠辛勤劳动,这没有对他产生什么不良影响。而且林肯也没有想着去把责任推卸给他人。他在1864年作过这样的陈述:“我对美国人民、基督教世界、历史,还有上帝最后的审判——均负有责任。”

林肯的这番话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勇敢的宣言。除非我们也能在其他人面前以同样的勇气承担自己的责任,否则我们不能算是成熟的人。

著名医师威廉·戈夫曼写过一篇极精彩的论文《乳儿精神病学》。文中提到目前日益增多的“心理密医”是如何把大家宠坏了。戈夫曼医师指出,许多向心理医生求助的人,通常喜欢为自己的弱点及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行为找出一个心理学上的借口,这样他们就仿佛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安慰。当心理学一直为那些不能面对成人世界的人寻找托词的时候,更有许多人继续把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归咎于各种外界因素。

如果你看过《圣经》对耶稣事迹的描述,你便会明白耶稣最引人注意的品质之一,便是他择善坚守、毫不妥协的性格。当有人找他帮忙或医病的时候,他不会浪费时间去细查对方的潜意识,或去找出何人或何事该为此人目前的困境负责任。“拿起你的被褥回家吧!不要再犯罪,你的罪已被赦免……”耶稣说。

耶稣要表示的态度很显然:把人的生活改造得更美好才重要,而不是整日沉溺在自怜的深渊。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一个书展。那位朋友时常夸耀自己对现代艺术的知识掌握得多么精深。当时,我看到一幅画,画风十分潦草,便无意中说出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我家里有个3岁的小孩,说不定可以画得比这好。假如这是艺术,我便是米开朗琪罗了。”

这位朋友回答道:“你对人类精神的痛苦,难道没有丝毫感觉吗?这位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是原子时代人类精神上的压力与迷惑。”

不错,就连一位画得不知所云的艺术家,也可以把自己的无能归罪于原子时代!

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假如原子时代能为人类带来任何希望或满足,而不是破坏或死亡的话,那么我们需要的是坚强、成熟的个人,即那些能够,而且愿意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人。

困难不等于不幸

历史上,许多举世闻名的人物都有身体上的缺陷。如拜伦爵士长有畸形足,朱利亚斯·恺撒患有癫痫症,贝多芬后来因病成了聋子,拿破仑则是有名的矮子,莫扎特患有肝病,富兰克林·罗斯福则是小儿麻痹症患者,而海伦·凯勒更是从小就又聋又盲,包括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位名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又有几人不知?

在我家附近,有一位名叫爱德华·道喜的人在经营一家租车店,专门出租高级客车。我十分欣赏他。他很喜欢听人讲话,心胸开阔,又积极接受新事物,具备多项才能。有一次,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偶然谈到一个话题,我们认为那些伟人和成功者通常也都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人。接着,爱德华问我:“你听说过一个叫纳达尼·包德齐的名人吗?”

我问他此人是不是非常精通航海术。

爱德华回答:“是的,就是他!纳达尼·包德齐生于1773年,享年65岁。他从懂事时起到10岁,大部分是以自修的方式学习,如拉丁文等,因此他能阅读牛顿的《数学原理》。10年之后,他已经算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数学家了。由于喜欢航海,他又开始学习航海术。据说,在一次航程里,他教导全体船员(包括船上的厨子)如何用观察月亮与星座的关系来计算船舶的位置。后来,他写了一本非常经典的有关航海术的书。这对一个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你难道不这样认为吗?”

对于爱德华的观点,我给予了强烈的赞同。包德齐的确是个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的人。也许没有人告诉过他:“要想当一名科学家,大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训练。”因此,他能不顾一切向前冲,并且用自学的方式得到各种必要的知识。对纳达尼·包德齐或爱德华·道喜这类人来说,困难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他们从来就不会将困难放在眼里。

洛埃·史密斯曾写过一本极富鼓舞性的传记《一个完整的生命——在死神的门口》,这篇故事的主人公叫艾莫·赫姆。艾莫·赫姆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亨特维,当时他的医师如此说道:“这婴儿活下来的概率不大。”

但是赫姆还是活了下来。

他28岁的时候,成了卫理公会的传道士。他曾历经两次致命的事故,都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反而引起有名的巧克力制造商约翰·惠勒的注意,在经济上帮了他不小的忙。

几个月过去后,这位倒在死神门口的传道士,顺利地出了院。

艾莫·赫姆开始兴建教堂,募集传道基金,并时时帮助当地的学校和医院。

这名“单肺”传教士募集了将近300万美元,以从事他认为有意义的慈善活动。他到了69岁的时候“告老退休”,但还是选择继续从事其他工作。

此后,他举办了上千次的布道、写了两本书、为教会和其他慈善机构募集了50万美元,并且担任20余所专业学校的董事,个人捐助5万美元以兴建在加州大学附近的一所教堂。

90年来,他虽然因右半身严重受伤而时常痛楚不已,但他还是没有向死神屈服。

艾莫·赫姆从不知“缺陷”这两个字的意思。他只知道自己有生命,而且这生命是有它的目的的。

他一生中积极工作,拼搏进取,并使自己的名字成为“勇气”的代名词。

在那些喜欢逃避责任的人眼里,困难就是他们最好的挡箭牌。你也许听过许多人把失败原因归咎于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事实上,就算这些人真的接受了大学教育,他们仍能为自己找出许多理由。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则不会如此,他们不会找借口去逃避困难,而是去想尽办法克服、战胜困难。

一次工作上遭遇了一些阻碍后,亚历山大·贝尔就向朋友约瑟·亨利抱怨,认为那完全是由于自己缺乏有关电机方面的知识。约瑟·亨利是华盛顿区一家工学院的院长,他虽然同意贝尔的说法,但并没有这样对贝尔说:“真不幸,亚历山大,你没有机会学习电机课程,实在是太可惜了!”

他也没有告诉贝尔该如何向父母请求帮助,或如何去申请奖学金。他只是简单地对贝尔说:“去读吧!”

亚历山大,贝尔果然去攻读有关电机的课程,最后对传播科学也作出了自己非常大的贡献。

卡尔顿·葛立夫住在新泽西州,是个生意人。一天,他开车经过莫里镇的一个十字路口,正好遇见一名盲少妇牵着一条狗要穿过街道,卡尔顿急忙踩住刹车,将车停了下来。

车停下来没多久,一名陌生男子来到了卡尔顿的车旁,原来他是那名少妇的训练师。

这名男子解释道:“以后请不用紧急刹车,就像刚才那样。这条狗是训练用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假如每辆车子都像刚才一样停下来,狗会以为这是应有的状况,而不会特别警觉。这么一来,一旦有车子不这么停下来,事故便会发生。”

这个故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那位训练师言之有理,而且是因为得知那名少妇能采用这样的训练来克服自己的缺陷,继续自己正常的生活。

不可否认,这些人都是具有成熟心灵的人。他们不会陷于自己的困难当中,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它、接受它,然后想办法加以克服、解决。他们不会去乞怜,不会绝望,也不会去找借口推脱责任。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太贫穷了。那么,贫穷会不会是失败最有力的理由呢?

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是爱荷华一名铁匠的儿子,后来又成了孤儿;IBM的董事长托马斯·沃森,年轻时曾担任过簿记员,每星期只赚2美元。这些著名的成功人士,都没有因为贫穷这一因素受到任何障碍。他们把心思都花在了工作上面,根本没有时间去自怜或抱怨。

萧伯纳对那些时常抱怨环境不顺的人感到十分反感。他说:“人们时常抱怨自己的环境不顺利,因此使他们没有什么成就。我是不相信这种说法的。假如你得不到所要的环境,可以制造出一个来啊!”

其实,如果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抱怨环境不好,当然就会把自己的过失推给“缺陷”或种种其他原因。在我年轻的时候,常因自己长得比别人高而气馁不已。好几年过去后,我才逐渐明白,长得高可以是一件好事,也可以是一件坏事,这完全是由你自己的态度决定的。

假如别人富有,而自己比较贫穷;假如别人有两条腿,而自己只有一条腿;假如自己长得胖、瘦、美、丑、金发、黑发、害羞或进取——无论哪一点使自己与众不同,都很可能成为自己的缺陷——只要你自己承认这一点!

心智不成熟的人总是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障碍,然后期望自己能受到特殊的待遇。心智成熟的人则不然,他们先认清自己的不同处,然后再决定是要接受它们,还是改进它们。

我们遭遇不幸时,只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接受它。我们的生活被不幸遭遇分割得支离破碎时,只有时间可以把这些破片捡拾起来,并重新抚平。智者在面对不幸时,懂得给时间一个机会。在第一次受到打击时,整个世界似乎停止运行,而我们的苦难也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但无论如何,我们总得往前走,去履行生命计划中的种种目的。而一旦我们完成了这些生命中的种种运作,不幸所带来的痛苦便会逐渐减轻。总有一天,我们又能唤起以往的快乐,并且感受到被爱护,而不是被伤害。要想克服与战胜不幸,时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但唯有我们敞开心灵,完全接受那不可避免的命运,才可以使自己走出痛苦的深渊。

我们应该记住,不幸遭遇并非是世界末日,有时候,它还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催化剂,会大大改善不利的状况。它能使我们的才智变得灵敏,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印度的克里士纳说过这样的话:“人的幸福结局,并非是平淡、安稳的喜乐,而是轰轰烈烈地与不幸抗争。”

人的品格会因“轰轰烈烈地与不幸奋斗”而变得更深沉、更多彩,也更丰盛。它会让我们挖掘出深藏在人性深处的潜能力。这些能力和资源都一直埋藏在人性深处,直到必要时才会苏醒过来,为我们所用。要想摆脱不幸的阴影,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便是去帮助别人。我认识一位住在威斯康星州的太太,她把自己个人的悲痛化为力量,去帮助其他陷于痛苦的人,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敬重。这位太太有一个从事飞行员工作的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公殉职,当时只有23岁。这位母亲虽然为此感到十分悲伤,却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她说:“我认识许多悲观的母亲。有的因孩子精神上或心理上不健全;有的则因为孩子得了痉挛性瘫痪无法正常为社会作贡献。当然,还有更多妇女极想拥有自己的小孩,却苦于无法如愿。我有幸拥有一个好儿子,并且共度了23个欢乐的春秋。我会把这些快乐的记忆保留至生命的尽头,因此,我要服从上帝的安排,尽可能支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她确实去做了。她不辞辛劳地安慰许多出征者,或是那些因儿子出征而需要帮助的父母。这是迈向成熟所学的第一课——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用来帮助别人,你便不再将心思放在困扰自己的事情上。

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幸福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生命都摆动在幸与不幸、浮与沉、光明与黑暗的模式里。我们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堆里面,拒绝面对各种不幸,而不幸也不会因此获得解决。苦难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乐观坚强地去面对,才能表现出自身的成熟。

不成熟的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遇到麻烦事就抽身而退,不敢面对现实。许多小孩在游戏的时候,常因自己没有胜算便拒绝玩下去,成熟的成年人便不会如此,他们会一试再试,直到成功时才肯罢休。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既然来到了这个世上,我们就得历经一些苦难,正好像我们也历经许多快乐一样。或早或晚,生活都会告诉我们在受苦受难的经历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国王或乞丐、诗人或农夫、男人或女人,当他们面对各种不幸时,他们所承受的折磨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什么年纪,不成熟的人会表现得特别痛苦或怨天尤人,因为他们不了解,诸如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像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其实都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下面是摆脱不幸的5种方法,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它。

(1)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让时间去治疗伤痛。

(2)采取行动以抵制困境。

(3)集中精神,帮助他人。

(4)在有生之年,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

(5)计算我们所拥有的幸福。

坚守信念,人不可轻言放弃

《如何度过一年365天》的作者约翰·席勒向人们揭示:“成熟必须靠学习得来,而且通常必须经过苦难才能学到。”这一观点也正是李莉安·赫德里所学到的教训。

赫德里太太在生活中是个快乐、平凡的家庭主妇。她的生活一直风平浪静,直到有天发生一场可怕的车祸,使她毫无防备地掉入深渊。

刚开始,医生诊断赫德里太太的脊椎骨断裂。后来,根据X光显示,虽然她的脊椎骨并没有碎开,但骨骼表面仍因擦伤而长出刺状物。医生嘱咐她卧床静养3个星期,与此同时,还带来另一个使人难过的消息。

医生告诉她,由于她的脊椎骨有严重的僵硬现象,也许再过五六年,全身就会无法动弹。

赫德里太太在描述当时的心情时,她是这样说的:

“听完医生的话后,我愣住了。我一向活泼好动,又从没遇到过不顺利的事。但现在,不幸终于发生了。卧床静养的时间由3个星期延长到4个星期,然后是5个星期、6个星期……我的勇气和乐观在我听到诊断后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恐惧……我感觉自己在一天天地衰弱下去。

“一天早晨,我从梦中醒来,当时的思绪比以往都清醒。我告诉自己,我还有5年的时间,我可以为家人做许多事情。只要我继续用药物治疗,并且有决心战胜病魔,说不定还能改善自己的状况。我不想毫无奋斗便宣告投降,一定要尽可能勇往直前。由于我非常坚定这个信念,并且又下了决心立刻能有所作为,这么一来,恐惧和无力感立刻消失不见。我挣扎着起床,想要立刻开始自己不寻常的新生活。

“我找了两个字当作座右铭,时时不停地提醒自己:向前、向前、向前!

“这是五年半以前的事。现在我去医院做检查,医生告诉我脊椎骨的情况良好,看起来可以继续维持下一个五年。医生要我乐观地对待生命,保持愉快的心境,并且继续向前。这正是我的信念。只要我身上的肌肉还能活动,我一定鼓足信心勇敢地走下去。”

赫德里太太的确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例证。她成熟的表现来自一个信念,并且根据这个信念所采取一系列行动。

如果我问你是否相信美国这个国家到处充满着机会,也就是说,只要能力与精力许可,人人都能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你极有可能会回答一声清脆而响亮的“是”,并且还会有别人在旁边摇旗呐喊,表示赞同。但是,你相信到何种程度呢?假如你此时正失业在家,完全没有收入,新的工作又没有一点儿着落,你仍会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吗?你不但相信,而且会采取行动以证明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吗?

有人便十分相信,他住在密苏里州独立城的雷德街,名叫雷纳·川伽。在1928年,川伽先生继承了一笔价值10万美元的产业。但在10年过去后,他却宣告破产。这10年究竟都发生了什么事呢?以下是雷纳·川伽的口述:

“我父亲不仅拥有成功的事业,而且为人慷慨。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只要我要钱,他都允许我用银行的账号开支票。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更是精于此道。当时我根本不知道钱的价值,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赚取,我唯一知道的是如何用父亲的账号去签写支票。

“我一直采取这样的花钱方式直到父亲过世。父亲去世的时候,留给我一块相当大、而且价值相当高的土地,位置就在密苏里河下游靠近莱辛顿一带。我开始以农夫自居,但没过多长时间,大萧条横扫全国各地,我第一年的财务便呈现严重赤字。我抵押了一片土地去偿还债务和填补银行存款,但仍起不了大的作用,最后不得不把那片抵押的土地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由于我仍需要花钱,便又以同样的方法陆续把田地抵押,并最终出售给别人。

“最后,算总账的日子终于来临了。我知道我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我要继续活下去,就必须出去找工作——那是我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我感到非常痛苦与不知所措。

“一天晚上,我被噩梦所惊醒,也终于知道自己必须去面对事实。我对自己说,滑雪橇的童年日子已过,现在你已长大成人,应该去做一些大人的事才行。起来吧,要起来工作!

“除了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外,我也开始找出自己究竟信仰什么。曾经,我一直跟随众人的思想,认为美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国度,只要努力,便能达到追求的目标。现在,虽然正值萧条时刻,工作机会不多,但我个人毕竟有一些特长。

“我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张大学文凭,还有一些从失败和错误中所得到的经验和体会。现在,我需要的是采取行动,而不是浪费时间去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或沉浸在悲伤中。

“对于我自身的情况来说,要想轻易找到一份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不能让自己颓丧下去,我必须强迫自己用信心来取代恐惧和疑惑。我要相信这个国家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只要有信心、决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是这份信念在支撑着我,使我不轻言放弃。

“最终,这份信念得到了事实的证明。我在堪萨斯市的一家财务公司找到工作,并在那里愉快地工作了4年。后来我把工作辞了,再度回到农地上。这一次,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我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用,并逐渐扩大事业的范围。我买进卖出,从中获得不少利润。我感激多年来失败给我的教训,这一次,我终于踏上了成功的大道。

“我先前失去的产业,都被我重新赚了回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这些宝贵经验都传给了我两个儿子。这比只给他们财富要有意义。

“在经历了如此多的事情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必须信仰某些事物。假如我们没有就此信仰去采取行动,一切仍然是徒劳无功。只有信心而没有作为,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川伽先生的故事是迈向成熟的最好典范:他从一个被娇宠、不知责任为何物的男孩,在一夜之间认清自己不但要有所信仰,并且要因此采取行动来印证这个信仰。在此之前,川伽先生像一个幼稚的孩子一样逃避现实,但是,他坚信着自己的信仰,使他能像成人一样再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

当然,我们要想使自己变得成熟,仅有信仰是不够的。信仰的好处是能增强勇气,使我们在接受考验的时候,不至于临阵退却。除非我们以信仰做基础,然后付诸行动,否则任何大道理与原则对我们都无济于事。

有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的行动和信仰也会产生矛盾。比如,有位妇女笑着告诉我,店里的售货员多找50美分给她。我问她是否打算把钱还回去,并向那位售货员说明理由,她听了非常不以为然。

她提高声调急急地说:“当然不啊!多找零钱那是她的过失,当然得由她负责。想想看,如果是她少找给我钱,我不就吃亏了吗?”

我们如果要检验这位妇女的诚实度,她当然就要自取其辱。她对售货员的过失似乎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甚至到了不顾体面的地步。这种不磊落的行为,完全将她那不诚实的品格给暴露了出来。

人们的信念往往是依靠行动表现出来的。耶稣曾说过:“凭他们所结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是的,只有行为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不表现出行动,则任何哲学理论叫得喧天价响,对我们也丝毫起不到作用。我们所结的果子是苦的,我们的生命也将失去它的真正意义。

我们一旦有了坚定的信念,就应当付诸行动。

在夏威夷,有一个名叫保罗·玛哈的建筑承造商,他坚信人不可轻言放弃。他不但如此坚信,并且在行动中时时都有表现,因此事业做得十分成功。

1931年,玛哈先生在建筑和工业界四处打听,想要找一份工作。他年轻没有经验,因此处处碰壁,工作的机会非常渺茫。当时的社会不景气,没有公司需要增聘工程或制图人员,就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会遭到解聘,新手就别提了。玛哈先生坦承道:

“我当时感到气馁。但后来决定,假如没有人愿意雇我,我就给自己做。我借了500美元,成立了一家小型建筑承造公司。

“公司虽然成立了,但是十分不景气。你想一下,想要盖房子的人,谁愿意找一名没有经验又没有名气的人来做?但无论如何,我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要于到底。凭着这种信念和坚持到底的心理,我终于得到了几笔小生意。

“第一笔生意是承造一栋2500美元的房子。由于经验不足,估价不准,结果我赔进去200美元。但是,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接下去的几桩生意便弥补过来了。由于我坚信人不可轻言放弃,终于度过了人生中这一坚实的坎儿。”

不错,人不是因为没有信心而跌倒,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转化成行动,并且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

没有相同的玫瑰,你就是唯一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热衷于园艺,还亲手建立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玫瑰园,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一天,我正陶醉在盛开的玫瑰丛中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这些玫瑰,粗看起来都十分相像,但是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们朵朵不同,甚至属于同种类的,开出来的花都彼此不太一样。如生长的速度、花瓣曲卷的程度、颜色的均匀与否等,只要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每一朵都有各自的风姿。”

自然界是如此,人类的情形更是如此。亚瑟·吉始博士对古代的生活及民俗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他说:“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均有与众不同的生活遭遇。”不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构成人体的基本因素相同,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奇妙地自成一格,与任何人都不会雷同。

要想使自己迈向成熟地段,我们首先得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因为这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除非我们真正把他人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我们本身的情形一样,否则,我们很难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了。

当今社会,个性主义已遭到破坏,甚至已濒临灭亡。无怪乎我们现在对自己的独特性已愈来愈没有概念,甚至于采取与他人不同的行动也会感到恐惧。

当然,现代人非常渴望得到如何使自己变得“独特有个性”这方面的知识,事实的确如此。姑且不论社会对我们的评定归类、对我们顺应群体的要求带来什么压力,在内心深处,我们仍希望自己与他人能有所不同。

有许多人为了表达这种渴求、解除这种束缚,最终把自己送到了精神病院。还有的人用酒精、药物来麻醉自己,使自己完全失落。

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治疗这些疾病呢?如何才能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呢?如何才能使人们以更成熟的态度去认识自己呢?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三点建议。

1.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变得越来越紧张和忙碌,同时人们也愈来愈少有时间给自己深思的机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抽出时间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当然,不同的人通常会采取不同的独处方法。我有一位好朋友,他通常在人群拥挤的街道上,一边散步,一边冥思。“这种方法,可以使我达到忘我的境界,而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他这样解释道。

我非常喜欢教堂这个地方,在那里我可以寻求到片刻的宁静。这种方法可以安定神经,恢复精神,并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清洗。

同时,我也非常喜欢与大自然接触。由于现实问题的原因,我并没有很多时间可以散步或从事户外活动,但可以独自到花园里走走,甚至坐在窗旁偶尔眺望窗外的蓝天或树木,都可以让心灵得到极好的放松与休息。季节更换时,无论是面对一望无垠的风景,还是一片小小的土地,都可以使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同时也能使自己融入其中,变成大自然的一分子。

还有一些人比较喜欢在安静的房间里独处,或用其他自我隔离的方式。总而言之,每天抽一小段时间出来,不让自己受到任何干扰,如此才能好好体验你自己,你的生活、信仰和种种行为,对自己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2.挣脱习惯的束缚

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把自己深裹在习惯或习以为常的无聊事件里,在里面窒息而不自知,同时人们又难以将其破除。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生命因此变得迟钝、无精打采并且一点儿创新的能力都没有。

我班上有一位学员,她是一位年轻妇女。一天,她把自己如何突破习惯束缚的经过向大家讲述了一番:

“我和我先生都非常沉迷于电视,每天晚上一回到家,就立刻打开电视机,然后一边吃快餐,一边看电视,直到该睡觉了,才关掉电视机。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去拜访亲朋好友,或阅读书报,或到外面去参加各种活动。因为一想到因此要错过某个电视节目,活动便自然取消了。假如有朋友来登门拜访,我们也经常表现得心不在焉,只盼望赶快回到电视机前面。有一次,我和几个老朋友聚在一起吃饭,发现自己很难和他们打成一片,因为他们所谈的话题我一点儿都不懂。我很少到别的地方去,也很少阅读报纸杂志,我几乎很少做其他事。除了喜欢看电视之外,我对其他活动一律不感兴趣。

“我意识到这种行为有些过分了,便和丈夫提到这个情形,并告诉他,我们得想办法改掉这个习惯。他非常赞同我的观点,我们便开始计划要如何去做。我们先报名参加某些成人教育的晚间课程,也试着去打打保龄球;我们到朋友家拜访,或到图书馆借书来看,并大声念出来给大家听。我为自己摆脱了坏习惯感到很高兴,从中也发现,这无论对工作还是婚姻,都产生了很大作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与他人的交往也变得更亲密、更有意义。”

这两人原本深陷在习惯的沼泽里,不能自拔,但经过两人共同努力,他们终于把自己拯救了出来,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新生。

3.用热忱与兴奋去追求

1878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写给妻子的一封信里,有这种思想的最佳表现:

我经常想,为一个人的品格下注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去找出他的精神或态度来,尤其是发生某些特别事件的时候,使他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来。在这种重要时刻,通常会有一种声音在他内心深处呐喊:“这是真正的我啊!”

这也就是说,兴奋时刻会把我们的真正面目呈现出来。因为,感觉到“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正是最让人感到兴奋的事!

或许这种兴奋与观念、性格或某种客观情况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兴奋本身能让我们摆脱掉习性、厌烦和压抑,然后让我们整个人得到充分的展现。

我们能否在工作或事业上取得成就,兴奋的品质在其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前进的力量。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的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说:“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认为热忱要比专业技术还重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亚伯顿爵士并非表示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这种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我在自己44年的演讲教育生涯中发现,人们在演讲的时候,效果的好坏应当根据演讲人对其所讲题目的热心程度而定。不论此人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他对听众所发挥的影响力,与自己对题目感情的强度完全成正比。

兴奋的表现方式有许多种,其中爱就是一种。有部叫《玛蒂》的电影,是叙述两个单调寂寞的人,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灵,迈向一个全新的天地。

还有一些人认为,兴奋也可以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耶鲁大学的威廉·林恩·菲尔普教授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其中就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的生活变得又兴奋、又愉快。

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的过程,也正是心灵的成熟过程。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最新诠释。

正视不完美,你就很完美

史迈利·布兰敦在一本书中写道:“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适当程度的‘自爱’是很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

我十分赞同布兰敦医师的观点。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这是表示“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吗?显然不是的。这意味着“自我接受”——一种清醒的、实际的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保持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动机与个性》的作者马斯洛在其著作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写道:“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

有人发问:喜欢自己,是否会像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呢?我们可以这么说:憎恨每个人或每件事的人,只能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的消极态度。

亚瑟·贾西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他始终坚信教育应该帮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并且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他在著作《面对自我的教师》中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全美医院的病床上,有半数是在情绪或精神上出了问题的人。据相关调查表明,这些病人都不喜欢自己,都不能和平与自己相处。

在这里,我不再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各种因素。我要表达的观点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往往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处处都能使我们的灵魂染上疾病。我还坚信,人们的精神之所以出现迷乱,就是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宗教信念的支撑。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这一发人深省的著作中提到,现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念,它就是:“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各种压力。”怀特博士还向人们指出,这个观念是基于一种理想,也就是认为:“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隘的管理、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但他是否能成就一番作为,则须看他是否具有拒绝、帮助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表现出积极的力量。换而言之,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使自己具有一种创意性的方针和态度。”

生活中对自己表示不喜欢的人,表现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有利于进步。但如果不把握好这其中的分寸,则会使我们的积极行为受到严重影响。

许多年前,有位女学员与我谈话,她向我抱怨她的演讲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她说道:“当我站起来演讲的时候,立刻意识到自己笨拙、胆怯。班上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信心十足。我一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便失去了继续讲下去的勇气。”

她接着又十分详细地对我分析了她的弱点。

我告诉她:“不要只想着自己的缺点。要知道,并不是缺点使你的演讲不成功,而是你没有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事实的确如此,并不是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是谁会在乎这些缺点呢?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由于它们的优点那么显著,以至把缺点掩盖了。我们爱身边的朋友,是因为他们的种种优点,而根本不在乎其缺点。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学会,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的好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走向成功。当然,我们也会随时出现一些闪失,但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为了能够喜欢自己,我们必须培养自己面对自身缺点时的耐心。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降低水准,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这是表示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能永远达到百分百的成功率,包括我们自己。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则是愚蠢至极。

我曾经参加了一个组织,其中有位女会员非常崇尚完美主义。她对每件事都力求精确,因此凡事不肯委诸他人,事必躬亲。她连做个小小的报告都要费许多时间研究;至于演讲,就更要准备得精疲力竭为止。她非常不喜欢别人不打招呼就到她家去,每次请客她都要事前计划得尽善尽美。最终的结果呢?她终于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条,而她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冷酷的、机械性的完美,不包含一点欢乐、自在或温情。这样的完美,有谁会喜欢呢?

不可否认地说,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完美,是一种极其残酷的自我主义。那表示:我们不能仅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闪发亮;重点不是自我发挥,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注重的是要胜过别人,使自己达到超越别人的地步。

身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完美主义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样会犯错、会失败。但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状况,从而会痛恨自己,讨厌自己。

在这里我们建议,千万别这么苛待自己。有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取笑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会去喜欢自己。

在上面一节我曾提到,要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时间,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殊不知,独处也是学习喜欢自己的好方法。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赛顿心理学院”的医疗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写过:“人们常习惯在晚上休息时冥想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苦思冥想的习惯,对于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无疑是一种上上策。”

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们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喜欢与我们在一起。哈里·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袭的池水一样,无法反映出美丽的风景来”。

如果我们要依赖别人才能得到快乐与满足,显然会为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要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别让你毁在不会说话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总是在不断地给他人制造乏味,令人生厌。这种行为说不上什么罪过,也不算什么不轨,却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损害。而且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无法将这些令人乏味的人或事隔绝开来,使它们不至总是纠缠我们。现在的医学十分发达,可以治疗许多疾病,但至今似乎仍没有听说,有可以治疗“令人乏味”这种疾病的药方。

面对“令人乏味”这种疾病,如果预防是最佳的治疗方式,那么,在治疗这种疾病之前,我们必须先诊断出该疾病的原因。现在先来分析这“令人乏味的人或事”所产生的条件或方式。

以下几种情况最会令人生厌,如果我们事先了解在自己身上是否发生这些情形,并在今后加以避免,那不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吗?

1.说话不把握重点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篇作品,是模仿一个唠叨乏味的人,如何漫无边际地描述一件事,却从没有讲到要点的经过。故事是这样的:

“啊,我跟你讲过我到西部参观哈比印第安村的事吗?我们是星期五早上出发……啊,不,应该是星期四。我告诉过你我们得星期四走,因为星期三我要去看牙医。我上面的牙有点松动,必须让牙医帮我修理一下。那个牙医真是啰唆,嘴不停地讲个没完没了。幸好他还懂得做生意。我曾和上司提起过他。说到我的上司,他真是个怪人,做什么事总要依靠我,因为他老是心不在焉。有天,我对爱拉说:‘爱拉,假如我哪天不干了,你想我的上司会怎么办?’爱拉回答说:‘假如你辞职不干,我就要回家去找妈妈了。’这不是很幼稚吗?

“结果,你一直都不知道那个哈比印第安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甘当“哑巴”

这种典型的人,比起健谈的人当然占少数,但也非常值得一提。

当你绞尽脑汁想要找出一个意气相投的话题来当作谈话的资料,却发现完全是对牛弹琴。你试了又试,想要使他讲出一些东西,但你看到的只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或听到几声单调的“哦”而已。如果你算幸运的话,或许可以听到一句比较具体的问话——“是吗”以作为你“单人秀”的奖品。

这种人似乎不存在一点儿感性心理。想从他身上挖掘出什么智慧或礼貌性的反应,就像到外星球去发行股票一样困难。他们不会对你或是你的话题感兴趣,只会永远保持那种马铃薯似的安静,绝不受到外界的任何影响。

3.不停地谈论小孩或宠物的事

“你的小孩好吗?”作为一句最普通的问候语,却最会招来人们的反感。

这类型的问候语通常不具什么价值,但只要一打开话匣子,你便得枯坐在那里,让滔滔不绝的话题把你淹没。这类谈话内容通常是这样的:

“你可知道,迈克近来不好好吃早餐了。昨天,他把整碗麦片倒翻过来,盖在自己的头上。你看,真是调皮透顶了!于是,我打电话给小儿科医师。医师问我有没有试试看把麦片加点香蕉。但奇怪的就是,迈克从来就不喜欢吃香蕉。当然,他是比同龄的小孩长得快,我们附近没有一个小孩像他这么有表达能力,真是奇怪!对了,前几天,他还把桌巾从桌上拉下来,然后用那对漂亮的黑眼珠子望着我,说:‘迈克拉拉。’我和他爸爸差点笑死了。”

像这种没完没了的说话方式,听到这里,相信你也会崩溃。

令人无奈又可恨的是,这种人能够把各种话题轻而易举地引到他所想要说的方向,无论是多么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都能马上“言归正传”。你若想岔开话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只喜欢谈自己的宝贝孩子。

实际上,这些都是心灵不成熟的人的表现,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交友的重要法则——为别人着想。

4.不管谈的话题是什么,都一直在争论

与这种类型的人谈话时,任何话题都会像回力球一样,反弹打到你脸上。

这类型的人似乎知道每件事的结果,并且能断然用几句话,便很有效率地结束任何讨论,使别人没有第二次发言的余地。假如你同他有不同的观点,他会毫不客气地站起来反驳你:“天啊,你疯了吗?难道你不知道这事早经证实,就是……”

这种缺乏情趣与理性的人,其实也是不成熟的表现。麻烦的是,他们总会告诉你一些武断的、鲁莽的事,而且这些事也不是你特别感兴趣的。

对于这种人,只有一个应付方法:就是无论他讲些什么,你都要点头表示赞同。否则,就会开始一场消耗战,将你折腾得精疲力竭。与这种人交谈,你很难期待能彼此讨论或交换看法,因为他只注意如何把自己的意见说清楚,并且像法律那样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5.永远唱低调的人

这类型的人对于任何事都表现得十分悲观。在他们眼中,这世界简直像地狱一样。他们对人生没有什么指望,认为人世间到处是傻瓜、骗子和各式各类恶毒的人,甚至还会认为气候也变得更坏了。

如果你与这种人在一起交谈,可以说,谈不到10分钟,你可能就会不知不觉地感染上这种低调,变得闷闷不乐起来。因为这种气氛跟坏天气一样,具有不良的影响力,无论你自己的情绪有多好,只要气候一变,就会很难挣脱风暴的纠缠。

上面我们所论述的这些令人苦恼的人士,最让人无奈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言谈令人生厌。正如我们所说,没有人会故意惹人讨厌。这些人,他们认为自己是聪明伶俐的社交家、是各种集会的活力源泉、是提供情报或珍贵信息的人。也许你和我正是这一类型的人,只是自己还没有发觉罢了。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类状况还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随时警觉,应该能及时挽回我们的听众。

比如,在我们演讲的过程中,有些听众会现出不自然的微笑或眼神。如果我们正滔滔不绝地谈到自家的孩子如何讨人喜欢时,发现听众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的样子,那时我们就要懂得赶快把话题打住,或是让对方也有机会谈谈他们家的孩子。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对方开始偷偷地看手表。假如,他们开始用力甩手表,或是把手表拿到耳朵旁边,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更明显了。

如果你那时不立刻停止话题的话,就要明白对方已开始在内心嘀咕,甚至开始咒骂了。对于公开演讲的人士来说,更应该随时注意这种面部的“晴雨表”。

此外,还有一项不可忽略的警示,那就是飘忽的眼神,那是对方对眼前的话题不感兴趣的象征。

此时或许你会问:以上谈到的问题,与心灵的成熟究竟有何关系呢?

我们可以以此为答案:言语乏味可以显示出说话的人缺乏智性、想象力和对人的敏感性,而这些特性都是完善健全人格、能对别人有正常反应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言语乏味的人由于不能使别人了解自己的基本需求,并得到满足,因此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很难去了解并满足他人的需求。为了使内心的空虚得以补偿,这种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琐事上面,并且还会对这些琐事过分关注。

可以说,他的精神与他的沟通方式一样毫无趣味。言语乏味是人格不健全的一种情形,也是人格不再完善的一种现象。

一个人如果是心灵成熟,或心智继续成熟,就能与人讨论任何事情而不致引人生厌。因为凡是由他处理的事,都会变得有意义。同样的事,言语乏味的人处理起来毫无趣味,但成熟的人却能将其变得活泼而富有朝气。

喜欢与你相识的每一个人

年少时,我有一种愚蠢的心态,既渴望友情却又想和别人保持距离。我这种心态正和大多数人一样,既想让别人对自己感兴趣,却不肯花时间来让别人接受自己。

生活中,我经常听到许多这样的抱怨:“没有人会对我感兴趣”“别人并不想认识我”或是“我性情过于羞怯,很难引起别人注意”等。

不错,别人为什么要接近、喜欢你呢?这世界没有任何人有义务非要喜欢你或我。有什么特殊理由别人会特意选中你?除非你具有他们所喜欢的特质,否则他们没有必要接近你。

中国的孔子有句名言的意思是:“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有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与他人相处时,要想赢得别人的友谊或感情,先不要担心别人是否喜欢我们,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态度,并提升能够让别人喜欢你的品质。

玛丽安·安德逊曾生动地描述过她早期的生活。她那时事业失败,十分潦倒,几乎准备放弃歌唱生涯。后来,凭借心灵的追求,她逐渐恢复勇气和信心,准备继续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下去。“我要再唱下去!我要每个人都喜欢我!我要继续追求完美!”她这样对自己的母亲说。

母亲听到后,高兴地回答道:“很好啊!这是很好的志向。但是,你必须知道,人在成就伟大的事业之前,必须先学会谦卑。”玛丽安听后深受感动,因此决心在音乐造诣上“力求”完美,而不是“想要”完美。“谦卑先于伟大。”这是母亲送给她最美的礼物。

大家都知道,人们在玩高尔夫球时,眼光通常都集中在球上。我在向学生教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时,通常告诉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传达的信息上面。假如你做事过于在乎结果的话,就容易产生紧张、害怕、表达不良等副作用,反而达不到你的预期效果。

我个人也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得到这个教训。过去,我胆子小,经常受人欺负,如餐馆的侍者、计程车司机、火车站的脚夫等,都经常喜欢吓唬我。此外,我非常不喜欢,也非常害怕公开演讲,要我站在众人面前讲话,简直比登天还难。

许多年前,我在准备发表一场演讲时,打听到当时的听众相当难缠。我事前与一位好朋友一起用餐,不自觉地就将紧张情绪表现了出来。我神经兮兮地问那位朋友:“假如听众不同意我讲的话,怎么办?假如他们不喜欢我,该怎么办?”

朋友回答道:“不错,他们为什么要喜欢你呢?你能给他们干什么?你认为自己要讲的话很重要吗?”

我承认那些东西对我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朋友继续说道:“很好。我倒不觉得听众是否喜欢你有多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把想表达的信息传达出去。至于他们喜欢或讨厌你,你又何必在乎呢?至少,你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经过朋友的这一番指点,我改变了自己对整个演讲的看法。现在,每当准备发表演讲时,我都会在事前先静心祷告:“神啊,求你帮助我传达出对这些听众有益的信息来,让他们有所收获,满心欢喜地回家。”对我来说,这样的祷告非常有用,而我也的确希望能对听众有所帮助。这样的祷告让我变得谦虚,使我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传达某些信息的演讲员,而不是要显露自己的学问或风采。我要展示的是那些对听众会产生一定鼓舞性的思想,并希望对他们的生活作出帮助。

得到友谊的最佳方法,是必须注重施予,而不是获得,也不是靠一时的吸引或哄骗。所谓赢取友谊的能力,并不是指勾肩搭背、与人攀谈、动作滑稽或讲些逗趣的笑话等。那应该指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处世的态度或是一种愿意把自己的爱、兴趣、注意力及服务精神献给他人的愿望。我的一位朋友就将这点做得很好。

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名叫荷马·克洛维。在人际交往上,他很有自己的一套。凡是遇到他的人,无论是百万富翁、清洁工、妇孺老幼,都会在第一次相处中对他产生好感。为什么呢?克洛维既不年轻,又不英俊,更不是百万富翁,他有什么可以吸引人的魅力呢?很简单,因为他一点也不矫揉造作,并且能让别人感觉到他内心的真诚。

朋友家的仆人会特别用心地为他准备餐点,小孩也会爬到他的膝上,而且,假如有人宣布:“今晚荷马·克洛维会到这里来!”那么,当天参加宴会的人一定是满满的。除了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之外,荷马·克洛维的家人也都十分敬爱他。他的妻子、女儿,还有好几个孙子孙女,全都非常喜欢他。

这位作家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来赢得这种幸福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待人诚恳、热爱人类而已。对他来说,对方是什么人,或做什么事,他都不会在意。每个人在他面前都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值得他去付出关爱。每次遇到陌生人,他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像老朋友一样交谈起来。在这其中,并不只谈自己的事,而是尽量谈对方的事。他由问问题,可以知道对方是从哪里来,做什么事,有没有什么家人等。他不会唠叨个不停,只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兴趣和关心,从而增进彼此的友谊关系。

面对这样热心的人,相信每个人都会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正像约瑟夫·格鲁大使所说的:“外交的秘诀仅在5个字:我要喜欢你。”

荷马·克洛维从不担心要如何结交朋友——因为每个人都是他的朋友。他不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而是一心一意去喜欢别人,结果反而达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