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怪诞关系学 » 怪诞关系学全文在线阅读

《怪诞关系学》从大学教授到美国偶像选手:排位最后的优势

关灯直达底部

歌手和花样滑冰选手能体会排位最后的好处。学术界人士也是如此。

1997年,普林斯顿大学五年制应届毕业生亚当正在寻找就业机会。当年12月,他收到了好消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邀请他参加面试。当时,遴选委员会的负责人希望他第一个接受面试(一共有6位候选人,面试安排在四周之中的不同时间)。亚当询问了母校的教授,是否应该第一个接受面试,是否有必要将面试时间推延至其他候选人之后。所有教授给亚当的回复都是一样的:他们自己会选择第一个接受面试。第一象征着优秀。于是,亚当同意了第一位接受面试的安排。然而,他最终没有被录用。

事后,随着被拒的不快逐渐消退,亚当仔细回顾了在普林斯顿求学期间所观察的求职面试。他发现,在这5年里,总是面试排位最后的候选人最终得到工作机会!

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学术界或者普林斯顿大学。不断有研究发现,在序列竞争中,即选手参加比赛存在先后次序时,出场次序排在末尾会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利兹大学的温蒂·布瑞尼·德·布瑞南分析了50年间(1957~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的数据,她发现比赛中出场次序靠后的选手得分更高。

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的记录中也出现了相同的现象。威斯敏斯特大学的莱昂内尔·佩奇设计了一项巧妙的分析实验,他利用这一热门电视节目的数据,分析了比赛中出场次序排末尾的好处。每一期《美国偶像》中选手都会进行歌曲演唱,每周结束时会投票淘汰一名选手,坚持到最后的那名选手就是比赛冠军。那么排在末尾表演对比赛结果有什么影响呢?在最初的111期《美国偶像》节目中,排在末尾表演的选手中进入了下一轮比赛的概率高达91%。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影响仅出现在肤浅的电视节目中,在评审严格而专业的比赛中不可能存在这种现象。但是,温蒂分析了1994~2000年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和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的数据,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出场次序靠后比出场次序靠前优势更大。在随机安排的出场次序中,出场靠后的滑冰选手在第一轮中得分更高。而且,这些选手在第二轮中往往再次占得优势。因为在很多比赛中,第一轮得分较高的选手在第二轮中的出场次序更靠后。

以下事例有力地证实了排序靠后的强大影响。在2010年冬奥会的男子花样滑冰比赛中,竞争激烈的两名选手分别是叶甫根尼·普鲁申科和埃万·莱萨切克。其中一位选手尤被看好,那就是普鲁申科。在博彩市场上,莱萨切克的赔率比普鲁申科的赔率高18倍。大家都认为普鲁申科会夺冠。但是,综合两组比赛排序,莱萨切克比普鲁申科的出场次序靠后13位。莱萨切克最后得分为257.67分,普鲁申科最后得分为256.36分,不到两分之差。(排名第三的选手与莱萨切克的分差超过了10分。)当然,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选手得分,但是出场次序影响了这些因素的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比赛接近尾声,评委评价当前出场的选手时,对之前选手表演的记忆已经越来越模糊。很多电影制作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如果他们希望获得奥斯卡奖,就会选择在年末发布影片。实际上,大部分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是在10~11月发布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无论评委是在全部表演结束后评判(《美国偶像》的评判方式),还是在每个表演结束后评判(花样滑冰比赛的评判方式),这种影响都存在。

在花样滑冰比赛中,每名选手表演结束后,评委就会进行评分,那么这种“后来者居上”的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评委要为评价出场次序靠后的选手留有空间。换言之,一位评委可能想给某位早出场的选手打满分,但是会有所顾虑,万一之后出场的某位选手表现得更好呢?因此,在刚开始的几轮表演中,评委打分会比较吝啬,为之后的评分留下空间。第二,在比赛刚开始时,评委的评分标准更高。他们对选手的表现抱有更为理想化的预期,给每位选手设定了极高的标准。第三,出场次序靠后也有助于选手本身。在目睹其他选手精彩的表演之后,选手本身会受到激励,加倍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甚至冒险以求高分。

当众多选手以先后次序参加比赛时(在此称之为序列竞争),出场次序越晚越好。无论评委采用何种评判方式,所有类型的比赛记录中都印证了这一条规律。评判方式也许是评级(例如在“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中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也许是挑选某一位选手(例如《美国偶像》中的投票制),也许是给每一位选手评分(即在评分范围内确定一个分值,例如世界游泳锦标赛、高中的体操比赛等)。无论是哪一种评判方式,“后来者居上”的规律都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