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怪诞关系学 » 怪诞关系学全文在线阅读

《怪诞关系学》找准平衡点:信任,但要核查

关灯直达底部

轻信他人,容易受到敌人的利用,但如果总不愿意信任他人,又很难交友,从合作中受益。找到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平衡,既需要暴露自己的弱点,又需要防范被人利用。

罗纳德·里根曾经引用过一句俄罗斯谚语:“信任,但要核查。”他承认信任他人的必要性,但是也指出需要保护自己,防范被骗。

这里用交友网站上的问题举例。之前提到,人们在交友网上提供的信息有很多虚假成分。如果过度相信对方提供的信息,可能会误认为对方更高、更瘦、更年轻。但是如果不相信这些信息,也许根本就不会去和人约会。

所以,需要找到平衡来化解这个矛盾。要依赖自己获得的信息(不要全然接受),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有时候这意味着查看这个人的社交网络资料,有时候这意味着联系共同认识的熟人。在一些文化中,甚至可以雇用私家侦探调查可能会成为伴侣的人。

另外一个实现平衡的方法就是遵守规则。有些规则可能令人恼火,但是政策、程序、条约都是为了让人们加强防范,避免被利用。

如果不遵守规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有可能就会产生悲剧。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中央情报局需要搜集关于基地组织的可靠情报,面临巨大压力。2009年,他们通过相关人员逐步获得了准确情报,能够让美国针对巴基斯坦的基地组织展开行动。谈到这个问题时,联合国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监测组组长理查德·巴雷特说:“人力情报终于带来了成果。”

当时情报来源之一是一名叫作哈曼·卡里·阿布穆拉·巴拉维的医生。巴拉维曾经在网上发表了极端主义言论,约旦的情报部门告诉他,如果不进行合作,就终结他的行医生涯,并以发表极端言论为由将其逮捕入狱。

之后,约旦的情报部门将巴拉维派去了巴基斯坦,让其潜入基地组织。美国情报部门的官员表示:“第一,这个人具有极端主义行为的资质,包括能够接触到恐怖组织头目;第二,相关的联络人员认为他已经改变了立场,并同他一直合作;第三,这个人提供的情报经过他方核实。”

所以,当巴拉维承诺能够提供基地组织二号人物艾曼·扎瓦赫里的相关信息时,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兴奋不已。

他们安排与巴拉维会面。2009年12月30日,一位阿富汗司机驾车将巴拉维送到靠近阿富汗霍斯特省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查普曼营。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规定,要对巴拉维本人和车辆进行搜查。但是在进入营地时,巴拉维并没有被搜身。也许中央情报局人员信任巴拉维,也许他们不想冒犯巴拉维,也可能两种原因都有。但无论如何,没有进行搜身带来了惨重的后果。巴拉维刚踏出车门就引爆了自杀式炸弹背心,7名中央情报局人员、1名约旦人员以及车上司机在爆炸中身亡。数分钟之前还看起来前景光明的合作却成为中央情报局单日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事件之一。

事后反思,有很多线索确实被忽视了。有一些中央情报局人员和约旦情报人员对巴拉维的意图存在深重顾虑。其中一名约旦官员还向中央情报局表示了他的担忧,认为巴拉维正在企图“引诱美军落入圈套”。

那为什么中央情报局特工还是轻信了巴拉维?有几种心理因素促成了他们的行为。第一,中央情报局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正力求获得信息;第二,和其他骗局中的受害者一样,中央情报局愿意相信巴拉维掌握了可靠的情报。

最后一点,巴拉维本人具有一定信誉:约旦情报部门担保其身份,而且他之前也一直提供真实的信息。所以,中央情报局信任其信誉,而且又太看重他们可能会得到的信息。

但是,这里要指出的关键一点在于:防范被利用,需要建立规则,遵守规则——即便这不是最简单易行的过程。

最后,一定牢记欺骗无处不在。从交友网站的个人信息到犯罪调查,欺骗其实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应该了解欺骗的本质,做好准备,在面对欺骗时更好地合作或者竞争。

当骗局被揭穿,信任瓦解,关系破裂,可以做什么来重新赢得信任,弥补破裂的关系呢?下一章将会就此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