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 »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全文在线阅读

《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推理理由谬误百出

关灯直达底部

下面我们要带你做一些练习,以便让你发现更多常见的谬误。在你遇到每个练习的时候,请试着去套一套这个谬误,找一找我们前面提到的种种暗示。一旦你养成良好的鉴别谬误习惯,你就能找到大多数谬误了。下面的每个练习所展示的推理都含有这样那样的谬误。我们先指出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个推理是荒谬的,然后给出谬误的名称和定义。

练习一

是时候让大麻成为人们缓解慢性剧痛的一种手段了。当社会对一种毒品的药用价值达成共识时,我们就同意使用这种毒品。而现在很显然社会上已经达成了同意使用大麻的共识。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有73%的人认为医用大麻应该得到允许。此外,加利福尼亚州艾滋病受害者治疗协会(The California Associ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IDS Victims)也支持让抽大麻成为艾滋病病人的一种治疗选择。

作为分析谬误的第一步,让我们先来整理一下这个论证的框架。结论:抽大麻应该成为一种医疗手段。

理由:(1)一旦对某些药物的医疗价值达成共识,我们就应该审批通过,最近的调查显示,大麻作为药物用于治疗的共识已经形成。

(2)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协会支持医用大麻的使用。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这两个理由没有一个指出医用大麻的某个特定的好处,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小心防范。然后,我们进一步细细查看第一个理由的措辞,发现在关键词的意义上出现偷梁换柱,这个偷换概念的做法欺骗了我们。“共识”这个词的意思偷换得非常巧妙,貌似持论者作了一个相关的论证,实际上并非如此。药物审批的共识通常意味着科研人员对于药物的优点达成共识,这和民意测验里得来的美国民众的一致意见相比是种非常不同的共识。因此这个理由根本说不通,我们应该抛弃它。

我们把这个推理中犯的错误叫做偷换概念谬误[1](equivocation fallacy)。一旦你看到一个关键词或短语在论证中不止一次出现,检查一下看看其意思有没有发生改变,如果意思发生改变,就要警惕偷换概念谬误。那些高度含混的术语和词组尤其是偷换概念的绝佳材料。

看看你能不能识别出下面这个争论中出现的偷换概念。

朗妲:柯蒂斯真不是个男人。酒吧里那个醉汉威胁说要揍他一顿,他吓得屁滚尿流。

艾伦:他要不是男人,你又怎么解释他身上那些鼓鼓涨涨的二头肌呢?

即使文章中巧妙地利用了“共识”这个词,在医用大麻的论证中,调查结论本身难道还不能证实其结论吗?确实能,但只有我们接受其假设才行,也就是如果某个看法广受欢迎,那这个看法就一定非常好,但这却是个错误的假设。公众常常并没有对一个问题做出足够的研究使他们能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一定要当心那些诉诸普遍观点或者流行看法的说理论证。我们把这种推理中的错误称为诉诸公众谬误[2](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 Ad Populum)。

现在,让我们仔细检查一下作者的第二条理由。作者所做的假设是什么?为了证明医用大麻是可取的,他引用了可疑的权威——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协会。一个立场并不会因为权威的纷纷支持就光荣正确。判定这样的推理有没有关联,最重要的是权威们据以做出判断的那些证据。除非我们知道这些权威对这一论题拥有特别的专门知识,否则我们就要将这个理由视为谬误。这种类型的谬误叫做诉诸可疑权威谬误[3](appeal to questionable authority fallacy)。

下面让我们检查一下和另一个论争有关的一些论证:国会该不该批准联邦政府资助的儿童发展项目为儿童提供日托护理中心服务?

练习二

我反对政府的儿童发展项目。第一,我感兴趣的是保护祖国的儿童。社会规划师和自以为是的鼓吹家常常会扰乱儿童生活的正常发展过程,将他们从母亲和家人身边夺走,使他们变成通用计划的试验品,这些计划设计旨在20年里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比的幸福,我们就是要保护儿童不受这些计划的干扰。儿童就应该和母亲一起成长,而不是在一系列的临时看护或护士的帮助下长大。现在争论的问题是父母还该不该继续有权利塑造子女的性格,或者拥有所有权力的国家该不该被赋予各种工具和技术来塑造其年轻人。

现在让我们先整理一下这个论证的框架。

结论:政府的儿童发展项目是个错误。

理由:(1)儿童应该受到保护,不受社会规划师和自以为是的鼓吹家的干扰,这些人会干扰到儿童生活的正常秩序,并将他们从家人那里夺走。

(2)父母而不是国家才应该有权利塑造儿童的品格。

作为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我们应寻找有关这一项目的具体事实。但是我们一个事实也找不到。这里的理由充满了未加定义的和充满感情的一般概括。我们已经将这篇文章当中几个此类词汇标记了出来。这些词语一般都会引发负面的情绪,这样持论的人希望其读者或听众将其与他所攻击的立场联系起来。

作者在这里玩了两个常用的小伎俩。首先,他精心挑选词汇来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希望我们的情绪反应,会促使我们同意他的结论。当持论者激发人们的情绪反应,然后利用这个情绪反应让人们同意其结论时,他们就犯了诉诸感情谬误[4](appeal to emotion)。当这类情绪反应本不应该和结论的真伪发生关联时,这个谬误就会发生。这类谬误特别常见的三个地方就是广告、政治论辩和法庭论辩。这种谬误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恶语中伤(name-calling),属于一种人身攻击,主要通过引起人们不好的感情联想的言辞来给人戴帽子,试图诋毁别人。“自以为是的鼓吹家”这样的词就是恶语中伤的一个例子。

其次,作者树立了一个靶子来加以攻击,让我们更容易站在他这边,而这个靶子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他有意拓展对方的立场,使其达到易于攻击的程度。这个例子里的错误假设是:作者所攻击的立场和立法中实际呈现出来的立场相同。儿童在一些通用计划里是否真的是试验品?批判性思考的人得出的教训是:如果有人攻击一个立场的几个方面,一定要经常查看一下他是否公正全面地表现了这个立场。如果没有的话,你就找到了一个稻草人谬误[5](straw-person fallacy)。

稻草人不是真人,而且很容易被击倒,如同一个人犯了稻草人谬误其立场很容易被攻击一样。要检查一个立场被表现得到底有多公平,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所有立场的事实。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仔细分析第二条理由。作者说要么父母有权塑造子女的性格,要么国家应该被赋予决定权。让我们快速看一看布兰妮·斯皮尔斯(Britney Spears)在《马戏团》(Circus)里所说的另一个例子:“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表演,另一种人观看。”

要让这样的陈述成立,我们必须假设只有这两种选择,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作者创造了一种虚假的两难选择(false dilemma)。有没有可能既让儿童发展项目存在,同时又让家人对孩子的成长施加重要影响呢?当争议被表现得好像只有两种可能的选择时我们一定要特别当心,事实上总有两种以上的选择。如果一个持论者通过陈述仅仅两种选择来过度简化一个论题,他所犯的这种错误就叫做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6](either-or false dilemma fallacy)。要找出两难选择的谬误,需时时警惕下列这些词汇:

·不是……就是……(either……or)

·唯一的选择就是(the only alternative is)

·两种选择分别是(the two choices are)

·因为甲不起作用,那只有乙能(because A has not worked, only B will)

看到这些词语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发现了一个谬误,有时候真的只有两种选择。这些词不过是引起你当心的警告标志,见到它们的时候要停下来想一想:“在这个案例中是不是还有两种以上的选择呢?”

你能否看出下列对话中的虚假的两难选择呢?

市民:我想美国政府决定入侵伊拉克犯了个大错误。

政客:你为什么要恨美国呢?

当我们要为某一类行为寻求解释时常常会遇到越想越糊涂的情形。大学室友之间的一个简短对话就体现了这种犯糊涂的情况。

丹:我发现查克最近的行为一直有点古怪。他对别人的态度真的很粗鲁,把学生宿舍里弄得一团糟,而且坚决不清理干净。你认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凯文:对我来说这一点都不奇怪,他就是个混球。

要解释这一点,首先就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一行为会发生。解释是个耗时费力的活儿,经常要检验我们知识的边界。在上述例子中,“混球”对查克的古怪行为而言是个难以令人满意的解释。当我们被要求解释为什么特定的行为会发生时,我们常常受到诱惑,想要隐藏我们对很多复杂因果关系的无知,干脆给那种行为贴上个标签或者套上个名字,然后我们错误地假设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标签或名字,我们就知道事情的起因。

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命名欺骗了我们,让我们相信自己找出了那个人有什么特点或是什么样,这样也就使他有了相应的行为,斯人有斯事也。例如,比起要详细说出一套又一套复杂的内因和外因导致了一个人大发脾气,诸如人际关系出现的种种问题、父母对他的强化训练、孤立无援的感觉、睡眠不足和生活中的紧张刺激等因素,我们干脆简单地说那个人脾气不好,或者那个人是好与人为敌。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化问题,阻碍我们找到更富有洞察力的理解。

下面的例子应该提高我们对这类谬误的警惕感:

(1)为了解释老爸酗酒的毛病,当老妈被大女儿问道:“为什么老爸行为这么古怪?”老妈回答说:“他正在经历中年危机。”

(2)有个朋友老是担心其他人背后说他。你问一个心理学家他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回答说:“因为他有妄想症。”

两个回答问题的人都没有令人满意地解释所发生的行为。比如,老爸基因的具体情况、工作上的压力、夫妻间的争吵还有锻炼的习惯等都有可能提供老爸酗酒的合理解释。“中年危机”不但不合适,而且误导别人。我们本以为自己知道了为什么爸爸酗酒,而实际上什么都不知道。

当有人宣称他们发现了导致某个行为的原因,而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这种行为起了个名字而已,我们要对这种乱扣帽子谬误[7](explaining by naming fallacy)保持警惕。

[1]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2]诉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3]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4]诉诸感情谬误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5]稻草人谬误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6]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7]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