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你的心灵 » 发现你的心灵全文在线阅读

《发现你的心灵》第四章 和谐家庭与和谐成长

关灯直达底部

孙云晓1955年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教育荒废”、“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等。

非常高兴和朋友们进行交流,我今天同大家见面想谈的是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问题,对大家一定会有有益的启发。我做了35年的儿童教育工作,做专职的研究做了20年,另外我的孩子现在长大成人,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已经参加工作,作为独生子女的父亲,我有很多亲身体会和研究心得。今天我来和大家探讨家庭教育最前沿最尖锐最复杂的问题,我们试图给出答案。

我今天的演讲叫《和谐家庭与和谐成长》。为什么讲这样一个问题?我想我们现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的困惑,很多的难题,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碰到最新的挑战——过去的时代父母教育我们的经验在今天很多不灵了,我们需要探索出新的方法。下面就这些问题和大家做一下交流。

在讲课开始之前我先做个调查,让我知道今天到场的听众朋友们的孩子多大年龄,我今天将更有效地为您服务。请您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和小学的朋友举手示意。请您的孩子在上中学的朋友举手示意。好的,差不多各半。没有孩子的朋友请举手示意。我一直有个建议,没有孩子的青年听听我的课,为你将来的婚姻、爱情甚至教育孩子提前准备,非常有好处。我们今天来的听众中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孩子的家长是主体,还有一些没有孩子的年轻人。

我们有的人看着孩子着急,孩子怎么就心理不健康或者有些毛病很难改,我们很着急。有一个孩子的母亲问我,他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控制不住自己,讲话声音特别大。我说你和你先生是否有一个人性格特别急,特别难控制自己?她说她的先生脾气特别急。性格的因素一半是遗传的,你找一个什么样的爱人,就预示着将来你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教育受到三大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遗传,第二个因素是环境,第三个因素是教育。

第一个问题是,今天的孩子为什么难教育。很多父母和有经验的老年人觉得今天的孩子非常难教育,为什么呢?大家是否发现一个现象,过去的时代是孩子不了解大人,觉得大人很神秘,很有权威性。今天倒过来了,今天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孩子知道的事很多。《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再回家问问孙子》说,现在很多院士、科学家碰到问题都会回家问问孩子、孙子。我们进入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青少年知道的很多事情比大人多。我到新疆去讲课,新疆的父母怕孩子学坏,不给孩子钱,孩子没有钱,在网上注册QQ号在班里拍卖,很多教师和家长都不知道QQ号是什么。我在北京参加一个“网络之星”的评选活动,一个获奖的中学生对我说:“现在的父母都是菜鸟,我们是老鸟。”今天的时代是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我女儿向我要钱:“老爸,再给我点钱。”我说:“不行,你的零用钱都是有数的,不能无故再给你钱。”于是我女儿把用过的东西如旧手表、旧随身听用数码相机拍成照片上网去卖,我疑惑这样能卖出去吗?但我女儿收到三张汇款单,卖了690元。有的父母说现在的孩子已经滑头了,不和父母顶撞了,孩子说:“好,你对,你对,你们大人多对呀,大人是蛋白质。”“蛋白质”是青少年的网络用语,“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白痴的白,“质”是神经质的质,骂大人,大人都听不出来。1997年我到法国巴黎参加“明日青少年国际论坛”,几百个专家形成一个共识:在计算机时代,成年人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无所畏惧、满怀新奇地往前走。信息化的时代动摇了父母和老师的权力和地位,今天的孩子有很多优势,很多父母发现说服不了孩子,知道的也没有孩子多,这时候教育变得非常困难。

孙云晓:现场来的有几个小朋友,大概是小学生,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我问小朋友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答:喜欢。

孙云晓: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看动画片吗?

答:不喜欢。

研究生毕业的父母也看不懂动画片,但上幼儿园的孩子就喜欢看动画片。很多父母问我孩子爱看动画片怎么办,我说看动画片很好,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它带给我们很多挑战。

这个问题的确是很现实的,我们今天在讲和谐的家庭与和谐的成长,出版社的一位同志概括的一句话很好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是我特别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在压力很大的今天,与孩子是否有好的关系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孩子的关系是好的,教育可能是成功的;你和孩子的关系是糟糕的,教育就没有办法是成功的。父母说:“我苦口婆心和孩子说,孩子就是不听,孩子真混哪。”很多父母对孩子讲的话道理都是对的,不见效是关系有问题。

大家是否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回忆自己的成长,我们会发现如果你喜欢某个老师,你就会喜欢他的课,喜欢他的一切,甚至模仿他走路的姿势、拿包的样子;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则会不喜欢他的课,不喜欢他的一切。给大家讲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情,我们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我和女儿都喜欢养猫和兔,我爱人嫌脏嫌乱非常反对,但是因为二比一,所以我们家还是养了猫和兔。我和女儿一回家,猫和兔都跑过来了,我们抚摸猫和兔子,它们非常享受非常舒服,其乐融融。但我爱人一回家,猫也不见了兔子也不见了,因为我爱人很爱干净,看到猫把沙发抓破、兔子到处大小便就非常生气,见了兔子踢一脚见了猫踢一脚。猫和兔子那么小的动物就知道谁对它好谁对它不好,一开门它就知道是谁回来了,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动物如此,何况一个孩子!孩子是研究大人的专家,家长对孩子好不好,孩子心里像明镜一样。

今天的时代是“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没有好的关系就没法进行教育。第一个特点是“菜鸟教育老鸟”,第二个特点是家庭教育中只有医生没有护士。今天中国有9000万独生子女,有的专家认为父母就像医生,兄弟姐妹像护士,病人的很多问题靠护士料理、陪伴。今天的孩子经常抱着爸爸的腿说:“爸爸和我玩吧!”爸爸很不耐烦,说:“去找你妈妈。”而孩子抱着妈妈的腿让妈妈陪他玩时,妈妈会说:“妈妈正忙着做饭,你不想吃饭了?”没有人理孩子,所以孩子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现在的孩子是自言自语的一代。要么孩子就是看电视,孩子的复杂就复杂在看了太多成年人的东西,美国的学者说电视时代是童年消逝的时代。看了太多的言情剧、武打片,孩子的头脑变得很复杂,所以今天的家庭教育变得非常复杂。我写了本书《今天的父母有多难》,今天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十大困惑:

1.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这么难教育?

2.为什么今天的孩子总顶牛?

3.为什么孩子会疯狂追星?

4.为什么孩子会早恋、早孕?

5.为什么孩子会离家出走?

6.为什么孩子特别能花钱?

7.为什么孩子不会交朋友?

8.为什么孩子爱煲电话粥?

9.为什么孩子上网成瘾?

10.为什么孩子痴迷电视?

孩子对父母也有不满意也有很疑惑的地方:

1.父母为什么不给我自由?

2.父母为什么总逼我考前十名?

3.父母为什么非要让我上特长班?

4.父母为什么说话不算数?

5.父母为什么不陪陪我?

6.父母离婚了我怎么办?

7.父母为什么把我推给爷爷奶奶?

8.父母为什么对我的朋友说三道四?

9.父母为什么总训我?

10.父母凭什么自己老玩却不让我玩?

这是今天最集中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你特别想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你发现孩子上了中学之后不和你说话了。父母都有满腹心里话想对孩子说,孩子为什么不听呢?现在孩子不和你说话,他有他的想法。我写的书第一篇就介绍了两个女孩子给父母写的让父母无法接受的信,都写了十几条。一封是2006年3月24日“自由天使”给父母写的信:张某某,我感谢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个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要做到如下十条:第一条,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第二条,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第三条,不许强迫我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第四条,不许拦截我的电话;第五条,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第六条,允许我每天晚上有一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第七条,允许我每周日9点起床;第八条,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第九条,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第十条,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

这是今年一个中学生在报纸上登出来的写给妈妈的信。这不是偶然的,2000年《中国青年报》也登了一封“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的信:一、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二、为了成长,请允许我犯些错误,让我在生活中学会如何生活;三、请不要强迫我按照您的模式生活;四、请自觉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五、如果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放下家长的架子;六、请不要拿我当您的出气筒;七、宠了我,就别说把我宠坏;八、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扩大化;九、多一些建议,少一些命令;十、请不要第101次告诉我某些事该怎么做;十一、我不仅学习您告诉我的东西,还学习您身上表现的东西,包括坏的习惯;十二、我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学会爱别人;十三、即使您能替我做所有的事情,也请把它们留给我自己做;十四、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不要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父母看到这些会高兴吗?单位都在竞争上岗,父母压力很大,买房子,花钱让孩子受教育,都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大家是否发现,现在出现了一个变化,也就是书中特别要讲到的概念,现在中国出现了代沟下移的现象。过去代沟是青年人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今天代沟下移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初中学生和父母的矛盾就很大,这是因为压力下移了,孩子早熟了。

通过对全国孩子的调查发现,女孩子平均例假初潮是12.54岁,男孩子遗精是13.85岁,这是1999年的数字。信息化的时代也容易使人早熟,现在的孩子知道太多的事包括性方面的事情。现在的压力下移了,91.7%的父母要求孩子上学考大学,54.7%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读博士,83.4%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十五名,这可能吗?再过100年都不可能。这些导致孩子的生活很沉闷、很郁闷,和父母的矛盾就加剧了。北京的小学生是特别辛苦的,我的亲戚朋友找我说孩子上学怎么办。谁家的父母都想让孩子上重点中学,现在钱不是问题了,是一定要交钱的,光有钱还不行,得有一个水平的提高,要求你的孩子外语水平达到公共外语考试的三级甚至四级。公共外语考试,一级是初中毕业的水平,二级是高中毕业的水平,三级是大学生毕业的水平,但是现在如果孩子外语四级就很容易上重点中学。现在压力甚至到了幼儿园,为了上好大学要上好中学,为了上好中学要上好小学,为了上好小学就得上好的幼儿园。现在幼儿园的功课很多,幼儿园开了四门课留四门作业。天津一个小女孩怕考试而大量掉头发,经检查诊断是精神紧张所致。“舞”、“藕”、“凳”,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学这么复杂的字,孩子能受得了这种情况吗?矛盾下移了,烦恼太多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就面临着很多复杂的问题,是每一个父母都没有能力去应付的。这个现象是社会的现象,这是难以把握的信息化时代,这时父母一定要调整自己,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我说的“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好的关系为何如此重要?我们现在很担心孩子早恋,《藏在书包里的玫瑰》采访了13个有过性经历的中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半数以上都是学校公认的好学生,1/3来自于全国的名校。我举两三个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好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今年年初,北京电视台的记者来找我,说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两个学生把孩子给生出来了。这是个重点中学,班主任老师发现男生行迹不太正常,就翻了他的书包,发现书包里有一封写给女孩子的信,信中写了发生性行为的细节。老师对该男生进行严肃批评,要他停课反思检查。这件事情没有注意保密,很多同学都知道了,议论纷纷,导致两个学生在学校无法待下去,就回家了,父母也不接受,两个孩子就在外面租房住。同居时间久了女孩子怀孕了,男孩子说:“我们就是要把孩子生出来,我们就是要证明我们两个是认真的,我们长大了,成熟了,我们不是闹着玩的。”两个人就把孩子生出来了,生出之后才知道养孩子不容易,吃喝都需要钱,男孩子上街抢劫,抢了几部手机之后被抓获。高一的学生,十六七岁,就把孩子生出来了。这两个学生怎么上课?怎么做父母?他们自己还是未成年人!这件事情教训很深,如果学校采取保密措施以人为本地引导、帮助,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情;如果父母明智一点,接纳孩子、引导孩子,这件事情也不会发生。由于不能沟通、不能接受,青春期产生了对立。谁家有个中学生,就等于谁家有个定时炸弹。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有一个家庭到大连去发展,上高二的女儿放学回家,“扑通”一下跪在妈妈面前嚎啕大哭,孩子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错了。”妈妈问她怎么了,女儿说她怀孕了,妈妈说她一听头发都快竖起来了。妈妈很快冷静下来,让孩子起来,陪孩子去医院,以妈妈的名义挂号做了检查,女儿确实是怀孕了。医生建议做人工流产,妈妈给学校打电话说女儿得阑尾炎请假二十天,在女儿做完流产后一直非常细致地照顾女儿。妈妈知道女儿很后悔很痛苦,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把女儿感动得热泪盈眶,女儿说:“妈妈,你放心吧,我一定会让你看到一个让你骄傲的女儿。”妈妈每天陪女儿散步,谈爱情,谈性,谈如何把握人生。妈妈说:“女儿,你放心吧,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吸取教训就行了。这件事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女儿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一定会珍惜的。”女儿很快康复,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高中毕业考上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大学还未毕业就收到美国三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到现在那个男生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妈妈知道找那个男生是没有用处的。同样是孩子在“性”上出现问题,不要以为孩子犯了错误有了挫折就完了,关键是父母对孩子是什么态度是什么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把握一条即“我永远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好的关系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理解、信任、尊重、帮助、学习。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好的中学、大学,但是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过高往往要出问题。比如说你希望孩子成功是对的,但是成功要确立一个新的理念,成功就是发展就是选择,让孩子把爱心、期望变成孩子自愿的自主的选择,这就是教育的智慧。

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孙老师,明天是秋儿的遗体告别仪式,她的父亲特别希望你能参加。”我愣住了,秋儿是一个17岁的女孩子,秋儿的表姐有心理问题,后来经过治疗康复后又去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我去参加秋儿表姐的生日晚会时看到了秋儿,秋儿很活泼很漂亮,喜欢弹钢琴。她问我想听什么曲子,我说:“你弹个《献给爱丽丝》吧。”秋儿就弹了这首曲子,而且还跳了段现代舞。秋儿会跳芭蕾,钢琴六级,喜欢唱歌,还会谱曲。但她文化课成绩不好,她的愿望是初中毕业后报考幼儿师范,但她的父母希望她上大学,就想办法让她进了北京某区的重点高中。如果孩子基础很差,越到了好学校——重点中学,她的日子就越难过,如坐针毡。秋儿到了重点中学,高二会考两门不及格,她觉得考大学很悬,而且她喜欢的比她高一年级的男生肯定会考上大学。她越想越绝望,最后开煤气自杀了。我去参加秋儿的遗体告别仪式,秋儿穿着杏黄色的上衣、胭脂红的背带裤,旁边放着她的芭蕾鞋和爱看的书。她的同学哭成一片,我问她的同学心里是怎么想的,她的同学说凭秋儿任何一项才能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家长期望太高了,非要让她读重点中学。后来我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叫《生命的追问》,我们不能放弃生命。

北京广渠门中学宏志班招收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老校长李金海是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李校长的女儿初中要毕业了,要考重点高中吗?李校长也想“我的女儿能不上重点高中吗”?他的女儿学习一般,于是就请了很多家教补课,死去活来补不上去,每天家里人跟着上火。李校长说女儿不是考重点高中的料子,女儿说想去职业学校,李校长在关键时刻理解孩子支持孩子,他的女儿轻松上了一个职业学校,毕业后到北京某银行当了个职员。她喜欢打鼓,参加劳动能手比赛,生活得很快乐。现在出国进修去了,过得很开心。同样是两个学习不太好的孩子,一个因为得不到理解花季早逝,一个过上快乐的自立的生活。

哪一种关系是好的关系?哪一种教育是好的教育?为什么孩子有差别?您的孩子能上大学尽量上,能读博士尽量读,问题是必须注意到有的孩子是打死也考不上大学的,逼死他他也上不了大学。哈佛大学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一个多元智能理论,说每个人至少都有八个智能:第一个是语言智能;第二个是数学逻辑智能;第三个是空间智能;第四个是音乐智能;第五个是身体运动智能;第六个是人体交往智能;第七个是善于反思善于反省智能;第八个是自然观察智能。

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拥有八个智能其中之一的人都能成材,都有成功的希望。我们发现亚运会、奥运会上很多中国选手在世界上得金牌,其中相当多的运动员文化课并不好。丁俊晖是中国在世界上的第一个台球冠军,但丁俊晖小学毕业,初中都没读。八个智能中只有两个智能发达的人最适合今天中国的学习,中国的考试最适合语言智能发达和数学逻辑智能发达的人。你的孩子可能是这两个智能排得不靠前而靠后,他可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排在前面,他的学习成绩可能不太好但不等于他不能成材,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他的道路,蠢才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我们期望的最好的目标是孩子做适合他的事情,走适合他的道路,所以要尊重、理解孩子。

给大家讲讲我自己的体会。很多人不会相信,我搞教育这么多年,在全国教育界也算有一些知名度,1993年我写的报告文学引起全国教育大讨论,我有很多成果,但我的独生女儿小学、中学从来没有上过重点学校,都是上离家最近的学校。不是没有办法把孩子送到重点中学去,我的女儿说:“重点中学不是人待的地方,我可不去。”她选择了一所学习日语的学校,连区重点中学都不是,她妈妈是日语专业的,从小受她妈妈影响,女儿喜欢日语。她妈妈有意见,我说尊重孩子的选择。从小到大所有的志愿都是女儿自己选择的,我们父母的意见仅供参考。我女儿上了六年普通中学,高三该考大学时非常紧张——没有孩子不怕考大学的,心里都打鼓。我对女儿说考大学很不容易,考不上很正常。我问女儿能否考上大专,我女儿说肯定能考上大专,于是大专报了北京二外、吉林大学;我女儿说有可能考上普通的本科,于是报了南京师范大学;我女儿说最想去上海,她喜欢复旦大学,我说难考,但愿意做就做。我女儿没有压力,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成绩出来之后我女儿就哭了,因为她的分数只能勉强上普通大学,根本不可能上复旦大学。她妈妈给她写了封信安慰她,我说:“好事,一模知道你哪强哪弱,你还有一两个月的时间还有机会。往年的考生发挥好,高考时比一模成绩上升100分,要强化优势,你也有可能。”春节我女儿和她妈妈到上海参观复旦大学,在门口照了张相,回来我女儿把照片放在桌子上看着。高考前20天我对女儿说:“你不是想上复旦大学吗?复旦大学的招生小册子上写着‘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了成功的人生’。”我让女儿每天早晨去阳台把这句话大喊三遍,开始女儿不好意思,但后来越喊声音越大,越喊底气越足,这是心理暗示。我女儿的高考成绩恰好比一模上升100分,孩子高考期间全家的关系非常亲密,像个战斗小组一样,这是好的关系,且尊重孩子。

当孩子考试的时候你不要说:“孩子,没问题,你一定能考上北大、清华。”一个妇联主任说她儿子学习很好,她说了这句话之后,孩子进入考场老想考不上怎么办,压力很大。压力越大越不能好好学习,结果考得并不好。好的关系才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如何缓解矛盾?为何与孩子不好沟通?家庭教育的核心在哪里?父母最高的智慧在哪里?现在我们中国出现了教育荒废的现象,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而真正的教育被忽略了。全中国的父母没在一起开过会,但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一句共同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就是教育荒废的宣言。我女儿的高考分数比复旦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只高了两分,分数确实很重要,但我要给大家说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国务委员陈至立当部长的时候请我到教育部开会讨论教育问题,当时一位北京著名的大学的领导说当年考上这所大学的学生有35名有自杀倾向,775人自述有心理问题。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的学生哪个成绩不好?

前两天我在北京开会,见到一个部队的领导,说他一个当局长的朋友的孩子自杀了。孩子学习很好,但是考试时的分数差了一点,家里想了很多办法,让孩子进了重点大学,但孩子认为里面强手如林,他谁也不如,就自杀了。命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前途、幸福?这时还说什么成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人格不是空的,人格按照学术上讲有五大因素,其中一个是随和性,和别人非常好相处,非常好交往。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百家讲坛》,有一次请我讲家庭教育,我就讲了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问题,反响非常强烈,因为触动了很多人的痛处。我总结了一条,孩子如果没有朋友,比他考试不及格还严重,孩子有没有朋友、有没有有质量的朋友非常重要。

我在《百家讲坛》从这样一个故事讲起:宁夏一个重点中学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叫王西(化名),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西北赛区第一名、物理大赛第三名,被保送北京大学化学系。这样青春得意的学生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被判有期徒刑11年。保送北大的学生被判刑,这是怎么回事?孩子一不偷二不抢三不耍流氓——他犯的是故意杀人罪,而且是因为他不会交往而犯的杀人罪。王西小学、中学学习非常好,放学后就回家学习,没有朋友。到北大三年级时,王西突然发现在大学内不会交往很难生存,他就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交朋友,天天和那个男同学在一起,那个男同学去哪他就去哪。别人感觉两个小伙子黏在一起非常奇怪,议论很多。那个男同学认为不能再和他交往了,王西说:“咱们是好朋友,不能分开。”但那男同学仍然不愿意和他继续交朋友。王西写信劝那个男同学,但人家也不理他,王西心想:“我对你这么好,你这么绝情,我一定要报复你。”王西是学习化学的,他找来一种剧毒的化学品——铊,1994年清华大学发生第一起铊中毒事件,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子被他人投毒,现在还像个植物人。王西把铊投入到同学的牛奶杯中,同学喝了之后疼痛难忍,王西后悔了,把同学送到医院抢救。清华女生因为是中国第一例,医院不能确诊,在互联网上询问外国专家后才怀疑是铊中毒。这次医生发现与铊中毒相似,在医生的追问下,王西承认放的是铊,虽然抢救的比较及时,但是那个男同学要住院治疗一年,花了6万元钱还不能保证没有后遗症。男同学出院后将王西告到法院,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西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不会交往,在人格上不健康,各位要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会交往,有没有朋友,这是大问题。现在很多人发现孩子确实不太会交往,有的孩子没有朋友,有的孩子交的朋友是非不分。今天的独生子女失去了一种天然的条件,即只有医生没有护士。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和兄弟姐妹在一起,学会了很多交往的本领;今天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习,在家特别受宠,在外处处要得第一,不容易交往。我在书中专门介绍了很多种交往的方法,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应该联合起来,变小家为大家,变独生为群养,让孩子们经常在一起。我创造的方法是:“借个孩子去旅行。”孩子上了中学,和父母的说话少了,一举数得的方法就是:“借个孩子去旅行”。我和我爱人经常带着我的女儿去旅行,在我女儿18岁以前我们走过了全国13个省——不单单是旅行,再让女儿带一两个同学,或者两三个家庭一起出去。我家是个女儿,找个对方是个男孩的家庭;我女儿不爱运动,就找个爱运动的男孩子的家庭。这个办法很好,旅行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最好是带三个孩子出门,你不理我,我可以和他玩。很多家长担心两三个孩子会打架,孩子打架也比孩子一个人待着好,孩子打起来之后,家长最好的方法是不管。家长不用担心,孩子在修复友谊方面的能力比大人强,孩子打架后虽然不理人,但过了一会儿看一眼相互一笑,嬉皮笑脸继续玩。

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解决不了你可以给他一定的指导方法,一切的方法都需要有个好的关系。好的关系不是溺爱是真爱,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培养他的自主自立。有人说:“好的关系就是鼓励孩子表扬孩子。”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但是绝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路标,今天教育的危险是对孩子不敢批评或者只有表扬。

我在书中举了大量案例,用故事讲道理。我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去讲课,当地一个14岁的孩子与老师发生了矛盾,对老师很有意见,上课时老师讲课文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走到这个孩子跟前时孩子拔出钢笔对准老师的后背甩钢笔水。老师转身问:“为什么甩钢笔水?”老师看了看自己的衣服说:“还甩了四滴。”孩子说:“老师,我只甩了一滴,那三滴不是我甩的。”老师说:“看你就像个人渣!”说这种话的老师有违师德,要受到批评。孩子回家上吊了,留下封遗书说用死维护自己的尊严,证明他只甩了一滴而不是四滴,14岁的孩子只为了证明只甩了一滴墨水而不是四滴就自杀了。这个故事登在《中国青年报》第一版。

老师要加强师德教育,中国有上千万老师,不能说老师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老师不是神,也会犯错误,孩子因为这样一句话就自杀了,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和作家蒋子龙讨论这件事情,结论就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变得脆弱?因为太受宠,承担责任太少,挫折太少,他受不了一点委屈,受不得冤枉。我的忠告是:您的孩子早晚有一天会出问题的。您的孩子可能在某个时候会受到委屈、冤枉、打击、挫折,一般人不可能避免,如果你的孩子受不得委屈经不得挫折,他就是个危险的孩子,只有一个办法,即对孩子进行抗挫折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惩罚不是打骂、污辱,而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让孩子敢于对自己的错误负责。

我注意到北方老人哄孩子的一个细节:孩子摔倒了,撞到树上了,很多老人跺脚拍地拍树,怨树怨地,抚摸宝宝。地有何罪树有何罪?不小心摔倒了爬起来,都是别人不好孩子好,这种教育使孩子从小学会逃避责任。你的孩子闯祸了,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孩子一定是会犯错误的,中国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反应模式?父母说:“怎么回事?”孩子说:“我错了。”父母说:“真讨厌,你怎么老惹祸呀?快道歉。”孩子说声:“对不起。”父母会说:“赶快回家写作业!”只要回家写作业去了,天大的麻烦与孩子无关,父母留下赔礼道歉、打官司、上医院。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体验的是犯了错误说了对不起就走人了,他能经得起挫折吗?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也和大家一样面临过挑战,我下决心磨炼我的女儿。我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家住在西直门,夏天我女儿和邻居家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到饭店门前的停车场去玩,保安怕孩子拿石头划汽车,就轰孩子,态度比较恶劣。我女儿看到保安那么凶,拿石头敲地,敲得保安心惊肉跳。保安追时我女儿他们就从饭店向家里跑,中间有个铁栅栏门,小孩过得去保安过不去。第二天保安做了手脚,大铁门不锁只挂个锁,我女儿又去敲石头,保安来追,我女儿跑着跑着听到身后的大铁门开了,吓得魂飞魄散,一口气跑回家里,但那个小男孩跑得慢被抓住了。我听见小男孩的声音不对就问我女儿是怎么回事,女儿说完之后,我觉得今天不能放过我的女儿,我说:“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责任人,小弟弟是跟着你捣乱的,现在出事了,你跑回家,小弟弟被抓走了。你赶紧出去找保安承认错误,有什么责任你来担,把小弟弟换回来,你今天不迈出这个门,明天你怎么有脸见小弟弟?爸爸知道你是好孩子,好孩子要敢作敢当。”我女儿哭了,这时需要出去的人不是我,而是责任人孩子,她要体验做了错事需要承担。

当然我知道那个饭店是正规单位,保安不会做太过分的事情。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父母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不能代替孩子体验。我女儿去时保安已经把小弟弟放走了,她回家后拿了点心去看小弟弟。我女儿后来写了一篇散文叫《那一年夏天》。这样的事情经过好多起,我女儿后来能够扛得住一些挫折了,有时她的老师说她的话比呼和浩特市那个老师说得严重多了,但她能扛得住。我在新浪网写博客,网上胡说八道的事很多,女儿还劝我:“你是公共人物,没关系。”孩子经过挫折磨炼之后,才能认清自己。鼓励孩子是对的,但孩子做得不对时要批评。

我在书里写了30课,其中有句话:“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儿童教育中家庭是习惯的学校,家长是习惯的老师。我做了教育部的一个课题,做了五年心理习惯培养的研究。父母教育孩子没有效果是没有方法。很多父母说:“说了孩子八百遍孩子就是不改。”说孩子八千遍就没法改了。一个著名的儿科医生对我说:“一句话被别人重复三遍,就等于对别人的折磨。”我和大家是第一次见面,大家可能听过我的讲课,全中国的父母说的话很一致:“别干这事了,别老上网玩游戏,赶快写作业,不好好学习能考上好中学吗?能考上好大学吗?能找到好工作吗?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你……”说一遍两遍还可以让孩子有点危机感,老说这种话就变成了噪音,除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之外没有好的效果。大家是否发现,孩子正准备写作业,拿书包拿纸,妈妈一说:“赶快写作业。”孩子就把书给扔了。夫妻两个人可以约定一下,一个人训孩子,另一个人拿录音笔录一下,录一个星期放着听一下,把自己都能烦死。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做好孩子,他需要的是具体的帮助、具体的指导,父母一定要与孩子一起成长,自己要学习。讲到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最后再讲一个很有用的故事:北京一个孩子的妈妈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始改变她的孩子。她发现上五年级的儿子写作业磨蹭,不专心,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七次,一会儿打开电视看动画片是否开始,一会儿打开冰箱看有什么吃的东西,一会儿站在窗边看谁在外面玩。妈妈说:“儿子,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如果你努力学习一定能学习好。我刚才数了一下,你一个小时站了七次。是不是有点多了。”儿子才意识到妈妈发现了他的毛病。妈妈说:“儿子,我看你写一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三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说:“三回就三回。”妈妈说:“如果你能一小时站起来不超过三回,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很高兴,妈妈说:“有奖励也有惩罚,如果站起来的次数超过三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包括一切电视节目都不能看。”儿子同意了。一个星期过去了,孩子有三天做到了一小时只站起来三次,晚上6点便大摇大摆地看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就没做到,一到6点还想看电视,妈妈说不可以,孩子打滚撒泼也不行,就是不能看。孩子慢慢就记住了。这样经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慢慢地孩子站起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这是妈妈培养好习惯的高招,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是加减法,想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习惯,就让这种习惯反复出现。美国人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变坏习惯用减法,不要指望一朝斩断坏习惯。俄罗斯一个教育家说:“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资本。”如果你有好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有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它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概括起来讲,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只有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庭,才能有孩子和谐的成长,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