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为你洒下月光 » 我为你洒下月光全文在线阅读

《我为你洒下月光》夜色

关灯直达底部

黄昏像一只羽色绚丽的大鹏在天空展翅,如此美景,然而她却怀着索然情绪在街巷漫走。胸口有一块铅,沉甸甸的,仿佛有人暗中添斤两,越来越重。

她目送群离去,她连背影都是欢快的,令她好生羡慕。接着呢,回家去还是继续漫无目的地闲晃?沿罗斯福路左转和平西路再接南海路,穿过植物园回家,也许路上会碰到吸引她留步的事——譬如,弯到牯岭街逛旧书摊,或是踅到南门市场觅食,或是沿汀州路走一段寻找老铁道记忆。她并不真的想回家。在南部念书的姐姐一向先留在学校,几乎等假期过了一半才见人影,早上出门前,她对父亲说今天会晚归,父亲也说晚上有应酬。“你自己小心点儿。”父亲习惯这么结尾,像批公文最后写个大大的“阅”字,干净利落,顶多再添一点关怀说:“你自己凡事小心点儿。”

她则回说:“知道了。”也像一个小小的“阅”字。

所以,彩霞幻舞的此刻,家是暗的。

她不禁羡慕家在外县市的同学,他们心里有一条绳,每到假期,绳那头有人拉,这边便急忙收拾行李返乡去。她,回家像回去空城,屋内是暗的,没有人气,拖鞋只有两双,躺在地上像动物标本。

就这么不知不觉走到南门市场边,挑担的卖豆花老爷招呼她吃一碗,她站着端碗,一口一口尝,喜欢听他以低沉浑厚的声音喊:“倒——辉——”也饶富兴味地看附近主妇拿着大碗或小锅来买。他掀盖熟练地片起豆花,舀上花生仁,浇糖水,主妇说:“花生多一点!”这是每个吃豆花的人的心声,如果老爷爷多给几粒,那真会像失散多年的祖孙在街头相逢一般感激。

“赏学(上学)啊?”乡音很重的老爷爷问她。

“嗯。”

“赏达学(大学)啊?”

“嗯。”

“赏学好,要勇功咚需(用功读书)。”

“好,谢谢爷爷。”

吃完要付钱,老爷爷竟不收钱,剩不多要收摊了,请你吃。难道几句萍水相逢的对话果真让人有了家的想象吗?

老爷爷挑起担子往更深的巷子走,“倒——辉——”听着听着,真的起了一点温温的亲情。

她家巷子常有小贩来叫卖,本省阿伯卖“烧肉粽”,晚间出没,服务那些想吃消夜的人;山东大爷不定时造访,卖馒头、“歹逼悠”(大饼);还有一个卖面茶的,手脚利落,那面茶一滴都不洒的。但她最喜欢公车站牌边那一摊烤玉米,选一根,交给小贩,他剥净膜衣,插上竹签,放在烤架上,刷上酱汁。几根玉米躺着,他一一刷酱,酱汁滴在炭上,起了小火爆,窜出火舌,香气立刻扑鼻而来,翻面刷酱再烤,直到熟透。围在摊边的“顾客”顾着烤架上自己的玉米,总得等十几二十分钟,无事可做,心思全在那根玉米上,遂越发计较,计算刷了几次酱,评比哪一根烤得比较好,忍不住指点小贩多照顾自己的那一根玉米。其实最严苛的评审是小贩自己,即使有人猴急地问:“我的好了吧!”他一律不搭腔,烤到他满意了才交给顾客。那一根烤得黑乎乎、酥香的玉米是对嘴唇的火刑与拷问,咬第一口,叫一声好烫,接着麻辣到嘴唇都肿了起来,但喜欢烤玉米的人就是爱这款刺激。她常在放学时买一根烤玉米,找个树荫僻静处,慢慢啃完再进门。妈妈闻到烟味,知道她又吃烤玉米了,笑她:“我们家妹妹长得这么清秀,偏爱烧焦味,我看以后会看上伙头夫!”

会看上一个让她烧焦的人,也许这是妈妈的话中话。

蒋中正逝世那年,举国哀悼,戴黑纱,电视画面变成黑白,街上凡有烫头发、穿花色喇叭裤的时髦人士,据说会遭警察关切,一般人也视之为欠缺爱国心、游手好闲之人。风气凝肃至此,连带地,通衢大道旁冒着小烟、飘着焦香的烤玉米摊或烤香肠摊,实在愉悦得不成体统,与守灵的哀戚气氛对冲;而边走边嚼、不时发出烫舌吟声的馋状也不像顿失民族救星的国民应有的样子,料想一定是被巡逻的警察取缔了,从此失了踪影。她那时正陷于大学联考压力下,分外想念烤玉米。后来风声渐松,听说小贩移到几条街外靠河边处占了地盘继续升起他的炊烟。但终究太远了,她遂作罢。这以后,每看到菜摊上摆着玉米,总飘出一丝心思,好像那是纯真的童女,总有一天要剥去膜衣,经历炭烤人生。

她搭一段公车到中华商场。车上,后母脸的车掌与一位看来是乡下进城、带了大包小包的阿婆起了小争执。阿婆对人说,要来帮女儿坐月子。她记起曾在电视上看到广告,提醒乡下来的民众不可以提着活鸡上公车——那必是有女儿或媳妇生产,特地来台北帮她坐月子才如此的。她想起母亲曾说过,生姐姐时有人送她一只活鸡,吓坏了,没人敢杀,养在后院咯咯乱叫比婴儿还吵,后来请卖鸡肉的帮忙处理。母亲在台湾没有娘家,没人帮她好好坐月子,她自己说,身体伤了。

无目的,只是闲逛。八栋三层楼连通建筑,一边是铁道,另一边是车水马龙的中华路,盖得像军事基地,不像庶民寻乐的商场。各式小店铺排序而立,通道不宽,有时从天桥涌来人潮,看似要灌入小店铺流连,怎知一瞬间人潮分散,各从不同的楼梯间流去,忽地不见了;有时又从各个店铺流出几个心满意足的提袋人,汇到天桥边形成小漩涡,过了天桥又各自离散。

她从小陪妈妈到这儿找熟识的裁缝师做旗袍,或是进鞋店、古董店闲逛。她喜欢看人,嘴里含着糖球,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人来人往,不吵闹,这样的孩子最得采购中的主妇欢心。她渐渐明白,自己对这地方那既亲切又感伤的情绪是怎么来的。这里太像台北火车站了,上上下下迷宫似的楼梯好像通往月台,阶梯立面贴着“生生皮鞋”、“请大家告诉大家”,不断重复着,仿佛指引,这就是欢欣之地。然而潮来潮往,终究浮现一个“散”字,只剩依时刻运行的火车轰隆而过。月台,是一面照影的镜子,不是让脚生根的地方。

西门町新开张的百货公司、电影院,成为年轻人麇集之地,蔚成新时潮,更显出这里的老旧与不合时宜,多么像一列列等着开的列车,等久了,兵变胖,戎装穿不下都脱去,换庶民家居服过日子,可是那日子按表操课怎么也融不进周围嘻嘻哈哈的大潮流,越发显得那鸽笼似的小门小户都在长霉斑。

一楼的餐厅倒是可口的。她信步走到“点心世界”,从小一家常来这里吃鲜肉馄饨、酸辣汤,转眼也两年没来了。虽说此时不怎么饿,看看用餐人潮、跑堂吆喝,说不定也能像卖火柴女孩划亮一朵火苗,看到欢乐。正当她透过贴着“冷气开放”字样的玻璃望向餐馆内时,她从走动的身影间隙看到角落那一桌坐着两个谈笑、状似亲近的人。

父亲与一名年轻妇人。

她遭到点穴似的杵在原地无法移步,女性的直觉让她在瞬间以她母亲的眼看出他俩的亲密关联,在旁人眼中仅是寻常同桌用餐的两个人而已,在拥有神秘直观能力者眼中,读到了不必举证的讯息:他们是一体了。

回到家,开灯,看到她的拖鞋交叠着搁在门边,立刻明白有个还算细腻的女人穿过它,临走时还弯腰收拾。她忍住情绪,幽魂似的到每个房间查看,就在二楼那房,她停住脚步。母亲病重时与看护同睡主卧室,父亲移到二楼免受干扰,母亲走后,父亲移回主卧,便空着。这房既是客房也是书房,原是母亲读书练字作画之处,墙上还挂着她习水墨所画的秋山飞瀑图,文房四宝也还在桌上,上一回有人踏进来应该是她上来看月光那晚,然而现在,她闻到房内还残留“明星花露水”的气味,明白了她这年龄的女孩子不该太早明白的事。

这房,一婉约女子寄情书画的墨香宝地,顿时像杂树乱藤盘踞的沙洲,成为鱼蟹觅食、野鸭交欢的处所。

她蹲在阴暗角落,抱膝而坐。夜色正好袭来,形成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