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茶事遍路 » 茶事遍路全文在线阅读

《茶事遍路》龙井

关灯直达底部

因出口畅销而发展起来的中国茶业,理所当然也会随着出口的不景气而陷入困境吧。造成这种出口衰退的原因是出现了强劲的对手。自19世纪下半叶起,印度和斯里兰卡真正开始了茶树的栽培,中国茶便自此逐渐失去市场。

有一种学术观点称,印度自19世纪下半叶起才开始茶树栽培,但也有人认为是在更早的时期,比如吴觉农先生。其根据之一,就是因为在17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相关文献中有印度人在聚会时经常喝茶的记载。

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庞大帝国的莫卧儿王朝,自称其母系源于成吉思汗,父系源于帖木儿,是从中亚进入到印度的。所谓莫卧儿帝国其实也就是蒙古,毋庸置疑他们到达中亚的时候,肯定会经常饮用茶。在气候干燥的中亚无法栽培茶树,这时饮用的茶叶可能是到了印度之后自行栽培的,或是继续从中国进口的。

第二个根据是,如前所述,1698年到1702年间,大英博物馆收藏有布朗和巴尔克利二人在印度马拉巴地区所采集到的茶树植物样本。

浙江农业大学的庄晚芳教授等四人合力编著的《中国名茶》中记载,第一任孟加拉总督哈斯丁斯的使者曾将锡兰茶带去西藏却未能成功。这是1774年的事情,根据之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在这个时代还不可能有锡兰茶。然而,如果当时南印度的马拉巴确有茶树的话,那么便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吧。

所谓哈斯丁斯的使者,大概指的便是乔治·波格尔(George Bogle)。当时,不丹军队正在和印度军队交战,英国介入其中,击退了不丹军队。此事惊动了与不丹有着特殊联系的西藏,班禅喇嘛向总督送去了亲笔书信,希望参与仲裁。为了打开西藏的市场,总督借此大好时机,派去了东印度公司职员波格尔。

对可进入西藏市场的商品有着严格限制。茶叶等大概是销往西藏的非常重要的商品。波格尔可能将产于南印度地区的一种很难称得上是茶的东西带到西藏,因为他认为也许这种东西可被接受。最终未能成功,这大概是因为这种茶叶在西藏远不如想象的受欢迎吧。

英国最初从中国采购茶叶时,主要是买进绿茶。从18世纪初,购入的红茶开始渐渐增多。传说在运输途中,茶偶然发酵,因而出现了红茶。从此便有了将茶叶发酵的制作方法。

中国绿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浙江省杭州市附近出产的“龙井”。在西湖的西南有个龙井村,其附近的山区是绿茶的主要产地,“龙井”因而得名。一般将其统称为“西湖龙井”,而在龙井之中,又属狮峰的茶叶是最上等的,因此狮峰龙井尤为珍贵。

龙井茶的叶子呈扁平,颜色为漂亮的翠绿色。龙井因“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大特征而闻名,称为四绝。

唐宋时期,白居易、苏东坡两位大诗人曾出任杭州地方官。虽然这二人写了不少有关茶叶的诗篇,但那时还没有“龙井”之名。在元朝大诗人虞集(1272—1348)的《龙井诗》中首次出现了龙井相关的诗句。

其中写道:

烹煎黄金芽

江南是绿色之乡,山丘和原野都是一片碧色。在这一望无际的绿色茶海中,采茶女红色的布裙点缀其中,看起来分外鲜明。因著有《随园食单》而闻名的清代文人袁枚(1716—1797),曾在西湖畔吟诵一首《湖上杂事诗》:

烟霞石屋两平章,

渡水穿花趁夕阳。

万片绿云春一点,

布裙红出采茶娘。

所谓平章,是指公平治理天下。虽然这首诗写的是田园风景,而实际上在当时采茶是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有不少民间歌谣就反映了这样的现实。比如有杭州民谣《伤心歌》这样唱道:

鸟叫出门,

鬼叫进门。

日里摘青,

夜里炒青。

手指起泡,

眼睛发红。

种茶人家,

多少伤心。

此外,还有民歌中说,要提起种茶人,皆是外地人。他们全都是从小在嘉兴长大,祖籍为绍兴。也就是都是外出打工的人,只能做庄稼汉不想做的非常艰苦的工作。这首民谣看似牧歌,实际上描述了茶农的艰辛。由于他们所加工的专门用于出口的茶叶,很难转入国内流通,因此经常被压低价格购买。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钱塘县的天竺寺、灵隐寺两个庙宇中产茶。钱塘县隶属杭州,这两个寺庙均位于西湖的西岸。

佛教寺庙与茶有着很深的渊源。日本的茶也是由佛教禅僧荣西带到日本的。

明代的童汉臣是防御倭寇的名臣。他是杭州钱塘人,也曾题写了《龙井试茶》一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一吸赵州意,

能苏陆羽神。

意思是陆羽已经成了茶神,能让陆羽复活,是因为吸入了赵州之意(即是说喝了赵州用龙井之泉所泡的龙井茶的脱俗意境) 。

唐代有一位叫从谂的高僧,住在赵州的观音院,据说活了一百二十岁,于乾宁年间(894—898)去世。由此可知在空海禅师入唐时,他应该有三十多岁了。从谂禅师先曰:

喝茶去。

意思是说请喝茶。客人来时,问:“以前来过吗?”若客人回答:“没有,这是第一次来。” 从谂禅师便说:

那么,请喝茶。

若客人回答“曾经来过”,从谂禅师也说同样的话:

那么,请喝茶。

这被称为“禅茶一味”。达到茶的意境即是参透禅的内涵。人们将这称之为“赵州禅”。佛法也不例外,也会讲授日常茶饭中的事情。在日本把“喝茶”读作“喫茶子(きっさこ)”。童汉臣的“一吸赵州意”即指于此。茶是所悟之道,这不外乎就是陆羽的精神。

虽说茶神陆羽是由于讨厌成为僧人而出走的,但是他在佛教寺庙内长大,在钻研茶道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僧人皎然的影响。佛与茶的渊源极为深远。据说陆羽游历各地所待之处,大都是佛寺。

据说陆羽一到杭州,便会在灵隐寺或西岭草堂留宿。他和灵隐寺的高僧道标交情甚深。道标在灵隐寺后面灵鹫峰以南的西岭建造了草堂,因此道标又被称为“西岭和尚”。陆羽曾在此著有《武林山记》、《天竺灵隐二寺记》。陆羽的著作除《茶经》以外,其他的都已失传。不过,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编订的《临安志》中,引用了《武林山记》和《天竺灵隐二寺记》其中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到这两部著作的部分内容。

前面讲到,清代的宫廷夏季饮用龙井。清朝的乾隆皇帝(1735—1795年在位)非常喜欢江南,乾隆期间改建的北京颐和园即是江南风格的庭园。在位期间,乾隆曾六次下江南,每次都必定会造访杭州。

我虽贡茗未求佳,

防微犹恐开奇巧。

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所题《观采茶作歌》中的诗句。贡茗是指进贡的茶,自喻体察下情,不像北宋的诸位皇帝那样对贡茶质量苛求。防微是指,很小、很细微的地方也要注意,防患于未然。即使这般注意了,也还是担心臣子们做不到这般精细。乾隆皇帝借此讲述自己身为明君,对细节非常注意。

第二次南巡时看见采茶。乾隆皇帝立即看出是官员们事先安排的,很不高兴。第二天,采茶没有经过编排,很是自然,乾隆皇帝又看采茶去了,于是心情好转。作诗曰:

敝衣粝食曾不敷,

龙团凤饼真无味。

不敷,是指对事物无所知。所谓“龙团凤饼”,自不待言是指北宋时期奢侈的茶饼。书画诗文、才情兼备的乾隆皇帝,常常把具有相同喜好特征的宋徽宗当作反面参照。

第三次南巡,乾隆皇帝首次巡访龙井,赋诗《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其中开篇这样写道:

龙井新茶龙井泉,

一家风味称烹煎。

杭州又叫做“武林”。因天竺、灵隐诸山统称为武林山而得名。从山中流向西湖的河流叫做武林水。而武林水还有另外的意思。在杭州一带有优质的泉水,特别是龙井泉、虎跑泉、玉泉、狮峰泉等都非常有名。钱塘县曾一度被改名为泉亭县。像这样周围的水质极优的名泉也都统称为武林水。

龙井后来成为茶的名字,知名度尤高。而在武林水中,水质最好的是虎跑泉。“龙井茶”和“虎跑泉”又被为“杭州双绝”。巧合的是龙井茶、虎跑泉的首字组合起来即为“龙虎”。

传说唐代名僧寰中(性空大师)希望在此留住,但苦于没有水而决定放弃时,当夜梦见神仙命令两虎,搬来南岳的童水泉,以便留住性空大师。结果性空大师留了下来。虎跑泉的“跑”字,是奔跑的意思,说的是两只虎从南岳带上泉水,飞快地奔跑而来。

陆羽的后辈张又新著有一篇论述水的文章,题为《煎茶水记》。文中记录了刑部侍郎刘伯刍曾提到的天下七名水。此外还记录有陆羽向李季卿口述的天下前二十水。然而,虎跑、龙井却并不在七水、二十水之列。

北宋欧阳修对上述道听途说的关于陆羽的言论很不以为然。他批评说,借陆羽之名给水排位次是妄说,与陆羽的《茶经》不符。李季卿其人,由于陆羽身穿“野服”,心中不悦,于是不加理睬。这样的气氛下应该不会讨论有关二十水的详细排序。

实际上,陆羽没有提过关于水的专有名词,只是说缓缓流动的水好,停滞不流动的水不好。所以建议井水还是经常汲取的为好。

1989年,我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收集有关太平天国的材料。渡过县城前面的浔江后大约二十分钟的车程,便抵达太平天国起义地点金田村。桂平县西部有座西山,据说直到隋代,县城都建在此山麓上。西山的别名又叫做思灵山,这里有一眼名水,名曰“乳泉”,还出产名茶。据《桂平县志》记载:

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散植,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湖龙井未能逮也。

即是说西山茶比龙井茶还要好。在这个地方提到龙井,或许可以说是对龙井的另一种赞誉。

中唐时期刘禹锡著有《西山兰若试茶歌》。兰若是指佛教寺庙。这是一首长诗,讲述了西山的茶不亚于蒙山、顾渚。其中写道:

欲知花乳清冷味,

须是眠云跂石人。

眠云,是指住在云彩很多的山中。跂石,是坐在石头上的意思。也就是说,要真正品尝极品的茶,就必须要住在广西的田园山中。蒙山、顾渚或许真有名茶,但由于封装后在风尘中运输,有些变味了吧。

西山有座龙华寺,现在有一部分已被用作“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历史陈列馆”。这里还有与龙华寺齐名的唐朝末期修建的尼姑庵,名叫“洗石庵”。我走访此处时,庵内有位八十四岁的和蔼的尼姑,法号“释宽能”。她的俗名叫“龙六伟”,广东南雄县人,听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宽能法师请我喝了茶。她说:“今天的茶味道太淡,因为最近经常下雨的缘故。”

虽然取用了“乳泉”的名水,但由于雨水多,名水也稍微变得更淡了吧。在洗石庵,尼姑开始栽培茶树。1950年,第一次收获了三十斤茶,此后每年都扩建茶园,1957年开始甚至向附近地区卖茶。因为这里的茶叶质量是最好的,因此人们将茶树移植到了土壤等条件和西山很相似的地方栽种。湖南的湘峰茶,实际上就是1970年从西山移植而来的茶树所产。听闻宽能法师说到乳泉水,我不由得联想起虎跑泉,真实地感受到这片土地通过茶而联系在一起。

在日本把用黑釉制作的饮茶用的茶碗叫做天目。这大概是由到天目山的寺院留学的僧人带回来的名字吧。天目山虽然没有烧制器皿的窑,但却产茶。陆羽的《茶经》中虽然看不到龙井的名字,却有天目山出产茶的记录。在浙江和安徽的交界处,有东西天目山,两个山顶上分别有水池,看起来像两只眼睛,故取名“天目”。西天目山上有禅源寺,东天目山上有昭明寺。俗话说,有名刹的地方必有名茶。在此也得到了验证。天目山云雾缭绕,此地出产的“云雾茶”非常有名。但是云雾茶的名称好像各地都有,庐山也有与之同名的茶,我以前还买过。

天目山的支脉径山出产的茶也很有名。当地也有寺庙,名为“径山寺”。浙江的慈溪县也产茶,根据元代的《四明续志》考证,资国寺山的茶为最上等,其次为开寿寺附近的茶,而有关水只记载了化安寺的水。这些名茶名水全部都与寺庙有关。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归田录》中记述说,浙江是盛产茶叶的地方,日铸居第一。“日铸岭”位于会稽、山阴(绍兴)。据嘉泰《会稽志》中记载:

昔欧冶子铸五剑,采金铜之精于(日铸岭)山下。

说日铸岭乃是春秋时期名匠欧冶子铸造献给越王的五把名剑的地方。地名中的“铸”字,大概与“冶炼金属”有关吧。但是,与冶金相比,后来此地的茶更被人们所知晓。有时地名中的“铸”字,被改成了相同读音的“注”字。这就是对当地茶好的说明了。这也可看出茶与佛寺的关系至深。

舟山列岛中有名为“普陀山”的一座岛屿,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最大的观音灵地。距离该岛稍远处有座小岛,名为“洛迦山”。“普陀山”和“洛迦山”并称“普陀洛迦”,即取自南印度的观音灵地普陀罗(布达拉宫)之名。普陀山是一座面积只有十二平方公里的小岛屿,据说这是唐代时由日本僧人慧萼所创建的。慧萼是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录的真实人物。在明代,这里还是倭寇的根据地。此地和日本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自以前的遣唐使以来,到近代的长崎贸易,明州(宁波)一直都是中日往来的重要地点,普陀附近海面是必经之地。普陀山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座寺庙。其中普济寺最大。这里也产茶,名为“普陀茶”。根据《定海县志》的记载:

可逾肺痈血痢,然亦不甚多得。

可见,普陀山的茶是真正的观音灵地的茶,可治愈疾病。

1985年10月底我访问了普陀山。普陀茶不是随处有卖的。正如《定海县志》中所说,至今产量仍然很少。

“普陀茶”又被特别称作“佛茶”。山中有被称作“神水”或是“洗眼池”的水池。传说水池里的水是佛尿。患有眼病的人,用此水洗眼,便可立即治愈。这里是聚齐名刹、名茶、名水的地方,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地方为数不多。

根据《定海县志》的记载,舟山列岛的茶中,野生品种很多。查阅《园茶》可知,其香味很差,桃花山出产的野生茶香味还算好些。不管怎么说,“普陀山”的“佛茶”成为佛教与茶紧密相连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