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本不正经的科学:用科学满足你“变态”的好奇心 » 一本不正经的科学:用科学满足你“变态”的好奇心全文在线阅读

《一本不正经的科学:用科学满足你“变态”的好奇心》31.喝了酒的证人真的不可信吗?

关灯直达底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发布的一个报告,每个超过15周岁的地球人平均每年会消费6.13升纯酒精的等同物。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刑事案件中,被告、受害人和证人——或者三位一体的那个人在案发时常常受到了酒精的蛊惑。到诉讼时,他们当然都酒醒了。然而,被告总会有充分的借口说自己无法清晰回忆起当时自己做了些什么,而受害者通常都没机会站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因此只能把大部分的重担放在证人身上。那么一个在酒精里泡过的人,他的证词到底有没有价值呢?判决失误的幽灵会不会附在那个口袋里塞满酒瓶的人身上呢?

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实验研究过酒精对目击证人的记忆和可信度的影响,一个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决定揭开这个问题的真相。实验结果刊登在了一本非常专业的杂志《欧洲法制心理学研究》(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pplied to Legal Context)2013年的1月刊上。在不正经科学的专栏中,我们已经提到过1970年的一项研究,一群美国学者带几个烂醉如泥的志愿者一起出去旅游,发现了著名的“酒后记忆黑洞”这一现象。他们的瑞典继承人受到这个实验过程的启发,只是这一次,“小白鼠”都没有到烂醉的程度。

通过一张小广告撮合,他们征集到了123个人,并把这123个人分成了三个小组。第一组保持滴酒不沾的状态,作为对照组。第二组的人在一杯螺丝刀鸡尾酒(伏特加配柳橙汁)(是谁告诉我搞科学就是苦逼的呀?)下肚之后,每升血液里多了0.4克的酒精,而第三组喝得多一些,每升血液里多了0.7克的酒精。喝到这个程度,还算不上醉得不省人事,但他们的行为会发生一些变化。他们会变得更加外向、兴奋、话多,且同时会感到集中注意力、推理以及辨明细节变得困难了些。别忘了在瑞典,如果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了0.2克/升(法国的规定是0.5克/升)就会被禁止驾驶了。

品完酒之后,“小白鼠”们被带进一间很舒适的客厅,开始观看一个将近5分钟的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部写实主义的故事短片。片中,两个男人在公交站台上绑架一个女人。画面是从一个证人的视角拍摄的,并且给了主要案犯一个面部特写,持续了36秒。一周之后,这123个志愿者回来了,开始辨认罪犯。他们面前放着8张男人的照片(有些组给出的照片有主要案犯,有些则没有),每个“小白鼠”必须说出绑匪是否在这些“嫌疑犯”中。

结果:三组正确率相差不大。要注意的是,尽管他们辨别罪犯的准确度差别不大,但是最擅长辨别人脸的竟然是酒喝得最多的!这个实验结果让我们再次质疑“喝了酒的证人不可信”这样的论断。不过研究者认为他们的“小白鼠”喝酒还没有喝到导致失忆或者是酒精性近视的程度。也许下次必须喝得更猛一些,然后就会听到有人说:“启禀大人,我向您保证,就是那头粉色的大象抢劫了珠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