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化常识 » 中国文化常识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常识》苏绣和湘绣

关灯直达底部

刺绣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并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驰名中外。苏绣素以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的艺术风格著称;蜀绣针法严谨、针脚平齐、片线光明、色彩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粤绣以色彩富丽堂皇著称;湘绣是一种极富民族风格的刺绣工艺,图案生动逼真。四大名绣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是中华传统工艺的瑰宝。这里主要介绍苏绣和湘绣。

苏绣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绣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顾绣原指明代上海顾家的刺绣,顾氏家族的顾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著称。他的孙子顾寿潜善画,从师于董其昌。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工画花卉,擅长刺绣,在顾家众多的名手中堪称代表,连董其昌看后惊叹“技止此乎!”。明代的商品经济已较发达,由于顾家的刺绣名扬海内外,因此到了清代时,江南一带的绣庄许多干脆挂起“顾绣”的字号,广义的“顾绣”便由此而来。苏绣正是在广泛汲取顾绣的特点和长处后,逐渐从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为奇艳的鲜花。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更是名满天下。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常用三四种不同的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字概括。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品种齐全、画面丰富、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则涉及至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等。

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据清同治年间的《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长沙沙坪和开福区霞凝一带,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城内绣庄众多,到清末有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湘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至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任湖南省省主席的何键授意以他个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一时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如今的湘绣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制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即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