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化常识 » 中国文化常识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常识》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关灯直达底部

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约公元前21世纪初到约公元前17世纪初,有400多年的历史。夏代贵族为培养自己的子弟,就开始建立了教育机构。据古籍所载,夏代可能已有了“庠”、“序”、“校”三种尚未完全发展成学校形式的非专门的教育机关。

殷商时已有学校教育制度,有“庠”、“序”、“校”和“瞽宗”四种学校。“庠”、“序”是从夏代继承发展而成,其教学内容更为扩充。“庠”本是养老的地方,到了商代仍有养老的作用,同时也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如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等。同时“庠”也是习射的地方。由此可见,“庠”的教育作用到了商代扩大了。商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因此,“序”不仅要学习射箭的技术,还要学习“射礼”。商代的“瞽宗”和“右学”是学习礼与乐的学校,层次比较高,是古代的高等学校。据考证,殷商崇尚右,以西为右,所以把大学设在西郊,这样,设在西郊的大学也叫作“右学”。“瞽宗”原是宗庙,在那里选择有道德的精通礼乐的文官教授贵族子弟。后人以“瞽宗”代表殷商的学校,设在西,故称为“西学”。可见“右学”、“西学”、“瞽宗”是同一种学校,即商代的大学。后人也叫商代大学为“辟雍”,也称为“西雍”,是学礼乐的地方,这是商代大学的又一名称。

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据古籍文献记载,西周官学可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在城内宫廷中,大学在南郊。王城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国的大学称为泮宫。据《礼记·王制》说:“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雍”是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壁环为名。“泮宫”即周代诸侯之学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从水半,半亦尘”。

辟雍又分五学:居中者即以辟雍命名,也称为太学;南面的名叫成均,也称为南学;北面的名叫上庠,也称为北学;东面的名叫东序,也称为东胶或东学;西面的名叫瞽宗,也称为西雍或西学。后来,辟雍和泮宫演变为学校的别名,如称考中秀才,即入学宫为入泮,因为泮宫有水称泮水。乡学则按地方行政系统,州(西周以2500家为州)设序,党(500家为党)设庠,闾里(25家为闾)设塾或校。乡学的优秀生可升入国学。国学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如王子、公卿大夫等人的嫡子等。入学年龄大致也有规定,王太子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公卿大夫的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

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民间是没有的,所以说“学在官府”。只是在周后期,统治开始动摇,民间才开始兴起了私学。

(张雨)